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为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虽然不是一个独立疾病,但确有不少患者以咳嗽为主诉来就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肺……在变动为咳”,历代医家亦认为“肺为娇脏,怕寒而恶热,故邪气易伤而难治”,“肺受病易,药入肺难”。再观前贤著作中,对咳嗽之症亦多议论详恳,其用心良苦可知。《内经·咳论》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不但肺本身受邪可以发生咳嗽,而且五脏六腑有病,波及肺时,也可以发生咳嗽。清代程钟龄曾说:“(肺)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医者不去其鸣钟之具,而日磨锉其钟……钟其能保乎。”焦氏更认为咳嗽一症,包括很广而牵涉面宽,治疗时必须辨病因病机,探求标本表里,灵活运用辨证论治,不可只用所谓止咳、镇咳、宁嗽的药物去对症处理,否则会耽误病情,轻则迁延难愈,重则变症百出。焦氏根据自己数十年的临床体会,把治疗咳嗽的方法,概括为:宣、降、清、温、补、润、收七大法则。
(一)“宣”法
“宣”寓有宣散、宣发、宣通、宣畅、开宣、通宣、疏宽等意。宣法是用宣散发表、疏宣肺气、宣通郁壅的方药治疗咳嗽的方法,蕴“宣可决壅”之理。肺窍清虚,喜宣通而恶壅塞。肺感于寒,邪拨于气,气壅不得宣发,故咳喘上气。另外肝气不舒,情志不遂,气机久郁,可致肺气郁,不得宣畅,因而胸闷胁胀,郁气上逆作咳。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诸气郁,皆属于肺。”
必须治以宣畅气机,以除郁壅而咳自止。
宣法又分为:
(1)辛温宣化法:适用于治疗外感风寒,皮毛束闭,肺气不宣所致的咳嗽,临床常兼见头痛、身痛,恶寒、发热,无汗、咳吐白痰,脉浮等症。
常用方剂如:
杏苏散(杏仁、苏叶、桔梗、枳壳、前胡、半夏、陈皮、茯苓、炙草)、
止嗽散(荆芥、白前、桔梗、甘草、百部、陈皮、紫菀、生姜)、
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生姜)等。
(2)辛凉宣肺法:适用于感冒风温、风热,温邪袭肺,肺气失宣所致的咳嗽,临床常兼见微恶风寒、发热,口渴,脉浮数等症。
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杏仁、桔梗、甘草、连翘、芦根)、
加减银翘散(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芥穗、牛蒡子、浙贝、杏仁、豆豉、生草)。
(3)宣郁理气法:适用于情志不遂,肝气郁滞,胸中气机不得宣畅,影响肺气失宣所致的咳嗽。症见咳嗽,胸闷,脘胁痛胀,生气时加重,喜长吁,性急躁,脉弦等。
加减疏气饮子(厚朴、苏梗、青皮、陈皮、大腹皮、栝蒌皮、桔梗、枳壳、半夏、茯
苓、香附、炙草)、
加减七气汤(厚朴、半夏、茯苓、白芍、紫苏、橘皮、杏仁、桔梗、地骨皮、桑皮、贝
母、黄芩)。
此外,其余如常用的疏肺、开肺、宽胸理肺、通宣理肺等,也都属于“宣”的范畴。甚
至吐、涌、取嚏等法亦属宣法之域。
宣法最常用的药物有:
桔梗、荆芥、苏叶、马勃、防风、陈皮、前胡、麻黄、桂枝、细辛、银花、薄荷、牛蒡子、浙贝、射干、生姜、葱白、豆豉等。
(二)“降”法
“降”寓有下降、下顺、下气、下瘀、肃降、降火、降痰、降逆等意。降法是用肃降下气、降气化痰、降火肃肺、肃降祛瘀等方药治疗咳嗽的方法。因肺主秋令,有肃降功能,喜清虚和降,苦气上逆。《内经》说:“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苦”即有苦降之意。肺中如有逆气、痰浊、逆火、瘀血等阻滞气道脉络,导致肺失清肃、气逆不降而生咳嗽,治疗宜用降法。另外,用力过度,努责伤肺,或胸受跌打,致使肺部瘀血,气道瘀阻,肺失肃降也可发生咳嗽,治疗亦须肃降祛瘀之法。
降法可分为:
(1)降气化痰法:适用于肺气郁,痰浊不降,肺失肃降而致的气逆咳喘诸证。
苏子降气汤(苏子、厚朴、陈皮、半夏曲、前胡、沉香、当归、甘草、生姜)、
加减沉香降气汤(香附、陈皮、苏子、桑皮、砂仁、沉香、桔梗、莱菔子、甘草)。(2)豁痰肃降法:适用于咳嗽多痰,胸闷懒食,痰涎壅盛诸症。
三子养亲汤(炒苏子、炒莱菔子、炒白芥子)、加味半瓜丸(半夏、栝蒌仁、贝母、桔梗、枳壳、知母、杏仁、橘红、葶苈子等)。
(3)祛瘀肃肺法:适用于胸背扑跌损伤,瘀血内阻所致的咳嗽。此种咳嗽往往久咳不愈,夜间尤甚,伴见胸背受伤部位隐痛。
桃仁散(桃仁、桑皮、茯苓、橘络、紫苏梗、紫苏叶、槟榔)、
加味当归饮(大黄、当
归、苏木、生地、赤芍、桔梗、贝母)。
其它如:通腑降痰、泻痰逐饮等,亦均属降法之列。
降法最常用的药物有:
苏子、杏仁、桃仁、旋复花、白前、沉香、半夏、川贝、枇杷叶、瓜蒌、地骨皮、槟榔、莱菔子、葶苈子、青礞石等。
(三)“清"法
“清”寓有清凉、泄热、清燥、泻火之意。清法是指用清泄肺热、清气化痰、清肺泻火、清燥救肺等方药治疗咳嗽的方法,亦前人所谓“寒可胜热”、“泄可去闭”之含义。肺为娇脏,其性凉,畏热怕火,易被热邪所伤。凡温热、火邪燥热、暑热、痰热等邪气伤肺,肺体不清,肺失肃降均可致咳嗽,均须用清法治疗。
清法可分为:
(1)清热化痰法:适用于肺热痰多的咳嗽,症见咳嗽、咽痛、口渴,痰黄稠难出,便秘,脉数等。
清咽宁肺汤(桔梗、山栀、黄芩、桑皮、前胡、知母、贝母、甘草)、
清肺汤(黄芩、桔梗、茯苓、桑皮、陈皮、贝母、天冬、栀子、杏仁、寸冬、生草、当归)、
清肺化痰汤(黄芩、山栀、桔梗、麦冬、桑皮、贝母、知母、瓜蒌仁、橘红、茯苓、甘草)。
(2)清燥养肺法:适用于肺燥咳嗽,症见干咳少痰,咽干、咽痒,少津,甚或痰中有少量血丝,舌干唇燥等。
