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长期以来的低生育率,城市中产阶层家庭的养育从粗放型向精细型过渡。女性作为家庭生儿育女的主角,其母职实践充满了策略性。本文基于深度访谈材料,分析了城市中产阶层女性在孕产期的母职实践,包括个人层面的心理母职和物质母职、医疗层面的达成母职以及家庭关系层面的延展母职。城市中产阶层女性通过个人所掌握的物质、知识、人力资源来调和个人、医疗技术和家庭的关系,在注重自身心理成长、知识学习、身体体验和夫妻关系的同时,达成对母亲角色和对母职的理解,形成了具有中产阶层特点的“层级化生殖”。总体而言,当下城市中产阶层女性孕产期的母职策略表现出现代理性、消费性以及阶层性等特征。
关键词:母职策略;中产阶层;母职实践
作者简介:王蕾(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
一、问题提出
(一)从制度母职(motherhood)到母职(mothering)实践
(二)国内的母职研究
(三)孕产过程中的母职实践
三、研究方法
表1展示了所有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受访者年龄分布在25~40岁,收入问题比较敏感,所以笔者设置了三档层级,大于或等于100万元的有6人,50万~100万元的有5人,少于50万元的有4人,不便透露的有1人(考虑到该受访者和丈夫有自己的进出口公司,在深圳市区有房,所以笔者认为其符合中产阶层条件)。在少于50万元的4人中,虽然家庭年收入相对不算高,一方面是因为女性在家育儿暂时不工作,但是家庭生活各方面都有保障,祖父母对小辈家庭也有经济支持,所以她们主观上认同自己属于中产阶层。
为了在较为集中和完整的故事里,对策略性母职的发生路径进行更加细腻的解读,我们选取了悠悠、思思、清清、安安、蓉蓉、火火6个个案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需要阐明的是,虽然在资料的展现上没有呈现每一位受访者的故事,但本文的整体构思、理论框架以及对个案的选择和剖析都扎根于笔者与这16位女性的深入访谈。
四、精神母职和物质母职:科学育儿
(一)精神母职:成为母亲的心理预备
1.内化母亲身份的第一步是接受怀孕
2.合格的母亲是心理健康的母亲
(二)物质母职:成为母亲的养育知识预备
当下“母乳喂养好”的观念深入人心,但顺利实现母乳喂养并非易事。医院的讲座以及孕产课程会对母乳喂养的步骤、正确的哺乳姿势以及可能出现的涨奶或乳腺炎等问题的处理进行科普。但这些知识的获得和实际操作之间仍有差距,并不排除在现实母乳喂养过程中仍会遇到问题。虽然孕期上过母乳喂养课,产后在月子中心也得到了母乳喂养的指导意见,但安安仍然遇到了乳头皲裂、奶量不够、宝宝不好好吃奶等产后初期的喂养困难。后来请了母乳指导师上门观察孩子的状态,她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如环境不能太热(不然宝宝容易睡着,影响吃奶的质量),注意调整宝宝吃奶的姿势——“上嘴唇和下嘴唇要像鱼嘴一样衔住”,这才实现了“宝宝吃得好,然后我也喂得很舒服,就是两个人都很舒适的状态”。
从以上讲述中,可以看到当下养育孩子不仅要求母亲具备学习能力以获得文化资源,还要求其具备社交网络构建能力。如何获得专业、有效的信息是高质量养育的前提。即便通过学习仍解决不了一些问题,但能够找专业人士来解决同样取决于母亲的资源获取能力。同时在知识储备层面,女性在家庭中还扮演了主导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帮助丈夫、婆婆或保姆提升知识水平,以实现高质量抚育。
五、达成母职:重获分娩自主权
(一)成为医疗权力关系中的参与者
(二)主动参与的前提是知识资本的积累和心理建设
(三)私立医院为回归身体感受的个性化生产提供可能
(四)通过分娩实现对女性身体的体验
