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系列之六

一切的成就,人生幸福都始于一个意念,即自我意识。

古希腊阿波罗神殿上刻着这样一句箴言叫做“认知你自己”。中国人也有句常说的话就是“人贵有自知之明”。可见自我认识或自我意识能力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

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从青春期向成年期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对大学生正确的自我观念的形成、自信心的确立和自我设计水平的提高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大学生自我意识概述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内容

大学生自我意识是指大学生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它包括对自己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和愿望,也包含对自我迷失(或自我偏差)的主动调节与改造。大学生自我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它主要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

1.生理自我意识。大学生对自己身体、生理状态的认识、体验。它包括对自己外部特性的认知,如身体高矮,体重的胖瘦,相貌的美丑;解剖结构的认知,如各器官组织的正常与异常;生理功能的认知,如各系统功能健全与疾患等。

2.心理自我意识。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个性特点、心理品质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如智慧、能力、性格、气质、兴趣、爱好、意志等的认识和体验。

3.社会自我意识。大学生对自身与外界客观事物以及人的关系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它包括大学生对周围客观环境和人的影响、作用的认识与体验,也包括对自身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责任、力量的认识和体验。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结构成分及功能

1.大学生的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主要解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比如有人观察自己的体形,认为属“肥胖型”;分析自己的品性,认为自己是个诚实的人;用批评的眼光审视自我时,觉得自己脾气急躁,容易冲动。如果能够在客观的自我认识基础上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那么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卫生、行为表现及个人在社会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协调,都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如果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把自己看作低人一等,毫无价值,那么他就会产生自卑感,做事缺乏自信心,参加活动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反,如果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那么他就会产生盲目乐观的情绪,表现出自我欣赏和自以为是,其结果往往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难以与人合作,或被他人拒绝、被群体所孤立。可见,对自我的客观认知和评价,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大学生的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己怀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即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自我体验主要涉及“对自己是否满意”、“能否悦纳自己”这类问题,比如有的大学生感到自卑,因为自己长得不好看,所以对自己感觉不满意,甚至不愿接受这个生理自我。它反映了主我的需要与客我的现实之间的关系。客我满足了主我的要求,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满足;反之,客我没有满足主我的要求,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责备。

客我能否满足主我的要求,往往与个体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个体对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的认知有关。自我体验的内容十分丰富,比如自尊心与自信心、成功感与失败感、自豪感与羞耻感等。自尊心是一种内驱力,激励着个体尽可能地努力获得别人的尊重,尽可能地维护自己的荣誉和社会地位。自信心是对自己智能与精力的坚信,使个体知难而进,走向成功。但是,如果自尊心和自信心把握不当,就会异常自负,产生脱离集体,追求虚荣的个人英雄主义,稍有点成绩就趾高气扬,瞧不起他人,而一旦遇到点挫折,则会自卑、自贬,一蹶不振。

成功感和失败感是根据个体的自我认识与自我期望水平确定的,决定于个体的内部标准。当个体体验到成功感时,就会产生积极的自我肯定,向更高的目标进取;反之,当个体体验到失败感时,则常会产生消极的自我否定,闷闷不乐,甚至放弃努力。可见,如何恰当地调节自我体验,避免自我体验的迷失,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3.大学生的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己行为、思想和言语等的控制,即主我对客我的制约作用。而自我控制则要解决“如何有效地调控自己”、“如何改变现状,使自己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之类的问题。自我控制的功能有两个方面的表现:

发动。人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个体强制使自己的言语器官和运动器官进行种种活动,这就是自我控制所起的发动作用。例如大学生准备报考研究生,就主动克服贪睡的欲望,晨起跑步早读。

制止。主我根据当时的情境,抑制客我的行动和言语,则为自我控制起制止作用。例如,准备报考研究生的大学生,在上网时强行压制自己的网络成瘾行为。

三、大学生拥有积极自我意识的意义

1.积极的自我意识能够促进大学生适应社会与和谐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有良好自我意识的人比其他人更可能诚实、助人、勤奋,而较少受惩罚。如果一个人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认识、体验不正确,尤其是在自我评价及自我概念上与客观的现实差距太大时,就可造成社会适应不良和人际关系不协调,从而影响人的健康发展。正确的自我意识通过正确的自我评价产生合理的理想自我,并且通过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个体与群体双方不同的地位和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主动调节人际关系。对己、对人能够知己知彼,从而保持良好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维护身心健康。

2.积极的自我意识能够促进大学生潜力开发与自我实现

健全的自我意识通过合理的自我认识、良好的自我体验、自觉的自我调节和控制,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从而促进自我实现。

3.积极的自我意识有助于大学生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当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不能统一,或在理想自我的实现过程中受到挫折时,有健全自我意识的人就能够自省,自觉地寻找其原因,提出应对的方法。一方面通过自我调节、控制,纠正心理偏差,努力缩小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另一方面重新调整自我评价,形成新的理想自我,努力与现实自我统一,使自己的心理行为个体化与社会化协调和平衡发展。

第二节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与矛盾冲突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大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即独立感、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等逐步趋于成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结构成分趋于协调发展;自我意识的核心--世界观和人生观已基本确立。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我认识发展的特点

