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吗?我是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吗?睡眠呼吸暂停是吃药引起的吗?睡眠呼吸暂停怎么治疗?……这些疑问在《睡眠呼吸障碍治疗学》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3月20日,在“良好睡眠·健康同行——《睡眠呼吸障碍治疗学》新书发布暨2022年世界睡眠日科普宣传”直播活动中,《睡眠呼吸障碍治疗学》正式发布,本书主编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叶京英教授,副主编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李庆云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卢晓峰教授。
扫描二维码,观看直播回放
《睡眠呼吸障碍治疗学》发布,用心血与智慧护佑公众睡眠健康
《睡眠呼吸障碍治疗学》从编写到出版历经3年。2018年11月,编写启动会召开,经反复论证,会上梳理了学科框架,拟定了目录。2019年6月,初稿形成后,召开了审定稿会。之后经长达一年多高度严谨的审读论证,字斟句酌的修改,最终得以高质量出版。
本书分6篇(绪论篇、基础篇、诊断技术篇、疾病篇、治疗篇、特殊人群篇)31章,尤其在诊断技术篇、疾病篇和治疗篇,有图文并茂的详尽阐释,清晰地向读者展示了诊疗细节。总体而言,《睡眠呼吸障碍治疗学》有五大看点:面向一线临床诊疗需求、整合多学科诊疗策略、深入解读诊断评估方法、详释内外科治疗技术、随书附赠15例实用操作视频。
“每位患者都是个性化的个体,因此本书重点着墨于鉴别诊断和病因学分析,并广泛征求了呼吸内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口腔科、心内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精神心理科和减重代谢外科等各专业组专家的意见共同编写而成。我们寄希望于通过此书的出版,帮助医生给予患者正确的治疗对策,给患者最大程度的临床获益,也给睡眠领域的同行和患者带去福音,为我国睡眠医学规范化诊疗水平的提升作出一份贡献。”叶京英教授对于新书的出版寄予厚望。
Q:哪些人容易患睡眠呼吸暂停?和年龄、性别、相貌、遗传有关吗?
叶京英教授:各年龄段都可能出现睡眠呼吸障碍,总体而言成人的患病率较高,临床观察发现,45岁是患病高峰点。不过对于4~5岁的儿童,由于扁桃体和腺样体的过度增生,也是睡眠呼吸暂停的高发人群,应引起重视。
就性别而言,更年期对于女性而言是一个节点,在此之前女性患病率较低,但更年期后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外观特征也较为明显,如下颌小、脸型较扁等,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建议在年龄较小时进行矫正。
Q:呼吸机为什么能治疗呼吸暂停,可以自行在网上购买吗?
李庆云教授:呼吸机治疗是一种通俗的叫法,它有别于麻醉过程中使用的呼吸机,是一种无创的通气支持,医学上称之为“上气道持续正压通气治疗”,由此可以看出呼吸机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持续的正压气体,让气道恢复通畅,气道通畅了,打呼噜就解决了,打呼噜过程中出现的呼吸暂停、低氧的状态也得以纠正。
但是呼吸机有多种型号和模式,适用于不同人群,在使用过程中还要进行个体化的参数调整,这都需要医生根据经验和监测结果来选定,因此自行网上购买是不可取的。
Q:打呼噜、呼吸暂停为什么看口腔科?
卢晓峰教授:打呼噜就代表睡眠过程中气道不够通畅,口腔科的医生可以通过正畸等手段帮助患者顺畅呼吸。对于儿童而言,可通过早期的面部引导,帮助恢复气道通畅,并让脸型更好看。
Q:呼吸机有记录功能吗?需要经常去医院复查吗?
Q:快节奏的工作,如果熬夜觉睡少了,能补回来吗?
Q:早上血压高和睡眠不好有关系吗?
Q:怀孕后打呼噜正常吗?对胎儿有影响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睡眠中心主任许志飞教授:怀孕后发生睡眠呼吸暂停的风险将会增加,尤其在孕晚期,由于激素水平和气道生理结构的变化,孕妇的黏膜容易水肿,上气道阻力增加,就可能出现打鼾。如果通过睡眠监测发现孕妇出现严重低氧、觉醒指数增加等问题,就会导致胎儿出现生长发育缓慢,早产风险增加,需要进行干预。
Q:得鼾症之前有预兆吗?怎样预防?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尹国平副教授:打鼾的预兆可以理解为存在的危险因素,如超重、下颌短小、更年期女性、年龄增长等。对于成人而言,面型已很难改变,最重要的是控制体重,减少烟酒对于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对于儿童而言,可通过耳鼻喉科、口腔科、儿科医生的共同努力,帮助儿童恢复正常面容和气道通畅,远离睡眠呼吸暂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