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理性疼痛评估与管理中国指南(2024版)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1.28天津

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损伤或疾病累及躯体感觉系统所导致的疼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NP全程评估与管理在其诊治过程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对疾病的反复评价和再认识能够有效地帮助医患双方及时了解疾病走势,把握疾病诊治方向,提升治疗效果。

目前各地各级医疗机构NP评估方法不一,管理手段各异,同质化程度较低。为规范NP诊疗的评估与管理,国家疼痛专业质控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和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组织国内专家多次研讨,系统检索了PubMed、万方、知网等国内外数据库,选择系统评价、Meta分析、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专家共识、临床指南等循证医学证据文献,采用Grade证据质量和分级推荐系统(见表1)共识会议法,结合临床经验和中国国情,制订了《神经病理性疼痛评估与管理中国指南(2024版)》。

表1Grade证据质量和推荐分级

症状描述涵盖烧灼痛、冷痛、电击痛、麻刺痛、针刺痛、麻木和瘙痒7个问题。临床检查包括触觉减退、刺痛觉减退和在疼痛区域摩擦是否会诱发或引起疼痛程度增加3个问题。每个条目对应“是”和“否”两个选项,回答“是”赋值1分,回答“否”赋值0分,总分10分,≥4分可以诊断为NP。

为了适应不同母语背景人群使用,DN4量表被翻译成多个语言版本,如西班牙语版本、葡萄牙语版本、阿拉伯语版本、波斯语版本、韩语版本等。

欧洲一项NP指南中,对纳入DN4量表的27项研究进行Meta分析,汇总的DN4量表敏感度为89%,特异度为88%。基于证据质量,并综合敏感度和特异度,2023年欧洲指南强烈推荐将DN4量表作为诊断NP的临床管理工具。

目前,中国有多项研究对DN4量表进行了汉化和信效度验证。陈佳丽验证了DN4量表在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信度和效度,结果显示DN4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75,敏感度为82.7%,特异度为97.1%。张金等将DN4量表应用于多种类型的NP进行验证,敏感度为60.3%,特异度为94.0%。中国台湾在4个医疗中心开展了DN4量表汉化及验证工作,量表的敏感度为77.0%,特异度为78.0%。

这三项研究均证实DN4量表可作为中国NP的诊断工具。此外,DN4量表对文化水平没有限制,仅需患者理解本国母语即可。

I-DN4量表共包含7个问题,包括烧灼痛、冷痛、电击痛、麻刺痛、针刺痛、麻木和瘙痒,由患者自评完成。每回答1次“是”则计1分,回答“否”则计0分,总分≥3分则考虑包含NP成分。I-DN4量表原版为法语,随后被翻译为印度语、意大利语、韩语等版本并经过验证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不同语言版本的I-DN4量表敏感度为81.6%~89.4%,特异度为72.4%~85.7%。

※专家组推荐意见:采用DN4、I-DN4量表进行NP评估证据级别为高质量,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表2LANSS量表

由于LANSS量表的体检项必须由专业的临床医师操作,且针刺可能会对患者带来痛苦,LANSS量表也存在一定的不便与不足。因此,Bennett等对原版LANSS量表进行了改版,将体检项删除换成自查项,改为使用手指的按压和触碰,原量表中所有的症状项保留,从而形成了自评版LANSS(S-LANSS)。相较于LANSS量表,S-LANSS量表可以由患者本人自评,具有简洁、快速的优点。

目前S-LANSS量表已有英语、中文、土耳其语、阿拉伯语、希腊语、印度语、波斯语等多个语言版本。不同语种的S-LANSS量表在由患者自行填写时的敏感度为72%~86%,特异度为76%~95%。S-LANSS量表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均较高,适用于简便的NP自我筛查。

※专家组推荐意见:采用LANSS、S-LANSS量表进行NP评估证据级别为高质量,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2004年,Freynhagen研究团队与德国NP研究网络合作,在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中开发并验证了PD-Q量表,随后将其应用于约8000名腰痛患者。结果显示,PD-Q量表是一种简单可靠、患者易于使用的NP筛查工具,具有较高敏感度、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准确性(分别为85%、80%和83%)。

