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喉炎的中医药治疗

湖南中医药大学耳鼻咽喉科博士导师李凡成

慢性喉炎、声带小结与息肉、喉肌弱症

慢性喉炎是指喉黏膜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可波及黏膜下层及喉内肌。急性喉炎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持续用嗓过度、长期吸烟、饮酒,或化学气体与粉尘的吸入,以及鼻、咽部慢性炎症的蔓延、内分泌紊乱等,均可导致本病。声带小结属于慢性喉炎的一种类型,往往与用声过度或用声不当有关。声带息肉亦与喉的慢性炎症有关。喉肌弱症是指声门闭合肌、声门开大肌,以及声带紧张肌张力低下引起的声音嘶哑病症。这四种病变,以慢性喉炎、声带小结的发病率为高。

慢性喉炎、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喉肌弱症在现代中医均属慢喉喑范畴,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创立了“慢喉瘖”之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指出:“慢喉喑是因脏腑虚弱,声门失养,或气血瘀滞,痰浊凝聚于声门所致,以长期声音嘶哑为特征的慢性喉病。主要指慢性喉炎,亦包括声带小结、声带息肉。”

【中医病因病机】

声音出于脏气,凡脏实则声弘,脏虚则声怯,故五脏之病皆能引起久病声音嘶哑之症。临床上以肺脾肾气虚、阴虚居多,亦有痰凝、血瘀。

1、肺肾阴虚,咽喉失濡:喉属肺窍,肺肾金水相生。肺阴不足,喉窍失养,或肾阴亏虚,虚火内生,熏灼喉窍,邪滞声户;或阴液有形之质不足,乃正气内亏,鼓动声户无力,发音不利。

2、肺脾气虚,咽喉失养:脾土生肺金。肺气不足,脾肺两虚,喉窍失养,祛邪不力,邪毒久滞声户;或气虚鼓动声户无力,声出不利。

3、郁热熏喉:反复感受六淫,邪毒内郁化热,或饮食不节,郁热内生,肺胃不清,郁热上干清道,气血郁滞,喉窍不利。

4、痰凝声户:脾胃失调,痰浊内生,循经上干,凝结于声户,致肥厚、结节、息肉。

5、血瘀声户:反复感受外邪,正虚邪滞,情志不畅,气机不利,久病入络,瘀血不行,致声户肥厚、结节、息肉。

【西医病因病机】

声带小结:多因长期发声不当或用声过度,致声带前2/3膜性组织局限性充血、水肿,形成小结,或日久上皮异常角化、基底膜增厚及其潜在间隙的透明样变性而形成结节。其病因还可能与内分泌失调、消化功能不良有关。

声带息肉:多与长期用声过度、用声不当有关,在有上呼吸道急慢性炎症、烟酒过度等不良刺激时更易发生;可能与内分泌失调、变态反应亦有关系。其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是黏膜上皮下层水肿、出血、血浆渗出、血管扩张、毛细血管增生、血栓形成、纤维蛋白物沉着、黏液样变性、玻璃样变性、纤维化,或有炎性细胞浸润、钙化等。

喉肌弱症:常因喉肌过度运动产生劳损,或与喉的慢性炎症,以及身体体质下降等亦有关,导致声门闭合肌(如甲杓肌、环杓侧肌、杓间肌)、声门开大肌(如环杓后肌),以及声带紧张肌(如环甲肌)等与发声有关的肌肉肌张力下降,引起声音嘶哑。

【诊断要点】

1、症状:

(1)发声功能改变:①出现不同程度的声音改变。如声音粗糙、沉闷、漏气感、嘶哑,严重失音如耳语者少见,轻者只在发高音时出现,较多见者为讲话即有嘶哑声。早期可呈间歇性,日久则多为持续性,往往于禁声后减轻,多讲话后加重。②讲话费力,发声持久力差,易疲劳。③少数患者为声音软弱无力。

(2)咽喉异常感与咳嗽:主要有咽喉部异物感、痰黏感、干燥感、烧灼感、梗阻感,或沉重感。异物感引起干咳少痰,或有少许分泌物咳出,每于讲话过多后加重,或在一日之内的某个时候加重。萎缩性喉炎因干痂刺激可以出现痉挛性咳嗽,并伴有痂块或黏稠分泌物随咳嗽排出。

(3)声痛:少患患者出现讲话过多后喉内疼痛不适。

3、检查:分为以下类型:

⑴慢性单纯性喉炎:喉黏膜弥漫性充血,呈淡红或暗红色,毛细血管扩张,间接喉镜下声带失去原有的珠白色,暗红微肿,边缘变钝,黏膜表面或有黏稠分泌物附着。

⑵肥厚性喉炎:喉黏膜肥厚,以杓间区明显,多呈暗红色。声带肥厚,表面不平,或出现“声带沟”,或呈息肉样变,边缘不齐,致声门闭合不全;室带亦常肥厚遮盖部份声带;杓状会厌襞亦可增厚。

⑶萎缩性喉炎:多继发于萎缩性鼻炎、咽炎。喉部黏膜变薄、干燥而发亮,室带、声带表面、杓间区或声门下区,有时有褐色干痂附着;声带变薄,其张力减弱。

⑷声带小结:早期可见声带游离缘前中1/3交界处黏膜呈小丘状水肿,常有黏液附着,病程长者形成两侧对称之粟粒样苍白小突起,发音时一致声带闭合不全。

⑸声带息肉:声带息肉可分局限型与广基型。局限性者,息肉多位于一侧声带的前、中1/3处,呈圆形或椭圆形突起,自声带边缘长出,呈半透明,表面光滑,基底部稍充血,若基底很小而带蒂者,息肉可随呼吸上下活动,有时可悬于声门下区,在吸气时才窥及;广基型者,多见于一侧声带,基底宽广,呈半透明灰白色或淡红色肿胀。

