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毒品,远离网络游戏”,“打倒马化腾,关闭网络游戏,网络游戏就是精神鸦片”。
这样的口号,几年间重复地在短视频平台上出现。如今,蔓延到了线下。
7月,重庆磁器口古镇,突然出现了几名不速之客。他们统一身穿红色T恤,手持一面红色小旗,有人拿着手机在自拍,看上去像是游客。过一会,一名中年男性带头喊起了口号:“网络游戏,谋财害命,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之后,这些口号和形象,又会出现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收获一个个点赞。
他们就是从短视频平台走到线下的“反网游群体”。
“反网游群体”
“反网游群体”在短短一个月内,陆续出现在了武汉、重庆、广州等多个大中城市。这并非是此起彼伏的响应,其中不乏经常出现的熟悉面孔——他们是“反网游群体”的意见领袖,他们会吸引“志同道合”的家长,流量不少,声量不小。
无一例外,视频下方总不乏支持的声音,“坚决铲除网络游戏”、“救救孩子们吧,我儿大学生,天天玩游戏,大人说啥也不管用。”
7000+的引用中,大部分视频内容与“反对网络游戏”本身并无关联
把网络游戏称为“精神鸦片”的说法并不新鲜。
不过到最后,还是网络游戏背上了“电子海洛因”的名声。
2002年,一位家长忧心忡忡地说:“‘电子海洛因’泛滥成灾,许多大学生和中小学生都整天沉迷于网聊、网恋、电脑游戏大战中,再这样下去,这一代可要垮掉了!”
二十年过去,互联网的发展可谓翻天覆地,但一切又好像并没有太多变化。
当然,那一代人也长大了,倒也没见他们真的“垮掉”。
“林则徐转世”
“反网游群体”的其中一个精神领袖,是郑立书。
郑立书出身湖北麻城,今年52岁,曾经对网络一窍不通的他,如今在短视频平台上有一副固定的形象。身穿红色马甲,头戴一副自行车头盔,马甲上写的是“关停网络游戏,救救网瘾家人”,头盔上插着一面写着“林则徐转世”的小旗子,身边的自行车同样插着一面印有反网游口号的的横幅。
郑立书,图/潇湘晨报
在他的讲述里,这是一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与网瘾儿子对抗13年的故事:
因为沉迷网络游戏,原本被老师夸赞的、“稳上清华北大”的儿子,如今却是大专没念完,长期待在家里。
国内有数百家戒网瘾机构,产值达数十亿人民币。图/谷雨实验室
但在周边人的认知里,这并非一个网络游戏荼毒青少年的故事,更像是中国传统的父子矛盾的体现。
初二下学期期末考试之前的一个晚上,郑立书没收了儿子的手机,那时儿子用的,还不是如今普及的智能手机。儿子以绝食三天三夜作为威胁。郑立书生气极了,忍不住一脚把儿子踢下了楼梯,儿子哭了一个晚上。
郑立书搞不懂,儿子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他坚持认定,是一年前接触到的网络游戏的原因。
2021年,他玩起了抖音。在刷过了平台上风行的一条条反网游视频后,他的认知逐渐坚固,那就是一切都可以归咎于网络游戏——网络游戏背后有诈骗、套路贷还有赌博,沉迷游戏的青年男不婚女不嫁影响人口增长......
于是在2021年8月,他决定骑行全国宣传“反游”,在抖音上输出自己的观点。在这里,他将被称为“反游英雄”。
“反游英雄”不止他一个。
左为“农村地板哥”
但去年7月之前,“农村地板哥”更像是一个单纯记录生活作为消遣的账号。——他最早在2019年2月开始在抖音发布视频,内容常常是自己上半身出镜,唱歌或是讲几句感恩父母之类“正能量”的话。
自此成为支持者眼中的“反游英雄”。
左一为“农村地板哥”,左二为“郑立书”
他们看起来甚至不是为了钱。
在自己的讲述里,他们是为了正义,为了正能量,为了这个国家。所以他们是“林则徐转世”。他们都如出一辙地享受“反游英雄”这个身份所带来的光环、成就感与归属感。
纵使在全国各地聚众游行,本身有着极高的违法风险。
流量密码
有人将互联网时代称为“造梗时代”。
对于依靠互联网生存的人而言,“梗”就意味着流量。尤其是对于以算法推荐为主的短视频平台来说,如果能蹭到“热梗”,流量甚至是轻而易举的。
这也就意味着,当“反对网游”成为短视频平台上的政治正确,出现病毒式的传播时,追逐流量者也会蜂拥而至。
这样的热潮一共出现了三次。
抖音有一个功能,是允许使用别人创作的原声音乐作为背景——可以是一首歌,可以是风声雨声读书声,乃至是反游群体在街头的抗议声。《马云你听我说呀》这首歌在抖音引发病毒式传播后,大量用户也进行了翻唱和引用。
这是“反对网络游戏”第一次在短视频平台上成为潮流。
这首歌在抖音上被广泛引用
不得不谈的背景是,自2020年开始,中老年网民已经成为了短视频平台们争取的对象。以抖音为例,根据QuestMobile最新数据,2020年3月抖音短视频新安装用户里,41-45岁以及46岁以上用户的占比分别为11.5%和14.5%,分别同比增长了1.4%和1.5%。而18岁以下、19-24岁、25-30岁的用户分别同比下降了0.4%、5.5%和2.2%。
