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论癌症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癌症到底是什么病?
癌症如何导致死亡,又能否治愈?
如何才能正确且有效预防癌症?
很多人讳疾忌医,不到痛得不行,坚决不去医院检查。中国的晚期癌症患者比例特别高,不仅严重拉低了癌症生存率,还大大增加了治疗费用。
这来自于群体对癌症的误解,这种误解,往往比癌症本身更可怕。
甲状腺癌是什么?
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包括乳头状癌、滤泡状癌、未分化癌和髓样癌四种病理类型。
以恶性度较低、预后较好的乳头状癌最常见,除髓样癌外,绝大部分甲状腺癌起源于滤泡上皮细胞。女性发病较多,男女发病比例为1﹕(2~4)。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绝大多数甲状腺癌发生于一侧甲状腺腺叶,常为单个肿瘤。
很多人把甲状腺癌当成是“喜癌”认为,甲状腺癌不致命。其实并非如此,髓样癌及未分化癌致死率高,且预后极不理想。
甲状腺癌是怎么发生的?
癌症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基因突变,每个人体内大概有两万多个基因,已知真正和癌症有直接关系的大概有一百来个,这些致癌基因中突变一个或者几个,癌症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
因基因异常而产生的异常细胞,正常情况下是可以清除的。
在医学上,有个“癌症免疫监视”的概念,即免疫可以清除作为异物的癌细胞并保护生物体。通常,免疫系统应该能够通过监视,清除癌细胞来防止其增殖,形成癌组织。
而当免疫监视功能出现异常时,癌细胞会大肆分裂繁殖。在临床上被诊断为癌症时,癌细胞已经处于逃逸期。
也就是说癌细胞已经经历了清除期和平衡期,进入了逃逸期。作为新生物的癌细胞对免疫做了手脚,制造免疫抑制,干扰了正常的免疫状态,可以自由增殖了。
增加了二次患癌风险
有研究表明,患甲状腺癌后,人体发生二次癌症的风险会增加。
这是因为,当免疫系统出现紊乱后,将不能明确识别癌细胞,这就给潜伏在身体里的变异细胞以可乘之机,乳腺癌患病风险增加42%,肺癌患病风险增加57%,膀胱癌患病风险增加76%。
不仅如此,甲状腺癌发生后的1-5年内,高血压的风险增加了33%,心脏病风险增加了15%,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了129%;糖尿病风险增加97%;脂代谢紊乱风险增加92%;肌肉骨骼系统疾病风险增加45%。
所以甲状腺癌并非完全“无害”,发病后潜在的风险时刻存在。而不及时纠正免疫紊乱的问题,各类癌症发生的后续风险,也不会消失。
如何预防甲状腺癌发生?
1.不给癌症创造生存条件
德国病理学家RudolphVirchow早在1863年就提出,肿瘤起源于慢性炎症部位。
现代研究也表明,许多肿瘤来自于受感染、慢性刺激的炎症部位。炎症细胞组成的肿瘤微环境,是导致肿瘤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急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增加了罹患肿瘤的风险,并促进了肿瘤的发生。
当甲状腺发生炎症后,会在甲状腺周围形成适合癌症生存的微环境,不对炎症加以控制,就会导致癌症发生。
2.纠正异常饮食结构
饮食结构异常,会增加炎症和癌症发生可能
虽然说民以食为天,但是如果不慎重选择食材,也会出现病从口入的问题。
有很多患者长期食用大量的肉类(每周食用超过500克),甚少摄入维生素、微量元素调和营养膳食结构。
研究表明,长期大量食用红肉,能促进炎症微环境形成,增加癌症发病风险。
红肉烹饪后产生的亚铁血红素可能通过激活氧化反应损害结肠黏膜,增加癌变风险。红肉摄入过多易导致肥胖,肥胖又是癌症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另外部分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存在乳糜泻的问题。
乳糜泻在临床上也叫作麦胶蛋白性肠病、麦胶蛋白过敏性肠病等,是由于食用含有麦胶蛋白的食物,主要是指小麦、燕麦等等食物引起的过敏反应。
如果患者在不知道自己存在乳糜泻的情况下,每天食用含有小麦、燕麦成分的食物,如馒头等面食。就会导致体内炎症水平不断升高。加重免疫紊乱问题,进而诱发癌症发生。
在饮食结构上要加以调整。以豆类、鱼类蛋白代替一部分红肉给身体补充蛋白质。
同时,多摄入鱼油、紫苏油、亚麻籽油等油脂,洋葱、茄子、胡萝卜、菠菜、韭菜、南瓜、番茄、青花菜等蔬菜,以及蓝莓、苹果、葡萄、西瓜、柠檬等水果。来达到抗炎、抗癌的目的。
甲状腺癌并非是幸福癌,作为癌症之一,它的出现意味着身体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这种损伤是波及周身的。因此在防治上不要忽视,避免增加二次癌症及慢性病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