⑹喉肌弱症:声带色淡,松弛无力,发声时声门一般呈梭形或长三角形裂隙居多,或呈弓形裂隙;亦有声门闭合尚可,但声带松弛、张力不够者。

【鉴别诊断要点】

此类疾病最重要的是与喉结核、喉部早期恶性肿瘤鉴别。

1、喉结核:其病变常发生于喉后部,黏膜颜色早期多呈贫血状,以一侧为重,易发生多发性浅表性溃疡或水肿,剧烈喉痛;伴结核中毒症状,肺部X线检查、痰检等均有助诊断。

2、喉癌:声带息肉发生的部位也是喉癌多发部位,多见于40岁以上,早期症状与慢性喉炎同,局部检查见声带新生物,早期大都局限于一侧声带,病变发展较快,禁声休息与一般治疗无效果。

【优势分析】

慢性喉炎既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而且难以消除,可能与机体的免疫功能,以及微循环障碍等有关,但目前无论是西医或中医临床观察,都很少探讨其与免疫功能、微循环障碍之间的关系。中医对此类病症从整体观出发,强调脏腑功能失,如气虚、阴虚、郁热等,以及局部病理的痰凝、血瘀,主张从调理脏腑,结合除痰、化瘀等为主要治则,以整体治疗为主,对消除慢性炎症、预防与减少复发具有明显优势。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推荐对慢性喉炎采用以中医为主的治疗方法;对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喉肌弱症采用中医结合的方法。

【辨证论治】

1、肺肾阴虚,咽喉失濡

主证:声嘶日久,咽喉干燥,喉痒,干咳,痰少而粘,症状下午明显。检查可见声带暗红,增厚,表面或有少许粘痰附着;咽喉黏膜干燥暗红。或伴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分析:阴虚咽喉失养,邪滞清道,功能失司,故见声嘶,咽喉干燥,焮热微痛,喉痒干咳,痰少而黏;阴虚生内热,下午阳盛,更助虚火上亢,故午后诸症加重;阴虚内热,气血郁滞,且咽喉失养,故见声带暗红、增厚,表面或有少许黏痰附着,咽喉肌膜干燥暗红。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肺肾阴虚之证。

治则:滋养肺肾,降火清音。

方药: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

药物组成:生地黄,熟地黄,麦冬,百合,白芍,当归,川贝母,生甘草,玄参,桔梗。

加减:酌加木蝴蝶润肺清音;虚火明显者,加黄柏、知母,以降火坚阴。若气阴两虚,酌加白参、西洋参、五味子之类以气阴双补。若有声痛或声带黏膜肥厚,酌加丹参、郁金、三七之类活血化瘀。若无腰膝酸软等肾亏虚之证,亦可用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生地黄、麦冬、白芍、丹皮、贝母、玄参、薄荷、甘草)、养金汤(《杂病源流犀烛》:知母、桑白皮、生地黄、阿胶、沙参、杏仁、麦冬、蜂蜜)加减。

2、肺脾气虚,咽喉失养

主证:声嘶日久,语音低微,高音费力,发音不能持久,易疲劳,服凉药或遇劳则加重,上午症状明显。咽喉黏膜色淡,声带肿而不红,或声带松弛无力,闭合不良。伴面色淡白或萎黄,倦怠乏力,口淡不渴,痰多粘白,纳少,舌淡嫩苔白,脉虚缓等肺脾气虚之证。

病机分析:气虚咽喉失养,鼓动声户无力,故见声嘶日久,语音低微,高音费力,发音不能持久,易疲劳;气为阳,气虚则寒,而劳则耗气,故服凉药或遇劳则症状加重;上午阳气主事,气虚阳无所主,故上午症状明显;气虚则清阳不升,咽喉失荣,故咽喉肌膜色淡,声带肿而不红,或声带松弛无力,闭合不良。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肺脾气虚之证。

治法:补益肺脾,升清开音。

方药: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药物组成:黄芪,党参,白术,当归,升麻,柴胡、炙甘草、陈皮

加减:酌加石菖蒲,诃子开音,加枳壳行气,以助升清降浊;若气阴两虚者,酌加玄参,西洋参、麦冬、五味子之类气阴双补。若兼腹胀、纳差、便溏等脾失健运之症明显者,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3、郁热内蕴,喉窍失利

主证:声嘶日久,咽喉干燥,灼热,微痛,多语益重,咽痒干咳痰少,常有清嗓习惯。检查见声带色暗红,或有少许分泌物附于其上。口微干,小便黄,大便或干结。舌质暗红,苔微黄,脉弦略数。

病机分析:脏腑郁热内蕴,循经上灼咽喉,日久耗津灼液,致喉窍失利,故见声嘶日久,咽喉干燥,灼热,检查见声带色暗红;热郁血滞,经脉痹阻,则有咽喉微痛,多语益甚;兼邪滞咽喉,则咽痒干咳痰少,时欲清嗓,少许分泌物附于声带。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脏腑郁热内蕴之证。

