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临床技能实验教学大纲(供七年制及五年制中医专业使用)实验一耳鼻咽喉科常用检查法练习【目的要求】1.熟悉耳鼻咽喉的临床检查方法;2.掌握额镜、压舌板的用法;3.熟悉鼻窥、音叉和电耳镜的用法。【实验内容】1.介绍耳鼻咽喉的常用临床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包括坐姿、额镜戴法、压舌板、鼻窥、间接鼻咽镜、间接喉镜、电耳镜、音叉以及耳部徒手检查法等;2.观看老师进行检查法示范;3.学生之间相互进行检查练习操作。耳鼻咽喉的常用检查法实验教学指导(供七年制及五年制中医专业使用)实验一耳鼻咽喉科常用检查法练习【课时数】2学时【目的要求】1.熟悉耳鼻咽喉的临床检查方法;2.掌握额镜
2、、压舌板的用法;3.熟悉鼻窥、音叉和电耳镜的用法。【标本教具】耳鼻喉科专用检查操作台、额镜、压舌板、鼻窥、间接鼻咽镜、间接喉镜、电耳镜、音叉、枪状镊、膝状镊、棉枝、纱块等。【实验原理】通过进行专科检查法的操作,正确掌握各种检查器械的名称及操作方法、检查部位。【实验方法与技巧】一、额镜的使用法(一)操作方法及步骤1.调节额镜:先调节双球状关节的松紧,使镜面既能灵活转动而又可置于任何位置上均不松滑下坠为度。然后调节额带圈使适合检查者头围大小。2.戴镜:将额镜戴在头部,将双球状关节拉直,镜面与额面平行,镜孔正对检查者平视时的左眼或右眼,远近适宜。3.对光:先调整光源,使光源投射到额镜上,再调整额镜
3、镜面,将光线反射、聚焦到要检查的部位,检查者的视线通过镜孔正好看到反射的焦点光,进行检查。(二)注意事项1.随时保持瞳孔、镜孔、反光焦点和检查部位成一直线,方能看清楚被照明了的检查部位。2.养成“单眼视”的习惯(但另眼不闭),即只用带额镜一侧的眼睛进行观察。“单眼视”不能形成立体像,难于判断深度,须勤加练习使之习惯。3.在练习中保持姿势端正舒适,不要扭颈、弯腰、转身来迁就光源光线和反射光线,须仔细调整光源光线的投射方向和额镜镜面的反光角度,并前后调整受检者的头位,使反射的最亮点(即焦点光)准确照射到受检部位。二、前鼻镜检查法(一)操作方法及步骤1、戴额镜,对光。2、握持前鼻镜:左手执前鼻镜,以
5、;,观察鼻中隔的上部、中鼻甲前端、鼻丘、嗅裂、中鼻道的前下部以及鼻顶。7、撤出前鼻镜:观察完毕后,将两叶微张开,轻轻撤出前鼻镜。(二)注意事项1.前鼻镜伸入鼻前庭的深度切勿超过鼻阈,以免引起疼痛或损伤鼻中隔粘膜引起出血。2.撤出前鼻镜时切勿将两叶合拢,以免夹住鼻毛引起疼痛。3.检查过程中可视需要将受检者的头部左右转动,以便能详细检查鼻腔内壁和外壁。4.如下鼻甲肿大妨碍检查,可用1%麻黄素棉片贴附于下鼻甲内侧面35分钟,或以1%麻黄素喷雾鼻腔12次,以收缩鼻粘膜,便于观察。三、口咽部检查法(一)操作方法及步骤1.戴额镜,对光。2.瞩受检者正坐,头微前倾,张口。检查者手持压舌板,压下舌