2006年上述研究成果发表,PD-Q量表作为一种简单可靠的NP筛查问卷,被陆续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得到验证。PD-Q量表与LANSS、DN4量表相比,具有更好的操作性,因其不涉及体格检查,可由患者自行填写,适用于患者自我评分和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报道显示,有超过30万名患者通过PD-Q量表进行评估,这为世界上最大的NP数据库提供了基础;并报告了其在50多项临床研究中的应用结果。

最新的《2023EAN/EFIC/IASP联合指南:神经性疼痛的评估》对PD-Q量表的临床证据进行了全面分析,2017年以后几项研究数据加入后,PD-Q量表证据的确定性变得比较低。主要是由于患者选择的偏差,不同研究结果的差异较大,以及尽管患者数量较大但总结评估的不精确性,PD-Q量表结果在不同的研究中各不相同,敏感度和特异度的置信区间较宽。

※专家组推荐意见:采用PD-Q量表进行NP评估证据级别为高质量,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神经病理性疼痛量表(NPQ)是最初于2003年由Krause等根据众多NP文献中的症状描述得出的量表,涉及NP症状、体征及对疼痛加重缓解因素和疼痛对情绪影响等32项问题。

在测量性能方面,英文版敏感度为66.6%,特异度为74.4%。为简化量表,通过对这32项问题的统计分析,只留下NP和非NP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的条目,再度制订12个项目的NPQ量表,包括10项症状描述项和2项关于疼痛加剧敏感化的自评项目。对每个问题的疼痛进行评分(0~100),然后用系数计算总判别函数得分,总分区间为-1.4~2.8。当患者的评分大于或等于0时被认为是NP。

何静等将NPQ量表翻译成中文版,并进行了多中心验证,提示中文版NPQ量表作为NP的诊断工具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分别为88.3%和98.3%,阴性预测值为89.4%。目前,NPQ/NPQ-SF量表已被翻译成中文、意大利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和瑞典语等版本。多语言版本的研究证明NPQ量表是识别NP的一个有价值的工具。

※专家组推荐意见:采用NPQ量表进行NP评估证据级别为高质量,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ID疼痛量表(IDPain)是常用的NP筛查评估工具,简单快捷,敏感度为84%,可作为诊疗参考工具,特异度偏低,为67%,不适合作为NP评判标准,其制订目的是保证有风险的患者可以得到相应的治疗。

※专家组推荐意见:采用IDPain量表进行NP评估证据级别为中等质量,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对NP患者,还需进行疼痛强度和生活质量等综合量表评估。常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数字分级评分法(NRS)、语言分级评分法(VRS)评估疼痛强度,这些量表仅单维度评估疼痛强度,简单易行。为了更全面地了解疾病及其对患者的影响,可采用多维度疼痛评估量表,如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麦吉尔疼痛问卷(MPQ)和简化麦吉尔疼痛问卷(SF-MPQ)等。

MPQ和SF-MPQ量表旨在评估疼痛性质、特点、情绪状态及疼痛强度,也可用于评估疼痛干预的有效性,并评价各种伤害性疼痛和NP疾病的疼痛特征。

MPQ量表设计精细,包含78个疼痛描述项目,分为4个主要子量表(感觉、情绪、性质和其他)和1项疼痛强度量表,适合用于科研和对非急性疼痛患者进行详细调查。但MPQ量表耗时较长,且结构复杂,受患者的文化程度、情绪、性别等因素影响,因此在临床上并不常用。

SF-MPQ对原版MPQ量表进行简化,由2个子量表组成,保留11个疼痛描述项目和4个情绪评估项目,并添加了VAS评分评估疼痛强度。具有原版MPQ量表的敏感度,且简单易懂,耗时更短,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疼痛评估量表。但MPQ和SF-MPQ量表不是专为评估NP而设计的,因此缺乏特异性。