治则:清解郁热,养阴利喉。

方药:清金利咽汤(《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

药物组成:桔梗,黄芩,浙贝母,麦冬,牛蒡子,栀子,薄荷,甘草,木通,玄参。

加减:声嘶明显者加蝉蜕、胖大海利喉开音;咽喉干燥明显者,加葛根、天花粉、石斛养阴生津;大便燥结加胖大海、火麻仁、瓜蒌仁、郁李仁之类润肠通便,或加酒制大黄泻热通便;若有咽喉疼痛或声带肥厚,酌加郁金、丹参、三七之类以助活血化瘀;若见口苦咽干,舌边红,脉弦数等肝胆郁热者,可改用逍遥散加黄芩、青黛、龙胆草、牡丹皮以清肝泻热。

上述肺肾阴虚证、肺脾气虚证、郁热内蕴证如果病属小结、息肉,均可酌加除痰散结或活血化瘀之品,以消散小结、息肉。除痰散结药物常用法夏、牡蛎、海浮石、昆布、海藻、贝母、山慈菇、夏枯草、僵蚕、海蛤粉、鳖甲之类2~4味;活血化瘀药物常用桃仁、红花、牡丹皮、当归尾、丹参、赤芍、茜草根、郁金、穿山甲、土鳖之类2~3味。

4、痰凝声户,喉窍失利

主证:声嘶日久,语多益甚,讲话费力,咽喉痰粘着感或梗阻感,喉中有痰欲吐。检查见声带肥厚色淡,或有小结,闭合不全。伴面色不华或萎黄,倦怠乏力,纳差,或有胸胁满闷不适,舌胖,苔或腻,脉滑或细滑。

病机分析:脾虚生痰,凝结咽喉,喉窍失利,故声嘶,语多益甚,讲话费力,咽喉痰粘着感或梗阻感,喉中有痰欲吐,检查见声带肥厚色淡,或有小结,闭合不全;痰阻气机则胸胁满闷不适;余证所见为脾虚痰湿内郁之证。

治则:健脾渗湿,除痰散结。

方药:六君子汤(《校注妇人良方》)。

药物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法夏,生姜,大枣。

加减:酌加薏苡仁、泽泻、石菖蒲、山慈菇,煅牡蛎之类,以助化湿除痰散结之功;或酌加桂枝、泽兰、牡丹皮、郁金之类,以助活血;苔黄腻者,酌加黄芩、瓜蒌仁、竹茹之类清化痰热。

5、血瘀声户,喉窍失利

主证:声嘶日久,喉内异物梗阻感,或喉内外微痛,痛处不移。检查见声带肥厚色暗红,或有小结,声带闭合不全。或伴胸胁不舒,时轻时重,或咽喉干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舌暗红或有瘀点,脉弦细或涩。

病机分析:气滞血瘀,经脉痹阻,瘀血阻于声户,故见声嘶,喉内异物梗阻感,或喉内外微痛,痛处不移,检查见声带肥厚色暗红,或有小结,声带闭合不全。全身及舌脉所见,为气滞血瘀之证。

治则:活血化瘀,利喉开音。

方药:会厌逐瘀汤(《医林改错》)。

药物组成:桃仁,红花,生地黄,甘草,桔梗,枳壳,赤芍,当归,柴胡,玄参

加减:兼气虚者,酌加黄芪、党参、白术;兼痰浊凝结者,酌加山慈菇,煅牡蛎、浙贝母之类。

上述各证中,均可酌情选加木蝴蝶、诃子、胖大海、蝉蜕、凤凰衣、石菖蒲之类利喉、宣窍、清音之品。

【外治】

蒸汽吸入:①桑叶、菊花、桔梗、生地黄、玄参、薄荷各10g,水煎沸,吸入蒸气,用于慢性单纯性喉炎、萎缩性喉炎;②藿香、半夏、川芎、乌梅、海藻、苍术各10g,煎沸,吸入蒸气,适用于肥厚性喉炎。或将药液过滤后,用于超声雾化吸入,每次20mL,每日1~2次。.

【针推按摩治疗】

1、体针

取穴:合谷、鱼际、天突、人迎、水突、开音1号(位于人迎穴向喉结方向旁开1.5cm)、开音2号(位于水突穴向喉正中线旁开1.5cm处)为主穴;曲池、尺泽、廉泉、足三里为配穴。每次主、配穴各取1~2个。

治法:,平补平泻,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或用脉冲电刺激法。

2、耳针

取穴:咽喉、肺、脾、肾为主穴;皮质下、内分泌、心、肾上腺为配穴。每次主配穴各2~3个,1次1日;或用王不留行贴压。

【经验方】

1、会厌逐瘀汤治疗声带小结(刘民生,四川中医2004年第22卷第6期P82)

药物组成:当归15g,赤芍15g,生地黄15g,桃仁9g,红花9g,柴胡15g,桔壳15g,玄参15g,桔梗9g,海浮石15g,丹参30g,僵蚕9g,川贝母9g,甘草6g。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用,10天为1疗程。

2、开音散结汤治疗声带小结(谷志平,山东中医杂志2003年第22卷第4期P212)

药物组成:玄参15g,生地黄12g,牡丹皮10g,麦冬12g,川芎12g,桃仁12g,木蝴蝶12g,山豆根12g.板蓝根20g,锦灯笼12g,昆布15g,夏枯草20g,浙贝母15g。

煎服法:水煎服,每天1剂。

3、补肾扬声汤治疗喉肌弱症(夏成忠,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年第7卷第3期P140)

