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1/A2型题]动机受干扰阻滞、被迫放弃而导致需要不能满足的负性情绪状态叫()
A.抑郁
B.挫折
C.动机冲突
D.应激
E.心境
【正确答案】B
2[A1/A2型题]人本主义疗法的特点不包括()
A.把心理治疗看成一个转变过程
B.放松训练
C.以询者为中心
D.非指令性治疗的技巧
E.言语操作性条件试验
3[A1/A2型题]弗洛伊德提出五个阶段的性发展理论,“肛门期”在()
A.四至六岁儿童期
B.一岁半至三岁时期
C.出生至一岁半时期
D.七至十二岁的儿童期
E.十三岁以上青春期及成人期
4[A1/A2型题]人生会遇到无数应激原的作用,只有那些对人有意义的刺激物才能引起心理应激反应,这些事物是否对人有意义,很大程度上决定于()
A.应激原的性质
B.应激原的强度
C.应激原的数量
D.人的认知评价
E.人的智力水平
【正确答案】D
5[A1/A2型题]患DM的某人,想好好治疗疾病,但又工作繁忙属()
A.角色行为异常
B.角色行为减退
C.角色行为缺如
D.角色行为强化
E.角色冲突
此题共1300人作答,其中44.00%人答对
【解析】
患者角色的适应不良大致有5种类型。(1)角色行为缺如:即患者未能进入角色。虽然医生诊断为有病,但本人否认自己有病,根本没有或不愿意识到自己是患者。(2)角色冲突:同一个体常常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当患病并需要从其他角色转化为患者角色时,患者一时难以实现角色适应。(3)角色行为减退:已进入角色的患者,由于更强烈的情感需要,不顾病情而从事力所不及的活动,表现出对病、伤的考虑不充分或不够重视,而影响到疾病的治疗。(4)角色行为强化:由于依赖性加强和自信心减弱,患者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对承担原来的社会角色恐慌不安,安心于已适应的患者角色现状。或者自觉病情严重程度超过实际情况,小病大养。(5)角色行为异常:患者受病痛折磨感到悲观、失望等不良心境的影响导致行为异常,如对医务人员的攻击性言行,病态固执、抑郁、厌世以至自杀等。该患者已经进入病人角色,由于工作的原因,可使得他的行为角色减退,从而导致病情反复。很容易错选角色冲突,但其是强调的病人的感觉。
【我的笔记】添加
6[A1/A2型题]下述哪项因素不影响个体对应激的认知评价()
A.生活经历
B.人格特征
C.应激原性质
D.对应激原的敏感度
E.当时个体的心身状态
7[A1/A2型题]医患沟通中的非言语沟通形式不包括
A.目光接触
B.引导话题
C.面部表情
D.人际距离
E.身段姿态
非言语沟通在人际沟通中亦占有重要地位,因为人们相互沟通在许多情况下不可能全部以言语的方式来表达,但可以通过表情动作、目光接触、周围环境信息等手段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达到沟通的目的。非言语沟通可分为动态与静态两种。动态主要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人际距离等。静态包括衣着打扮、环境信息等。
8[A1/A2型题]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不包括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主动适应与调节的观点
C.情绪因素作用的观点
D.个性特征作用的观点
E.认知评价的观点
【正确答案】A
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①心身统一的观点;②社会对个体影响的观点;③认知评价的观点;④主动适应与调节的观点;⑤情绪因素作用的观点;⑥人格特征作用的观点。
9[A1/A2型题]提出“生物医学逐渐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这一观点的是
A.希波克拉底
B.恩格尔
C.帕兹瓦尔
D.胡弗兰德
E.皮内尔
1977年美国医生恩格尔(EngleG.L.)在美国《科学》杂志上著文《需要新的医学模式》,批评了生物医学模式的“还原论”和“心身二元论”,并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0[A1/A2型题]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不包括
A.个性特征
B.情绪作用
C.社会影响
D.心身统一
E.被动调节
【正确答案】E
11[A1/A2型题]对于疾病和健康,无论致病、治疗、预防、康复都应将人视为一个整体,属于
A.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B.机械论医学模式
C.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D.生物医学模式
E.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977年美国医生恩格尔(EngleG.L)在美国《科学》杂志上著文《需要新的医学模式》,批评了生物医学模式的“还原论”和“心身二元论”,并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模式认为,对于疾病和健康问题来说,无论是致病、治病、预防及康复,都应将人视为一个整体,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特点,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交互作用,而不能机械地将它们分割开。
12[A1/A2型题]长期的焦虑紧张,容易让人生病,这体现了以下哪个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A.心、身统一
B.社会影响
C.个性特征
D.主动调节