自我认识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大学是学生博览群书、自由发展、自我实现的新天地。这个学习环境为他们的自我认识向广度和深度方向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关心的社会问题也多了,社会对他们的期望也比较高了。这时,他们的自我认识不只涉及到自己的学业、交友、气质、风度和性格等一般问题,而且还涉及到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社会责任和自我价值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达到了新的广度和深度。

2.自我体验发展的特点

大学生的自我体验是既丰富又复杂。大学生可以说是一生中或各种社会群体中“最善感”的年龄阶段或群体。大多数学生自我体验是比较敏感、闭锁的,且有一定程度的波动性。凡是涉及“我”的及与“我”相联系的许多事物,都常常引起大学生的情绪、情感反应。对别人的言行和态度极为敏感,把自己的情感体验闭锁于内心,且内心体验起伏较大。取得成绩时容易产生积极、肯定的体验,甚至骄傲自满,忘乎所以;遇到挫折时又易产生消极、否定的情感体验,甚至自暴自弃、悲观失望。但是,由于大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的迅速发展,使得他们自我体验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首先,从自我体验的形式上看有如下特点:

自我体验具有丰富性。大学是学生体验丰富生活的场所,大学生多彩的学习生活为他们发展的自我体验的丰富性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由于意识到自己的成熟就产生了成人感;由于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品德的高低而产生了自豪、自尊或自卑、自惭等体验;由于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而产生了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大学生自我体验的情感基调是积极的、健康的。大学生要注意增强自我意志的指向能力,提高自我认识水平,这将有助于大学生自我体验的丰富性向健康方面发展。

自我体验具有敏感性和波动性。大学生由于对自我的认知还在不断进行中,个性还不够成熟和稳定,也缺乏驾驭情感的意志力量,因此他们的情感体验表现出明显的敏感性和波动性。他们可能因一时的成功而产生积极的、愉快的情感体验,甚至骄傲自满、忘乎所以;也可能因一时的挫折、失败而低估自我或丧失自信心,甚至悲观失望。到了高年级,当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比较确定后,这种波动性才逐渐降低。

自我体验具有深刻性。由于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人际关系和思想冲突越来越复杂,大学生的自我体验也越来越深刻。他们的自我体验不仅与自己的个性特点相联系,而且还与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格倾向相联系。当自我的生活信念和人格倾向为别人所悦纳,或客观事物符合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格倾向时,他们就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否则就产生消极、不愉快的体验。

其次,从自我体验的内容上看有如下特点:

具有极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自尊心是指一个人悦纳并尊重自己,对自己抱肯定态度的情感体验,是一种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和自尊自爱的自我意识倾向。自尊心是一种内驱力,它激励着自我不断奋发努力、创造佳绩,尽可能使自己的言行得到别人的尊重,以维护自己存在的价值,强烈地要求肯定自己和保护自己,因此他们的自尊心很强烈,对触及自尊心的刺激十分敏感。而好胜心是一个人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好胜心往往与自信心有着密切联系,因为丧失了自信心,就不可能去争取成功。具有极强自信心的大学生,好胜心也是十分强烈的。他们争强好胜、不甘落后,希望能用行动表明自己是人生道路上的强者。大学生的自尊心和好胜心都很强烈,但要适当。如果把握不当,就容易转化为嫉妒心或虚荣心,甚至产生自毁倾向。

具有明显的自卑感和孤独感。自卑感是指一个人自己看轻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对自己持否定态度的情感体验,它是一种消极的自我体验。适度自卑能够促进大学生事业发展,但是过度自卑则可导致精力不集中、意志消沉、自信心极低,甚至自暴自弃,严重的可导致自杀。因此,大学生一定要及时克服自卑感,恢复自信,提高自尊,以便顺利完成学业,早日成才。而孤独感是指一种由于缺乏他人的理解,自己感到与世隔绝、内心充满孤单寂寞的情感体验。大学生为什么会有孤独感呢?研究表明,大学生产生孤独感的主要原因是青年期的闭锁性心理。大学生自尊心强、独立欲望强烈,但内心世界一般又不轻易向外人袒露,这就造成了一定时期的心理闭锁性。他们虽然生活在父母、师生之间,却常常感到缺少可以向之吐露心曲的人,严重“郁闷”时又不去寻求心理帮助,因而常常有莫名的孤独感。孤独感是一种消极情绪,长期存在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平衡,会影响他们正常友谊关系的建立和社会功能的退化。

3.自我控制发展的特点

自我控制能力不断提高。在成年人眼中大学生是精力旺盛、富有朝气的,但也是极为冲动、多变的。特别是处于低年级的大学生,冲动性还较明显。不过进入中年级后,特别是进入高年级,随着知识积累、生活阅历的增加,大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水平的不断增强,他们能够根据别人的评价和自己行动结果进行反省,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目标。这说明大学生行为的自觉性和自我控制能力不断提高,而盲目性和冲动性则逐渐减少。他们的行为和目标能以社会期望和社会要求为转移。例如,在我国市场经济初步建立的今天,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单看文凭,更看重大学生的真才实学和竞争意识。面对社会的期望和要求,大学生能对自己的目标进行及时的调整,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的提高,注重各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便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当然,大学生自我控制水平还缺乏一定的稳定性,还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自我设计和自我规划的愿望强烈。在青春期后期,大学生的自觉性、坚持性、独立性和稳定性显著发展,有强烈的自我设计和自我规划的愿望,绝大部分同学都奋发向上、力争成才,并且根据自我设计目标自觉调节行为。同时,强烈要求独立和自治,希望摆脱依赖和管束。他们根据自我期许,进行“最佳自我形象”设计而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形成自己良好的性格与品德。大学生一般都有强烈的成就动机,他们不愿做一个庸庸碌碌无为的人,都想干出一番事业,能对家庭、对社会、对祖国有所贡献,以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但是大学生的自我设计常会产生与社会要求不一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大学生都支持改革开放,希望有一个公平、民主、自由的社会,强烈地反对腐败行为;另一方面在涉及到自己的利益时,又对合理的利已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表示认同,在现实诱惑面前又常常迷失了自己,甚至有人为了“自我实现”而损人害已。