有人闻着味,来了。
在追逐流量者眼中,逻辑对错并不重要,关键是他们的目标用户想看到什么。这一次,他们瞄准的,是中老年短视频用户,痛点则是“反对网络游戏”。
如果说第一波反对网络游戏的热度是无意出现的,那么第二波热度,无疑是有意为之。
2021年3月21日,一位如今名为“敬天爱人”的抖音用户发布了一则“《致马化腾公开信》”的视频,截至目前,这条视频的点赞数为44.9万,至今也还是这个账户的最高。
这封“公开信”获得了大量传播
他想靠这波流量变现。
按照他视频中的说法,他建立的“反游精英群”,只欢迎志同道合的反游人士,前提是“愿意无私奉献”、“又多少有一点经济能力”,群里面则是设置了“游戏规则”。
另一边,“反游联盟掌门人”开通了橱窗,开始在发布“反网游”短视频时带上商品,包括各种儿童用品、食品和畅销书,数量达到165件。
一群初次接触短视频的中老年用户,就在一次次重复地看到这样的“呼声”之后,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反网络游戏”的信息茧房之中。
到了第三波,反游从线上走到线下,开始了一场各取所需的流量盛宴。
对于“反游英雄”们而言,他们的形象不再局限于短视频平台,而是走到了公众面前。他们在街头进行并不合法的“举旗呐喊”,接触各地的家长,再一次巩固了自己“反游英雄”的地位。
闻着流量味道而来的各路营销号,则更是无所不用其极。
一个名为“成都亚太豪轩家具有限公司”的账号,甚至为视频P上了一个湖北电视台综合频道的台标,来制造虚假的权威背书。有的则是使用了前述抖音用户“今天小雨转甜”的原声,配上各种学校、操场的视频,制造虚假游行。甚至连这个原声,都来自去年10月“农村地板哥”的视频,与此次的“反网游群体”线下活动无关。
右上方的“湖北综合”台标为PS合成
甚至机构媒体也在其中分了一杯羹。“农村地板哥”等人的一则视频,被杭州日报的抖音账号原封不动地进行了转载,既没有采访,也没有交叉考证“反网游群体”言论的真实性。一切都是为了KPI。
网络游戏顺理成章地成为众矢之的,“反网游”受众们的信息茧房越来越厚。
我们离解决问题的距离,却是渐行渐远。
真正的罪魁祸首?
未成年网游防沉迷是个现实问题。
早在2005年,《网游防沉迷系统标准》试行版出台。2007年7月16日起,中国已经开始全面推行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自此,网游防沉迷系统就成了各大网游运营商们产品的标配。
防沉迷系统提醒
可以看到,网络游戏的发行方与监管方,都在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去年经济参考报的报道出来之后,新浪科技进行了一个“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谁的责任更大一些”的网络调查。截至8月3日晚上9点,共有8627人参与,其中,认为游戏公司责任更大的有1777人,占比为20.6%;认为家长责任更大的有3600人,占比为41.73%;认为是社会环境造成的有2663人,占比为30.87%;剩余的6.8%则认为是其他因素造成的。
新浪科技数据,图自199IT
国家新闻出版署有关负责人在回应记者时也说过,“防沉迷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家长需要“监护督促”,学校需要“教育引导”。
如果只是一味地认为,只要“打倒网络游戏”就能解决一切问题,那或许只能是一场自我安慰。
毕竟,我们早有先例。曾经,有人以为打倒金庸的武侠小说,就可以拯救一代人;后来,还可以是动漫国漫《菲梦少女》里的染发角色,《熊出没》里光头强的台词,《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血腥”情节。
只不过现在,则更多是互联网及其产物替代了这一角色。“打倒马化腾”之后,他们的矛头还可能指向更多的人,可以是打倒B站的陈睿、美团的王兴、滴滴的柳青、小米的雷军......
没有哪一代真正被毁掉,但总有新的“罪魁祸首”被当作靶子。这种打倒企业家、打倒一切的眼球经济背后,伤害的不仅仅是热爱,还有中国的经济。
如今,反游已成了一场与解决问题本身背道而驰的闹剧。
郑立书骑行一年,基本没怎么回过家。儿子还是和父母住在一起,但春节都没在一起吃过饭。他已经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反游英雄”,却依然没能“拯救”自己的儿子。
“反网游”的家长往往有着相似的遭遇。他们不知道如何与自己的孩子沟通,甚至放弃了尝试,只能蜷缩在短视频平台上寻找认同,呼喊着“打倒马化腾,关闭网络游戏”。
好像只要游戏没了,他们想象中那个听话、上进的孩子,就会重新出现。
但另一边,在以年轻用户占比较高的B站上,有up主制作了“盘点抖音那些反游戏家长”的系列视频,已经出到了四十一期,最高的播放量达到了42万。视频中,家长们义愤填膺地高喊反网游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