※专家组推荐意见:采用VAS、NRS、VRS评分评估NP强度证据级别为高质量,推荐级别为强推荐。采用BPI、MPQ和SF-MPQ量表进行NP评估证据级别为中等质量,推荐级别为中等推荐。

电生理检查对鉴别NP的病因有重要的意义,常用的电生理检查包括神经传导功能、F波和H反射、定量感觉检查、皮肤交感反应等。

神经传导功能检查通常检测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及腓肠神经,常规记录的项目包括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等。神经传导功能检测的是最快传的纤维,即Aα纤维。而Aδ纤维和C纤维直径小,传导速度慢,神经传导功能检查不能反映出它们的问题。F波和H反射异常提示近端神经纤维即神经根的异常。

定量感觉检查(QST)包括定量温度觉检查(QTT)、定量振动觉检查(QVT)和感觉趋势阈值(CPTS)。QVT主要反映Aβ大有髓纤维的功能,QTT和CPTS反应小纤维神经功能。其缺点是受主观感受影响。

皮肤交感反应(SSR)是人体接受刺激后诱发汗腺同步活动出现的皮肤反射性电位,是交感神经传出纤维的冲动所致。主要检测小纤维特别是C类无髓纤维的电生理特点,是客观评价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检测方法之一。影响SSR测定的因素有皮肤温度、年龄、刺激强度和适应性等。

临床上可以联合多种神经电生理检查手段提高NP病因检出率,如王晓丹等证实联合采用QST和SSR可以明显提高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电生理检查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影像学检查也是鉴别NP病因的重要方法之一,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技术。这些方法能够提供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状态的详细视图。

CT扫描用于评估骨骼结构、血管以及软组织,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判断神经损伤的病因及程度。MRI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清晰地显示神经和周围组织的结构,能够揭示神经纤维损伤、炎症或压迫,较CT更为直观,对病因的判断较CT更为精准。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是一种先进的成像技术,它可以监测大脑在进行特定任务时的活动。这种技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疼痛对大脑功能的影响,常用于对NP机制的研究。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是目前唯一可在活体上显示生物分子代谢、受体及神经介质活动的新型影像技术,具有同时获取解剖和功能代谢信息的能力,已用于识别和评估神经损伤或疾病导致的代谢和生化变化。该技术可通过注射示踪剂显示神经受体、转运体等的分布情况。PET-CT对于探测神经系统炎症、肿瘤等病变尤为敏感,有助于疼痛鉴别诊断,也常用于NP中枢机制的研究。

焦虑、抑郁障碍的诊断首先要确定精神症状,再根据症状的动态发展趋势,结合发病过程,性格特征,以及其社会功能等综合分析,排除其他躯体或精神疾病的基础上最终做出诊断。

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用于抑郁障碍患者的筛查。PHQ-9量表有9项条目,简单易操作。每项为0~4分的5级评分。主要依据DSM-Ⅳ诊断条目编制,在国外已成为基层医疗中筛查抑郁症的首选工具之一,尤其在美国及加拿大应用较多。国内的研究也显示PHQ-9应用于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抑郁评估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8分为该量表的最佳划界分。

广泛性焦虑自评量表(GAD-7)用于焦虑障碍患者的筛查。GAD-7量表是近年来广泛使用的焦虑症状自评量表,不仅可用于筛查焦虑障碍,还可用来筛查惊恐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量表有7个条目,分别评定紧张焦虑、不能控制的担忧、过度担忧、不能放松、不能静坐、易激惹和不祥预感。以最近2周内出现靶症状的天数评估:无症状为0分,有过几天为1分,半数以上天数出现为2分,几乎每天都有为3分。总分5~9分为轻度,10~14分为中度,15~21分为重度。

用于广泛性焦虑障碍辅助诊断时,一般以总分≥10为分界值,总分的变化也可以反映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当分界值取10分时,敏感度为89%,特异度为82%。中文版本也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敏感度和特异度均在85%以上。

