国内十多家知名三甲大医院的医院管理者、临床医生和门诊主任的建议,总结了看病小窍门!
但是有些疾病是不能硬扛着的,到底哪些病需要去医院?
眼睛的功能是用来看东西的,突然看不见了,应该马上看医生。同理,突然听不见了,四肢运动突然出现障碍……等等,这些器官受损的问题,需要立即就诊。
疼痛是身体发出的火警,不要去挑战疼痛。如果遇到不能忍受的疼痛,应该尽快就诊。比如腹痛、胸痛、眼痛。
老毛病了,忍忍就过去了——大部分的癌症就是这样度过了无人骚扰的早期。对于反复出现的不适,应该认真注意诱发的原因、缓解的方式。
大夫可能已经告诉你这个病没什么,过几天自己就能好,开始的时候,感觉也是一天比一天好,可是今天突然恶化了,那么最好再去医院查一下。
首先是选医院,建议病情尚不明确的患者首选权威综合性医院,而不是专科医院,前者覆盖的疾病范围更广,如果有需要,它们会将患者转诊至专科医院。
所谓名医,当然就是指有名的医生,但有名并不等于有真本领,看病也不同于追星。有些名医靠自我宣传,凭着社会上的主观评价,名气越滚越大;有些名医善于和媒体、领导和各界人士打交道,最容易得到同行之外的好评;还有的医生读了好几个学位,主要精力放在申请科研课题,发表论文上。但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实力型的临床医生——也就是说会看病的医生。
要了解一个医生的实际临床能力,最可靠的方法是听同行的评价。有需要的话,不妨先到一个分科较少的小医院就诊,和医生进行坦诚的交流。比如一个亲戚要做白内障手术,我会去向眼科医生咨询,如果有两个医生告诉我,张大夫做这类手术很在行,那基本上不会有错。
医生的黄金年龄是40~60岁。找医生看病最好优先选择找这个年龄段的,他们的经验、体力都在巅峰时期。而且每位医生的专长都不一样,多查查,选择专业性强、治疗经验丰富、口碑好的医生。
看医生跟谈恋爱是一样的,合适就处下去,不合适就换一个。
如果是慢性病患者,要是觉得跟这专家聊得来,治疗效果也不错,那就跟这个专家定下来,不要随便更换医生,要专一,别“花心”。久而久之,医生对你的病情也熟悉,而且医生对老患者有了解,每次看病不用重复叙述太多。
如眼睛不舒服就去找眼科,牙齿出血就去找口腔科,拉肚子就找消化科医生给瞧瞧。第一次上医院,如果不明确该上哪个科室挂号就诊,可到门诊咨询台询问。
恶劣的天气,看病的人少,刮风下雨是看病的最佳时机,雨越大,人越少。
症状
科室
1
头痛头晕
心内科、神经内科
2
用眼过度时,会头晕
眼科
3
外伤导致头痛
神经外科
4
胸闷胸痛
心内科
5
呼吸困难
呼吸内科、心内科
6
咳嗽、咳痰、咯血
呼吸内科
7
腹部疼痛,按着会缓解
消化内科
8
腹部疼痛,拒绝按压腹部
普外科
9
大便有血,鲜红色
10
大便有血,呈暗红色或者黑色
11
腰腹疼痛伴有小便异常
泌尿外科
12
腹痛伴有腹泻
感染科
13
呕吐,伴全腹痛
14
呕吐,伴呕血黑便
15
关节痛,两侧关节同时发作,休息后加重
风湿免疫科
16
关节痛,仅某一关节肿、疼
骨科
17
关节痛、腰腿痛
脊柱外科
18
小便异常,有血尿
泌尿外科、肾内科
19
小便异常,尿频尿急尿痛
肾内科
20
小便异常,尿少伴浮肿
21
小便异常,尿少伴腰痛
22
发热,伴咳嗽、咳痰、胸痛
23
发热,伴腹泻、腹胀、腹痛
24
发热,伴头痛、恶心、神志改变
神经内科
25
发热,伴关节疼痛
26
脸浮肿为主,尿少
27
浮肿,腹胀为主,伴黄疸
28
浮肿,下肢肿胀为主,伴有气促
29
浮肿,怕冷、嗜睡、脱发
内分泌科
30
体重减轻、伴有多尿、多饮、多食
31
体重减轻、伴有怕热、多汗、急躁
32
体重减轻、厌食、大便异常
33
贫血症状,伴有腹部不适、黑便
34
贫血症状,伴黄疸,浓茶样尿
血液内科
35
贫血症状,伴发热,全身出血征像
36
睡不着、睡不香
神经内科、睡眠中心、心理科
37
压力大、焦虑
精神心理科
38
皮肤瘙痒、出红疹
变态反应科、皮肤科
39
打呼噜,偶尔会暂停2-3秒,或突然被憋醒
呼吸科、耳鼻喉科
40
乳房疼痛
乳腺专科、普外科
41
下坠腹痛,阴道出血
妇科
42
男性生殖问题、勃起障碍等
男科
43
牙疼、蛀牙
口腔科
44
牙疼,伴有脸疼、鼻塞等情况
耳鼻喉科
如果看病时发现自己是最后一名患者,千万别懊恼,一般想得到更详细的咨询,除了前五名患者,最后一名患者,医生一般会解释得更有耐心。
二是病史,就是患病后的全过程,包括怎么起病的、啥时开始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有没有诱发因素、有无伴发症状、病后到哪里看过、做过什么检查及有没有治疗等。
患者要把自己以前的病历本和资料保管好——不带这些资料太亏了!
医生和患者是一对“合作伙伴”,是联手“对抗”疾病的“战友”。在和医生交流病情的治疗方案时,要和你的主治医师探讨治疗的花费,实实在在地说明你的经济负担能力,有了这个底,医生才能更好地根据你的经济情况选择适合你的治疗方案。
比如,参加新药临床研究,不仅给患者提供了一个免费治疗的机会,也增加了患者可能治愈或提高疗效的机会。
病房里的医生一般分为三级:
一级是住院医师,多是刚毕业的小大夫,经验不是很丰富,但是会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二级是主治医师,此人主管几名一级住院医师,如果是外科,很可能是手术时的第一助手,直接参与手术的核心部分;
再高一级的是三级大专家,基本都是教授(主任医师)或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手术时一定是主刀医生,全病区患者的日常治疗都会由二级主治医师向他汇报,听取他的意见修改治疗方案。
所以,最好知道负责患者的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是谁,治疗期间有什么问题及时跟他们联系。由于病房医生要24小时倒班,有时夜班收病人住院的医生,不一定是今后的主管医生,这些都可以通过病房的护士长了解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