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尊敬的各位朋友、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我是主持人彭坤。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是为了见证《人民的医生——我从医这70年》大型视频访谈的发布。
新中国成立70年,这期间我国的卫生健康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切身的感受。我们从最初的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从最简单的医疗检验设备,我记得当时是一个听诊器挂在脖子上,就是一个医生单兵作战的高配,到现在手术机器人、远程医疗;从现在的年轻的朋友很不熟悉的三联单到现在包含的信息量越来越大,适用范围越来越广、互联互通能力越来越强的社保卡;从缺医少药到现在的降价保供,从过去的治上病到现在的保健康,中国的卫生健康事业正实现着“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这是一个伟大的跨越。在这个过程当中,充满了卫生健康工作者们的奉献,到处活跃着他们的身影。今天就让我们用一部走心的纪录片来向他们致敬。
首先,我们邀请这部大型视频访谈的出品方,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米锋副司长,为我们介绍一下《人民的医生——我从医这70年》大型视频访谈的创作初衷和幕后故事,有请。
各位嘉宾,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感谢新华网作为首发平台,让我们在全球一流的智能演播厅,举行《人民的医生——我从医这70年》大型视频访谈的发布活动。
70年,对中国而言,是一个民族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力量之变,是一个国家带领近14亿中国人,不断开启健康中国建设新局面的生动写照。我们已经筑牢了一张传染病防控的巨网,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增长到77岁。这些让世界惊叹的飞跃,源于党和政府对卫生健康事业的高度重视,源于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也源于这样一群人的无私奉献——他们,就是从医70载的医学大家。
70年,对于一个一生从事医学事业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为了崭新的共和国,风华正茂的他们,走出象牙塔,在艰苦的条件下,搭建起新中国的医学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在改革开放初期,他们只争朝夕,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和优厚待遇,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个个“中国方案”。在新时代,他们奋斗不止,取得了一系列世界领先的医学突破,为中国卫生健康事业不断书写着新的传奇。
2018年底,在国家卫生健康委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宣传司开始在全国范围,聚焦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老一辈医务工作者,广泛征集人物线索,选定了70名访谈嘉宾和百余位素材采编嘉宾,邀请这些重要历史事件的当事人、见证人、亲历人,请他们亲身讲述我国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故事,通过他们的讲述来回望初心、重温征程、激励后辈。一年来,我辗转多地,也有幸拜访了不少访谈嘉宾,看到耄耋之年的他们,仍在病房里带领学生为病人问诊,在书斋里用放大镜阅读最新的学科文献;翻开他们珍藏已久的笔记本、影集、荣誉册,听他们讲从医的故事,唱当年的歌曲,一次又一次被他们的初心与奋斗所感动。
对祖国的爱、对患者的心,可以有多炽热?回望70年,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小故事,一个个再寻常不过的内心独白,竖起的是匡威济世、仁医德行的医界丰碑。他们,以人民之名,点亮了患者的生命之灯。他们,以国家之名,唱响了护佑生命的大爱行歌。我想,“有德、有术、有情、有义”,这——就是“人民的好医生”共有的本色。
一群人影响一代人,一代人影响后世人。“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正是通过铭记与传颂,而代代传承。
从明天开始,大型视频访谈《人民的医生——我从医这70年》将在新华网独家首播。“健康中国”新媒体也将通过多渠道进行推送。借此机会,我要向参与访谈制作的所有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会和大家一起,共同收获感动,得到启迪,受到激励。让我们共同期待!谢谢大家!