药物组成:熟地黄15g,枸杞子10g,山药15g,杜仲10g,山茱萸10g,当归10g,丹参15g,白术10g,免丝子10g,蝉蜕6g。

加减:阴虚加麦冬15g,阳虚加制附子6g,气虚甚者加黄芪15g,便溏者加茯苓、白扁豆各15g(注:原文无方剂名称与药物剂量)。

适应证:元气不足,喉肌劳损,音声不扬。

煎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

4、清咽利嗓汤治疗慢性喉炎(刘朝钦.陕西中医2004年第25卷第12期P1109)

药物组成:破故纸、枸杞子、牛蒡子、桔梗各15g,甘草6g。

加减:肺肾阴虚型加百合30g,天冬、麦冬各15g,川贝母10g;肺脾气虚型加黄芪、黄精各30g,人参(另炖)10g;气滞血瘀痰凝,声带小结,息肉加桃仁10g,酒大黄、蟅虫各6g,浙贝母15g,海浮石30g。

煎服法:清水浸泡30分钟后,水煎2次,早晚分2次温服。20日为1个疗程,一般服2~3个疗程,疗程间隔1周。

5、地黄饮子合消瘰丸加减治疗慢性喉炎(郭洪波.湖北中医杂志2007年第29卷第6期P30)

药物组成:熟地黄、玄参、浙贝母、煅牡蛎、山茱萸、石斛、巴戟天、肉苁蓉、五味子、茯苓、麦冬、石菖蒲各10g,远志6g,肉桂3g(后下),田七粉4g(兑服),薄荷2g。

加减:如咽喉疼痛,声带充血明显者,加射干l0g,木胡蝶15g;声带瘀血肥厚明显者,加丹参、桃仁各l0g;灼热疼痛明显者去附子、肉桂,加知母l0g,黄柏l0g;痰多者加胆南星、法半夏各l0g。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6、润肺开音汤治疗慢性喉炎(杨秀齐.吉林中医药2006年4月第26卷第4期P32)

药物组成:玄参15g,麦冬15g,桔梗9g,生甘草9g,射干10g,金银花15g,金果榄15g,木蝴蝶15g,牡丹皮10g。

加减:热较重者加黄芩9g,连翘15g;挟痰者加浙贝母9g,海蛤粉9g;挟湿者加苍术9g,藿香10g;挟瘀者加丹参15g,赤芍10g;气血虚者加太子参15g,当归12g。

煎服法:水煎服。每日l剂,2周为1个疗程。

7、益气活血方治疗儿童声带小结(陈欣欣.新中医2006年第38卷第6期P32~33)

药物组成:黄芪、党参、丹参、白术、茯苓、桔梗、菟丝子、益智仁各10g,桃仁、红花、露蜂房、木蝴蝶各5g。甘草3g。

加减:食欲不振者加鸡内金、焦山楂;声带小结较大、坚实者加海浮石、海蛤壳以软坚散结;口干或见声带黏膜干燥者加沙参、麦冬、知母以滋阴润燥;兼有热象者加黄芩、金银花(注:原文无方剂名称)。

煎服法:每天l剂。水煎2次。分服。

8、化结汤治疗慢性喉炎和声带小结(范翠芬.世界今日医学杂志2001年第2卷第5期P453)

药物组成:石斛10g,白合10g,地骨皮10g,南沙参10g,桔梗10g,玉蝴蝶10g,玄参10g,麦冬10g,生地黄12g,射干8g,茯苓10g,泽泻10g,甘草10g。

加减:①声带结节,息肉呈灰白色半透明定为水肿型,为脾虚湿困水湿淤滞者采用利水去瘀法,重用茯苓、泽泻或加车前子、白术,以健脾利湿,消除喉黏膜声带水肿。②声带慢性充血肥厚、结节灰白色不透明、质地较坚实或内有红点,定为纤维型或出血型,为血热淤滞者,采用软坚化瘀法,加用丹参、赤芍、川芎等;如质地坚实不易消退,加昆布、海藻、海浮石等以软坚散结,促进结节软化吸收。③咽喉黏膜干燥、慢性充血、咽痛为阴虚火旺型,选用养阴去瘀法,给予沙参、生地黄、麦冬等,以养阴生津,清火为治。④声带闭活不良、声带运动障碍、喉肌弱症、语音无力、久病未愈,呈肺肾气阴虚证者,采用益气化瘀法,给予党参、太子参、黄芪以益肺,熟地黄、构杞子、五味子以补肾。⑤咽喉黏膜声带急性充血、炎症急性发作、热毒侵袭者,采用清热解毒祛瘀法,选用板蓝根、连翘、射干、银花等。

9、滋肾润肺方治疗慢性喉炎(刘浪琪.现代医药卫生2005年21卷第22期P3122~3123)

药物组成:沙参15g,麦冬15g,玉竹12g,瓜蒌12g,川贝母6g,南杏仁6g,太子参2Og,天冬15沙苑子15g,五味子10g,山茱萸12g,木蝴蝶12g,诃子10g。

煎服法:水煎服,日1剂。

10、开瘖汤治疗慢性喉炎(沈云龙.中国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7年第6卷第10期P58~59)

