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药学查房:临床思维与个体化治疗案例分析
主审王刚
主编果伟
序言
精神科临床药学服务是我们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临床药师应该以科学、规范的方法,辅助临床医师做好精神疾病患者的药物治疗工作。美国是精神科临床药学(psychiatrypharmacy)专业的发起者和引领者,英国、法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药学从业者也各有所长,但是国内精神科临床药学工作起步很晚,尽管精神科临床药师努力向精神科医师,以及国内外的药学同行学习,但还仍有巨大的进步空间,更有众多临床问题亟待他们去解决。
本书立足于精神科临床实践,以精神科临床药师视角,对10位住院患者的病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这些病例包括精神科常见的病种,如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症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同时又真实地呈现了药物治疗过程的复杂性、多种多样的药物不良反应,以及一波三折的治疗过程,有的更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治疗结局。
对于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我们的原则始终是“单一用药、足剂量、足疗程”,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很多患者在治疗初期就过早地采取多种药物联合的治疗方案。本书中的第一个病例就是一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因药物不良反应和耐受性问题,经历3次换药和足剂量、足疗程治疗,历时149天,最终使用单一抗精神病药治疗出院,展现了医师和临床药师坚持单一用药的强大定力。
用来遴选适宜药品的药物基因组学技术,确定适宜浓度的治疗药物监测技术,以及预测最佳剂量的群体药动学是精神疾病患者个体化治疗的重要依据和科学路径。精神科临床药师应该比精神科医师更熟练地掌握这些技术,并应该在综合用药管理(comprehensivemedicationmanagement,CMM)理念下,与精神科医师一起为实现患者的最佳治疗发挥重要作用。本书中的很多病例都展现出临床药师熟练使用各种个体化治疗技术,去识别药物-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疾病相互作用,并为解决这些潜在问题提供了科学的循证依据,使医师在同时面对疗效与安全性的平衡、近期与远期疗效的平衡等多个难题时也能从容应对,最终实现患者的最佳药物治疗结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作为首都医疗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单位之一,非常重视科技成果的临床转化工作。将30余年的工作经验凝结成基于群体智能决策技术的抑郁症个体化精准用药辅助决策系统,该系统赋能精神科医师,将经验性用药习惯切换到量化治疗的新轨道上来,为抑郁症患者的精准治疗开辟了新的路径,也将在书中有所体现。
前言
本书以精神科药学查房所需的药学知识为起点,通过10个病例,将临床实践中碰到的各种复杂情况一一呈现,临床药师和医师应该牢固树立个体化治疗的理念,通过量化评估、量化治疗、依靠循证来解决这些陌生的、特殊的和错综复杂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