接下来有请这部大型视频访谈的主要支持团队之一,健康报社副总编辑、中国卫生杂志编委杨秋兰致辞。
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磅献礼,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即将推出大型系列视频访谈节目——《人民的医生——我从医这70年》,通过讲述老一辈医务工作者70年来从医的故事,以人见事、以小见大,全方位、多视角、高精度地展示70年我国卫生健康领域的沧桑巨变。
在这样一个意义深远、具有抢救性价值的拍摄工作中,《中国卫生》杂志、《健康报》的采编人员,有幸承担其中的文案、脚本撰写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组建优秀资深的采编队伍,查阅大量史料,多次和宣传司、摄制组沟通、探讨、修改,力求用最平实的语言讲述受访者的故事,用最生动的情节展现老一代医学工作者的情怀。
在此,我要感谢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对我们的信任和肯定,这些受访的医生,既有名医大家,又有平凡医者,虽然身份各异,但他们都为新中国的卫生健康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可以说,每一个文案的策划、脚本的撰写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他们身上那份坚守、寻求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的医德修养和行医风范都值得后人薪火相传。
谢谢。70年,这个数字已经超过很多在座人的年龄。从新中国成立那天起,老一辈医务工作者奉献70年,这个纪录片不仅仅记录他们的事迹,更是记录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记录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听了上面的介绍,我相信大家对这部纪录片充满了期待。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发布《人民的医生——我从医这70年》大型视频访谈,发布仪式现在启动。
这是一张张可爱又可敬的笑脸。如果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宏大叙事,那么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一张张苍颜白发的面孔,就是这一宏大叙事中最具体的主角,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他们的故事。首先,我们来听一听张金哲院士这70年,他是怎样从穿白大褂的哥哥到白胡子老爷爷的,有请讲述者,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王荃。
大家好,我是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王荃。在我们医院,大家喜欢称张金哲院士为张爷爷,不仅是因为他满头银发,更是因为他见到孩子时,发自内心的笑意总让人不由自主地想亲近。张爷爷从医七十多年,救治过的孩子不计其数,新中国小儿外科从无到有,再到如今的蒸蒸日上,每一步都浸透着以张爷爷为代表的老一辈儿外科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
1950年8月,张爷爷披挂上阵成立小儿外科,当时西方儿外科有一系列先进的麻醉技术,但我国都不具备。张爷爷因陋就简,创造了简单易行的方法:“肌肉注射麻醉药实现基础麻醉,然后再局麻,让孩子在各个部位手术中都能安睡无痛;同时留置多个头皮针保证手术急救的静脉通道;做摸腹与身体各部位对比检查法,弥补孩子哭闹时没有高功率X线机的缺陷。”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生称之为“北京三绝”:基加局、扎头皮、摸肚皮。
我也是工作二十多年的老医生了,感慨过自己亲历了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会不时跟年轻医生讲述曾经的简朴条件和困难。可看到张爷爷他们真真切切所经历的一无所有,不禁扪心自问,如果是我,能做到像他们那样因地制宜、百折不挠、不改初心吗?
张爷爷喜欢孩子,有颗为儿科医生而生的悲悯的心。他常说自己最大的心愿是建立儿童乐园似的无痛儿童医院,让孩子们不再对医院恐惧,在游戏中完成医疗护理工作,让医生护士成为真正的白衣天使。
正是肩负着这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70年过去了,张金哲院士交出了一份让人赞叹、让人敬仰的答案,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屠教授的食管发声训练,让无喉患者重新振作,像初生的婴儿一样,咿呀学语,用食管来代替喉咙发出另外一种声音。第一位跟随屠教授学习食管发声的是田永光,他至今还记得屠教授带给自己的感动。田永光学会了食管发声以后,深受屠教授精神的感召,主动提出留下来义务担任食管发声训练班的老师,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经他培训的学员学会食管发声的患者就超过了一千人,这当中就包括大家熟悉的相声演员李文华老师。
屠教授曾经说过:“我觉得,每天见病人都是一次考试。”为什么医学专家以考生自居?因为,他深知自己手中的手术刀重若千钧。头颈外科,一刀一刀都动在病人的头面部、颈部,事关生命安危、器官功能和颜面形象,考验的不仅是操刀者的技术,更是爱心与医德。而他,不仅要让病人活下来,还要让病人活得更好;不仅要让病人活得好,还要培养更多自己这样甚至超越自己的医生。医心无尘,一个“爱”字,足矣。
70年时光,传统中医获得了长足发展,中医的传承也跨入了新世纪。在《人民的医生——我从医这70年》系列片中,也采访了许多中医专家,其中北京中医医院的柴嵩岩教授,她的外孙女现在也传承了她的衣钵,接下来有请佟庆医生。
大家好,我叫佟庆,我现在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妇科的一名医生,国医大师柴嵩岩教授是我的姥姥,但是多年我习惯称为奶奶。我之所以选择了这个职业,很大程度上是受奶奶的影响。小的时候,别的小孩一般都学着背唐诗,或者是三字经,我们家不一样,奶奶从小让我背的就是《药性赋》:“诸药赋性,此类最寒。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这就是我的儿谣。后来在奶奶的鼓励下,我也成为了一名中医妇科大夫,跟随奶奶学习了很多妇科的临床经验。而让我获益最大的,还是她做人做医生的态度。
奶奶做什么事情都非常认真,对每一个病人问诊都特别详细,因为可能就是某一个我们认为是很平常的信息,恰恰就是疾病治疗的关键。我记得奶奶给我讲过她年轻的时候遇到的一个病人,她来看病的时候才26岁,她已经生了四个无脑儿了,都是女孩儿。那次就诊时是刚从妇产医院过来,她又怀孕了,别人都劝她打掉孩子,但当她找到奶奶的时候,我记得奶奶说,当时她就是看到了患者的特殊舌象,决定大胆的用药治疗。
我记得明·裴一中《言医·序》中有这样一段话:“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奶奶1952年考入北京医学院,接受了5年现代医学知识的系统培训,成为了新中国唯一一批“中学西”的学员。也正是缘于这段经历,她成为了中西贯通的大家。
她认为现代医学的一些先进检查方法和治疗手段,拓宽了传统中医药的诊疗思路和应用范围。她常说,作为现代的中医人,我们不仅要“尊古学古”,还要“参今用今”。奶奶也常教育我,人活着的价值,是看他为别人做了什么,能帮助别人多做些什么。这听起来好像是在说空话、说套话,但她自己就是这样做的。我大概从2003年开始跟她出门诊,碰到过很多次,对于那些特别困难的病人,她甚至可以不收挂号费,而且在治疗过程当中也从来不开贵药,不开大方。
谢谢佟医生的讲述,今天柴老也来到了我们的现场,有请柴老!您亲身参加过1949年的开国大典,您现在都记得吧?