桑杏汤(桑叶、杏仁、沙参、象贝、豆豉、栀子皮、生梨皮)、
四汁膏(雪梨汁、藕汁、生萝卜汁、生薄荷叶,加糖慢火熬膏)。
(3)清泻肺火法:适用于火热咳嗽,症见咳嗽声高,痰黄粘稠,甚或味臭,口渴牙痛,唇裂鼻干,咽喉肿痛等。
二母宁嗽汤(生石膏、知母、贝母、栀子、黄芩、瓜蒌、茯苓、陈皮、枳壳、甘草。可去陈皮加元参)、
清肺降火汤(陈皮、杏仁、桔梗、贝母、茯苓、黄芩、前胡、瓜蒌仁、生石膏、枳壳、甘草。可将陈皮改为桑皮)、
石膏散(生石膏、炙甘草共为细末,冷开水送服,可酌加枇杷叶、贝母、桑皮、桔梗、黄芩、栀子等。
兼有大便秘结者,可重用瓜蒌,并将杏仁捣碎,同时加用生大黄、槟榔、元明粉等)。(4)清暑益肺法:适用于暑热伤肺,咳嗽气短,脉数烦热等症。
加减洗肺散(天冬、麦冬、五味子、沙参、杏仁、桑皮、杷叶、六一散)、
加味玉露散(生石膏、滑石、寒水石、天花粉、生草、桑皮、杷叶、寸冬、竹叶、五味子、桔梗)、
清肺白虎汤(生石膏、知母、竹叶、党参、桑皮、地骨皮、桔梗、甘草、乌梅)。
其余如清热、洗肺、清金、泻白,甚至通下泻火、清肺抑火等,亦均寓于清法之中。
清法最常用的药物有:
桑皮、栀子、生石膏、寒水石、黄芩、知母、青黛、滑石、青果、桑叶、连翘、大青叶、板蓝根、山豆根、锦灯笼、芦根等。
(四)“温”法
“温”寓有温肺、温中、温纳等意。温法是指用温肺化痰、温肺理气、温阳化饮、温中化痰、温肾纳气等方药治疗咳嗽的方法。肺性本凉,易受寒邪侵袭,形寒饮冷皆可伤肺;脾肺阳虚,痰饮不化,水饮犯肺;肾阳不振,使肺中寒冷,肾不纳气。上述诸因均可使肺气逆而不降,引起咳嗽,均须采用温法治疗。
温法又分为:
(1)温肺化痰法:适用于肺寒咳嗽,吐痰白稀或凉。
温肺汤(干姜、半夏、杏仁、陈皮、甘草、细辛、阿胶、生姜、大枣)、
八味款冬花散(桑皮、苏叶、麻黄、冬花、紫菀、五味子、杏仁、炙甘草)、
苏子汤(苏子、干姜、半夏、桂心、人参、橘皮、茯苓、甘草)。
(2)温肺行气法:适用于肺寒、气机不畅而咳嗽上气,胸膈不利。
加减三奇汤(陈皮、桔梗、青皮、紫苏、半夏、杏仁、枳壳、厚朴、干姜、沉香)、
九宝饮(陈皮、杏仁、麻黄、桂枝、桑皮、薄荷、苏叶、大腹皮、甘草。酌加旋复花、苏子等)。
(3)温中化痰法:适用于形寒饮冷,脾肺俱寒,症见咳嗽,吐凉痰,稀涎。
半夏温肺汤(半夏、茯苓、细辛、干姜、桂心、桔梗、陈皮、旋复花、党参、白术、甘草)、
加味理中汤(党参、白术、干姜、甘草、茯苓、陈皮、半夏、细辛、五味子、冬花等)。
(4)温肾纳气法:适用于肾气虚寒、肾不纳气而产生的咳嗽气喘,症见吸气不能深纳丹田,呼多吸少,夜间咳喘加重,腰膝畏冷,面色发黑等症。
金匮肾气丸(熟地、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肉桂、附子。可加五味子)、
加味补肺汤(熟地、肉桂、人参、蜜炙桑皮、紫菀、黄芪、五味子)、
黑锡丹等。
另外,温脾安肺、温肾化饮、暖肾益气等法,亦均属温法之列。
温法最常用的药物有:
白芥子、干姜、紫菀、冬花、桂心、白蔻衣、百部、薤白等。
(五)“补”法
用补肺、补气、健脾益气、补肾纳气等方药治疗咳嗽的方法即是“补”法。虽然前人有“肺无补法”之说,无非是告诫后人,治咳不可骤用补法。故补法主要是用于久咳肺虚,确无实邪之证。肺虚又多与肾虚、脾虚有关,更有阳虚、阴虚之分。所以运用补法又须与“虚劳”、“痨瘵”的治法相互参照。总之,补法的应用比较复杂,难度较大,用时必须详细辨证,多方参考,方为全已。
补法可分为:
(1)培补肺气法:适用于肺气虚的咳嗽,症见面白,气短,咳声低,言少声低,神疲脉虚等。
常用方剂有:
补肺汤(党参、黄芪、紫菀、五味子、熟地、桑皮、蜜少许)、
黄芪汤(黄芪、白芍、麦冬、五味子、前胡、党参、细辛、当归、茯苓、半夏、大枣、生姜等)。
(2)补阴保肺法:适用于肺阴虚咳嗽,症见潮热少痰,盗汗,颧红,夜间咽干口渴,声哑,痰中带血,脉细数等。
加味生脉地黄汤(人参、麦冬、五味子、熟地、山药、山萸、茯苓、丹皮、泽泻、冬虫夏草、蜜紫菀)、
宁嗽膏(天冬、白术、茯苓、百合、冬花、百部、杏仁、贝母、紫菀、阿胶、饴糖、蜂蜜熬为膏剂)。
(3)补肾益肺法:适用于肾阴虚损之咳嗽,咽干,五心烦热,盗汗,干咳少痰,午后颧红,腰酸腿软,梦遗滑精,尺脉弱等症。
加减地黄汤(生熟地、山药、山萸、麦冬、川贝、茯苓、炙草、丹皮、枸杞子、五味子、知母、地骨皮)、
加减紫菀汤(紫菀、前胡、麦冬、天冬、桔梗、知母、百合、甘草、杏仁、生熟地、女贞子、阿胶等)。
(4)补脾益肺法:适用于脾肺俱虚,咳嗽食少,短气虚怯,四肢懒倦。
加味人参黄芪汤(人参、黄芪、白术、陈皮、茯苓、炙草、当归、五味子、麦冬、紫菀、冬花);
加味白术汤(党参、白术、橘红、半夏、茯苓、贝母、炙草、前胡、附片、神曲等)。
另如益气、补肺、生津葆肺、培土生金等,亦属补法范围,而收敛肺气之法,也寓有一定的补意。
补法最常用的药物有:
黄芪、党参、人参、白术、山药、冬虫夏草、蛤蚧、石钟乳、甘草、太子参等,亦可参考润法、收法的一些药物。
(六)“润”法
“润”寓有濡润、润养、润燥、滋润之意。润法是运用甘凉清润、润燥、养肺、清金润燥、滋阴养肺、清燥润肺、生津润肺等方药治疗咳嗽的方法。前人有“湿可去枯”之剂,湿即含有润之意。《内经》有“燥者润之”、“燥者濡之”,濡亦即润之意。肺属秋金,其性本燥,燥邪最易伤肺。秋季初凉,空气干燥,秋风肃杀,伤及皮毛,感之受病,多为凉燥。若时值秋令,秋阳暴烈,久晴无雨,尘埃飞腾,感之受病,多为温燥。久病、大病伤耗津液,或房劳耗精,或久服金石热性补药,而致血燥,此为内燥。燥邪伤肺而生咳嗽,须用生津养阴之品,滋濡津液,润养肺阴,以除燥邪。运用润法必须按照“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进行辨证论治。喻嘉言说:“凡治燥病,不深达治燥之旨,但用润剂润燥,虽不重伤,亦误时日,只名粗工,所当成也。”此虽指治燥病而言,用润法治咳者亦当深思。