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信心。独立意识是指个体力图摆脱监督和管教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是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成熟的一个显著标志。大学生在生理发育上已完全具备了成人的特点,心理成熟和社会成熟也已达到较高的水平。通过对自我的认知、体验和控制、调节,他们的心目中已逐渐确立一个新的自我,即成年自我。自信心是从独立感中派生出来的一种相信自己有精力和有能力的自我意识倾向。大学生有体力充沛、精力旺盛、思维灵活、记忆力最强等优越条件,这是他们产生自信心的生理和心理基础。而优越感,则是大学生充满自信的社会基础。所以,大学生的自信心是十分强烈的,他们不仅对自己的才华、学识充满自信,而且对自己的风度、能力也充满自信。但由于知识、经验不足,他们容易产生过分而盲目的自信,容易因一时的挫折、失败而沮丧,甚至陷入“哀莫大于心死”的极度自卑之中。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矛盾冲突

学生的自我意识在大学阶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在自我意识逐步成熟与确立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也品尝了酸甜苦辣,付出了艰难代价,并为解决内心的矛盾冲突进行了不懈努力。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从明显的自我分化开始的。原来儿时完整笼统而高估的我被现实打破了,出现了两个我,即主观的我(I)和客观的我(me)。随着自我意识的分化,使大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不曾注意的许多“我”的细节,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矛盾斗争,呈现出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矛盾并且加剧。随着自我冲突加剧,自我不能统一、自我形象不能确立、自我概念不能形成,表现出明显的内心冲突和无所适从,甚至有很大的内心痛苦和强烈的不安感。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常常是矛盾的,对自我的态度常常是波动的,对自我的控制常常是无力的。归纳起来,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相冲突

大学生从入学那一天起就立志成为自己所学专业的专门人才,给自己确定了远大理想和抱负,并对实现自我理想充满成就欲望和自信。而现实自我的能力、知识、经验与理想自我的实现尚有很大距离。面对理想自我的期望与现实自我的失望落差,大学生往往陷入趋避两难的冲突中:要么积极进取使现实自我向理想自我趋近;要么自认“志大才疏”,放弃理想自我而消沉。“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严重影响了对客观自我的认知和评价,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及对环境的适应。

2.独立意识与依附心理相冲突

独立意向是大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摆脱他人监督、支配和管教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独立自强,成为一个有独立见解、能决定自己命运的人。常常表现出反抗权威,不愿遵循传统,总想标新立异。考上大学后,从家庭、父母的管教和约束下挣脱出来,迈出了独立人生的第一步,于是理想自我给自己设计了一个学习、生活乃至经济、心理上完全独立的自我形象,其独立意识充分表现出来。但是对现实中的学生来说,对学校、家庭、父母、教师、同学的依附心理又是无法摆脱的。在经济上,许多大学生几乎完全信赖父母或学校的资助;在心理上,由于社会经验的缺乏,能力的限制,更无法摆脱对老师、学校和同学的依附;而对复杂的生活环境和人事关系的决策和应变,也离不开同学、朋友、老师、父母的帮助。因此,大学生往往带着对独立意向的追求与无奈,在渴望与摆脱不了的依附心理冲突中徘徊。

3.交往需要与自我封闭相矛盾

4.自尊与自卑相冲突

大学生是同辈群体中的佼佼者。对此,社会认同,长辈赞誉,同龄人羡慕,大学生本人也由此产生优越感和自豪感。因此上学前他们对自己的智力、才能和未来充满自信与自尊。然而上学后才发现“山外有山楼外楼”,与其他人相比自己并没有什么明显优势可言,特别是在学习、社交、文体和社会活动中显现出劣势、不足或失误时,不少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与评价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全盘怀疑和否定自我。这种从自尊到自卑的反差太大,给大学生带来的往往是紧张、焦虑、忧郁和悲观。

第三节大学生自我迷失的矫正与自我发展

一、大学生自我迷失的表现及危害

所谓自我迷失是指人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如果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迷失了自我,就会严重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与幸福。

1.自我认识的迷失

一般而言,自我肯定又叫自我悦纳。它是指建立在对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对自我的优点和长处给予恰当的客观评价,这是心理健康的表现。而自我否定是不喜欢自己,不能容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这些缺点和不足常常抱怨和自责。这种自我否定的现象在许多学生中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这对学生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是有积极意义的,因而也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案例】自视过高

