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坚持在军队医疗卫生战线奋斗49年,在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关键时刻,拒绝地方高薪高位诱惑,退休后返聘留院,身患垂体瘤却为强军事业推迟10年手术。
“当一名白求恩式的好医生”,是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骨科医生张卫平立志的初心,也是他一辈子坚守的初心。“为官兵脱鞋查体从不戴手套”,手绘千张草图为官兵讲解病情,巡诊百座军营近万公里,他为医疗事业奉献到了最后一刻。
回放
身患重病,但他依旧心系患者
张卫平所在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是白求恩战斗过的地方,是白求恩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献身的地方。“当一名白求恩式的好军医”,张卫平立志要一辈子坚守这个初心。参加工作后,他主动申请2次担任住院医师,24小时吃住在科室,参加了大量的急诊手术和危重病人抢救,积累了丰富经验。
2015年张卫平退休后,很多地方医疗机构伸出橄榄枝,许以百万年薪,腾出院长位置,配备房子车子,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说:“部队有需求,官兵有期待,我就会竭尽全力。在部队医院也同样能为广大百姓服务。”就这样,退休后的他被医院聘为骨科荣誉主任。
“我清醒的时候,自己做主,官兵和群众等着我。我倒下了,你们做主,把治疗过程当教材送给需要的医生。”2008年,他被查出患有垂体瘤,家人和同事都劝他尽早手术。他却认为,很多患者等着手术,自己的病情不重,拖一拖没问题。没想到,这一拖就是10年。
11月6日,张卫平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终年64岁。11月8日,张卫平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石家庄殡仪馆万芳厅举行。来自20多个军地单位的领导,张卫平同志的亲属、生前友好等200余人参加了仪式,向这位“中国好医生”做最后道别。
在他眼里,每一位患者都是亲人
德比天高。在张卫平眼里每一位患者都是亲人,在患者心中,他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张主任,求您救救我!”曾经,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敲开了张卫平办公室的门。一问方知,他患有类风湿性强直性脊柱炎,颈、腰硬化强直,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了解到患者家庭困难后,张卫平毫不犹豫地捐出了一千元钱,并请示医院给予相应照顾。经过住院手术治疗,病人恢复了正常的行走功能,能够从事一般性劳动。张卫平不仅治好了他的病,还在生活上、精神上给予支持,鼓励他正视人生、服务社会。
一次,骨科收治了一例车祸患者。张卫平为他吻合了断裂的血管,却发现患者失血过多急需输血。不料,O型血库存告急!他挽起袖子,为患者献了400ml血后,继续上台手术。
回访
中国好医生,就是最大的褒奖
自从张卫平住进了重症监护室,爱人周曙航就每天陪在他身边,眼睛里有泪花,有血丝,更有期待。她一遍遍地呼唤着张卫平,希望他可以早日醒来。
周曙航说,张卫平不知道孩子在哪个班、上几年级、老师是谁,也没给她送过花、买过礼物,更很少陪家人过节。2019年2月14日情人节,周曙航买来一束玫瑰花,与丈夫在病房度过了婚后37年第一个“情人节”。
2019年5月,张卫平荣获由中央文明办、国家卫生健康委举办的身边好人“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月度人物,他是该月军队和河北省唯一一位上榜的医生,可他因病缺席。7月4日,为了弥补这个遗憾,医院特意在病房为他举行了一场特殊的颁奖仪式。
鲜艳的绶带,沉甸甸的奖杯,当张卫平的学生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骨二科主任步建立把奖杯送到他病床前的一刻,周曙航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卫平热爱军旅生活,热爱他的医生工作,这份荣誉是对他近50年从军、从医生涯的肯定和褒奖,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能让他高兴的了。”
“输血”又“造血”,
他将白求恩精神发扬光大
从1996年开始,张卫平对体系外的山西某部医院进行技术帮带,培养了近10名技术骨干。这个医院的医生杨建光,原本只能处置简单的外伤手术,经过他的带教,可以独立开展四肢骨折、髋关节损伤、脊柱骨折等多种复杂手术。上哨所、入仓库、进训练场,张卫平巡诊100多座军营、路程近万公里,帮带数十个基层卫生机构,为部队留下了不走的医疗队。
当年,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献出了宝贵生命。踏着白求恩的足迹,1988年11月,作为中国第二批援助赞比亚医疗队骨科专家,张卫平与医院其他7名同志,执行为期2年的援外任务,把中国军医的高超技术、高尚医德播撒在非洲大地。2年赴非援助期间,他和队员们零距离接触艾滋病、疟疾等恶性传染病,救治当地军民,开展卫生宣教,先后手术上千例,治疗艾滋病病人200余人。
近年来,虽然不能直接参加重大军事行动,但他总是想方设法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医院先后三次组建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队,张卫平听到消息后,把当年自己在非洲的亲身经历讲给维和队员,还以电子邮件的形式传授预防疟疾、枪弹伤处置等治疗办法,为维和分队完成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选渠道
由燕赵都市报社主办、河北省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协办的2019“感动河北”年度十大人物评选已经启动,您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推选您心中的“感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