润法可分为:
(1)甘凉滋润法:适用于温燥咳嗽,气喘咽痒,痰少难出,口渴声嗄,脉细而数等。常用方剂如:
清燥救肺汤(桑叶、生石膏、甘草、麻仁、阿胶、党参、麦冬、天冬、杏仁、杷叶);
加减安嗽汤(天冬、麦冬、阿胶、黄芩、杏仁、五味子、生草、川贝、桑皮、梨皮、花粉、蜜杷叶等)。
(2)养阴润肺法:适用于肺燥阴虚,津液不布所致的咳嗽。症见声哑,干咳,盗汗,口渴,饮水不解渴,甚或咯少量血丝,口鼻干,皮肤干燥,脉涩等。
紫菀散(蜜紫菀、阿胶、白人参、麦冬、川贝、甘草、茯苓、桔梗、五味子,可加元参、地骨皮);
二冬膏(天冬、麦冬、蜂蜜等熬膏服用)。
(3)甘寒生津法:适用于热病以后,热伤肺胃阴分而致的咳嗽少痰,口渴引饮,唇舌干燥,舌红瘦,苔剥脱,食少便燥,消瘦,四肢倦怠,饭后迟消,脉细数等症。
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甘草、桑叶、生扁豆、花粉)、
玄霜雪梨膏(雪梨汁、藕汁、生地汁、麦冬汁、生萝卜汁、茅根汁,煎炼适度加入白蜜、柿霜取膏,再入姜汁少许)。
另外,滋肾以润肺、润肠以降气、养血润燥、滋阴清化等,均属润法之列。
润法最常用的药物有:
麦冬、沙参、阿胶、蜂蜜、天冬、梨、梨皮、生地、元参、杏仁泥、藕、柿饼、柿霜等。
(七)“收”法
“收”寓有收敛、收涩、合敛、敛肺、敛气等意。收法是指用收肺敛气、合敛益肺、敛补肺气、敛阴清气等方药治疗咳嗽的方法。但因收法寓有补意,故只可用于久咳、肺中确无实邪者。因久咳则肺张叶举,肺气浮散,治宜收敛肺气,令肺合降,方可用之。《医门法律》说:“凡邪盛、咳频,断不可用劫涩药。咳久邪衰,其势不脱,方可涩之。误则伤肺,必至咳无休止,坐以待毙,医之罪也。”不可不慎。
收法可分为:
(1)敛肺化痰法:适用于咳嗽日久,声哑失音,痰少气逆之证。
润肺丸(诃子肉、五倍子、五味子、甘草蜜丸噙化)、
加减人参冬花散(诃子、人参、冬花、贝母、乌梅等)。
(2)收肺敛气法:适用于久嗽不止,肺张叶举,肺气浮散,呛咳气短之证。
九味散(党参、冬花、桔梗、桑皮、五味子、阿胶、贝母、乌梅、罂粟壳、姜、枣)、
加味诃黎勒丸(诃子、海蛤粉、蒌仁、青黛、杏仁、香附、马兜铃、百合、乌梅、五味子)。
另外,收合肺气、收涩敛肺、收气润养等,亦属收法。
收法最常用的药物有:
五味子、乌梅、罂粟壳、百合、马兜铃、诃子、五倍子、白芨、白果、白敛等。
焦氏强调,治咳七法,必须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灵活运用,不可乱投。
如当“宣”反“润”,可致咳嗽久久难愈,痰腻难出;如当“收”反“宣”,可致咽燥干咳,甚或咳血失音……。
另一方面尚须根据病情需要,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则,合并使用。如:宣降合用、润收合用、清中加润、补而兼收、宣降加清、润补佐收等等。
并且还须酌情调整用量轻重,灵活而施。在组织药方时,可七分宣二分降、三分润七分收、四温六补、八补二收、五宣二降三清、三清五润二降……。
如是,七法又可变化无穷,以应病情的需要。
正如前人所说:“病有千端,法有万变,圆机活法,存乎其人。”
成肇仁用疏风和解法治喉源性咳嗽经验
喉源性咳嗽一词由著名耳鼻喉中医专家干祖望在其《干祖望经验集》一书中首次提出,此病的主要特点为:
痒为主症,阵发性咽痒,干咳,不痒不咳,多为阵发性顽固咳嗽,咳甚则剧,咳后吐出少许白色黏痰。
湖北中医学院成肇仁教授师从全国著名伤寒学者李培生教授,并为全国第一批名老中医田玉美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40余年,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成肇仁用疏风和解法治喉源性咳嗽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临床,受益匪浅,浅析其经验。
病因病机
喉源性咳嗽患者多因感冒起病,外感风寒风热,有些患者有慢性咽炎、支气管炎病史,滥用抗生素、过服味甜滋腻的糖浆、过用收敛药等不当治疗导致闭门留寇,进而成喉源性咳嗽。内因方面多因素体虚弱或过敏体质易感外邪,饮食失宜如嗜食鱼虾海鲜、辛辣刺激之物,疲劳过度。
外感风邪不解而流恋咽喉,肺气不利、肺失宣降,郁而化火化燥,喉失液濡。火邪循经而行,所过之处津液受灼为痰,如《丹溪心法·咳嗽十六》所载“干咳嗽,难治。此系火郁之症,乃痰郁其中,邪在中”,肺经受邪,则咳吐痰涎,胸胁胀闷。燥邪既可化火伤津,炼液成痰,又可生风进一步加重干痒,即“无风不作痒”。
辨治方药
成肇仁认为,喉源性咳嗽宜用祛风和解之法,根据他多年的经验,他惯用有小柴胡汤、止嗽散、杏苏散。
陈修园在:
其《医学三字经》中写到:“气上呛,咳嗽生……挟水气,小龙平;兼郁火,小柴清”,
其《医学实在易.卷二》一书中亦有:“胸中支饮咳源头,方外奇方勿漫求。更有小柴加减法,通调津液治优优。”
少阳为气机升降枢纽,枢机不利,火郁内扰,则水液不布、聚液生痰。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疏利肝胆、通达表里的重要方剂,柴胡减量应用,可以用于开郁调气,治疗郁火咳嗽。
如果没有明显的正虚,成肇仁多用小柴胡汤,取柴胡、黄芩、法半夏和解以宣畅气机、发散郁火。
咳嗽迁延难愈,多用寒热相宜的止嗽散,止咳化痰、疏风肃肺,其组成为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
或用杏苏散,轻宣郁燥,其中苏叶除了解肌发汗、开宣肺气之外,还有很好的芳香化浊辟秽、理气和胃行滞作用。
根据患者体质和症状,病程所处时期的不同,成肇仁灵活选方。外感风寒轻证:
选用三拗汤,疏散风寒、宣肺解表,组成为麻黄、杏仁、甘草,麻黄用量一般为6克,症状重者可酌情用到10克。