1949年10月1日,我在文教卫生队伍方队走过天安门,抬头看见我们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当时非常激动。我内心非常尊重他们,让我们有了自己的国家。这次举行70年国庆庆典后,感到人民的精神面貌特别振奋,给我们增加了无限兴奋、无限感动、想到未来的无限美好。
您作为中医药工作者,70年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带来很多变迁,让您感受深刻的是什么?
从上世纪50年代初的坐堂中医,到1956年国家成立了四所高等中医学院,到今天中医药人才不断涌现。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我们中医药人要珍惜机遇,守正创新。我理解,守正,就是守住正派品德、正确的工作思路,还有正能量。正派、诚实地去追求事业,才能创造出新的东西。中医药文化是动态发展的,要跟着时代前进。所以我们要尊古学古。尊古,就是尊重古人的智慧和学术思想;学古,就是要学他们的品德和技能。同时要参今用今。现在妇科有一些疑难病,我愿意跟我的学生们一块努力,尽一下从事中医人的心愿。
柴老桃李满天下,其中有一位叫做王伏生的弟子,他的毕业论文中有一段致谢的话,曾经把柴老看哭了:“我们做临床的人都是寂寞的,疾病变化莫测,我们需要在陌生的情况下战胜疾病,医学探索者常常在黑暗中前行,要用坚持的心忍住寂寞。还好在黑暗中有老师的手引领,这是我们的幸运。”我要说,患者们在疾病的困苦中有医生的手引领,这也是我们的幸运。接下来,我们有请孙星老师带我们共同聆听三位精诚大医的感人故事。
在历史老人的眼中,70年时光转瞬即逝。但守护人民健康的70年,留下了光辉的成就、厚重的记忆,和一个个闪亮的名字。
写这段文字的人,当年22岁。后来成为新中国首批学部委员,中国消化病学奠基人。毕生从医他始终有一个信念:“病人以生命相托,我们怎能不诚惶诚恐,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他总是随身携带一个小笔记本,记录每个病人的姓名、病历号码、主要诊断和特殊病情,一生积累了上百个本子,为后辈留下了宝贵的临床医学巨著。他的名字叫做张孝骞。
这是1984年一位医生写给患者的信。“张贵纯同志,您在9月14日诊视后,已将近一个月,应该返院随诊,……以明确诊断,希望您不要延误。此致,敬礼。”落款是“外科,曾宪九”,也就是北京协和医院一级教授,我国现代基本外科的重要奠基人曾宪九教授。
这是“糖丸爷爷”顾方舟先生的口述史,其中第74页这样写道:“第一批疫苗出来了,得有几个孩子吃啊,谁吃啊?我说,我小东刚好1960年出生,还不到一岁,符合条件。当时我想,我自己的孩子不吃,让别人去吃,这不大仗义。”作为病毒学家,顾方舟怎能不知道试用疫苗的风险,更何况还是自己的孩子。
这本书的第135页,顾先生谈到了如何面对人生的终点,他这样写道:“一个人终究有一天要离开这个世界,所以更得要注意,你给这个世界做了什么事,做了什么好事。我活一辈子,不是说从别人那里得到了东西,而是我自己给了别人什么。”他用毕生心血,让可怕的小儿麻痹症成为过去式,给孩子们的童年留下甘甜的回味。
人民的医生,是为了人民的医生,是为服务人民的医生,是人民爱着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