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是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生殖系统肿瘤,子宫腺肌病是由于子宫内膜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引起的良性病变,两种疾病均好发于30~50岁育龄期妇女,对于有症状的患者,根据患者的年龄、生理及心理需求的不同而有多种诊疗方案,传统的治疗方法有病灶剔除术、子宫次全切除术或子宫全切除术等。但是对于年轻、有保留子宫需求的子宫肌瘤患者,病灶剔除术后的两年复发率较高,二次手术的实施有较大的风险及损害。而对于子宫腺肌病患者,一般发病年龄较年轻,有保留子宫的需求,除了上述病灶剔除术以外,口服避孕药、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等保守治疗不失为可供选择的方案;但病灶剔除术对弥漫型子宫腺肌病治疗效果欠佳,长期口服避孕药的依从性较差,宫内放置LNG-IUS后的不规则阴道流血导致患者的耐受度下降,GnRH-a价格高、抑制卵巢功能因而不能长期使用等缺点使之只能作为暂时性的治疗方案。
因此,对于要求以治疗症状为主的患者,如果患者要求保留子宫、口服或注射药物的依从性差、不愿意手术治疗、极度害怕手术或有其他原因不能接受手术(如内外科合并症或有宗教信仰),可选择使用子宫动脉栓塞术(uterinearteryembolization,UAE)的方法。Ravina等在1995年首次报道了UAE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刘萍等[1]于2000年首次报道了UAE治疗子宫腺肌病,均获得了较好的疗效。介入栓塞技术在国内开展有近20年的历史,并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2-4]。这项技术具有可以保留子宫、操作简便、患者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的特点,成为症状性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病治疗中有效的备选方案之一。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ACOG)已推荐将UAE作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用于希望保留子宫的子宫肌瘤患者(A级证据)[5]。
但目前UAE的应用仍存在较多的不统一性,致使疗效不一,虽然并发症并不多,但严重时可能会出现致残或致死性的并发症。为使治疗更加规范有序,本共识根据UAE在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病治疗中的进展,结合国内开展的情况及治疗经验,就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病患者选择UAE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并发症防治以及随访问题进行讨论,并形成专家共识,供临床参考。
1.适应证:符合下述条件(1)及其他任何1项均可选择行UAE[6]。
(1)妊娠期子宫肌瘤;(2)合并泌尿生殖系统感染;(3)有肌瘤恶变可能或者高度怀疑子宫肉瘤者;(4)已知或可疑的妇科恶性肿瘤并存;(5)介入栓塞治疗的一般禁忌证,如:造影剂过敏、穿刺点皮肤感染、肾功能不全或机体严重的免疫抑制;(6)带蒂的浆膜下肌瘤;(7)经CT血管成像数字化三维重建提示病灶主要由双侧卵巢动脉供血的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病患者;(8)绝经后妇女患子宫肌瘤也应当避免行UAE。
使用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慢性疼痛分级量表对子宫腺肌病患者进行痛经程度的评估。VAS疼痛评分主要是对患者最近1次痛经程度的评分,慢性疼痛分级量表主要是对近半年痛经的程度及对生活和日常活动的影响评分,两者结合可较为全面地评估痛经程度。
月经过多是指每个月经周期月经量>80ml(所用卫生巾多于20片);月经过少是指每个月经周期月经量<5ml(所用卫生巾少于1片)。
除全血细胞计数、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感染、心电图等常规检查外,建议患者在术前于月经第2~4天行性激素水平检测以评估卵巢功能。子宫腺肌病患者于治疗前后均建议行血CA125水平检测。术前对于较大子宫(如孕3个月以上)或有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内科合并症、有血栓形成风险的患者,建议行双下肢的静脉彩超检查以评估术前有无血栓情况,此尤为重要。