主诉:小王是一名成绩十分优秀的大学生,在求职期间,很多用人单位都抢着要她。但小王偏偏看不上,对那些令其他同学羡慕不已的单位不屑一顾,非“三大”(大城市、大收入、大前途)单位不去,在自我评价方面有明显的自视过高,所以迟迟不愿与之签约。最后当她有求职危机感,且回头想签约时,以前的那些用人单位都拒之于千里之外。

分析:过分的优越感和自负感都属于高自我价值感。这种高自我价值感与自卑对立,但二者都是对自我的非客观评价。高自我价值感是优秀大学生或名牌大学毕业生中一种较为常见的心理现象。他们自信、有活力并非坏事,但是在求职期间,人才济济一堂,职位供不应求,用人单位的选择也决不会是唯一的,而且他们对这种缺乏自知之明、自以为是、自视清高的毕业生是最有戒心的。

建议:高自我价值者在求职期间应保持一种谦虚平和的心态,多进行职业信息收集与分析,多与周围的同学、家人和老师交流,多听听别人的想法和意见,对自己与用人单位的匹配状况进行客观评价,果断签约,这样就可以有效防止在求职过程中迷失自我。

2.自我体验的迷失

一般而言,自尊心和自卑感是自我体验的两极表现。这两种体验普遍存在于大学生身上,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自尊心是人心理活动行为的动力。而古人所说的“知耻而后勇”、“登高必自卑”则说明适度自卑也会催人奋起。因此自尊心与自卑感只要不“过”都是有益无害的。自尊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织部分,包括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荣誉感等多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它是一种尊重自己的人格,尊重自己的荣誉,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维护自我尊严的自我情感体验。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大学生却表现出自我体验迷失,如过分自尊和过分自卑。对于大学生来说,最大的人格缺陷就是其“自尊心太强”,由于自尊心过强反而凸显其人格的脆弱性。他们比较敏感,追求完美,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和批评,顾全面子,图慕虚荣,对自尊心受到轻微的伤害便无法承受。一旦遭到沉重打击,人格就容易崩溃。如果自尊心过强,而自我发展上屡屡受挫,他们便羞愧无比,无脸见人,无地自容。此时,过强的自尊心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过分自卑。同时,产生严重的自责、自怨、退缩、逃避等挫折反应。根据“木桶理论”原理,由于“自尊心”这块“木头”出现了问题,人的成长与事业发展水平往往受限于此。

【案例】自愧不如

分析:自信心不足,自愧不如,是自卑的心理表现。心理学家认为,自卑属于性格上的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作出过低的评价。青年对与别人的关系和别人对自己的关系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非常敏感,因而自尊心很容易受到伤害,尤其是对有竞争性的活动,怕受到挫折被嘲笑而往往采取“退避三舍”的态度。而求职并非一般性的竞争活动。如果在有限的机会面前畏缩退让、精神不振,只会让本该属于自己的工作白白丢掉。

建议:面试通常是用人单位的第一个考试,而这恰恰就是自卑者的难关。如何克服这一难关呢?吉尔福特研究指出:人们可以通过在头脑中设置自己已经取得的胜利画面,而使自己的心智达到最佳状态。因而,自卑者可以在求职前进行积极地自我暗示,持着“你行我也行”的信念,努力克服自卑心态。在与用人单位交谈时,尽量表现出自己擅长的一面,从而体验“我能胜任”的愉悦感。

3.其他自我迷失的表现

过分掩饰。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喜欢通过适当化妆、美容,挑选适合自己体形的服饰来掩饰自己的弱点和劣势,只要不过分就是一种健康行为。这不仅可以增强自信,也给他人愉悦的美的享受。此外,在人际交往中也会出现良好愿望的自我掩饰。例如,看到好朋友把自己心爱的东西弄坏了,自己心痛极了,但是看到他已经很难过,自己可能会说,不要紧,它本来就是坏了的。这种自我掩饰表现出对他人的宽容,对他人的理解,也是一种良好的品质。但是,如果过分掩饰,其目的是出于担心别人窥探自己的内心活动,时时事事都想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自己的实际的行为动机,深怕别人了解自己不愿或尚未暴露的弱点。有时为了取悦他人,经常编造谎言,行为上畏畏缩缩,心理上则处于经常性的焦虑状态不能自拔。这是不健康行为,是缺乏自信或过分自尊,而导致自我控制出现偏差的表现。

二、大学生自我迷失的主要根源

1.自我评价出现偏差

大学生自我评价出现偏差有以下几个原因:

自我优越感过强,过于自信。大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对自己的精力和能力充满着自信。家庭社会对他们十分偏爱,把他们视为“时代宠儿、天之骄子”,使他们具有强烈的优越感和自信心,自我感觉非常好,自我现状极易肯定,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幻想着能成就一番丰功伟业。其实,过分自信是一种认识障碍,盲目自大,容易丧失清醒的头脑;蔑视他人,缺乏谦虚谨慎的精神,它将导致自我评价偏高。

大学生思维发展尚有片面性和肤浅性。大学生逻辑思维虽已基本确立,其中辩证思维也有相当发展,但仍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肤浅性。由于他们个体独立性的迅速增强,这种片面性和肤浅性往往会导致学生认识问题时带有一定的偏激和固执,还不善于准确无误地对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得出科学的结论;尤其是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更缺乏本质的认识。他们看社会和他人容易从消极方面看,反过来对自己则容易从积极方面看,过度地肯定自己,于是出现了“高估自我”的现象。