或者选用六味汤,其组成为荆芥、薄荷、僵蚕、桔梗、甘草、防风。
如化燥化火,症见咽红咽痛、耳鸣目赤者,方选《温病条辨》翘荷汤,清气降火,组成为薄荷、连翘、生甘草、黑栀皮、桔梗、绿豆皮。
咳痰黏稠、咳之不出者,可用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
久咳阴伤、咽干者,多用增液汤或加南北沙参养阴润燥;
胸闷胸胀者,多配用瓜蒌壳清热化痰、宽胸理气,葶苈子泻肺止咳。
除了疏风散表、清气化痰外,成肇仁重视标本兼治,脾为生痰之源,对于脾虚患者,用四君子汤健脾益气助运,以太子参易原方中性温燥的人参气阴双补、养阴生津。
典型病案
喻某某,男,43岁,2012年9月5日初诊。患者咳嗽一个月,伴咽痒、胸痛,咳吐白色稀痰,大便偏稀,汗多,舌暗红苔薄白,脉细滑。
处方:柴胡10克,黄芩10克,法夏10克,麻黄6克,杏仁10克,连翘15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桔梗10克,僵蚕10克,前胡10克,百部10克,紫菀10克,苏子10克,白芥子10克,炒莱菔子30克,甘草6克,厚朴10克。7剂。
患者服后咳嗽减轻,但仍觉咽部作痒而咳,咳吐白色稀痰,舌暗红苔薄白,脉细弦。守上方加南沙参15克,7剂后诸症均解。
喉源性咳嗽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陈雪梅1,刘小虹2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02级硕士研究生,广州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广州510405)
摘要:对中医药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临床概况进行了综述,并对中医药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优势与不足作了小结和展望。
喉源性咳嗽是指因咽喉不适而造成的反复咳嗽,其特点是咽喉干涩奇痒,阵发性干咳,缠绵难愈。检查咽喉部可见粘膜慢性充血,部分咽后壁有淋巴滤泡增生。经胸片及血分析检查均无异常发现。其病名由著名老中医干祖望教授首创,属中医咳嗽、喉痹范畴,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慢性咽炎”或“上呼吸道感染”。
1病因病机
万方容[1]总结老中医干祖望的经验,指出喉源性咳嗽的病因有内、外之分。
外因多缘于伤风感冒后失治、误治或过服甜味的止咳糖浆,导致浮邪不能外泄,困于肺经,独郁于喉而致;
内因多由于慢性咽喉炎久治不愈,引起液不养咽,津不濡喉,导致咽部干燥,形成干生燥,燥生风,火生痒的病变,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
王东方[2]在总结干祖望教授对该病认识的基础上,继续丰富完善了该病的病因病机内涵,提出了以下六点认识:
1、风寒犯肺,肺气失宣,渍于咽喉,咽痒干咳;
2、肾阴不足,相火浮越,燥津灼液,咽干即咳;
3、肺阴亏虚,燥火上冲,熏灼咽喉,作痒而咳;
4、心火偏亢,循经犯喉,燥灼津液,干痒咳嗽;
5、瘀血阻滞,津不上承,咽喉失养,干燥而咳;
6、禀质过敏,异气刺激咽喉,引动肺气上逆,咽喉作痒干咳。
曹春宝[3]认为本病以喉痒为突出症状,而风邪是痒症的主要病因。引起喉痒的风邪有二:一是外感后风邪未除,上犯咽喉;
二是肺肾阴虚,咽喉失于濡养,阴虚内热生火,阴津不足生燥,燥火生风。
因此治疗上除宣肺化痰止咳外,祛风利咽的药物必不可少。
项楠[4]认为本病发病机理有三:
一是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渍于咽喉;
二是脾气虚弱,运化无力,不能生津液而生痰,痰气交阻于咽喉;
三是肺肾阴亏,阴液不足而失于濡养咽喉,从而引起本病。
曾有学者[5]对110例喉源性咳嗽患者进行病因学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患者都具有慢性咽炎及上呼吸道感染史;并且对其进行纤维喉镜检查,发现炎症病变部位主要在咽部、声门上区、声门下区,而气管内病变不明显,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咽喉部疾病是可以引起咳嗽的。这从病理生理学角度对喉源性咳嗽的病机进行了探讨。认为喉源性咳嗽是由于咽喉部炎症刺激了咽喉部某种感受器,兴奋了迷走神经,将神经冲动传入延髓,促发了一系列的协调反射效应,引起了咳嗽。
2、辨证论治
万方容[1]总结老中医干祖望治疗经验,将本病分为五型论治:
1、邪困肺经型,治以宣肺解表、利喉止咳,方以三拗汤加味;
2、心火独盛型,治以清心泻火、利咽止咳,方以导赤散加味;
3、胃火肾虚型,治以清胃泻火、滋养肾阴,方以玉女煎加味;
4、津液亏损型,治以滋阴润燥、濡养咽喉,方以增液汤加味;
5、脾衰土弱型,治以健脾补中、培土生金,方以参苓白术散或补中益气汤加减。
王新华、徐志瑛[6]归纳喉源性咳嗽的证治八法:
肺失清肃,痰凝咽喉,治以肃肺;
表寒外束,肺气郁闭或表虚寒发无力,治以实肺;
正气虚弱,病邪留恋不去,治以补虚;
咽喉不利,鼻窍不通,治以利咽通窍;
风邪外客或风淫上扰,治以祛风;
咳嗽日久,气血凝滞,治以活血。临床上各法可参合运用,并可结合使用外治之法。
庄正裕等[7]对144例喉源性咳嗽患者进行临床总结,认为本病可以分为五型论治。
1、痰热蕴结型,治以清热化痰、利咽散结,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2、风火内郁型,治以清热泻火或疏风清热、清肺利咽,火热内郁用甘桔汤加味,风热所致者用银翘散加减;