药物组成:诃子l5g,玄参l5g,射干10g,麦冬20g,金银花l5g,木蝴蝶l5g,桔梗l0g,牡丹皮l0g,

随证加减:热较重者加黄芩l0g,连翘15g;夹痰者加浙贝母l5g,海蛤粉10g;夹湿者加苍术l0g,藿香10g;夹淤者加丹参l5g,赤芍l0g;气血虚者加太子参l5g,当归10g。

11、乌梅开音散结汤治疗声带小结(张建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第13卷第17期P2310)

药物组成:乌梅9g,玄参30g,麦冬10g,桔梗6g,牛蒡子10g,藏青果10g,炒黄芩10g,玉蝴蝶6g,炙甘草6g。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2次,取药汁400mL,分2次温服。10日为1个疗程。

12、中药液超声雾化吸人治疗慢性喉炎(黄庆山.中医外治杂志1994年第1期P11~12)

药物组成:金银花60g,薄荷50g,桔梗40g.。

制用法:水煎后过滤成500mL,装瓶备用。每次用30mJ,同时加入丹参注射液和川芎嗪注射液各l0mL,及玄明粉6g,冰片2g,行气雾吸入治疗。每日2次,每次25分钟,2周为1个疗程,第2疗程改每日1次。

【临证心法】

一、整体辨证,重在脏腑虚实

慢性喉炎、声带小结、息肉、喉肌肌弱症等病属于中医喉瘖、久瘖、瘖哑等病症范畴。临床多以脏腑辨证为纲,虚证居多,亦有实证。虚证主要有二,一是肺肾阴虚,虚火上灼喉窍;二是脾肺气虚,气虚不足,喉窍失养,声户运动无力,功能失司;亦有实证者,主要是肺胃、肝胆郁热,熏蒸咽喉,以及痰凝、血瘀,虽然痰凝、血瘀不属于脏腑辨证,但与脏腑病机关系密切。由于此类病变,全身症状多不典型,脏腑与虚实之辨,以察舌象、脉象最为重要。然而,临床上此类慢性病变的证候往往并不单纯,阴虚与气虚之证可以互兼,或阴阳两虚,郁热证与阴虚证、气虚证亦可互兼。对此类情况,在临证处方时,药物当以主证为主,兼顾治疗兼证之品。否则,容易出现开始服药效果较好,继续服药效果渐差的现象;而一旦真正出现此类情况,当于主证用药,加调治兼证之品。

二、局部辨证,重在痰湿血瘀

慢性喉炎、声带小结、息肉、喉肌弱症等病的局部病理改变,主要是气血津液病理及其寒热变化。虽然中医临床以整体辨证为主,但局部病理改变有特殊性,在整体证候明显时,局部病理变化一般作为兼证对待,而整体证候不明显时,局部病理变化就可以作为主证对待。这一观点在此类病变的辨证论治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此类病症中,声带小结与息肉都具有特征性改变,因此现代中医报道中,很多专家就是以化痰散结为主,或活血化瘀为主进行论治,多可收到良好疗效。其局部辨证的一般规律主要有:

1、喉黏膜色泽与形态:喉黏膜色泽多有慢性充血,表现为暗红,见于阴虚证、郁热证时,属于与主证一致,自当清热;见于气虚证时,则属兼证,于补气之治时,当略兼清热,否则,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开始服药效果好,继续服药效果渐差的现象。声带与喉黏膜肥厚状改变,以血瘀为主,或为痰湿壅滞。若为血瘀,可能无其他佐证可辨;若为痰湿,宜察舌脉以佐证。

2、声带小结、息肉的色泽与形态:声带小结与息肉的色泽多呈白色,故一般从痰浊凝结辨治,其色泽若有暗红改变,当兼血瘀。若声带小结病程尚短而属新病,其色淡白如水肿状,粒小不坚,宜从肺气不宣,津液壅滞认识,治疗之法,当酌兼宣降肺气,以疏津液之运行;声带息肉若基底较广,呈水肿状,当从脾虚湿邪上泛认识,治疗之法,当酌兼利水渗湿之品以决之。

3、声带运动状态:慢性喉炎与声带小结、息肉往往存在声门闭合不全的现象,此点无辨证意义。但是,喉肌弱症的声带色淡,松弛无力,张力不够,则多属于气虚之证,当补气为主,对久病者亦可根据“久病入络”理论,治以益气活血。

三、临床用药,活用开音散结

治疗慢性喉炎常宜配伍开音之品,常用的开音之品如下。

石菖蒲:辛、温。入心、肝、脾经。《本草经》谓其能通九窍。有芳香通窍开音之效。多用于急性喉炎属风寒表证,或慢性喉炎属气虚、痰湿,或兼风寒之邪者。

远志:苦、辛,微温,归心、肾、肺经。《本草经》谓其能通九窍。有宁心安神,化痰开窍之功。凡声音嘶哑而兼痰浊者,可酌情选用。

木蝴蝶:苦、寒。入肺、肝经。善清肺热、润肺燥、开声喑,可用于肺经风热、肺热壅盛、肺经郁热、阴虚不足之失音诸证。

胖大海:甘、淡、凉。入肺、大肠经。善生津润肺,利喉开音,可用于肺经风热、肺胃热盛、肺胃郁热、阴虚不足之失音诸证。本品有清热通便之效,肺胃郁热失音而兼腑气不畅者尤为适用。

