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切除术是治疗甲状腺疾病的常见外科手段。术后科学有效的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起着关键作用。
一、生命体征监测
二、伤口护理
1.观察伤口渗血情况:术后应随时查看伤口敷料是否有渗血,若渗血较多,应及时更换敷料,并按压止血,同时观察患者的面色、血压等,判断是否有活动性出血。
2.保持伤口清洁:在伤口未愈合前,要确保伤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沾水,防止感染。按照医嘱定期进行伤口换药,换药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一般在术后2-3天换药一次,如果伤口出现红肿、渗液、疼痛加剧等情况,应增加换药次数并及时告知医生。
三、引流管护理(若有)
部分甲状腺切除术患者术后会留置引流管,以引出伤口内的积血和积液。
1.固定与通畅: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其扭曲、受压或脱落。经常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可通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来判断。正常情况下,引流液应为淡血性,一般术后24小时内量较多,随后逐渐减少。如果引流液突然减少或停止,而患者出现颈部肿胀、疼痛加剧等症状,可能是引流管堵塞,需及时处理。
2.记录与观察: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为医生判断病情提供依据。若引流液出现大量鲜血、浑浊或有异味,可能提示有出血或感染,应立即报告医生。一般在引流液量少于一定标准(如20-30ml)且性质正常时,可考虑拔除引流管,通常在术后2-3天。
四、饮食护理
2.逐渐过渡饮食:随后可逐渐过渡到半流食,如粥、面条等,再到软食和普通饮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咖啡、酒精等,这些食物可能刺激咽喉部,引起不适,同时也不利于伤口愈合。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有助于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五、体位与活动
1.体位:术后患者应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待血压平稳或全麻清醒后,可改为半卧位,这样有利于呼吸和引流,减轻颈部切口张力,促进伤口愈合。
2.活动:术后早期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肢体活动,如翻身、屈伸四肢等,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部并发症。在拔除引流管后,可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床边坐立、缓慢行走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颈部过度伸展或弯曲,防止伤口裂开或影响愈合。
六、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1.出血:密切观察患者颈部和伤口情况,如出现颈部肿胀、呼吸困难、伤口渗血不止等症状,提示可能有出血,应立即压迫止血,并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必要时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止血。
2.呼吸困难和窒息:这是甲状腺切除术后最危急的并发症。常见原因包括伤口内出血、喉头水肿、气管塌陷等。术后应持续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有无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口唇发绀等表现。床边应常规备有气管切开包等急救设备,一旦发生窒息,立即进行抢救,如剪开缝线、敞开伤口、清除血肿,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3.喉返神经损伤:观察患者有无声音嘶哑、失音等表现,这可能是喉返神经损伤所致。若为暂时性损伤,可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一般在3-6个月内可逐渐恢复;若为永久性损伤,则需指导患者进行发声训练,以改善发音功能。
4.喉上神经损伤:注意患者有无饮水呛咳、声调降低等症状。对于饮水呛咳的患者,应指导其缓慢进食、小口饮水,一般可自行恢复;对于声调降低的患者,给予心理安慰和解释。
5.甲状腺危象:多发生在术后12-36小时内,表现为高热(体温>39℃)、大汗淋漓、心动过速(心率>140次/分)、烦躁不安、谵妄甚至昏迷等。一旦发现甲状腺危象的迹象,应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吸氧、物理降温、静脉输入碘剂、氢化可的松等药物治疗,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七、心理护理
甲状腺疾病本身以及手术创伤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如焦虑、恐惧等。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术后的恢复过程和注意事项,消除他们的疑虑和担忧,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树立康复的信心。
甲状腺切除术患者的术后护理是一个系统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医护人员密切观察、精心护理,同时也需要患者及家属的积极配合,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井陉县中医院外科杨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