过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大学生在同龄的社会青年中,一般说来,智力水平高、知识丰富、好学上进、有理想、有追求,故自尊心与好胜心非常强烈。一些大学生由于自尊和好胜,力求做生活的强者,喜欢受到他人的羡慕、称赞和青睐,哪怕是被他人嫉妒,也感到是一种荣耀,深怕被人瞧不起。过于自尊和好胜就容易转化为虚荣心,自我欣赏,喜欢炫耀自己的才干,看不起别人,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而忽视了自己的缺点。家长的过分溺爱、袒护,学校、教师过多地赞誉,更会使得一部分过于自尊、好胜的大学生更加飘飘然而丧失自知之明的警觉意识,从而导致自我扩张,评价偏高。但是,自尊心过强也可能会产生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如虚荣心得不到满足,便不能悦纳自我,就感到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自信心逐渐丧失,产生自卑感。自卑心理过于严重就会导致自我否定。有自我否定的学生,不但悲观自责,还会自暴自弃、自轻自戕。

自我期望水平偏高,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距离增大,从而容易引起学生对现实不满。“理想自我”的目标水平高一些,对大学生来讲是有积极意义的。但由于一些学生的“理想自我”过于脱离实际,或在实现“理想自我”的过程中缺乏应有的耐心和方法,往往在经过努力仍无法接近目标后,就容易急躁、失去自信,从而产生否定自我的心理。

适应能力差,易积累一定的挫折感,而挫折感易导致消极的否定性情绪体验。刚入大学的大学生,由于心理调节能力差,故适应能力弱,往往因为小小的失败,易累积成为一定的挫折感。例如,面临大学较之中学复杂、陌生的人际关系而不适应;加之正处于主观化时期所产生的心理闭锁性而交友困难;学习的方式、方法发生变化加上学习效果不佳而不适应;生活环境的改变、生活上不能自理而不适应;性意识的觉醒,渴求异性朋友未能得到满足而不适应等。种种的不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挫折感,对于一些挫折容忍力差的学生,就会感到孤寂、痛苦、烦恼,对自己不满,认为自己无能,进而转化为自卑感,否定自我。

认识障碍造成的偏差。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不健全,大学生在认识和理解社会问题的方式上,往往是理论多于实际,主观多于客观,想象多于现实。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尤其是对自我的认识缺乏科学的态度,未能内化为自己稳定的人格结构,因此对自我的认识常常从消极方面出发,容易产生对自我的否定,导致自我概念混乱。

2.自我同一性混乱

许多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都尚在发展之中。自我同一性是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逊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思是一个人主观认知与客观实际的统一。这包括了我对自己的认知符合我的实际;我对自己的期望,符合社会对自己的要求;我对自己的角色认知符合自己实际的角色;自己的行为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反映了自己的认知的一致性等。这使我获得“我”的认知就是我,是一个真实的我,一个实实在在的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大学生在自我概念上往往出现同一性混乱。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混乱表现如下:

自我角色认识混乱。自我角色认知混乱表现在回答“我是谁”时出现的偏差,其中包括性别角色的偏差。一般孩子在三岁左右已能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并且对自己的性别表现出认可。孩子有时会弄错自己的性别,一位心理学家曾问三岁的女孩:“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孩子很快回答:“女孩。”又问:“长大后你是否当爸爸?”她回答:“是。”这对这个年龄的孩子而言是可以理解的,而对于小学生则不应出现类似问题。我们有时会看到“假小子”和“假丫头”。如果大学生不是因为任务需要而扮装,而是自己真的把自己当作异性,在心理和行为方式上也如同异性那样。这是自我同一性混乱的表现,一种性别角色认知障碍。

社会角色认知的混乱。人是社会人,总是以社会角色来确定社会身份。心理健康的人可以根据需要来调整自己的角色扮演,表现与环境相适应的行为;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社会角色固着,甚至社会身份严重脱离社会角色,如作为大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做成人可以做的事,可以抽烟、喝酒;在家把自己当作可以支配一切的主人,可以指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为自己做任何事情;在学校把自己凌驾在教师之上,认为教师只不过是“打工仔”,对同学“颐指气使”,总是让他们为自己服务。这是典型的“自知之明”缺乏症,一种社会角色认知障碍。

自我评价与行为混乱。自我评价有严重偏差的人不知道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有什么优势或弱点,对别人的不同看法不能辨别。对自己的评价时而过高,时而过低。这种自我评价的混乱,容易造成自我决策的混乱,导致行为上的混乱,使整个人生一塌糊涂。

三、大学生自我迷失的矫正

1.自我评价偏差的纠正

大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心理发展成熟的程度。因此,帮助大学生纠正自我评价的偏差,对提高他们自我评价的发展水平是极为重要的。

大学生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纠正自我评价的偏差:

内省调适法。内省调适法是指运用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报告的方法进行自我评价。它是纠正自我评价偏差的根本方法,万万不可忽视。所谓自我观察,就是大学生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活动等全过程的心理体验进行耐心观察。在自我观察中加强自我分析,在合理的自我分析中形成自我报告。所谓自我报告,就是活动的主体向自己报告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个人的言论和行为以及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品质。这个报告不但要报告行动前的内心体验及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对结果的分析及评价。通过对报告的内省,进而达到使自我变得更为自由和客观,更加独立和稳定,避免自我评价的过高或过低。