※专家组推荐意见:采用PHQ-9量表评估抑郁症状,GAD-7量表评估焦虑症状,证据级别为高质量,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总之,NP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临床上常采用DN4、I-DN4、LANSS、S-LANSS、PainDETECT、NPQ、IDPain量表进行筛查评估,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检查对NP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NP的全程管理是指对患者早筛早检,实现早诊断,引导患者到疼痛科等相应科室就诊,实现规范化诊疗,同时定期在综合医院门诊或社区随访。通过综合NP的多方面因素评估、个性化治疗计划和多学科合作的协调努力,缓解患者疼痛,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NP的治疗原则是多维度、个体化、阶梯化的多学科联合诊治。NP的全程管理通常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疼痛专家、神经学家、康复医师、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等。

在NP药物管理中,抗惊厥药和抗抑郁药为一线治疗药物。

(1)抗惊厥药

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为钙通道拮抗剂,通过与脊髓背角突触前膜电压门控钙通道结合,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如谷氨酸和P物质)的释放,在各种NP,如带状疱疹神经痛、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和创伤后神经痛等表现出明显镇痛作用。加巴喷丁推荐起始剂量每日300mg,维持剂量为每日900~1800mg。普瑞巴林推荐起始剂量每日150mg,维持剂量为每日150~600mg。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困倦、头晕、外周水肿、视物模糊等。

卡马西平和奥卡西平为钠通道拮抗剂,通过抑制细胞膜钠离子通道,减少突触冲动的释放,减少神经递质释放,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对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等NP有明显的镇痛效果。卡马西平推荐起始剂量每日200mg,维持剂量为每日600~1200mg。奥卡西平推荐起始剂量每日300mg,维持剂量为每日600~1800mg。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

(2)抗抑郁药

慢性疼痛和抑郁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研究表明抗抑郁药在抗抑郁和疼痛治疗中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已被证明可显著缓解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阿米替林推荐起始剂量每日10~25mg,维持剂量为每日10~100mg。不良反应为嗜睡、意识模糊、体位性低血压、口干、便秘、尿潴留、体重增加、心律失常。

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如度洛西汀和文拉法辛)对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相较于安慰剂表现出明显的疼痛缓解。文拉法辛推荐起始剂量每日37.5mg,维持剂量每日150~225mg。不良反应为恶心、头晕、嗜睡、多汗、高血压。度洛西汀推荐起始剂量每日30mg,维持剂量每日60~120mg。不良反应为镇静、恶心、便秘、共济失调、口干。

当一线药物治疗未达到满意的疼痛缓解,或出现无法耐受的不良反应时,阿片类药物被推荐作为治疗NP的二线药物。

一项关于阿片类药物治疗慢性非癌性疼痛的Meta分析报道了16项针对慢性NP的随机试验,这些试验大多研究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其余研究报道了慢性术后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和脊髓损伤后神经痛,结果表明阿片类药物比安慰剂更有效缓解各类NP。

吗啡和羟考酮等强阿片类药物的安慰剂随机对照试验中表现出显著的疼痛缓解。吗啡推荐起始剂量15mg/12h,维持剂量30~120mg/12h;羟考酮推荐起始剂量10mg/12h,维持剂量20~60mg/12h。曲马多是一种弱阿片受体激动剂,并能够抑制5-羟色胺的再摄取,可显著缓解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及其他NP。

曲马多引起便秘和恶心的不良反应比其他阿片类镇痛药弱,但与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联合使用时应谨慎,尤其在老年患者中发生5-羟色胺综合征的风险增加。曲马多推荐起始剂量为每日50mg,维持剂量每日200~400mg。阿片类镇痛药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镇静、头晕、尿潴留、便秘。