3、痰瘀阻结型,治以涤痰消结、化痰利咽,消瘰丸合二陈汤加减;
4、阴虚内热型,治以滋阴利咽或滋养肺肾、清热利咽,肺胃阴伤者以沙参麦冬汤加减,肺肾阴伤者用麦味地黄丸加减;
5、寒痰湿阻型,治以温化寒痰、通窍利咽,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
干千[8]将本病分为四型论治:
1、邪困肺经型,治以宣肺止咳,方以三拗汤加味;
2、禀质过敏型,治以脱敏汤化裁(茜草、紫草、旱莲草、蝉衣、地龙干、太子参、黄芪、茯苓、白术、淮山、诃子等);
3、阴虚火旺型,治以滋阴降火,方以知柏地黄汤加减;
4、心火亢盛型,治以清心泻火,方以导赤散加减。
行利等[9]根据临床经验,将本病分为四型论治:
1、肾阴不足型,治以滋肾养阴、润燥止咳,方以麦味地黄汤加减;
2、肝郁化火型,治以疏肝泻火、润喉止咳,兼以化瘀,方用丹栀逍遥散合青黛散化裁;3、心阴不足型,治以养心安神、润燥止咳,方用天王补心丹合润燥化痰止咳药变通;
4、肺火灼喉型,治以清肺养阴、润喉止咳,兼以化痰,方用清金化痰汤加减。
3、临床研究
3.1经方治疗
练红燕[10]认为“风邪”是喉源性咳嗽的主要致病因素,因此治疗时选用祛风宣肺止咳的三拗汤加味(炙麻黄、北杏仁、甘草、僵蚕、地龙、防风、苏叶、岗梅根、百部),同时采用缓慢呷服药液的方法,使药物被咽喉部位的黏膜有效地吸收,快速达到疗效。此治疗方法可明显缓解咳嗽、咽痒等症状,起效快,疗效满意,无明显副作用。
鲁海婷[11]用经方止嗽散加味(炙枇杷叶、百部、紫菀、白前、荆芥、陈皮、款冬花、桑白皮、黄芩、北杏仁、桔梗、甘草)治疗喉源性咳嗽142例,总有效率为91.5%。认为此类咳嗽病因难寻寒、热,故投温润和平,不寒不热之品,治之最相宜。止嗽散加味温而不燥,润而不腻,苦不过寒,辛不过热,而且使气机调畅,宣降有权,故咳嗽自止。
孙秀凤[12]认为咽喉为肺系所属,与肺相通,外感风热之邪,郁于咽喉或胃热之邪上冲咽喉,致使肺经郁热,肺气郁闭,肺气失于宣降而致本病,选用桑菊饮加味(桑叶、菊花、蝉衣、芦根、牛蒡子、天花粉、连翘、杏仁、薄荷、桔梗、甘草)辨证治疗。方药合用,共奏疏风清热,利咽解毒之功效,且简单易行,临床疗效显著。
闫菊[13]认为本病多为风邪上犯,耗伤肺津,肺燥失其清肃,虚火上炎,痰凝咽喉,咽喉失养所致,治用沙参麦冬汤化裁(南沙参、麦冬、桔梗、牛蒡子、紫菀、款冬花、百合、枇杷叶、当归、炒杏仁、生甘草)以祛风润肺,下气化痰止咳,收效颇佳。
方宾[14]根据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认为小儿外感风寒之邪最易化热化火,伤津耗气,采用《局方》中金沸草散加减(旋复花、姜半夏、白芍、前胡、茯苓、炙紫菀、炙款冬花、炙百部、蝉衣、薄荷、生甘草、黄芪)治疗小儿喉源性咳嗽102例,总有效率92.2%。全方标本兼治,祛邪不忘扶正,切中病机,疗效显著。
3.2专方治疗
兰学良[16]由《医学正传》的九仙散和《医学心悟》的止嗽散加减化裁而成顽咳汤治疗喉源性咳嗽92例,总有效率为94.57%。方药组成:乌梅、桔梗、桑白皮、川贝母、款冬花、百部、五味子、北沙参、紫菀、白前、木蝴蝶、银花、蒲公英、鱼腥草。认为此方的配伍,宣肺与敛肺结合,润肺与化痰并施,且有清热利咽之品,体现了局部与整体兼顾的法则,故治疗喉源性咳嗽,疗效确切。
王俊华[16]认为咽喉源性咳嗽主要是“六淫”所致,风为百病之长,往往与寒或热结合为患,治疗以祛风止痒为主,清咽利喉、止咳化痰并举,用自拟清咽汤(桑叶、荆芥、牛蒡子、桔梗、金银花、山豆根、百部、紫菀、白僵蚕、白藓皮、地肤子、甘草)效果显著。
杨林[17]认为喉源性咳嗽以痒咳为病症特点,风盛则痒,痒甚乃咳为病机演变;治咳先治痒,有痒多有邪,痒除咳方止。提出启门驱邪从喉论治之观点,创立疏风清热、利咽止咳之法。以自拟利咽止咳方(金银花、连翘、桔梗、白僵蚕、荆芥、百部、射干、杏仁、甘草)治疗喉源性咳嗽,有立竿见影之效。
吴少英[18]认为喉源性咳嗽是由肺热引起肺气不宣,肃降失权所致,故用自拟清肺宣肺汤(麻黄、黄芩、桔梗、生石膏、板兰根、重楼、甘草)治疗本病,疗效满意。
李小军[19]认为喉源性咳嗽多为阴虚肺燥,肺失宣肃,引起咽喉不利。治宜滋阴清热、止咳敛肺、降气利咽,采用自拟喉咳汤(桑白皮、桔梗、牛蒡子、射干、赤芍、玄参、麦冬、诃子、太子参、知母、甘草)治疗本病78例,总有效率92.3%。
3.3中西医结合治疗
张青[20]认为本病多由外感风邪,失于疏散,郁久为患所致,主张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中药以自拟清敛止咳汤(金银花、连翘、杏仁、牛蒡子、射干、桔梗、天门冬、款冬花、紫菀、百部、川贝母、乌梅、甘草)疏风清热、化痰敛肺,再配合西药抗菌素(先锋霉素Ⅴ5.0g)静滴,抗炎、抗过敏药物(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30ml)雾化吸入。治疗喉源性咳嗽38例,效果理想。
朱丽萍[21]采用药物(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10ml)超声雾化,微波治疗,配合中药三拗汤加减(麻黄、杏仁、甘草、桔梗、浙贝母、蝉衣、地龙、款冬花、百合、麦冬、黄芩)治疗喉源性咳嗽48例,总有效率97.9%。
丛品等[22]以中药内服(牛蒡子、蝉蜕、百部、马勃、麦冬、桔梗、射干、款冬花、浙贝母、瓜篓、黄芩、百合)、药物超声雾化、冷冻咽黏膜三合一法治疗喉源性咳嗽96例,收到较好疗效。
3.4其它疗法
3.4.1激光治疗
陈新野等[23]报道以CO2激光配合中药治疗喉源性咳嗽,疗效满意,临床有效率100%,无任何毒副作用。方法是:用1%丁卡因作咽部表面麻醉,将枪式激光头对咽后壁作多点照射,气化淋巴滤泡,同时用清咽利喉、润肺止咳中药(玄麦甘桔汤合贝母瓜蒌散加减)治疗。
3.4.2针灸疗法
