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平安好医生此次分红出手阔绰,但其2024年上半年的盈利情况却并不算特别亮眼。财报显示,该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为20.93亿元,而盈利仅为5664.80万元。然而,这一盈利数字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它是平安好医生自上市以来首次实现盈利转正,标志着公司在经营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那么,为何一个盈利只有5664万元的公司在分红上却能如此大方呢?对于公司未来的经营和发展来说,如此大规模的分红是否会对公司的资金状况产生不利影响呢?这或许是市场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大健康好时代,一路顺风
在医疗健康产业的浩瀚星空中,2015年无疑是一个璀璨夺目的年份。那一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投资热潮,融资额如同破茧而出的蝴蝶,从400亿元一跃飞升至1000亿元的高空,预示着行业即将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大健康概念的深入人心,医疗健康产业的未来蓝图如同磁石一般,吸引着无数资金蜂拥而至。这股热潮持续了数年之久,到了2021年,医疗健康行业的融资额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800亿元,创下了历史新高。
然而,就在行业即将迎来繁花似锦的春天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寒冬却让人措手不及。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头部公司,如平安好医生、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医渡科技等,纷纷从“神坛”跌落,无一能够幸免。
以平安好医生为例,这家公司在2021年巅峰时期的市值曾一度超过了1660亿港元,然而,在行业风云突变的背景下,其市值却在短短三年内暴跌了90%,仅剩下巅峰时期的零头。即便是背靠大树的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巨无霸公司,也未能逃脱这场浩劫,跌幅均超过了80%。
在这场行业的浩荡发展中,周期的轮回无人能敌。据统计,从2015年至2023年,国内共有446家医疗健康公司踏上了申请上市的征途。其中,仅在2021年一年,就有高达95家医疗健康公司成功上市。这些公司中不乏信达生物、壹药网、基石药业、复宏汉霖、诺禾致源、思派健康、联影医疗、药师帮、水滴等估值超过10亿美金的独角兽公司。
然而,医疗二级市场的惨淡和公司股价的暴跌却如同寒风中的利刃,让这些独角兽公司开始逐个“消失”。在时代的洪流之下,互联网医疗公司也开始各显神通,寻求出路。
多重布局谋划未来
近期,平安好医生的股价表现令人瞩目,据统计数据显示,自9月中旬以来,其涨幅已经超过了50%,这一强劲的增长势头无疑为市场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在谈及公司未来的盈利展望时,平安好医生的执行副总裁、首席财务官臧珞琦表示,上半年,公司的战略业务实现了较为迅猛的增长。尽管各个服务板块的毛利率可能存在一定的波动,但公司在整体成本控制、毛利率水平的提升、产品服务的竞争力增强以及费用资源投入产出比的管控方面,均展现出了极高的效率和效果。
平安好医生的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李斗则进一步指出,2024年中期实现盈利确实是一项来之不易的成就,这主要得益于公司战略业务的稳健发展和运营效率的大幅提升。他强调,近年来,面对迟迟无法盈利等挑战,平安好医生一直在积极探索稳健且持续的运营模式,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目前,平安好医生采用的是“3-2-3”业务模式,即围绕F(金融端)、B(企业端)、C(个人端)三大支付方,整合供应方资源,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和养老管家两个服务枢纽的作用,为客户提供高质量且性价比高的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李斗表示,公司坚定管理式医疗的战略定位,积极推进“3-2-3”业务模式,并对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充满信心。
对于未来的布局,李斗也给出了明确的规划。他表示,公司将继续从三个方面深化和探索:一是持续打造好养老管家的角色,让管家能够全面嵌入到长者养老的全旅程场景中,不断深化管家的能力建设;二是在供应能力上,公司将持续打造“五个一”模式,以应对当前养老服务行业零散、标准化和系统化程度不足的问题,积极联合头部企业打造垂类服务标准,培训并赋能供应商提供高质量的履约服务;三是继续发挥在AI方面的实践应用优势,利用平安健康在医疗领域的深厚资源,拓展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多模态场景。
由此可见,未来养老板块有望成为平安好医生新的增长引擎。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市场上常有公司通过并购进行扩张的先例,但平安好医生却并未选择这一路径。在变更所得款项用途的公告中,公司明确表示,由于潜在投资及收购的资金需求预计较为有限,因此进行了大额的分红。
酷公司认为,从平安好医生的近期动作来看,其在当前低迷的市场环境下,可能正在谋求私有化。对于大股东平安集团而言,此时选择私有化或许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然而,对于长期持股的中小股东,尤其是那些在股价高点买入公司股票的股东而言,这则消息可能并非一个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