辣椒素可用于治疗外周型NP,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在应用于皮肤后,辣椒素最初引起伤害感受器的敏感性增强,随后在重复应用低浓度(<1%)辣椒素或单次应用高浓度(8%)辣椒素后脱敏。推荐辣椒素贴片根据疼痛范围每次使用1~4贴,应用30~60分钟。主要不良反应包括使用后的急性烧灼痛(冷敷可减轻)和局部皮肤红肿。

非甾体类镇痛剂、草乌甲素、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中药等可作为治疗NP的辅助用药。草乌甲素片作为中国原料特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国产药物,在NP治疗方面也受到国内多个共识推荐。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主要通过影响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5-羟色胺能系统或GABA系统等激活脊髓下行性疼痛抑制通路发挥作用,可以肌肉注射、静脉注射或口服给药,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嗜睡、皮疹、胃部不适、口干、头晕等。

NP常用的神经阻滞方法包括神经末梢阻滞、神经干阻滞、神经丛阻滞、神经节阻滞、交感神经阻滞、硬膜外阻滞、蛛网膜下腔阻滞等。

包括化学毁损和物理毁损,通过注入药物、热凝、压迫等阻断颅神经、脊神经、交感神经及各类神经节等的神经传导功能。化学毁损因其可控性较差,近几年已较少使用。物理毁损方法主要为射频热凝和球囊压迫。

射频热凝的治疗机制主要基于射频的生物学热效应和人体不同组织尤其是不同神经纤维对温度耐受的差异性。当采用射频热凝将神经组织局部加热至70~75℃时,传导痛温觉的Aδ和C纤维遭破坏,而Aα、Aβ纤维功能保存,既能缓解疼痛又能保留触觉和运动功能。

与其他神经毁损方法尤其化学毁损比较,射频治疗因具有神经电刺激功能从而定位更准确、治疗效果更好;射频的毁损范围仅限于射频针裸露端周围2~3mm范围,并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参数加以控制;炎症反应轻微,并发症少且重复治疗难度小,因此已经逐渐取代其他方法成为神经毁损治疗的首选。

球囊压迫是将造影剂注入球囊,对神经组织造成一定的压迫,从而破坏神经纤维,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来治疗三叉神经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尤其是对有三叉神经第一支疼痛的患者。

神经调控治疗是一种通过电学的、化学的或磁场力学的方法调控神经系统或释放药物到靶区从而改变或调节神经活动的方法,可以显著地减轻慢性疼痛和提高生活质量。神经调控正在成为NP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有创或无创的,其中有创的神经调控主要是指电刺激及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

经典的脊髓电刺激(SCS)是通过闸门理论即刺激背柱支配感觉的粗纤维而抑制痛觉的细纤维达到缓解疼痛目的。

除传统的SCS外,还开发出了高频、爆发式、兼频刺激及背根节电刺激等新模式,常用于背部术后疼痛综合征(FBSS)、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放化疗引起的痛性神经病变及周围神经损伤性疼痛等神经痛患者,有大量的证据支持其疗效。近年,国内大量文献报道采用短时程电刺激对于急/亚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有较好的疗效。

运动皮质电刺激(MCS)和深部脑刺激(DBS)治疗可用于脑卒中后疼痛、幻肢痛等,但文献报道其疼痛的改善程度各不相同。脑岛后部刺激及扣带回前部刺激等新的技术,目前还需要更多有效的证据来支撑。

周围神经刺激(PNS)已经成为特定慢性顽固性NP患者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当疼痛是单神经或局灶性神经痛且保守治疗疗效不佳时,可选择PNS治疗。近几年,周围神经刺激在各种NP中的应用激增,其适应证已从枕神经痛、截肢后疼痛、FBSS、开胸术后疼痛、三叉神经痛扩展到慢性腰痛等。

IDDS是通过埋藏在患者体内的药物输注泵,将泵内的药物通过导管输注到蛛网膜下腔,作用于脊髓或中枢相应的位点,阻断疼痛信号向中枢传递,从而达到控制疼痛的目的。适用于保守治疗失败的各种顽固性疼痛,包括癌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慢性术后疼痛、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等。