张宽智等[24]针刺取穴天突、扶突、肺腧、太渊,手法以平补平泻为主,小幅度捻转;配合自拟麦杏润咽汤(麦门冬、沙参、杏仁、蝉衣、川贝母、山豆根、瓜蒌、牛蒡子、金银花、枇杷叶)治疗,共奏滋阴润肺、生津利咽、清热解毒、化痰开音之功。
王芸[25]取双侧的东风穴及天突穴,注射抗炎、抗过敏药物(鱼腥草注射液4ml、地塞米松5mg,利多卡因1ml)治疗喉源性咳嗽92例,总有效率97%。
3.4.3中药外敷
余波[26]在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内服中药(银花、蝉衣、玄参、荆芥、梅花、射干、麻绒、麦冬、胖大海、桔梗、甘草)的基础上,配合自拟中药清咽药膏(银花、胖大海、梅花、青黛)和止咳药膏(紫菀、百部、冬花、前根)分别敷于天突穴和定喘穴(双侧),治疗181例病人,总有效率98.8%。此法见效快,疗效好,简便易行,价格低廉。
冯跃等[27]认为喉源性咳嗽的病位在咽喉部,系外邪侵袭,肺阴受损所致。治疗取麻黄、细辛、猪牙皂(按2:1:1比例),保湿敷贴天突穴,对治疗喉源性咳嗽有显著的疗效。
3.4.4推拿疗法
高树彬[28]认为通过揉按合谷穴(双),风池穴(双),天突穴,风门穴(双),肺腧穴(双),拿捏大椎穴,二龙戏珠,沿胸锁乳突肌内侧自上而下进行边摩边推50次,属内伤者加揉按太溪穴和照海穴,可达到驱风清热,生津止痒从而止咳的功效,用治小儿喉源性咳嗽,疗效显著。
4、总结和展望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喉源性咳嗽近年来已显示较好的疗效。各医家分别从不同辨证角度,以局部症状为标,全身症状为本,采用标本兼治及相应施治原则,均取得较好效果。中医治疗本病有着独特的优势,尤其在长期疗效方面明显优于西医。但也应该看到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喉源性咳嗽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多数停留在临床观察和推论,缺少实验对照研究,未能深入地揭示中医药治疗该病的本质;缺乏统一、规范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定标准,致使治疗效果缺乏可比性;目前临床治疗该病,多局限于口服汤药为主的单一方法应用,而忽视了多种用药剂型和综合疗法的优越性。总之,从中医的角度对喉源性咳嗽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使理论和实践都得到进一步完善,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1]万文蓉,干祖望辨治喉源性咳嗽经验探要,北京中医2000.10.25;19(5):6-7
[2]王东方,对喉源性咳嗽疾病的认识,辽宁中医杂志1999.01.18;26(1):3-4
[3]曹春宝,喉源性咳嗽证治初探,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0.09.25;14(3):17
[4]项楠,喉源性咳嗽证治,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1.10.01;(5):257-258
[5]王东方等,喉源性咳嗽病因学调查及其病理生理学基础,辽宁中医杂志1995;22(4):145
[6]王新华;徐志瑛,喉源性咳嗽证治八法,江苏中医2000.07.05;21(7):35-36
[7]庄振裕;贾新立,辨证治疗喉源性咳嗽144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02.15;18(2):16-17
[8]干千,再议喉源性咳嗽的辨治,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11.18;7(4):205
[9]行利;吴齐雁,陈连起治疗喉源性咳嗽经验实用中医药杂志2000.04.15;16(4):34
[10]练红燕,三拗汤加味治疗喉源性咳嗽,广东医学2003.02.10;24(2):204-205
[11]鲁海婷,加味止嗽散治疗喉源性咳嗽142例,陕西中医2003.04.05;24(4):304-305
[12]孙秀凤,桑菊饮加味治疗喉源性咳嗽60例,陕西中医2003.04.05;24(4):305-306
[13]闫菊,沙参麦冬汤化裁治疗喉源性咳嗽58例,四川中医2003.04.15;21(4):74-75
[14]方宾,加减金沸草散治疗小儿喉源性咳嗽102例,四川中医2002.03.15;20(3):61-62
[15]兰学良,顽咳汤治疗喉源性咳嗽:附140例病例报告,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03.20;26(1):18
[16]王俊华,清咽汤治疗咽喉源性咳嗽疗效观察,河北中医2000.08.28;22(8):584-585
[17]杨林;卫元峡,利咽止咳方治疗喉源性咳嗽60例,陕西中医2002.10.05;23(10):873
[18]吴少英,清肺宣肺汤治疗喉源性咳嗽50例观察,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07.15;17(7):6-7
[19]李小军,喉咳汤治疗喉源性咳嗽78例,四川中医2001.03.15;19(3):72
[20]张青;李秀琳,中西医结合治疗喉源性咳嗽临床观察,天津中医药2003.04.12;20(2):31
[21]朱丽萍,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喉源性咳嗽48例,镇江医学院学报2001.10.15;11(5):659
