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操作技术在耳鼻喉科的应用,耳鼻喉科,耳鼻喉学科的发展史,中医耳鼻喉科学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人体耳,鼻,咽,喉的生理,病理及其疾病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科学。,耳鼻喉学科的发展史,(1)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谓:“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因此,名医扁鹊可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五官科医生。(2)金匮要略最先描述“妇人咽中如有炙脔”一症,即后世所称“梅核气”,所创立的半夏厚朴汤一直沿用至今。,耳鼻喉学科的发展史,(3)唐代,政府设立太医署,其中“耳目口齿科”(颇类今之五官科)已初具规模,开始形成一个独立的专科,这在耳鼻咽喉科学的发展史上是一件大事。(4)清代,张宗良喉科指掌中首
2、次记载用压舌板检查咽喉,喉科秘钥中有利用光学知识检查咽喉的方法。,耳鼻喉的专科特点,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纶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了现代先进的诊疗技术与方法,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局部变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因,耳鼻咽喉位于头颈部,内连脏腑,外在体表,故来之于内外的诸种因素尽可致病。其外因主要有外感邪毒,外伤创伤,异物所伤。内因多为七情所伤,饮食,劳倦及官窍之间的病变互相传变。,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机,实证:外邪侵袭,脏腑火热,痰湿困结,气滞血瘀。虚症:肺脏虚损,脾气虚弱,肾脏亏虚。虚实夹杂证。,耳鼻咽喉与脏腑经络的关系,1.耳与脏腑的关系:耳位于
3、头部两侧,属“清窍”之一,司听觉,主平衡。与耳有较为密切关系的脏腑有肾、心、肝、胆、肺、脾等。2.鼻与脏腑的关系:鼻为肺系之前端,连于喉、接气道、下通于肺,有助肺行呼吸、主嗅觉、协发音、司清化之功能。,耳鼻咽喉与脏腑经络的关系,3.咽喉与脏腑的关系:咽前连口腔,下经食道通胃腑,为胃之系,有司饮食吞咽、助言语、御外邪的功能。喉上通口鼻,下接气管至肺,为肺之系,有行呼吸、发声音、护气道的功能。4.耳与经络的关系:直接循行于耳的主要经脉,多属阳经,有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耳鼻咽喉与脏腑经络的关系,5.咽喉与经络的关系:在十二经脉中,除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太阳
4、膀胱经间接通于咽喉外,其余经脉皆直接通达。,耳鼻咽喉病的常用内治法,通窍法(芳香通窍,化浊通窍,利湿通窍,升阳通窍),祛痰法,祛瘀法,开音法,消痈排脓(清热解毒消痈,散瘀消痈,托毒排脓),疏肝解郁。,耳鼻咽喉病的常用外治法,1、耳病常用外治法:耳穴压豆法,穴位注射法,穴位贴敷疗法,针灸,推拿,足浴,清洁法,滴耳法,鼓膜按摩等,2、鼻病常用外治法:耳穴压豆法,穴位贴敷法,针灸,滴鼻法,雾化吸入法,洗鼻法,塞鼻法,激光治疗等。3、咽喉病常用外治法:穴位贴敷疗法,针灸,推拿,含漱法,雾化吸入法,离子导入等。其中,中医操作技术在我科室应用广泛,现介绍如下:,耳鼻喉科常用中医操作技术介绍,一、耳穴压豆技
5、术二、穴位注射操作技术三、穴位贴敷技术四、针灸操作技术五、推拿操作技术六、中药足浴技术,一、耳穴压豆操作技术,1、耳穴压丸概念2、评估3、治疗作用4、禁忌证5、告知6、物品准备7、操作程序8、护理及注意事项,耳穴压豆的概念,耳穴压豆又称耳穴压丸、耳穴贴压:在穴位贴压使局部产生酸、麻、涨、痛等刺激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评估,1、当前患者的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2、患者体质及耳廓局部皮肤情况。3、心理状况。,治疗作用,开窍、消炎、解毒、泻火,又可以补虚、升阳、止痛,改善微循环、松弛肌肉痉挛、降血脂、抗忧郁、戒烟、戒毒、减肥、增强免疫力、改善视力等。,耳穴压豆操作技术
6、,禁忌证:耳廓有炎症者或冻伤者不宜采用此方法。告知:耳穴留埋期间保持耳廓干燥。,耳穴压豆操作技术,物品准备:治疗盘、75%酒精、菜籽(王不留行籽或米籽)、镊子、0.5X0.5CM胶布、弯盘、棉签。,穴位选择,1.耳穴压豆通耳窍方:选取耳穴肾、神门、内分泌、皮质下等穴位,功能通络开窍。主治肾虚血瘀型耳鸣耳聋。,穴位选择,2.耳穴压豆发音方:选取耳穴肺、大肠、肾、膀胱等处,功能滋肾润肺。主治肺肾阴虚型失音。,穴位选择,3.止晕耳穴方:内耳、额、枕、脑点、神门、交感等穴位,功能滋阴潜阳、活血化瘀、化痰通络。主治各型眩晕。,操作流程,1、备齐用物,携带至床边,做好解释,核对医嘱。2、患者可取坐位或侧卧
8、过长,以防胶布潮湿或皮肤感染。5、对过度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年老体弱、孕妇按压宜轻,急性疼痛性病症宜重手法强刺激,习惯性流产者慎用。,穴位注射操作技术,一、定义穴位注射又称水针,是在穴位内进行药物注射的一种技术操作,将针刺及药物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和药物的药理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二、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2、穴位注射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4、心理状况。,三、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四、禁忌症1、疲乏、饥饿或高度紧张时慎用。2、局部皮肤有感染