心身统一的观点:一个完整的个体应包括心、身两个部分,两者相互影响。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心、身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反应的。因此,在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中,心、身或者说精神与躯体是相辅相成的。
13[A1/A2型题]患者能从治疗性医患关系中感到受重视、真诚、理解、协调、信赖,患者在直接经验、平等协作、促进成长的治疗方式中实现态度和行为的转变。这种心理治疗方法称为
A.精神分析
B.自由联想法
C.放松训练法
D.合理情绪法
E.患者中心疗法
14[A1/A2型题]下列疾病中,哪一种不属于心身疾病
A.支气管哮喘
B.十二指肠溃疡
C.癌症
D.精神分裂症
E.糖尿病
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心身疾病分布于各个系统,种类甚多,范围很广,主要包括由情绪因素引起,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受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与器官的疾病。常见的心身疾病有: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哮喘、功能性子宫出血、癌症等。
15[A1/A2型题]心理健康标准不包括
A.情绪乐观稳定
B.思想内容健康
C.人格健全
D.行为和生活方式健康
E.智力正常
我国的心理学家从适应能力、耐受力、控制力、意识水平、社会交往能力、康复力、愉快胜于痛苦的道德感等方面阐述了心理健康的标准,其中,以下五条标准值得重视。①智力正常:智力包括一个人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等能力的综合。②情绪良好:情绪在人的心理健康中起着核心的作用。③人际和谐: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④适应环境:能否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是判断一个人心理上是否健康的重要基础。⑤人格完整: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使成人保持人格的完整、培养健全的人格。
16[A1/A2型题]适度的应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以
A.引起心理障碍
B.促进个体适应
C.导致疾病
D.加重疾病
E.引起生理障碍
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影响既有积极意义,也会产生消极作用。积极意义适度的心理应激是人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适度的心理应激是维持人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适当的刺激和心理应激,有助于维持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可以消除厌烦情绪,激励人们投入行动,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缺乏适当的环境刺激会损害人的心身功能。
17[A1/A2型题]语言、风俗习惯的改变属
A.躯体性应激源
B.心理性应激源
C.社会性应激源
D.职业性应激源
E.环境性应激源
应激源是指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内外刺激因素。应激源是引起应激的原因,一般分类如下:①社会性应激源:生活事件、日常困扰、重大变故和文化冲突等。②职业性应激源:指与工作有关的应激源,常常由于个体与工作岗位的要求不相适应而造成。当然,不良的作业环境、人际关系障碍、组织的激励机制与组织结构问题也是重要的应激源。③环境性应激源:各种特殊环境、理化和生物学刺激物。④心理性应激源:如挫折与心理冲突。挫折是由于各种障碍造成动机行为而不能达到目的或趋向目标的进程受阻而延搁时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心理冲突包括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
18[A1/A2型题]个体的强烈需求或过高的期望属
E.文化性应激源
心理性应激源:如挫折与心理冲突。挫折是由于各种障碍造成动机行为而不能达到目的或趋向目标的进程受阻而延搁时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心理冲突包括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
19[A1/A2型题]属于精神分析治疗常用的是
A.休息
B.患者中心
C.厌恶治疗
D.系统脱敏
E.自由联想
精神分析疗法是由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他以精神动力学理论为基础,主张通过内省的方式,以自由联想、精神疏泄和分析解释的方法,把压抑在“无意识”中的某些幼年时期的精神创伤或痛苦的体验挖掘或暴露出来,从中发现焦虑根源,启发并帮助患者彻底领悟而重新认识它,从而改变原有的病理模式,重建自己的人格,达到治疗目的。
20[A1/A2型题]潜意识属
B.催眠疗法
C.系统脱敏
D.行为主义
E.人本主义
精神分析疗法分为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弗洛伊德认为“梦乃是做梦者潜意识冲突欲望的象征。”精神分析学派还认为“梦并非无目的、无意义行为,而实际上是代表个人愿望的满足。”
21[A1/A2型题]为了戒除烟瘾,在每次吸烟后,应用某种引起恶心、呕吐的药物,反复几次,就再不想吸烟了。这种戒烟方法是
A.条件操作法
B.系统脱敏法
C.自我调整疗法
