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中,每条细则的复习方法,参考如下“说明书”:
文字部分重点展开辩证分型与选方的趣味记忆与方名字面义(强、弱联系),以及每个辩证分型的证候拆解。
会有大量重复内容,不要嫌啰嗦。
既然书翻的少,那我就试图让你字看得多,也能形成条件反射。
分型与选方的趣味记忆(强联系)
分型:
外感寒热燥,
内伤痰湿热,
肝火肺阴亏。
方药:外感三个“san(sang)”,
痰湿二三痰热清,
大哥泻肝火,沙僧肺阴亏。
外感咳嗽(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的选方中,三个方药的首字发音都是“san(sang)”(三拗汤合止嗽散、桑菊饮、桑杏汤)。
肺系病证中,只要见到痰湿或痰浊,都能见到“二三”的身影。
哮病——风痰哮——三子养亲汤加味
喘证——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肺胀——痰浊壅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咳嗽(痰热郁肺),则清肺化痰,五行中,肺对应金,则清金化痰汤。
咳嗽着的老大哥(黛蛤散合),要让他泻(黄芩泻白散)肝火(肝火犯肺),莫生气;
沙僧(沙参麦冬汤)出了流沙河,没有河水滋养,肺阴亏耗,时时咳嗽。
咳嗽趣味记忆的说明
在“感冒”一文中我还说,没有逻辑的歌诀不是一个多么好的方法,紧接着在这里就被打脸了。
必须承认,很多病证分型的记忆,还是只能将彼此间没有逻辑的关键字垒成一句别嘴的歌诀。除此之外我也想不到更好的方法,好在分型数量一般都不多,两三句话就能搞定。
但其实你也可以在内心里加戏:
咳嗽往往兼有外感的寒热症状,且无法自控,咳得让人烦躁(串起了寒热燥)。咳出的痰,又湿又热;肝火在肺下面烤,烤得肺脏阴虚津亏(串起了痰湿痰热,肝火肺阴亏)。
这种小的、即兴的联想,交给你们自己。
联想这个东西,只要你愿意去想,再天南地北的事物,都能相互联结。我也不想写的太细,太啰嗦。
方药部分,外感的三个方药我只用三个“san(sang)”的发音,“挂”住其整体印象,然后就是“走阶梯”。
阶梯记忆很重要,可以细看我写的“说明书”。
一个“三”和两个“桑”,不难回忆。
咳嗽,我只在末尾的两个证型(肝火犯肺、肺阴亏耗),用了一点点联想。反观感冒,则全用了联想画面。
所以《中医内科》分型与选方的记忆,真的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能够去套用。需要根据不同的分型、方名,巧用各式各样的方法。
证候拆解
风寒袭肺证
证候:咳嗽声重,气急,咳痰稀薄色白,流清涕(八纲辩证——寒证),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风寒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舌象:
薄白苔:正常舌象,或见于表证初期,或是里证病轻,或是阳虚内寒。
脉象:
浮脉:常见于表证,亦见于虚阳浮越证。
浮紧脉(相兼脉):常见于外感寒邪之表寒证,或风寒痹病疼痛。
紧脉:见于实寒证、疼痛和食积等。
风热犯肺证
证候:咳嗽频剧,气粗,痰黏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八纲辩证——热证),或见恶风、身热等风热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薄黄苔:提示热势轻浅,多见于外感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
黄苔:主里证、热证。淡(微)黄热轻,深黄热重,焦黄为热结。
浮数脉(相兼脉):多见于风热袭表的表热证。
数脉:多见于热证,亦见于里虚证。
滑脉: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
代表方:桑菊饮加减
字面义:
桑叶:解表药(发散风热)——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菊花:解表药(发散风热)——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桑菊饮:解表剂(辛凉解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邪客肺络证
风燥伤肺证
证候: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口干(病因辩证——燥淫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红舌:主实热、阴虚。
燥苔(苔干燥,扪之无津):体内津液已伤。
温燥常兼有表热症状(发热有汗,心烦,舌红,脉浮数),故这里的舌象、脉象反复提示热证。而纵观整个证候表现,多个部位的“干”字,更多的是在突出“燥”证。
反之,凉燥兼有表寒症状,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等。
代表方:桑杏汤加减。
苦杏仁:化痰止咳平喘药(止咳平喘)——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桑杏汤:治燥剂(轻宣外燥)——清宣温燥,润肺止咳——外感温燥证
注意区分:
杏苏散:治燥剂(轻宣外燥)——轻宣凉燥,理肺化痰——外感凉燥证
痰湿蕴肺证
证候: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胸闷脘痞,呕恶食少(气血津液辩证——痰证;兼有湿淫证),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苔白厚腻:多为湿浊内停,或为痰饮、食积。
濡脉:多见于虚证或湿困。
代表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二陈汤:祛痰剂(燥湿化痰)——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湿痰证
平胃散:祛湿剂(燥湿和胃)——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湿滞脾胃证
三子养亲汤:祛痰剂(温化寒痰)——温肺化痰,降气消食——痰壅气逆食滞证
痰热郁肺证
证候:咳嗽,痰多质黏厚或稠黄,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黏,欲饮水(气血津液辩证——痰证;兼有热证),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苔黄而腻:主湿热或痰热内蕴,或食积化腐。
滑数脉(相兼脉):多见于痰热(火)、湿热或食积内热。
代表方:清金化痰汤加减。
《方剂学》考纲中没有清金化痰汤,但有一个与之方名类似,注意区分:
清气化痰丸:祛痰剂(清热化痰)——清热化痰,理气止咳——痰热咳嗽
肝火犯肺证
证候:咳嗽呈阵发性,咳时面赤,咽干口苦,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脏腑辩证——肝火炽盛证),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舌两边红:多为肝经有热。
苔黄而干燥(少津),甚至干裂:多见于邪热伤津,燥结腑实之证。
弦数脉(相兼脉):多见于肝郁化火或肝胆湿热、肝阳上亢。
弦脉: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为胃气衰败者。亦见于老年健康者。
代表方: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加减。
青黛:清热药(清热解毒)——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泻火定惊
蛤蚧:补虚药(补阳)——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
黄芩:清热药(清热燥湿)——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泻白散:清热剂(清脏腑热)——清泻肺热,止咳平喘——肺热喘咳证
肺阴亏耗证
证候: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日渐消瘦(八纲辩证——阴虚证),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舌红而少苔(或有裂纹):属虚热证。
“脉细数”在《中医内科》的语境下,基本就是阴虚内热。
教材的脉诊中没有此相兼脉,但有类似的:
沉细数脉(相兼脉):多见于阴虚内热或血虚。
拆分学习下:
细脉:气血俱虚,湿证。
数脉:热证;亦主里虚证。
“感冒”阴虚证的证候中就有“舌红少苔,脉细数”的舌、脉象描述。
这句话在《中医内科》病证证候中反复出现,它就是一句提示“阴虚”的口令,往往捆绑在一起出现,要对它高度敏感。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加减。
北沙参:补虚药(补阴)——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南沙参:补虚药(补阴)——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化痰,益气
麦冬:补虚药(补阴)——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麦门冬汤:治燥剂(滋阴润燥)——滋养肺胃,降逆下气——虚热肺痿;胃阴不足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