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该书文摘,斜体字为我的读后感。
人类栖身其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人们通常只想到杰出人士是最优质的种子,但很少想到成材还必须有充足的日照,有深厚肥沃的土壤,有足够的运气躲过兔子和伐木工人。
成功并不仅仅是自己努力的成果,更是独特的成长环境促成的结果。没有哪个摇滚巨星、职业球员、或是软件业亿万富翁仅依靠自己的努力最终获得成功。他们总是特定地点和特定环境的产物。成功不是随机事件。成功是由一系列可预知的、强而有力的优势环境和机遇构成。何时何地出生,父母如何营生,成长环境如何决定了你在社会中是否能取得成功。
一、入学和体育项目选择上的年龄优势
因年龄大几个月而显现的微弱优势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最终引导孩子走向成功或不成功,自信或不自信的轨道中,其影响会延伸许多年。
如果知道这一点的话,父母们就不会因为孩子出生在9月以后,没有到龄上不了学而焦虑,应该庆幸成为上学中年龄大几个月的孩子。
二、10000小时的训练
在社会学领域,所谓成功就是“优势积累”的结果。天才并非一开始就表现出众,一开始他只是比别人优秀那么一点点。成功是天赋加上后天努力。但问题是,心理学家对天赋研究越深入,就越发现,天赋的作用其实很小,而后天努力的作用其实很大。
“研究发现,任何一个领域的世界级水平都需要起码10000小时的训练。”神经学专家丹尼尔·利瓦廷写道,“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作曲家、篮球运动员、作家、滑冰运动员、钢琴家、棋手,甚至江洋大盗……无论你是什么,10000小时这个神奇数字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
成功就是坚持不懈,就是顽强不屈,就是别人花30秒钟就放弃的事你却花22分钟去思考的坚定信念。
很多时候我们看别人很擅长某件事,很轻松地处理某个事情,我们可能忽略了别人在这件事上经历了长期的训练,才换得举重若轻的能力。在竞技体育上,我们不会跟一位职业运动员去比赛,我们知道差距,但在投资上我们就没有那么保守了,我们面对各种职业队伍,面对各种不同的行业领域。当然,也不是说散户没机会,散户也可能在某个领域某个行业做了很多了解,散户也有机构没有的许多优势。但要投资自己能理解的公司,这也是巴菲特强调的“能力圈”,我们在投资上得知道自己的能力圈边际。
三、父母的影响
中产阶级父母总是和孩子商量事情,晓之以理,他们不会硬性下达命令。他们希望孩子与他们顶嘴,和他们讨价还价,并站在成人的角度问他们问题。孩子如果在学校表现不佳,富裕家庭的父母总会责备老师,他们总站在孩子这一边。拉里奥把中产阶级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风格称为“协同培养”(concertedcultivation)。这种模式倾向于“发掘孩子的天分,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技能”。作为对照,低收入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策略为“自然成长”(accomplishmentofnaturalgrowth)。这些家长只把抚养子女成人看作自己的责任,而把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看作孩子自己的事儿。
作为对照,劳动阶层家庭孩子的性格被认为是“疏离,疑虑和有强迫症”。无论在什么环境下,他们都不知道如何为达到良好愿望“制定策略(customize)”。
特曼从25万中小学生中挑选出1470个智商介于140到200的孩子。这些被挑选出来的天才少年,正式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他们被统称为“特曼人”。“特曼人”成年以后,特曼将研究对象中的730名男性分成3组。其中表现最突出的150人(约占总数的20%)被特曼分为A组。这些人获得了真正的成功,他们个个都是明星——有律师、医生、工程师和学者。A组中有90%的人大学毕业,而大学毕业的人中又有98%获得硕士或以上学位;表现中等水平的60%的人分为B组,这些人后来的发展也算“令人满意”;剩下的150人编为C组,特曼认为C组的人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智力优势。他们中有的成了邮递员,有的成了会计,有些甚至失业在家。C组中有1/3的人从大学辍学,1/4的人只有高中文凭。在C组这150人中——曾几何时被众人视为天才的他们——只有8个人获得了硕士文凭。