2.自我体验迷失的矫正

过强的自尊心与过强的自卑感是自我意识在自我体验方面的迷失。自我体验方面的迷失是大学生自尊心与自卑感矛盾冲突的反映。从表面上看,似乎过强的自尊心和过强的自卑感是自我体验迷失的两个极端的表现。事实上,有过强的自尊心的人往往是极度自卑的人。他们就像刺猥用身上那些看起来十分可怕的长针来掩饰它的柔弱和胆怯一样,用过强的自尊心的外壳来掩饰和保护自己过强的自卑感。这样的自尊心是脆弱的,轻微的伤害便暴露出过强自卑感的本来面目,在沉重打击下很容易现出“原形”。因此,纠正大学自我体验方面的迷失,实际过程上是要纠正自卑感。纠正大学生过强的自卑感的目标是树立自尊心:自我接受、自我悦纳、自信、自尊、自爱、自强。

自我意象之所以能成为开启美好生活的一把金钥匙,是因为两个重大的发现:其一,人的所有行为、感情、举止,甚至才能,永远与自我意象相一致;其二,自我意象是可以改变的,不论变好变坏,都不仅仅取决于智力或者思辨的知识,而取决于“体验”。明确了自我意象的这些内含及其作用,就为我们构建良好的自我意象奠定了理论基础。

3.自我意向迷失的纠正

【案例】自我中心主义者的困境

主诉:小张是大三的一名学生。一直以来,他都觉得周围的人都不喜欢他,都对他不满。三年来,几乎没有朋友,同学也鲜有来往,他很孤独,但从内心来讲他却很想交朋友。

一开始,小张和同学们还是有来往的。一次在寝室看到几个同学在忙碌,小张便问有什么喜事,同学们说晚上有一同学过生日,问是否愿意一起去,每人凑30元。小张觉得没有能力承担,要是20元就去了。但这次以后,同学过生日再也没有人喊过小张了。

还有一次,有一个同学因为小张帮助了他所以要请小张吃饭。在饭馆等他的时候,小张觉得很饿便自己先点了一份面条。结果这位同学来了以后非常生气,并责问小张,是不是以为他请不起。但小张觉得饿了先吃一点,很正常。两人不欢而散。

大二的时候,小张忍受不了同寝室三人的吵闹,就到校外租了房子。虽然清净多了,但是同学都不理他了。

对小张不满的还不仅仅是同学。小张的姨妈到小张家走亲戚,亲自下厨做了一桌子菜。姨妈当时说汤太烫了,要大家慢慢吃。小张接了一句“正好去毛(死猪去毛开水烫)!”。姨妈非常不高兴。其实小张只是开玩笑而已。

另外,小张说他和人讲话时总想表现自己的独特性,也想开玩笑,表现自己的幽默。一般人的常用语基本不用,认为太平常,没意思。

分析:小张的主要问题是在人际关系交往上以自我为中心来思考和看待问题。对于小张所讲的四件事,他的思考方向都是从自我的角度思考其行为的合理性,明显缺乏换位思考。所以小张在思考和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时不能正确地归因,更不能从他人的角度去反思其行为的不合理性,这必然会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出现社会适应困难。

四、构建积极自我概念,促进自我超越发展

1.大学生积极自我概念的构建

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免不了遇到困难和挫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灰心、不丧气,保持自信和乐观态度是积极自我概念的集中体现。这就要求每一个大学生要有强烈的实践和锻炼意识,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挫折耐受力和各方面素质,逐步完善和发展自我。“自我”的完善和发展必然会促进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积极自我概念反过来又必然会促进自我的完善和发展。因此,健康向上、富有活力的“自我概念”是预防自我迷失的根本措施。而构建健康向上、富有活力的“自我概念”要做到以下几点:

多角度地了解自身,原原本本地接受自己的现实(包括优缺点)。

抛弃自我防卫式的自我中心主义的自尊感,抛弃骄傲自大、令人讨厌的“傲气”,确立现实的、开放的、稳健的自豪与自信。缺乏自豪与自信就不能保持心理健康,而自豪与自信若以扭曲的方式维持并膨胀,就会带来社会的不适应,引发心理问题。

拥有明确的积极的生活方式,不是单纯的憧憬与梦想,而是拥有大志与使命感。

体验到一个人要发挥作用,就是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自信是在积极行动中不断培养起来的。

体验到自己只要努力,就能取得相应的成果。通过激励和成就感的积累,将使我们获得效能感。

体验到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使自己茁壮成长。借助学校生活所有环节的精心组织,将会使我们发现学习本身的意义和重要性。

体验到敢于面对挑战才能获得精神的充实。这要求精心设计学校生活的所有情境,使我们发现克己与待人处世的意义与重要性。

拥有这样的自我概念:自己的未来充满无限的机会与可能。

拥有这样的自我概念:自己是依靠周围的人们、依靠大自然的伟力才得以生存的。以此为基础,进而具备充满了“非自我中心”的满足感、充实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拥有这样的自我概念:自己能够为他人、包括自然界作出贡献。