国内常见的鞘内泵配置的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局部麻醉药、钙通道阻滞剂、α2受体激动剂及NMDA受体拮抗剂等,其中吗啡应用最广,被视为一线药物。鞘内吗啡的镇痛效能是静脉给药的100倍,口服给药的300倍左右。初次应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并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及潜在的不良反应进行滴定,一般初始日剂量为既往24h口服吗啡毫克当量的1/100~1/300比例换算。

针对NP的外科治疗方法主要为神经减压和神经毁损。颅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始于对三叉神经痛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小脑脑桥角责任血管压迫不同颅神经根进/出脑干区可导致相应症候群。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患者,MVD长期随访有效率可达90%左右,复发率低。

周围神经在其行径中,经过某些骨-纤维隧道、跨越腱膜或穿过肌筋膜处,其活动空间受到明显限制,当这些隧道、腱膜、肌筋膜由于各种原因狭窄、肥厚、粘连等,均可使经过该处的神经被挤压,从而导致疼痛。

周围神经减压术通过切断压迫神经的纤维韧带组织,松解神经,使疼痛得到缓解。周围神经减压术的适应证包括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化疗后周围神经病等。多项临床队列研究显示,周围神经减压术可明显降低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的疼痛评分。

常用的神经毁损术式包括周围神经切断、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脊髓后正中点状切开等。将MVD与颅神经根选择性部分切断术有机结合可以提高手术有效率,但有神经支配区感觉减退的不良反应,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个体化选择。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主要用于治疗臂丛神经撕脱伤后疼痛、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后疼痛、幻肢痛等,长期随访70%~90%的患者疼痛缓解满意。

康复治疗也是NP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改善功能和活动。针灸等中医治疗在临床上已被广泛接受,对NP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近些年基因治疗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较好的安全性和长效性。大量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发现通过病毒载体将抗炎症因子、内啡肽等核酸分子递送到NP的靶细胞中表达,取得了良好的镇痛效果,为NP的精准、长效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案。

NP治疗中的评估与管理不是新的理念,每一个面对此类疾病的医师都在临床工作中或多或少的使用着这些方法,只是各地方法不尽相同,没有形成一个规范化的流程。本指南专家组采用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比较先进的评估与管理办法同国内多名临床专家认可的方法相结合,同时结合实际临床工作编撰成中国指南,目的是使NP的诊疗更加规范化、合理化。

我们期盼在使用过程中各位同道能够提出自己宝贵意见,同时也希望有更好更贴合临床实际的方法涌现出来,使我们的评估与管理流程更加规范合理便捷。例如,有更简洁有效的评估量表,靶点亲和力和体内代谢更稳定,使用更为便利的药物出现(如克利加巴林等)。本指南编写组也会跟进临床实际及科技发展适时调整本指南。