两组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家庭背景。与其说非凡的成就取决于天赋,不如说这取决于机遇。
A组:绝大多数人来自中产阶级和上层社会。这些人的家庭大多是知识分子家庭,很多人家里都有大量藏书。A组中有一半人的父亲具有大学或大学以上文凭。
C组:有1/3的人的父亲在八年级的时候就已经辍学。
在“协同培养”原则下长大的孩子和在“自然成长”原则下长大的孩子,行为举止截然不同。A组的学生更加机灵、沉着、衣着得体,富有吸引力。实际上,A组和C组在这4个方面的差异极大,大到让人感觉两组人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人种。这一结果令人惊讶。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父母的帮助下将家族最好一面呈现出来的A组学生,与没有这样做的C组学生存在很大的区别。
C组学生到底缺什么?其实缺的东西并不是什么昂贵的、难于找到的东西,也不是DNA的特殊编码或大脑神经的特殊构造。C组所缺的,是我们只要知道都应该给予他们的东西:一个帮助孩子获得应对社会的经验的社群。C组学生的天赋都被浪费了,但是,事实上他们本不应该沦落至此。
这也是俗话说的“三代才能培养出贵族”。是不是培养出贵族另当别论,但确实下一代是能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的,上一代把下一代托得更高一些。孩子出生在农村,和出生在城市,学习资源就差别挺大。现在许多人诟病的养一个孩子成本太高了,这个成本主要不是吃饭的成本,而是各种培训的费用。收入差距大的不同父母,在孩子培训上的投入就会有很大的差别。读万卷书,行千里路,一方面需要父母有这个意识,另外也需要父母有这个经济能力。
四、行业机会
从某种意义上说,成功的可能性不来自我们自身,也不来自我们的父母,而是来自我们的时代:即我们在历史上所处的特定地点和所面临的特定机会。
这就是所谓的“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所谓的成功只不过是你踏上的时代的节拍。这对我们投资也是一个提醒,不要只看历史上某个企业取得成功,就认为今后也将成功,更不能只看历史上的财务数据,线性外推给企业估值。估值是未来现金流的折现,这里要注意的是“未来”,投资投的是企业的未来。企业所处的行业如果未来将面临下行,或者竞争更加激励,对企业逆水行舟的能力,我们要非常慎重。
分析企业过去的历史情况,只要你愿意,还是能了解的。但对行业未来的发展,企业未来的发展判断,才是真正考验投资能力的。
五、做自己喜欢的事
自主性、复合性、付出与回报的关联性,以上3点是任何一份称得上令人满意的工作应该具备的属性。能赚多少钱并不是使我们快乐的最终源泉,使我们快乐的源泉是这份工作在多大程度上能让我们实现自我。
知道要实现他的计划需要许多年的艰苦劳动,但是他依然欣喜若狂,望不到头的艰苦劳动并没有使他觉得沉重不堪。当比尔·盖茨在湖滨学校第一次坐在电脑前的时候,他也有相同的感受。当甲壳虫乐队被告知要每晚8小时,每周7天演奏的时候,他们也没有丝毫退缩。恰恰相反,他们急于接受任务。只有艰苦从事没有意义的工作才称得上是艰苦工作。
10000小时定律决定了要想取得突出成绩,先决条件是持续的训练、学习,如果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甚至是讨厌的事,很难坚持。即使坚持了,没有兴趣也很难在做的过程中精益求精,不断提高。
六、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是事件背后更强大的力量,它植入人性,影响长存。经过数代传承,即便产生文化的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条件已经消失,这种文化也会一直完好无损留传下来。文化直接决定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行为模式,其作用如此巨大,以至于没有它,我们将无法认知世界。
这也是我们投资中看公司,需要看企业文化。
七、总结
“异类”是那些获得特殊机遇之人——是那些耐心等待,当机遇到来就当仁不让把握住机遇的人们。超级律师、数学天才和软件企业家的成功依靠的也是人类的一般经验,他们的成就绝非石破天惊也非神秘莫测。他们处在优势与文化传承的网络中央,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有些则是后天养成;有些是自己争取的,有些则仅仅是因为运气——但所有这一切都是他们成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说到底,所谓“异类”从来就不是什么异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