2.融入现实,超越自我

在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超越自我,必经融入现实。发展是无限的,真正值得推崇的自我是随着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而不断成长着的“辨证我”。自我与环境以及自我内部的矛盾运动就是个体在现实中发展的动力源泉。需要注意的是,发展的关键在于个体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不断获取适应环境的新经验,把它纳入自我发展和完善的体系之中,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超越自我的局限,真正把自己融入生活现实和人生实际之中。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美国心理学家赫威斯特针对青年期到底要怎样发展的问题,提出了青年期发展的十项任务:

(1)能在日常生活中,与同辈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此种关系应包括同性朋友与异性朋友在内。

(2)在行为上能够扮演适当的性别角度,个人不但乐于接纳自己的性别,而且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属于自己年龄的男性或女性的行为特征。

(3)接纳自己的身体和容貌,不过分炫夸自己的优点,也不过分掩饰自己的缺点,而是能按照自己身体的条件去发挥最大的潜能。

(4)情绪表达渐趋成熟独立,凡事不再依赖父母或其他成人的支持与保护。

(5)有经济独立的信心,即使在金钱上尚不能自给自足,在生活上尚不能自食其力,自己也能有信心和意愿不依靠别人。

(6)能够选择适合于自己能力和兴趣的职业,而且肯努力奋发,为取得该种职业而作准备。

(7)认真考虑选择婚姻对象,并开始准备成家过独立的家庭生活。

(8)在知识、技能、观念等各方面,都能达到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需要的标准。

(9)乐于参与社会活动,也能在社会事务上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10)在个人的行为导向上,能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念与道德标准。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自我发展绝不是随意的,它的目标应当是成为符合社会基本规范要求的独立个体。在自我超越发展过程中,自我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自我评价内容的客观性、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统一性、自我体验的丰富性和积极性、自我同一感的现实性、自我控制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情绪倾向的适宜性以及自我调节能力的艺术性,乃是青年期大学生自我发展成熟程度最高的标志。

课堂活动实例:自信心训练

1.课程主题:倾心一说——话自我

2.课程目标

(1)认识现代社会中敢于表现、主动让人了解自己的重要性。

(2)学习在公众面前作有准备的或即兴的发言,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

3.课程设计思想

(1)以“填一填”的自我陈述形式,让学生作好发言的准备。

(2)以分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形式展开主题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尤其是性格内向、腼腆怯懦的学生有机会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展示个人的特点。

(3)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让学生即兴交流内心感受,学习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4.课前准备

(1)在班上选出2名记者(男女各一名)。

评选标准:①语言表达能力强;②人际关系良好。

(2)记者培训,作好采访准备。①指导学生提出哪些有助于主题活动开幕的话题。

②如何作出恰当的回应。

③采取怎样的语气和态度。

5.活动课实施过程

(1)“填一填”

倾心一说——话自我

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内容

我的兴趣、爱好:

我最喜欢看的书:

我最喜欢的课程:

我最喜欢的事业:

我最喜欢吃的:

我最喜欢的人是:

我对自己最满意的是:

我对自己最不满意的是:

填写目的及要求:①鼓励学生充分肯定自己的长处和特点;②语言文字力求简洁、生动、有趣;③不要与别人商量,也不要询问别人怎么填(为后面的活动留一点神秘感)。主持人巡回指导时,注意发现填写的文字有新意的学生,启发大家。

(2)“倾心一说——话自我”游戏交流活动

①分组交流

活动形式:采用列车自我介绍式(1号学生说完后。2号学生在自我介绍后要以第三人称介绍前一位学生的情况,以此类推地进行,在作自我介绍后,复述前一位学生的介绍)

具体操作:大家围坐,各小组成员集中坐。各小组同时交流“我这个人”。

操作要求:学生声音清晰,有表情(积极鼓励胆小的学生勇敢地表现自己)。主持人及观察员巡视,注意发现填得好、讲得好的学生或平时不爱表现但在本次小组活动中有明显进步的学生,推荐到全班交流。进行活动时手拉手,增进亲密感。

②全班交流:各组按4—1-l的比例推荐交流学生(即4名自信心弱但表现进步,1名讲得好,1名写得好)。

③记者即兴采访,了解学生在交流活动过程中的亲身感受。

采访例句:在众人面前你讲话紧张吗能够说一说为什么紧张吗?敢看讲台下同学吗你想听同学们对你的即席演讲的评价吗你喜欢今天谁的发言呢为什么等等。

采访重点:记者对诸如“我害怕”、“我不怕”、“我很乐意讲”、“我先有点怕,后来就好了”等感受,作出积极的回应,教师可及时插语,予以评价。

④主持人归纳:强调敢于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表现的意义以及善于表现自己的技能等。

⑤活动总结:充分肯定那些敢于自我评价、自我分析、自我表现的学生,特别是对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平时不被注意、在活动中有进步的同学,一定要给予鼓励。

参考文献

[1]S.T.菲斯克,等著.张庆林,等译.人怎样认识自己和他人[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2]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韦彦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4]诺敏,王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5,(11).

[5]黄希庭,郑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贺淑曼,等.人际交往与人才开发[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1999.