9、、瘢痕或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者禁用。,五、用物准备治疗盘,碘伏,棉签,弯盘,备好的注射药物。,六、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2、按腧穴选择合理体位,暴露注射部位,注意保暖。3、遵医嘱选择穴位,测试局部反应。4、消毒皮肤,二次核对,注射器排尽空气,一手拇指及中指绷紧皮肤,另一手持注射器,针尖对准穴位,迅速刺入皮下,上下提插得气后,回抽无血,将药液注入。操作时观察患者,有无晕、弯、折针及其他不良反应。如有触电感,应立即退针,改换角度再进针。,六、操作程序:5、棉签按压针眼处起针,核对。6、整理床单元,患者衣着,给予舒适体位。7、整理用物,分类处理,洗手,记录,签名。,
11、,以免引起流产。,耳鼻喉科穴位注射疗法主要用于耳鸣耳聋患者,取双侧足三里,每天注射单侧穴位,两穴交替使用。常用药物腺苷钴胺。,38,穴位贴敷操作技术,概念: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作用: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穴位贴敷操作技术,取穴:根据病种不同选穴不同咽喉部疾病:常用风门、肺俞、膏肓、人迎鼻部疾病:肺俞、脾俞、肾俞耳部疾病:
12、肾俞、命门、腰阳关、关元、气海,穴位贴敷操作技术,作用:疏通经络、调和阴阳,针刺操作技术,耳部疾病常用穴位:耳门、听宫、听会、合谷耳门,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布有耳颞神经,面神经分支和颞浅动、静脉。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颌肿,眩晕等。,针刺操作技术,听宫,穴是手、足少阳和手太阳三经之会,属于手太阳小肠经,位于面部,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有颞浅动、静脉的耳前支;布有面神经及三叉神经的第3支的耳颞神经。主治耳疾、齿痛。,针刺操作技术,听会,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
13、后缘,张口有凹陷处。主治耳鸣,耳聋,齿痛,口眼斜,及中耳炎,腮腺炎,下颌关节炎等。,针刺操作技术,方法:耳门、听宫、听会,直刺0.81.2寸,施提插泻法,以局部酸胀为度。合谷,直刺0.50.8寸。理论依据:所选主穴,分属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手太阳经脉“却入耳中”,手足少阳经“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选用诸穴以期“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艾灸操作技术,概念: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艾灸操作技术,取穴:肾俞。肾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
14、,旁开1.5寸,主治耳鸣、耳聋、腰痛,生殖泌尿疾患等。作用:行气通络、扶阳固脱、升阳举陷之功效。,推拿操作技术,1.分搓耳前后。具体方法是将双手分别放在两耳根部,食指和中指分开置于耳朵前后,中指在耳前,食指在耳后。然后从耳垂开始,夹持耳朵向上推动,注意有一定的力度,并且紧贴耳廓,直到耳尖。这样来回分搓,每天50次。由于在人体耳廓前后尤其是耳前,有耳门、听宫、听会等重要穴位,这样的分搓,可以疏通经脉的经气,达到清耳窍的目的。,推拿操作技术,2.点揉翳风穴。翳风穴位于耳垂后方的凹陷处。按摩时,可以将双手置于头部。拇指指尖按在翳风穴,其他四指分散地放在耳朵上方,起一个稳定作用。然后拇指用力对凹陷进
15、行点按,直到能感觉出酸胀感。这样每天可以点按数次,也可以点揉3分钟。对于提神开窍、明目、防止头痛头晕都有很好的效果。,推拿操作技术,3.鸣天鼓。鸣天鼓是中医推拿的特色手法,具体操作是首先将两手掌用力相搓,使掌心产生一定的热量,然后用两手掌分别按于两耳,掌心对准耳道,四指叩击枕部20下,自觉有“咚咚”声即可,可预防耳病提高听力。中间还可用置于后方的拇指加点风池穴数次。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的凹陷中,与耳垂齐平。,中药足浴技术,概念:中药足浴就是利用合适的中药配方熬成中药水浴足,其中的有效中药成分在热水的热力帮助下,渗透进皮肤,被足部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从而达到改善体质、调理身
16、体、治疗疾病的效果。方药:石菖蒲、香附、远志、珍珠母、白芍、络石藤、川芎、丹参、王不留行、红花、郁金、川乌、五味子、鸡血藤等。打磨成粉状,加水2000ml,浴足30min,每天一次。,中药足浴技术,方解:石菖蒲开窍宁神,香附疏肝理气,远志宁心安神,珍珠母平肝潜阳,白芍养血调经,络石藤祛风通络,川芎活血行气,丹参凉血消痈,王不留行活血通经,红花祛瘀止痛,郁金行气解郁,川乌祛风除湿,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敛汗,鸡血藤活血补血。作用:调节气血,疏通经络,以上是耳鼻喉科常用中医操作技术,本科室还开展了超声导入、微波、鼓膜按摩、激光等治疗手段,根据不同疾病不同症型选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疗效,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社会效应。,谢谢各位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