D.厌恶疗法
E.暴露疗法
厌恶疗法是将令患者厌恶的刺激与对患者有吸引力的不良刺激相结合形成条件反射,以消退不良刺激对患者的吸引力,使症状消退。例如在酒中加入戒酒药,使酗酒者饮用后痛苦地恶心呕吐,抵消了饮酒的欣快感,促进戒酒。常用的厌恶刺激有电击法、橡皮筋法、氨水法、阿扑吗啡法、厌恶想象法等。由于此法是给患者带来不愉快的体验,甚至是痛苦,因而应将此疗法作为其他疗法无效后的选择。应用前要征得患者同意及配合。
22[A1/A2型题]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影响或改变患者的感受、认识、情感和行为,调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称之为
A.心理卫生
B.心理治疗
C.心理诊断
D.心理咨询
E.心理适应
心理治疗也称精神治疗,是以一定的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影响或改变患者的认识、情绪及行为,调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23[A1/A2型题]当遇到来访者询问“我应该离婚吗”等问题时,要让来访者自己做出决定,这是心理治疗原则中的
A.回避原则
B.灵活原则
C.耐心原则
D.综合原则
E.中立原则
“中立”原则:心理治疗的目的是要帮助患者自我成长。心理治疗师不是“救世主”,因此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不能替患者作选择,而应保持某种程度的“中立”。例如当遇到来访者来询问:“我该与谁结婚”“我应该离婚吗”等问题时,要让来访者自己做出决定。“中立”原则,并非是“价值中立”,遇到违反原则问题、触犯法律等问题,治疗师则应表明自己明确的态度,而不是“模棱两可”。
24[A1/A2型题]李某,23岁。每逢路过商店时就会有被售货员怀疑偷窃的想法,无法自制,十分痛苦。遂到心理门诊寻求帮助。心理治疗师指导其每当出现该想法时就用力拉弹手腕上的橡皮筋,使其产生疼痛,从而逐步消除强迫症状。这种治疗方法属于
A.厌恶疗法
B.代币疗法
C.系统脱敏疗法
D.习惯转换法
E.冲击疗法
25[A1/A2型题]患者张某,女,30岁。单独进入到大型超市购物时,就会感到胸闷、出冷汗,所以一直回避这些场所。心理治疗师详尽地了解了患者焦虑的场合和回避的程度,训练患者学习放松技术,制定了一张等级表进行分级暴露,这种治疗方法为
A.快速暴露法
B.厌恶疗法
C.示范法
D.系统脱敏法
E.消退法
系统脱敏法又名对抗条件疗法、交互抑制法等。这一疗法是南非心理学家沃帕于1958年从治疗动物实验性神经症获得成功而创立的。实验是在猫吃食物时给予电击,多次进行后,猫不仅见食物就恐惧,且泛化为对猫笼与实验室环境的恐惧,形成了实验性神经症。随后将猫放入自然环境,给猫食物时不予电击,待它能正常进食后,再逐步将猫放入笼中与实验室中,只要不再重复电击,最后猫能恢复到在实验室笼中也能正常进食的状态。沃帕认为人的神经症与动物相似,也是通过条件反射形成的,同样可以通过去条件作用而治疗。系统脱敏法在临床应用获得了成功,其实施的程序是:①制定焦虑等级值;②放松训练;③脱敏治疗。
26[A1/A2型题]患者,男,39岁。经常在僻静的地方向经过的陌生女性暴露自己的阴茎,后公安机关强制其进行就诊,门诊诊断为露阴癖,并进行行为治疗。具体的方法最好选用
A.系统脱敏
B.冲击疗法
C.自由联想
D.示范疗法
E.厌恶疗法
A.解释其多话原因
B.训斥其说话无主题
C.使用封闭式提问
D.诊断为狂躁症
E.继续认真地倾诉
【正确答案】C
询问是心理咨询最常用的技术之一。通过询问,可以促进与来访者的交流,提高来访者的内省。询问可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类型。封闭式询问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有没有”等词,而回答也是“是”“否”等简单答案。这种询问常用来收集资料并加以条理化,澄清事实,获取重点,缩小谈话范围,控制谈话主题。
28[A1/A2型题]患者,女,55岁。丧偶8年,现独居,嗜烟酒,不爱运动。平时性情抑郁,过分容忍,办事无主见,常顺从于别人。1个月前行胃癌切除,术中及术后情绪低落,兴趣下降,独自流泪,有轻生之念。患者病前的行为特征为
A.A型
B.B型
C.C型
D.混合型
E.以上都不是
29[A1/A2型题]心理医生与来访者或患者交谈的距离,一般可以设置在
A.0.5~1.0m
B.0.8~1.2m
C.1.2~1.5m
D.1~2m
E.1m
人际距离:两人沟通的距离取决于彼此间会见亲密的程度,它在沟通初期就显得十分重要,直接影响到双方继续沟通的程度。医患之间的距离一般在0.5~1.2m左右。心理医生与来访者或患者交谈的距离,一般可以设置在1.2~1.5m。医生对孤独自怜的患者、儿童和老年患者,可以适当地缩短人际距离,促进情感间的沟通。
30[A1/A2型题]下列对患者的自主性描述,正确的是
A.尊重患者的自主权,会降低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B.并无必要向患者详细解释病情
C.告诉患者最好的治疗方案
D.患者无权决定自己是否手术
E.尊重患者自主权,并不排除医生提供正确、适量、适度的信息
患者的自主性是指患者对有关自己的医护问题,经过深思熟虑所作出的合乎理性的决定并据此采取的行动。知情同意、知情选择等均是患者自主性的体现。尊重患者的自主权,并不会降低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是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这就要求医务人员:①平等尊重患者及其家属的人格与尊严;②尊重患者知情同意和选择的权利;③要履行帮助、劝导,甚至限制患者选择的责任。为了使患者知情同意和选择,医务人员要帮助患者,如提供正确、适量、适度的信息,并让患者能够理解,在此前提下让患者自由地同意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