[7]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3]姚信.大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状况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

THE END
1.自我意识的组成与分类自我意识,作为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它不仅是个人内省的能力,也是个体理解自我、评价自我和调控自我的重要基础。自我意识主要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三种心理成分构成,这三种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个体完整的自我意识。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015/03/2898622_1136580042.shtml
2.自我意识属于意志形式的有: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卫、自信等,可以统称为“自我控制”。自我意识的这三种形式联系在一起,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个人对自己自觉的观念系统。从意识活动的内容来看,自我意识又可以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结构 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从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https://baike.sogou.com/v383159.htm
3.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以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题目】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以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 A、理想自我 B、现实自我 C、社会自我 D、投射自我 纠错 查看答案 查找其他问题的答案?https://www.zikaosw.cn/daan/6172324.html
4.自我意识又可分为()()()。A生理自我B心理自我C从自我意识的内容来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 A、生理自我 B、心理自我 C、社会自我 D、镜像自我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程序搜题 你可能喜欢 油石比是沥青混合料的沥青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率。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程序搜题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与梁恺的《布袋和尚图》体现东西方不同的造型观念。 () Ahttps://m.ppkao.com/wangke/daan/c7058cc5b4b844009ba231796c6edeca
5.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和心理自我。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___和心理自我。参考答案 查看答案 上一题 下一题 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情感、态度、行为、品德等方面是通过对社会环境中他人的观察模仿而获 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内竖向钢筋的焊接接长宜采用()焊接方法。(A) 对焊(B) 电渣压力焊(C) 电弧 请教:中国移动公司面试、笔试题https://www.xueeyou.com/view/817241a6d948478a.html
6.[渝粤教育]新乡医学院大学生心理降教育参考资料5、【单选题】( )是自我调控中最主要的方面。 A、 自我监督 B、 自我控制 C、 自我教育 D、 自我完善 参考资料【 】 6、【单选题】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 )。 A、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B、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 https://blog.csdn.net/m0_53223332/article/details/123626132
7.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48.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以分为生理自我. 心理自我和( ). A.自我社会 B. 现实自我 C. 投射自我 D. 理想自我 49. 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 ). A. 心理自我 B. 现实自我 C. 投射自我 D. 自我调控 https://www.51test.net/show/46619.html
8.心理咨询师二三级基础知识要点总结由德国心理学家韦特墨(M.Wertheimer)于1912年在法兰克福大学创立。格式塔在德文中意味着整体,又称为完形心理学。5、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分析被压抑的本能。主要包括五大理论(观点):潜意识论:意识、潜意识、前意识; 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动力学观点:发展观点:口欲期(0-1岁)、肛欲期(1-3岁)、生殖器期https://www.360doc.cn/document/71137081_943225074.html
9.心理降知识竞赛复习题37、心身疾病是由( B )因素引起的生理疾病。 A、社会 B、心理 C、生理 D、以上都不对 38、“先入为主”是一种( C )的人际偏见。 A、刻板印象 B、光环效应 C、第一印象 D、自我头射 39、“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的假意逢迎行为违反了人际交往的( B )原则。 https://www.yjbys.com/xinli/jiankang/177631.html
10.心理学试题及答案9、(C)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A、笛卡尔B、洛克C、冯特D、缪勒 10、(B)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1789 B、1879 C、1798 D、1897 11、(A)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http://mip.pincai.com/article/1392535.htm
11.国家开放大学23秋社会心理学形考作业[标准答案]奥鹏作业答案32.在我们的经验和意识中,可察觉到( )、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 A.生理的自我 B.行动的自我 C.外控的自我 D.内控的自我 33.自我的结构包括( )。 A.生理自我 B.理想自我 C.心理自我 D.社会自我 34.关于自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 http://www.youxue100f.com/qita/2023-12-21-14506.html
12.第二章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心理降.docx行为意向表现为追求名誉地位, 与人交往,与人竞争,争取得到她人得认可等。小结:生理自我、社会自我与心理自我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就是个体自我意识得有机组成部分。 (二)现实自我、投射自我与理想自我1、现实自我现实自我指个体对自己被环境熏陶与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得综合得现实状况与实际行为得认识。就是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1108/7126105134004036.shtm
13.22心理学考研应用心理学知识点:自我客体我由三个要素构成: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这三个要素都包括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以及自我追求等侧面。 物质自我/生理自我:个体对自己的躯体、性别、体型、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有时也将个体对某些身体物质密切相关的衣着、打扮以及外部物质世界中与个体紧密联系并属于“我的”人和物的意识https://kaoyan.wenduedu.com/20210616/93613.html
14.免费自我意识能力测试17题小猫测试(xmcs.cn)自我意识量表是严肃严谨的心理学量表,用于测评个体的自我意识能力,也即是个体对自我的觉察、认识和理解能力,包括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状况和人际关系三个方面。自我意识是人格发展的核心,对人格的发展起到调节、塑造和校正的作用。自我意识量表分为内在自我和公众自我两https://www.xmcs.cn/x/scs
15.关于自我意识的结构,从内容上划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关于自我意识的结构,从内容上划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A.自我监控B.社会自我C.心理自我D.生理自我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Excel文档/PDF文https://www.shuashuati.com/ti/e8acc1407b4e46fcb2aba5acc8e9ecd0.html?fm=bdbds62cd00af1244b2fd224d88f506c75116
16.教育心理学答:奥尔波特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不断发展的,主要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三个阶段。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是个人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婴儿从出生到三岁基本上是一种以躯体存在为基础的生理自我。 从三岁到青春期以前,自我意识主要是指社会自我。这段时期个体会接受大量的社会文化的影响,所以又称为https://www.jianshu.com/p/13648dc306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