[22]丛品;魏炯洲,三合一法治疗喉源性咳嗽96例,浙江中医杂志2001.03.16;36(3):98
[23]陈新野;刘明道,CO2激光加中药治疗喉源性咳嗽:附67例报告,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11.18;7(4):176-177
[24]张宽智;林建民;丁兆生,针刺、中药治疗喉源性咳嗽56例,中国针灸2000.09.12;20(9):573
[25]王芸,咽部穴位封闭治疗喉源性咳嗽的疗效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0.10.18;8(5):253
[26]余波;刁本恕,综合疗法治疗喉源性咳嗽181例,四川中医2002.01.15;20(1):69
[27]冯跃;张广麒;甄艳,中药外敷治疗喉源性咳嗽临床分析,中国针灸2000.10.12;20(10):627
[28]高树彬,推拿治疗小儿咽喉源性咳嗽52例,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1.05.20;11(2):34
蒋建云辨治喉源性咳嗽经验
罗瑞雪1何翠蓉1杨国荣1指导:蒋建云2
1四川省蓬安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四川蓬安637800)
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呼吸科(四川成都610072)
摘要:四川省名中医蒋建云教授辨治喉源性咳嗽经验丰富,蒋师认为喉源性咳嗽以风热郁痰结滞于咽喉为主,治疗上以疏风利咽、清热祛痰、润肺生津、活血化瘀为法。强调治疗的关键是清利咽喉。本文重点介绍了其经验方利喉止咳汤的组成、特色及其临床加减运用。
关键词:喉源性咳嗽;利喉止咳汤;名中医经验;蒋建云
蒋建云教授为四川省名中医,临证数十年,学验俱丰,其应用经验方利喉止咳汤治疗喉源性咳嗽,疗效颇佳。笔者跟随老师学习,获益匪浅。现就跟师临证点滴体会总结如下。
2辨治原则
对于喉源性咳嗽的治疗原则,蒋师推崇明清温病学派的治疗方法,尤重清·程永培《咽喉经验秘传·通喉痹论》所论“凡喉症之生,属痰、属风、属热,多因郁火而兼热毒。大要去风痰,解热开郁为极紧”,提出治疗当疏风利咽、清热祛痰、润肺生津、活血化瘀,以达祛邪扶正、去痒止咳之目的。蒋师认为治疗该病的关键是清利咽喉。因其病位主要在咽喉部,若喉得畅利,肺得清肃,津液输布,气机调畅,则咳嗽自止。故蒋师反复强调辨证时必须仔细检查患者的咽喉部,要把患者的局部表征与全身症状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咽喉黏膜充血红肿、声带充血者当属风热;咽喉黏膜肿胀、声带水肿但不甚鲜红者当属风寒;咽喉黏膜、声带肥厚者当属血瘀;咽喉黏膜干燥萎缩者当属阴虚。
3利喉止咳汤临床运用
3.1药物组成:桔梗12g,牛蒡子12g,杏仁12g,瓜壳12g,浙贝母12g,威灵仙30g,矮地茶20g,南沙参30g,僵蚕10g,蝉蜕10g,甘草6g。
方中桔梗辛开苦泄,功擅疏风解表,祛痰利咽,且性平不燥,质轻上浮,专走肺经宣降肺气。《本草汇言》云:“主利肺气,通咽喉,宽中理气,开郁行痰之要药也。”现代药理研究桔梗有使痰液稀释,易于排除,抗炎,镇咳,增强免疫作用,〔3〕故用为君药。牛蒡子宣肺利咽,解毒消肿,与桔梗相伍解毒利咽作用加强;杏仁止咳化痰,润燥下气,与桔梗相伍一升一降,升降调和,祛痰止咳力强;浙贝母润肺化痰,清热散结,与桔梗相伍使肺气得以宣通,痰结得以润化;共用为臣药。瓜壳清肺化痰,利气宽胸;威灵仙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既可驱散在表之风邪,又能温化在里之痰湿;矮地茶祛痰止咳,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南沙参养阴清肺,祛痰生津;白僵蚕祛风止痛,化痰散结;蝉蜕疏风清热,利咽开音;共用为佐药。甘草泻火解毒,润肺祛痰,调和诸药,与桔梗相伍宣肺祛痰,解毒利咽之力增强,为使药。全方共达疏风清热、祛痰利咽、润肺生津、活血化瘀之效,故咽喉利、痰热清、咳嗽止。
3.2用药特色:蒋师认为治疗疾病选药组方应力求平淡,以求实效。
该方用药重视药物归经,利用桔梗、牛蒡子等清利咽喉药物使药力直达病所,达到迅速解除患者痛苦的目的;
正确处理扶正与祛邪的关系,除使用常规祛痰止咳药物如瓜壳和浙贝母外,还使用大剂量南沙参养阴益气以扶正;
根据“无风不作痒”、“风盛则挛急”的理论,应用质地清扬的虫类药物祛风,如蝉蜕、白僵蚕之属;
依据“久病入络”、“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加入矮地茶、威灵仙活血化瘀;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结果组织药方:方中牛蒡子、瓜壳、杏仁、桔梗、矮地茶、威灵仙能抑制多种细菌和病毒;浙贝母又能扩张支气管平滑肌;瓜壳、矮地茶、杏仁所含成分既能祛痰,又能抑制咳嗽中枢而镇咳;矮地茶等药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进局部血循而消除炎症,可能对咽、喉黏膜下结缔组织及淋巴组织增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4]。
3.3随症加减:
口干咽痛、痰黄、苔黄脉数,辨证属外感风热者,加金银花、连翘各20g,板蓝根30g,甚者加水牛角粉30g,以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咯痰清稀、苔白不渴、脉缓,辨证属外感风寒者,加炙麻黄10g、细辛6g、肺经草30g以疏风散寒,温肺利咽;