UAE可供选择的栓塞剂较多,一般选择颗粒型栓塞剂,总体可分为可吸收和不可吸收两种,可吸收栓塞剂以海藻酸钠微球颗粒(KMG)为代表,不可吸收栓塞剂以聚乙烯醇(PVA)为代表。而其他器官的常用栓塞剂如钢圈、无水乙醇、超液态碘油等不建议在UAE中使用。栓塞剂颗粒大小的选择:栓塞剂的颗粒直径以500~700μm为主,部分也可选择300~500μm或700~900μm。例如,对于子宫肌瘤患者的UAE,一般选择直径500~700μm的颗粒进行单一栓塞;也可以选择直径300~500μm的颗粒进行内层血管网栓塞,再用500~700μm的颗粒进行外层血管网的栓塞,最后用700~900μm的颗粒进行主干栓塞的“三层栓塞法”[14]。而子宫腺肌病由于内层血管网较为细小,外层血管网不明显,为达到较好的栓塞效果可适当选择较小颗粒的栓塞剂。动脉栓塞的效果与栓塞剂颗粒大小成反比。
栓塞分为完全性栓塞和不完全性栓塞两种。判断不完全性栓塞,其根据是尽可能地只栓塞病灶的血管网而不栓塞子宫的正常血管网,在DSA中影像学表现为病灶血管网全部或部分消失,子宫的血管网存在,子宫动脉显影。另1种为完全性栓塞,即将栓塞剂尽可能多地释放,将病灶血管网和子宫动脉对病灶主要供血的分支动脉主干完全栓塞,在DSA中影像学表现为病灶染色完全消失,子宫动脉的主干仅部分显影或完全不显影。为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子宫腺肌病的栓塞程度要明显高于子宫肌瘤,而且必须是完全性栓塞。
由于子宫体经子宫颈、阴道与外界相通,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病患者由于长期月经过多的原因,可能同时合并隐性的子宫内膜炎,尤其是黏膜下肌瘤患者,术后可能存在肌瘤坏死排出或子宫肌瘤部分坏死而加重感染,因此,UAE术中可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术后需观察双下肢皮肤颜色及皮温,扪及足背动脉搏动并进行标记,定时观察,防止血栓形成。术后不常规应用抗生素。
1.术中并发症:(1)局部出血或血肿: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多表现为穿刺部位的皮下肿胀,但严重者可造成盆腔腹膜后大血肿。除术前排除凝血功能障碍,多采用压迫止血即可处理。
(3)动脉穿刺伤:术中出现因操作不当或暴力操作导致的动脉穿刺伤虽然少见,但由于盆腔动脉位于腹膜后,一旦发生,将难以压迫止血,可形成腹膜后血肿,不及时发现将威胁患者生命,需急诊行开腹手术止血。因此,术中操作应轻柔,遇到阻力时需辨认血管方向,顺势而为。
(2)栓塞后综合征:栓塞后综合征表现为盆腔疼痛、恶心、呕吐、发热、乏力、肌痛、不适和白细胞增多等。多数发生在术后24h内,并在7d内逐渐好转。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术后发热一般不高于38℃,为术后吸收热,通常不需要抗生素治疗。
(4)动脉破裂或动脉夹层:为严重并发症,需行外科手术修补。
(5)误栓血管:因髂内动脉前干不仅发出子宫动脉,还有膀胱动脉、阴道动脉、阴部内动脉等,当误栓双侧髂动脉及上述动脉,可出现大小阴唇坏死、膀胱局部坏死等并发症。
(6)感染:UAE的操作为Ⅰ类切口,切口感染较为少见,主要为栓塞后病灶坏死,形成无菌性炎症。但由于宫腔与外界相通,UAE术后阴道排液增多,护理不当可发生宫腔感染,导致子宫内膜炎和
(或)子宫积脓、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病灶继发感染。此时,抗生素治疗常常有效,必要时需手术引流或切除子宫,严重者可发生致命性的脓毒血症。远期并发症可见宫腔粘连。
(7)过敏反应或皮疹:可予抗过敏治疗。
(9)月经过少:术后部分患者因子宫动脉血管网栓塞而出现子宫内膜部分坏死,可出现月经量明显减少,但行激素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此部分患者如无生育要求,可予观察,无需处理。
(10)闭经:为UAE的远期并发症,分为卵巢性闭经及子宫性闭经。卵巢性闭经主要是供血于卵巢的动脉如子宫动脉卵巢支或卵巢动脉血流阻断而导致卵巢缺血坏死,卵巢功能衰竭而出现闭经,需长期口服激素类药物维持体内激素的水平。子宫性闭经为子宫内膜缺血坏死,内膜生长受损而导致,不影响激素分泌,可予观察,但患者无法生育。
目前,UAE后妊娠的安全性还没有确切结论[19-20]。有文献报道UAE后成功妊娠并至分娩的病例,但也观察到UAE后妊娠的不良结局,包括自然流产、早产、胎盘异常、子痫前期、产后出血等的概率增加,剖宫产率有所增加。其中,部分风险增加与接受UAE的妇女中高龄和不孕的比例高有关。另外,对UAE后3~9个月的患者进行宫腔镜检查发现,UAE后仅有40.2%的患者子宫内膜外观正常。这也会对妊娠结局造成影响。因此,对于考虑未来生育的妇女,行UAE治疗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病时要慎重。
可进行重复UAE治疗,但关于这些操作的证据有限。现有的数据显示,1.8%的患者接受了再次UAE治疗。如果选择合适,90%的患者在二次UAE操作后可以成功控制症状。因此,对于再次UAE的患者,建议先行CT血管造影检查后行数字化三维重建,以评估盆腔血管网的情况,尤其是子宫动脉是否复通或有无其他血管对病灶进行供血,以评估能否再次U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