THE END
1.指南共识神经病理性疼痛评估与管理中国指南(2024版)神经病理性疼痛 (NP) 是损伤或疾病累及躯体感觉系统所导致的疼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NP全程评估与管理在其诊治过程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对疾病的反复评价和再认识能够有效地帮助医患双方及时了解疾病走势,把握疾病诊治方向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DQ2NDc3Ng==&mid=2650932799&idx=1&sn=9997fae058d7cbaf22803195cf0e80ef&chksm=bdb2c8588ac5414e0f1eba6ce1c7ec6238d2ba62b512396036ae0fcd2ba76792bd777c83ebb1&scene=27
2.神经指南: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神经指南: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 2018-04-25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神经病学俱乐部 一、定义及分类 国际疼痛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于1994年将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定义为:“由神经系统的原发损害或功能障碍所引发或导致的疼痛(Pain initiated or caused by a https://www.chunyuyisheng.com/pc/topic/219278/
3.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4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组;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3年12期 5李君;冯艺;韩济生;樊碧发;王家双;魏星;刘慧;银燕;吴大胜;刘娜;宫小文;金毅;刘红军;张达颖;章勇;林建;槐洪波;傅志俭;赵序利;杜冬萍;徐永明;阎龙涛;毛鹏;三个中文版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断量表的制定与多中心验证[J];中国疼痛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TYZ202005003.htm
4.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有问必答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这种疾病对人身体有什么样危害、、、应该在样治疗温馨提示:因无法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鲁宁 医师 内科 极速问诊 二级甲等 长春平安医院 问题分析:你好,你的情况可能是神经性疼痛引起的,一般着凉和劳累可以加重的,建议你https://3g.club.xywy.com/wenda/49361700.htm
5.中国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PPT课件经管文中国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PPT课件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132417&ordertype=2
6.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0229.docx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一、本文概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Neuralgia,PHN)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PHN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神经炎症、免疫反应、神经重塑等多个方面,因此其诊疗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疼痛性质和持续时间等https://m.renrendoc.com/paper/314346812.html
7.癌症疼痛诊疗上海专家共识癌症疼痛诊疗上海专家共识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癌症疼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症疼痛诊疗水平,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2011年卫生部制定并发布了《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以下简称规范。 近年来,癌症疼痛的诊治得到临床医师及社会的高度重视,上海市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https://www.csco.org.cn/cn/ncontent.aspx?oid=8353
8.指南与共识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全程管理专家共识(转载)严重的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是发生PHN的危险因素,应该高度重视并给予及时、充分的控制措施。针对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的复杂机制,发病初期应以治疗伤害感受性疼痛为主,随后需逐步加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力度。镇痛类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离子通道阻滞剂、三环类抗抑郁药物、5羟色胺、阿片类药物。 http://mobile.hnsrmyy.net/info/1535/15735.htm
9.河北省疼痛医学会神经病理性疼痛学专业委员会同时成立本次揭牌仪式由市人民医院副院长石凤然主持。市人民医院疼痛科主任李琳代表“难治性疼痛规范化诊疗示范基地”和河北省疼痛医学会神经病理性疼痛专业委员会、石家庄市井陉县医院院长李计东代表“难治性疼痛规范化诊疗示范基地”联合体成员分别作了精彩发言。 会后还举办了专题讲座,议题涉及“难治性癌痛专家共识”“癌性爆https://www.halixun.com/read/1776
10.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治疗部分)原创: 共识编写专家组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PHN)定义为带状疱疹 (H HZ) 皮疹愈合后持续1 个月及以上的疼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PHN 是最常见的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表现为持续性疼痛,也可缓解一段时间后再次出现。 PHN治疗目的是:尽早有效地控制疼痛,缓解伴随的睡眠和情感障碍,提高生活质量。PHN的治疗应https://www.haodf.com/neirong/wenzhang/7264119419.html
11.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2024-03-10 21:31 发布于:山西省 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内容举报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 搜狐“我来说两句” https://www.sohu.com/a/763197965_121118850
12.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研发现状药界动态参考资料 [1]宋佳男,于海波,刘玉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和药物发现现状[J].药学学报,2021,56(03):679-688. [2].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0,26(05):321-328.https://www.vodjk.com/news/210706/1684019.shtml
13.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牵头成立了“暨南大学神经病理性疼痛专科联盟”,广东省三甲综合性教学医院及基层医院等62家医疗机构加入该专科联盟。 特色优势项目为精准神经阻滞及其它注射疗法、脊髓电刺激术、脊髓电刺激术、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机制及干预研究。 神经遗传及肌病 该亚专科形成了应用神经电生理、病理、影像、基因等先进技术的综合诊疗模式http://www.jd120.com/Info-11042.html
14.壹生资讯颈源性头痛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的诊断和治疗标准在国内外、不同学科间颇有争议,是常见的临床难题之一,文献报道其患病率1.0%~4.1%,在严重的头痛患者中17.5%为颈源性头痛。2018年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为明晰此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康复等临床问题,特组织国内疼痛学科相关专家就https://www.cmtopdr.com/post/detail/398c4353-39e1-45c5-99de-443a92ad89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