病久见喉源性咳嗽反复发作属瘀血者,加赤芍、丹皮各15g以化瘀散结利窍;
属阴虚者,加生地、麦冬、玄参各15g以滋阴润窍。
4典型病案
李某,女,50岁,音乐老师,2008年1月23日初诊。3天前因感冒后出现咽喉灼痛,声音嘶哑,发热恶寒,体温38.3℃,鼻流浊涕,咳吐黄白色稠痰。自服阿莫西林、克感敏等药,症不减,2天前在上述症状基础上出现频咳不止,咽痒即咳,咯痰黄稠,但无胸闷气紧。就诊时,查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咽喉充血水肿明显,双侧扁桃体Ⅱ度红肿,鼻黏膜充血,双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听诊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查血常规:WBC:10.34×109/L,N:78%,L:21%。诊断:喉源性咳嗽。病机为风热犯肺,化毒灼喉,气滞痰凝,肺失清肃,肺气上逆,冲击喉道。治以疏风清热,解毒利咽。方以利喉止咳汤加金银花20g、连翘20g、板蓝根30g、水牛角粉30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天,诸症大减,复查血象恢复正常,原方去水牛角粉继进3剂,诸症悉除,咽部及咽后壁黏膜也恢复正常,病告痊愈。
参考文献
1刘小会.中医药治疗喉源性咳嗽近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4)74
2干祖望.中医喉科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127
3张廷模.临床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439-440
4蒋建云.自拟利喉止咳汤治疗喉源性咳嗽64例[J].四川中医,2002,29(11):70-71
自拟祛风止嗽汤治疗喉源性咳嗽
刘亚卢朝辉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石油管理局肛肠病防治院257077
关键词:喉源性咳嗽;祛风止嗽汤;疗效观察
近年来,笔者应用自拟祛风止嗽汤治疗喉源性咳嗽55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55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37例,女18例,年龄最大77岁,最小5岁,平均32.5岁;病程最长1年,最短7天,平均23天。全部患者本次就诊前均经西医抗生素或含化片治疗,疗效欠佳。诊断标准:(1)临床症状以咽痒即咳或咳必咽痒及咽喉梗阻不适为主,可伴有晨起或受凉加重,或呛咳不断,或干咳少痰等症;(2)肺部查体无阳性发现;(3)胸部X线检查气管及肺部无病变;(4)咽喉部检查可见粘膜充血或咽后壁有淋巴滤泡增生,或无明显改变。
2治疗方法
停用西药抗生素及其它治疗该病药物,均采用自拟祛风止嗽汤加味治疗。基本方:
蝉蜕12g,防风12g,荆芥12g,徐长卿12g,
桔梗12g,炒杏仁12g,炙紫菀12g,炙百部12g,炙甘草6g。
水煎服,日一剂,早晚两次分服。服药期间,禁烟酒及禁食辛辣刺激之物。小儿根据年龄减量服用。
加减:
属风寒咳嗽,加炙麻黄6g,苏叶12g,细辛3g,干姜12g;
属风热咳嗽,加菊花12g,桑叶12g,薄荷6g;
属肺热咳嗽,加黄芩12g,桑白皮12g,地骨皮12g;
属痰湿咳嗽,加清半夏12g,陈皮12g,茯苓12g;
属阴虚燥咳,加麦冬12g,沙参12g,芦根15g;
呛咳甚至喘憋者,加炙枇杷叶15g,五味子9g,苏子9g;
晨起咳重伴呕恶者,加清半夏12g,竹茹12g;
梗阻明显者,加浙贝12g,玄参15g,赤芍15g,当归12g。
治疗以7天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凡3个疗程以内治愈的,则停服,不必尽服。
3疗效标准
治愈:咳嗽及伴随症状消失,咽喉部检查正常。显效:咳嗽及伴随症状明显减轻,咽喉部检查明显好转。无效:咳嗽及伴随症状无明显改善,咽喉部检查无明显变化。
4治疗结果
55例患者中,治愈41例,其中1个疗程治愈者10人,2个疗程治愈者25人,3个疗程治愈者6人;显效12例;无效2例。治愈率74.55%,总有效率96.36%。
5讨论
喉源性咳嗽是指咽喉部疾病引起的以咽痒、咽干、灼热疼痛、干咳少痰、梗阻不适等为主要特征的咳嗽,病人常常有清嗓动作,受凉或贪烟酒或过食辛咸等可使症状加重。该病名由干祖望教授于1985年所著《喉科学》中提出。究其病因病机,笔者认为,该病首先由风邪郁于咽喉所致,因无风不痒,痒自风来,故而咽痒;其次,其它诸邪如寒邪、热邪、湿邪、燥邪等随风而至,客于咽喉而形成不同的伴随证候表现。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是由于咽喉部炎症使该部处于高度敏感状态,受外界刺激后,激发了该部的某种感受器,从而兴奋迷走神经,引发咳嗽[1]。在治疗上,中医认为应以祛风止咳为主。祛风止嗽汤以蝉蜕、防风祛风止痒为君,徐长卿、荆芥辅助祛风止痒止咳为臣,炒杏仁、桔梗宣肺止咳,炙紫菀、炙百部润肺化痰止咳为佐,炙甘草止咳并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君臣佐使共同祛风止痒、化痰宁嗽,临证再据寒热证候不同加味,故而获得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王东方,干祖望,覃都安.喉源性咳嗽病因学调查及其病理生理学基础[J].辽宁中医杂志,1995,(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