诃子:苦、酸涩、平。入肺、大肠经。本品生用,善敛肺气,止咳逆,下气降火,利咽清音,为开音要药,可用于气虚证、阴虚证、郁热证之失音。

藏青果:为诃子未成熟的果实。性味酸苦涩,微寒,入肺、胃经。其降火利咽开音功效胜于诃子,故尤适于实热证(包括郁热证)、阴虚证之失音。

蝉蜕:甘、咸、凉。入肺、肝经。本品轻清,善于疏散风热,宣肺开音。可用于肺经风热、肺经郁热、阴虚不足之失音诸证。

凤凰衣:甘、淡、平。入肺经。清肺热,生津润燥,利喉开音。尤适于阴虚证、郁热证之失音。

此外,若声带息肉与小结,其基本病理属痰浊凝结,应注意选用化痰散结之品,常用的有:夏枯草、山慈菇、白芥子、僵蚕、法夏、消瘰丸(牡蛎、玄参、浙贝母)、海蛤壳配海浮石、昆布配海藻之类,酌情选用。痰凝与瘀血在慢性喉炎,尤其在声带息肉与小结可互兼,或以瘀血为主,则应注意酌情选用化瘀散结之品,常用的有:郁金、鳖甲、穿山甲、土鳖虫,以及桃仁配红花、当归尾配丹参、三棱配莪术之类。

【名医经验】

1、杨志仁(现代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创始人,广东中医学院耳鼻咽喉科副教授)经验:擅长辨证论治

例一;劳某,女,55岁。1972年8月16日初诊。诉声音嘶哑两个多月,平时讲话较多,检查声带见有绿豆样大小的息肉,患者不愿接受手术,要求中医治疗。证见声嘶较重,说话沙哑难辨,咽喉干燥,睡眠不宁,舌质红,少苔,脉细数。证属肺肾阴亏,治以养阴润肺,活血祛瘀。处方:干地黄15g,玄参12g,麦冬9g,桔梗9g,甘草4.5g,龙利叶12g,桑白皮9g,瓜篓皮12g,柿霜9g,茜草根9g,赤芍9g,红花3g,三七末3g(冲服)。另用藏青果9g(含服),每日4次,每次1枚。服药二十余剂,声音恢复正,再经五宫科医生检查,声带息肉完全消散。追踪观察随访,三年未见复发。

例二;杨某,女.43岁。1976年7月11日诊。诉声音嘶哑数月,诊断为声带小结并左侧声带前中1/3处息肉,基底广,于6月17日至7月6日连续三次手术切除均无效果。目下:声音嘶哑无音呈“沙沙音”,咳嗽有痰,纳差,二便调,唾眼不宁或失眠,血压偏高,形体肥胖,舌淡红,苔厚白微干,脉弦细。证属气阴两虚,兼挟痰湿。治以益气养阴、安神,佐以化痰止咳:党参15g,麦冬9g,干地黄12g,白芍g,五昧子4.5g,百合18g,甜桔梗9g,龙利叶9g,紫菀6g,陈皮4.5g,法夏6g,茯苓9g,甘草4.5g。每日1剂,水煎服。另西藏青果9g含服,每日4次.每次1枚。三诊:7月18日,声嘶好转未愈,咳嗽止,胃纳、睡眠正常。治以养阴敛肺,通窍开音:生地黄12g,玄参9g,麦冬12g,桔梗9g,甘草6g,腊梅花9g,龙利叶12g,乌梅3g,远志6g,石菖蒲6g,蝉蜕6g,人参叶9g。每日1剂。五诊(8月12日):病情好转,声音稍觉嘶哑。处方:干地黄12g,玄参9g,麦冬9g,菖蒲6g,蝉蜕6g,人参叶6g,远志9g,桔梗9g,甘草6g,诃子6g,僵蚕6g,苏子4.5g,乌梅3g。六诊:9月27日,声音响亮,已接近正常,劳累后稍差,经检查,双声带稍粗,闭合活动好,继续以养阴润肺之剂调理。

2、蔡福养(河南中医学院耳鼻咽喉科)教授:擅长活血化瘀,经验用方会厌逐瘀汤

会厌逐瘀汤药物组成:桃仁10g,红花10g,甘草6g,桔梗6g,生地黄10g,赤芍药10g,枳壳10g柴胡10g。

加减:若咽喉红肿,会厌、声带充血而声音嘶哑者,加茜草根15g,怀牛膝15g;若声带小结,加怀牛膝20g,莪术10g,丹参30g;声带息肉加陈皮10g,茯苓20g,半夏10g;声带微充血肿胀而闭合不全者,加太子参、沙参各15g,诃子、蝉蜕各12g。

适应证:风寒犯肺或肺经伏热所致的嗓音病症,包括会厌红肿、声带肥厚、声带息肉、声带小结、声音嘶哑等。

医案举例:陈某,女,26岁,工人,1977年9月20日诊。诉声音嘶哑,检查见咽喉、会厌微充血,声带肥厚,1/3处有稻粒大息肉,舌苔腻白,胸闷不舒,吐粘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有伏热,脾湿上蒸,则舌苔腻白;湿滞滞留故声带肥厚,湿郁血结则生息肉,妨碍开合而音哑。治法:活血化瘀,燥湿化痰,方用会厌逐瘀汤合二陈加减:柴胡、当归、赤芍、桃仁、红花、生地黄、玄参、枳壳各10g,甘草、桔梗各6g,陈皮15g,茯苓10g,半夏10g。水煎服。服药10剂后复查:声带息肉明显缩小,再服6剂而愈,检查见息肉、小结已经消失,停药2月后无复发。

