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的医美业迟早会成为世界第一,而且我们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技术实力,然而,在政策法规、行业自律、市场营销和品质管理等诸多方面,距离世界第一尚有不小的差距。根据网上查询的资料,2023年,美国的医美渗透率已经达到了17.2%,而我国则是4.5%,为什么我国的医美渗透率这么低?因为行业的不规范,导致大批医美消费者失去信任,对医美机构望而却步。
Duetoindustryirregularities,alargenumberofmedicalbeautyconsumershavelosttrustandarehesitanttowardsmedicalbeautyinstitutions.
O
R、
ONE
美国整形外科医师协会(TheAmericanSocietyofPlasticSurgeons,ASPS)在2022年的一篇报告中发布了[对会员医生的执业形式]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有76%的受访医生是以个体执业(SoloPractitioner)的形式执业的,也就是在自己的私人医疗机构中独立执业。另外有18%的医生在小型医生集团(SmallPracticeSurgeryGroup)中为小型机构提供服务;3%在大型医疗机构中以团队的形式工作(LargePracticeSurgeryGroup);2%的受访医生选择的是多专业团队组成的医疗机构(Multi-SpecialtyGroupPractice);只有1%的医生从事学术工作或是直接被雇佣(AcademicorEmployed)。
TheAmericanSocietyof
PlasticSurgeons,ASPS
虽然上述统计是针对美国整形外科医师协会的会员(里面可能包含着较大比例的外科医生),但数据的整体方向对于医美市场有指导意义,即美国大部分的医美医生都是自雇型的,也就是说,美国的求美者在选择医美治疗时,绝大部分人都进了由医生主导的小型医疗机构。
Thevastmajority
ofpeople
haveenteredsmall
medicalinstitutionsled
bydoctors.
对于医学会所的立法,美国目前是各州独立开展,有些州要求只有医生可以开设并提供医疗服务(与诊所一样),但许多州内也是允许由非医疗人员开设医学会所的,通常会要求医学会所内必须有一名医生(有些地区定义为医疗总监MedicalDirector),来监督医学会所内的所有医疗行为(例如注射等),或至少要在治疗前与求美者沟通。实际完成操作的可能不是医生,例如注射类可能是护士或医生助理等被定义为中级医务服务者的人员,光电类甚至可能是受过足够培训并取得资质的其他人员。求美者选择医学会所的原因,可能是出于相对便宜的价格,也可能是出于对更接近日常SPA的贴心服务的需要。
TWO
C
A
S
[医生责任制]的重要性
根据美国医学协会(The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AMA)的文件,《医疗法人准则》主要是为了解决以下几个挑战:(1)允许企业来行医,或企业雇佣医生来行医,会导致医疗的过度商业化;(2)企业对于股东的责任可能与医生对患者的责任不相吻合;(3)企业雇佣医生行医可能会影响医生在医疗判断方面的独立性。
简单地说,医疗决策应该或者必须由医生做出,而医生不应被企业或非专业人员控制。
而在中国的医疗美容行业,大部分医生是无法奢望这样的话语权的。在很多场景下,医美治疗的决策是互联网平台KOL+医疗机构咨询人员+求美者自己三方共同完成的,而真正到了医生的环节,可能只剩下操作了。而如此决策形成的处方,可能就包含着上述AMA文件中的第(2)和(3)类问题。
换个角度,如果所有的医疗决策都由医生做出,医生在享有这项权利的同时也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这也会促使医生在治疗方式的选择上更为妥当,而非为了某个业绩指标而盲目冒进。这也就从根本上避免或解决了许多医疗事故和纠纷问题。
[轻医美]的画像
美国的医学会所,其实是介于医美机构和生美机构中间的产物,它既能使求美者在美容消费过程中有很好的舒适感和体验感,又能通过医疗的方式帮助解决一定的问题。据预测,北美地区的医学会所市场未来将继续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这样的需求也从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这类业务形式的合理性。
如果横向对比,这会不会就是中国医美行业目前谁都想做,但谁都不敢说自己做好了的“轻医美”的一种可能性?即轻医美可能更多的重点是倾向于生活美容,有更高的消费属性,而医疗的部分,则要做到极致的“少”和“简”?或者,也许在中国也会出现可做部分医疗美容项目的医学会所?
从中国医美行业目前的状态来看,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政策与制度层面没有做好准备,医生责任制没有完全实施,行业监管部门在正规的医美机构管理方面都尚未找到最佳路径,一旦放开非医疗机构行医,那么势必大乱;最重要的一点,我国的医美从业人员普遍缺乏道德约束,在利益面前无法做到完全自律。
在美国,医学会所是不能针对求美者的皮肤状况给出“诊断”的,必须由医生做出。在中国,所谓的轻医美诊所也是纯粹的医疗机构,只是不开刀而已。一方面,它似乎可以让我们为求美者提供更多可能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很多以轻医美为初衷的机构,也因为在不断放大“医疗属性”,而使自己越来越偏离了做“轻”的道路。所以说,中国的轻医美,与美国的轻医美是完全不同的定义;甚至可以说,中国的轻医美,还没有完成自己的定义,因为它的合理的定义,一定要被行业管理制度接受与认可。
THREE
因此,近年来,美国出现了一种新的投资方式,文中称为consolidationplatform,即整合平台,它是公司化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医学会所合伙人”(MedSpaPartner,MSP)和“领先医美合伙人”(AdvancedMedaestheticPartners,AMP)。从名字里的“合伙人”(partner)字眼就可以看出,这些整合平台扮演的是医生的合伙人的角色。从MSP和AMP的官网可以看到,这类平台提供的服务类型基本一致,包括营销、人力资源、商业智囊、财务税务、采购、地产(租约事宜)、法务、医务、招聘、培训及教育、呼叫中心、IT、合规等,为医生带来的好处则是可以更加专注于医疗本身。
AMP的首席商业官德鲁·费因(DrewFine)表示,“目前还处于趋势的开端,但我认为还会持续,尤其是因为美国的医美市场已经证明了其韧性。我认为,我们还会继续增长的原因在于,当你是一个小企业主时,你就需要做所有的事情,但是想在所有事情上都成为专家是很难的。医疗从业人员不喜欢每周都要核对工资单,不喜欢把精力用于确保账务准确,也不喜欢跟营销机构一起研究互联网推广方案。”
FOUR
首先,在近期研读完这些关于美国市场的资料后,我们对丽格的模式应该更加充满信心。在设立之初,丽格就借鉴了欧美国家“医生责任制”的理念,并努力将其与国内的民营医疗体系进行结合。而无意中,我们“为医生赋能”的模式似乎已经走在了发达国家的前面。目前美国市场兴起的“整合平台”模式,其实就是丽格与股东医生合作的模式,即我们给予股东医生一系列的商业运营支持和医疗上的绝对话语权,并为其搭建责权利对等的合作体系,医生也就能为求美者提供最用心、最负责的医疗体验。
其次,对于轻医美的思考,在中国的制度和市场模式下,如果要想做到类似医学会所的轻度,需要几个特定的要素:
(1)强大的品牌力和中台体系
(2)专业的皮肤护理产品体系
(3)吸引消费者的特色服务理念
(4)有保障的医疗体系作为画龙点睛之笔
丽格与美国强生集团共同引入中国的日本城野医生医美诊所,即是这样的定位。围绕城野医生成熟的敏感修护、果酸嫩肤、美白祛斑、毛孔细腻、抗衰紧致五大功能体系,配合细致入微的日式服务,再由强生和联合丽格共同提供支持和保障,可以让消费者获得轻而有效,且舒心舒适的治疗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