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复杂难懂的知识,转变成有趣易懂的语言,让用户提升健康养生素养。
但你有想过吗,在鱼龙混杂的网络平台上,这些所谓的健康科普,到底有多少是真,多少是假呢?
在他发布的视频中,常常都会出现手术室的场景,所谓的“陶医生”总是在深夜接诊,不是抢救喝农药的人,就是拯救颅内出血的人。
可实际上,此人的账号信息认证中,显示他只是某整形机构的一名医生,那么他怎么可能去参与到急救当中去呢?
除此之外,在短视频平台上还有这么一类医生,其虽然穿着是白大褂,却总是满口黄腔,热衷于讲述非常隐私的男科和两性知识。
医院发现此人冒用信息后,在2023年就下达过通知函,结果认证信息一直也没有修改。
比如说某平台一位叫“小石医生”的账号,直接被网友叫成了“黄医生”。
健康科普乱象
健康科普本来是件好事,但是在那些假医生的伪科普扰乱之下,现在的健康科普已经变了味,不少所谓的医生博主为了流量没有底线。
比如说在今年5月份,安徽就破获了一起诈骗案,一名叫迟某军的男子,本身就只有高中文化,却虚构了“国家一级保健医”的身份,在视频中大谈养生之道,推销自己所谓的保健胶囊。
那么这背后到底有多大的利益,以至于让这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呢?
根据从事线上资源对接的工作人员透露,那些有医生身份认证的人,带货保健品的抽佣一般在30%-60%,而他们所带的产品也多是维生素和叶酸这样的东西,不会把人吃出什么毛病,也不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
有记者曾经以咨询病情为由,进入到了这类博主的直播间,结果发现并非医生本人在直播,而是所谓的助理。
助理会引导患者添加小号,通常是一个没有资质认证的普通账号,然后引导人去消费下单。
除此之外,即便是有了认证,也无法保证科普内容的质量,在短视频平台上,不乏有科普领域和认证专业不符的情况。
如果平台不做审核,这些医生就可以跨专业,甚至是跨科室的肆意科普,更为夸张的,是那些MCN机构借着这样的身份,去做科普内容赚取流量。
所以希望有关部门和平台能严加监管,拦截和处理这些伪科普内容,让公众了解到真正的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