3、何宗德(上海中医药大学耳鼻咽喉科)教授经验:擅长从肾论治慢性喉炎

案一:赵某,男,63岁。诉讲话不能持久,久则声音嘶哑,伴咽喉干燥,夜尿频。检查见声带苍白无泽,收展迟缓无力,发声时声门后端有三角缝,假声带活跃,喉黏膜红少津,舌红少苔,脉细弦偏数。诊断为喉肌无力。证属心肾不交,肾阴亏虚,心火偏亢。治以宁心安神,益肾开音,用定志丸合大补元煎加减:党参18g,茯神、远志、菖蒲、山茱萸、杜仲各9g,山药15g,熟地黄、枸杞、当归各12g,甘草3g。三诊:上方服7剂后症情未变,加牛膝12g,再服7剂。精神好转,眠深纳佳。但咽喉干涩,多语仍哑。处方:原方加川芎、赤芍各9g。四诊:上方服10剂而愈,声带检查正常,再续上方3剂以巩固疗效。

案二:舒某,男,29岁。歌手。咽喉干涩沉重,发音漏气,歌声走调,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因演出频繁,身体疲劳,食伤脾胃,纳欠便溏。检查见声带灰白少泽,内收时声门中央有梭形缝,苔薄白,脉沉无力。诊断为喉肌无力。证属宗气不足,气虚伤脾。治以益气扬声:太子参、山药各15g,百合、白扁豆、淫羊藿各9g,山茱萸、巴戟天、白术、茯苓各9g,大枣7枚。7剂。二诊:胃纳转佳,大便正常,体力恢复。但咽喉仍干,声音不扬。处方:上方去淫羊藿,加玉竹、石斛各9g,熟地黄12g,炙甘草5g,7剂。三诊:声音恢复正常,声带检查正常。续以二诊方5剂以巩固疗效。

3、谢强(江西中医学院耳鼻咽喉科教授)经验:擅长针灸,喉肌弱症,针刺开音2号与足三里

取穴:开音2号(双,临床经验穴,位于水突穴向喉正中线旁开1.5cm处),向环甲关节处斜刺)、足三里(双),补法,留针2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共2疗程。

参考文献

1、安福敬,方芳,陈国清.双侧喉返神经注射治疗慢性喉炎50例临床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2005,27(4):95~96

2、姚行齐,杨长亮,杨嫒嫒.间接喉镜下声带给药法治疗慢性喉炎110例报告[J].中华临床医药2000,1(3):65

3、刘民生,李雪珍,亓召芹.会厌逐瘀汤加减治疗声带小结56例[J].四川中医2004,22(6):82

4、谢强.针刺治疗老年喉肌弱症118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9(2):23

5、广州中医学院《新中医》编辑室.《老中医医案医话选·杨志仁》(内部刊行),1977,251~254

6、李凡成,肖国仕.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妙法绝招解析[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09.