清清对于分娩所做的努力,让她最终以安全、自然、健康的方式完成分娩,这份幸福、满足和快乐在分娩后继续延续到她的生活中。女性在分娩中完成身份的转变和认同,在成为母亲的过程中,体验着女性特有的身体。“我以前是个比较容易自我打压、自我批判的人,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够好或者自己做不到,虽然很愿意去尝试。但顺产之后呢,我觉得不管做不做得到……我自己都很满足,也很喜悦。”(清清)女性也希望将“生育不是痛苦的生命体验,生儿育女是美好的”这一观念传递下去,“当我女儿有一天当妈妈的时候,她不会说我妈妈当时生我有多苦”(思思)。生育是女性自己的人生选择,而不是父权制压迫下要完成的繁衍任务。女性对子代的付出也是自己的人生选择,对子代少一些要求,母亲和子女都拥有各自更自由的人生。理解分娩的另一个意义在于相信生命的强大,从而在养育中少一些焦虑。
六、延展母职:协助丈夫达成父职预备
(一)“男主外,女主内”模式的松动
(二)帮助父亲享受“当父亲”
清清生老大的时候,她和丈夫都是在“懵擦擦的状态”当上了父母。生孩子前她突然入院,在住院的过程中医生说排上期就立刻剖腹产了,丈夫在公司上班都不知道,按照她的话就是“爸爸可能刷着手机呢,孩子就抱出来了”。而二胎是和丈夫商量好了才要的,得知怀孕后丈夫很兴奋,希望能够享受这一次的养育体验。从孕期开始,他就陪妻子上孕产类课程,孕晚期每天给妻子按摩预备顺产,分娩时选择私立医院希望陪产并给孩子剪脐带,“他自己体会下来也觉得很值”。
女性对抚育分工进行规划,协助丈夫进入父亲角色履行父职,这成为母职内容的一部分,也是母职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悠悠从怀孕后就决定孩子出生后不和祖辈同住,而是请一位阿姨以避免复杂的家庭关系,同时有策略地通过提问的方式让丈夫思考养育的问题。“我没有要求,但我会问他一些问题,这就是沟通上的技巧。如果提了问题,他会去思考我要怎样安排,比如老大跟谁睡、老二跟谁睡,床要怎么分配这样一些细节的东西。如果全都安排好了告诉他,他只要照做,我觉得他没有参与感。睡前的仪式要怎样去安排?老大出生之后,一直是爸爸给他洗澡的,老二生下来,他要给两个孩子洗,怎么办?”悠悠提出问题,然后夫妻共同商量解决的办法。在和思思做访谈的两个小时里,她的丈夫一直带着孩子玩儿,包括喂奶和哄睡。看得出来,思思的丈夫很有照料经验且乐在其中。
从上可以看出,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母职和父职同时在场。女性作为家庭养育的主导者,她们在孕期就有意识地培养父亲和胎儿的联系,并对孩子出生后的抚育做准备。父亲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是享受的、快乐的。当父亲能够很快进入父职角色,家庭抚育中母职便得到了延展,这也是母职角色得以完成的重要辅助条件。所以父母分工合作,母亲协助父亲顺利进入父职,也构成了母职实践的策略之一。
七、总结与讨论
过去的几十年里,母职主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因为它体现了社会变迁背景下性别、阶层、族群等多种结构性因素的交叉点,同时也是个体与家庭、国家与市场、制度与文化等多层次力量和关系在公私领域汇集与重塑的结果。给女性带来压迫的母职本身,同时也是女性获得自我认同和解放的力量,它源自女性作为母亲与作为独立的人之间的两难。母职从一开始就内含着张力,是压迫还是赋权的争议在不同流派和阶层的母职研究中被不断放大,体现了母职实践的多样性和变动性。本文正是沿着这一学术脉络,希望通过个案研究深入探究当下中国城市中产阶层女性在孕产期的策略性的母职实践。
总体而言,当下中产阶层母亲的母职建构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现代理性。母职的体验包括心理健康、身体照料、分娩学习以及辅助父亲,这一连串的规划和安排无不体现出一种现代理性。母亲对自己理想的分娩方式、家庭氛围、夫妻育儿职责分配、儿童抚育都有很明确的目标,在此目标的引导下,她们充分发挥搜集和甄别信息,理性规划与抉择、社会沟通与协调的现代理性能力。在中产阶层的精细化育儿趋势下,家庭以及女性自身对母亲角色的期待逐渐超越传统性别分工所指向的体力密集照顾责任,对情感投入和养育智慧提出更高要求。
(注释与参考文献从略,全文详见《社会建设》202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