6、前2/3处,使舌背低下。3.观察咽部粘膜变化,注意有无充血、肿胀、隆起、干燥、脓痂、溃疡、假膜或异物等。4.观察两侧扁桃体的形态、大小、隐窝情况及腭舌弓、腭咽弓的变化。扁桃体的大小分三度:在腭咽弓以内为度,超出腭咽弓为度,接近或达到口咽部中线为度。5.观察两咽侧索有无红肿。6.观察咽后壁形态,注意有无淋巴滤泡增生。(二)注意事项1.压舌板不宜超过舌前2/3处,以免引起恶心而影响观察。2.咽部粘膜色泽可与硬腭粘膜进行对比,以判断有无充血。3.检查时切勿在受检者由于恶心的一瞬间迅速“完成”,因为该情况下的咽部粘膜色泽、前后腭弓的位置、扁桃体的大小都不代表真正的情况。四、鼓膜检查法(一
7、)操作方法及步骤1.检查方法(1)徒手检查法戴额镜,对光。受检者侧坐位,被检耳朝向检查者。检查者一手将耳廓向后、上、外方轻轻牵拉,使外耳道变直,另一手食指将耳屏向前推压,使外耳道口扩大,以便观察鼓膜。婴幼儿外耳道呈裂隙状,检查时应向下牵拉耳廓,方能使外耳道变直。若单手检查,查左耳时,左手从耳廓下方以拇指和中指夹持并牵拉耳廓,食指向前推压耳屏;查右耳时,左手从耳廓上方以同法牵拉耳廓及推压耳屏。(2)耳镜检查法戴额镜、对光及受检者的姿势同上。根据外耳道的宽窄选用口径适当的耳镜。双手检查时,用左手牵拉耳廓使外耳道变直,右手将耳镜轻轻置入外耳道内,耳镜管轴方向应与外耳道长轴一致,以便观
8、察鼓膜。单手检查时,牵拉耳廓及持镜动作均由左手完成,腾出右手进行操作。(3)鼓气耳镜检查法鼓气耳镜是在耳镜的一侧开一小孔,通过一细橡皮管使小孔与一橡皮球相连,在耳镜底部安装一放大镜,借以密封之。检查步骤如下:戴额镜、对光及受检者的姿势同上。选用适当大小的鼓气耳镜置入外耳道内,注意使耳镜与外耳道皮肤紧贴,耳镜管轴方向应与外耳道长轴一致。反复挤压及放松橡皮球,使外耳道内交替产生正负压,同时观察鼓膜向内外的活动度。(4)电耳镜检查法电耳镜是自带光源和放大镜的耳镜,因此检查时不需戴额镜和对光,受检者可在任何体位下接受检查。利用电耳镜可更方便地观察鼓膜的细微改变。2.检查内容(1)鼓膜的表面标
9、志:如光锥、锤骨短突、锤纹、前后皱襞、紧张部、松弛部等。(2)鼓膜的色泽:如灰白、充血、混浊等。(3)鼓膜的形态:如内陷、外凸、增厚、萎缩、穿孔、钙斑、瘢痕、液平等。(4)鼓膜活动度。(二)注意事项1.鼓膜检查时,应注意牵拉耳廓的方向以使外耳道变直,否则不能窥及鼓膜。2.使用耳镜时,其前端抵达外耳道软骨部即可,勿超过软骨和骨部交界处,以免引起疼痛。3.无论采用上述何种方法,从一个方向均只能窥及鼓膜的一个部分,欲察看鼓膜的全貌,必须随时调整受检者的头位,或将耳镜的方向向上、下、前、后轻轻移动,方能看到鼓膜的各个部分。4.初学时宜从正常鼓膜开始检查,将鼓膜的正常标志牢记于心,若正常标志发
10、生改变,则提示有病变发生。在鼓膜的各标志中,以光锥最易辨别,可先找到光锥,然后相继观察锤骨柄及短突、前后皱襞,区分松弛部与紧张部。5.鼓膜松弛部的穿孔较为隐蔽,易为胆脂瘤上皮所覆盖而不易辨识,应特别注意。五、音叉试验(一)操作方法及步骤1.选用合适的音叉,常用频率为256Hz或512Hz的音叉。2.林纳试验(RinneTest,RT):又称气骨导比较试验。将振动的音叉臂置于被检者外耳道口约1cm处,以检查气导,至被检者不能听到声音后,立即移动音叉,使音叉柄部末端接触乳突部的鼓窦区以检查骨导,如果此时被检者仍能听到声音,则表示骨导大于气导(BCAC),称为林纳试验阴性(-)。重新振动音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