THE END
1.眼耳鼻喉科专栏:守护你的“听说读写”!耳鼻咽喉科常见病防治秘籍另一方面科室医护人员前往全国各大知名中医医院进修学习,科室与湖北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建立专科联盟,每年开展省市级继续教育活动,同时聘请同济医院耳鼻咽喉科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教授定期来院坐诊,协助疑难病例会诊,大大提高了科室的诊疗水平https://www.ezzyy.cn/zhongyiyaotese_details/558.html
2.小金药师说药事关注中西药物的科学合理用药https://www.163.com/dy/media/T1455783087939.html
3.2024年北京市朝阳区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学术年会会议通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呼吸科、耳鼻喉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医疗、科研、教育等相关机构的从业人员对耳鼻喉治疗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 四、 报名方式 请有意参加本次会议的嘉宾于2024年12月20 日前报名, 联系电话:王老师 13810722021;杨老师 13126680577 http://www.cyqyxh.org.cn/xueshujiaoliu/tongzhi/2024-12-12/2094.html
4.关于举办2024年耳鼻咽喉科分会学术年会暨耳鼻喉科疾病中医药治疗浙中会〔2024〕57号 有关单位、有关人员: 由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主办,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承办的“浙江省中医药学会2024年耳鼻咽喉科分会学术年会暨耳鼻喉科疾病中医药治疗的理论与临床新进展学习班”将于10月18日-20日在宁波奉化市举办。届时将邀请省内知名专家作专题报告,并进行优秀学术论文交流。参会http://www.zjszyyxh.com/info.html?id=14498
5.2015年耳鼻咽喉科教学工作汇报2014年,卫生计生委将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委托给医师协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将将北医三院耳鼻咽喉科作为依托单位,马芙蓉主任当选为中国医师协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朱丽副主任为总干事,王丽副主任为委员,闫燕、潘滔、柯嘉任秘书。 https://www.puh3.net.cn/ebhk/info/1475/1030.htm
6.重症医学科小讲课范文耳鼻咽喉科因其专业性较强,在部分学员认知中认为其是小科,在见习中不重视,带教教师应通过临床病例的讲述使其认识耳鼻咽喉科与机体的紧密联系,认识其重要性。如鼻出血与全身性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的关联,耳鸣、耳聋、眩晕与颅内疾病及全身性疾病的关联,常见儿童疾病鼾症,中耳炎与儿童发育之间的关系,使学员了解耳鼻https://www.haoqikan.com/haowen/51456.html
7.耳鼻喉科疾病(精选八篇)根据1997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判定疗效。 (1) 痊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 随访半年无复发; (2) 有效:症状消失, 体征明显减轻, 但偶有复发; (3) 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全部患者有效, 其中痊愈10例。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9369mj9.html
8.泉州市中医院耳鼻咽喉科网上预约挂号专家门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博士,曾于美国匹兹堡颅底医学中心学习,获得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多篇SCI学术论文。 好评率:99% 立即咨询 擅长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的诊治,鼻窦炎,鼻息肉,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肥大,鼻颅底肿瘤,头颈肿瘤,以及扁桃体肥大等咽喉部疾病的治疗。 https://www.jd.com/hospital/department/15010080907-7300046
9.耳鼻咽喉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第2版)——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当当网图书频道在线销售正版《耳鼻咽喉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第2版)——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作者:李云英 等主编,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最新《耳鼻咽喉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第2版)——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http://product.dangdang.com/9024506.html
10.耳鼻咽喉疾病范文8篇(全文)摘要:目的 观察射频治疗耳鼻咽喉科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136例五官科患者, 采用五官科射频治疗仪治疗9种常见疾病, 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本组临床治愈率达61.0%, 总有效率达89.7%, 总体疗效满意。结论 射频治疗耳鼻咽喉科疾病简便、无痛、无创、速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98awybj1.html
11.2020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国年会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杂志编委会主办,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和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承办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国年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七届四次编委会”将于2020年https://www.tinnitus-light.org/news.asp?id=851
12.鼻敏方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目的 观察内舒拿鼻喷雾剂与中药鼻敏方联合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门诊确诊为变应性鼻炎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予等剂量内舒拿喷雾剂鼻内局部应用,同时,观察组口服中药鼻敏方,对照组予口服西药开瑞坦作为对照,分别于治疗结束后1月、半年、1年观察其疗效。结果 治疗结束后1月两组间疗效差异https://read.cnki.net/web/Journal/Article/XYJH200306005.html
13.本周六,江西省中医院耳鼻咽喉科专家免费为你耳部检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普及听力健康知识,增强全社会听力健康意识,减少、控制听力损失和残疾的发生,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现开展爱耳日科普宣传,并将于2024年3月2日在东湖院区开展“爱耳日”大型义诊系列活动。http://m.yun.jxntv.cn/c/SmNhU3BRbkR6OGJlSlJCMytOZ3ZOZz09.html
14.科室概况《人工耳蜗植入治疗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关键技术及临床应用》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500例颈部非甲状腺肿块穿刺细胞学检查资料分析》获中华医学会首届全国耳鼻咽喉科中青年学术论文叁等奖;《鼻内窥镜手术及其延伸》获江西省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成果叁等奖;《辐射性鼻损伤机机理及防护研究》获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二等奖https://www.jxndefy.cn/gzb/lck/wk/ebyhtjwk/ksgk.htm
15.24小时医学频道一、临床培养基地标准 (一)基本条件 1.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医院,科室设置齐全,至少设置以下科室: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全科医学科(具有全科医疗功能的科室,如老年科、综合保健科等)、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科、传染科、职业病科、医学影像科(含放射、超声和核医学)、医学检验科、康复医学科http://www.24hmb.com/24/web/collection/c/ZJ00000328
16.南京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著名专家在江北举行大型公益义诊主持编写了江苏省卫生厅?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三基训练指南耳鼻咽喉科分册?和?三基训练题库耳鼻咽喉科分册?,参编?家庭医师指南?、?临床医师查体手册?、?急诊查房手册?及?临床医学概要耳鼻咽喉科部分?、?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临床新技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处方手册》等专著。https://www.njzdyy.com/jbyq/info/1040/1606.htm
17.关于内设机构设置的通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二科)、消化内一科、消化内二科、消化内镜中心、肾病内科、血液科、老年病科、全科医学科、内分泌内科、风湿免疫内科、中医科、感染一科、感染二科、感染三科、血液净化中心、皮肤科、口腔科(颌面外科)、骨一科、骨二科、骨三科、骨四科、骨五科、耳鼻咽喉科、疼痛科、心胸外科、介入血管科https://www.xxzrmyy.com/a/dangjiangongzuo/dangjiangongzuo/2019/0912/8000.html
18.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专家团队10月份始定期来主要学术兼职(曾任或现任):国际泛亚面部整形重建外科学会(PAAFPRS)中国区委员;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耳整形学组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耳整形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学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鼻炎-鼻窦炎学组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https://www.zjg.gov.cn/zjgszwz/wszccsjssqkn/202309/6c291de90acf4fe8802f1cdfb554c91f.shtml
19.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院)耳鼻咽喉科专家门诊仁济医院耳鼻喉科上海解放早期主任为毛承樾,当时无独立设置的专科病房。1957年专业设置调整,何永照任科主任,同年耳鼻咽喉科开设专科病房。何永照在国内率先应用手术显微镜开展耳显微手术,如内耳开窗术、鼓室成型术、人工镫骨术;并开展听力学的临床研究工作。金西铭教授、皇甫慕三教授除了在耳科手术与听力学研究方面继续https://m.bohe.cn/hospital/36038/department/204192.html
20.化脓性中耳炎的中医疗法健趣网降去哪儿注:本文第一作者: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教授、主任 丛品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化脓性炎症。临床以耳内流脓,鼓膜穿孔和听力下降为特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其多见于一些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体质羸弱的儿童和老人、罹患慢性疾病的患者。由于抗生素的应用与卫生条件的改善,防治知http://www.patfun.com/zixun_view/id/88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