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如雪,目光如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汹涌,防控形势严峻,他们是人民群众与病魔之间最坚固的堡垒,他们是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
他们或奔赴湖北,或留在各省,但一样牢记着从医的初心,坚守阵地。他们中的九三学社社员,也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爱国、民主、科学的九三宗旨,用医者仁心谱写着守护生命的赞歌,体现着新时代九三人的责任与担当。
他们鲜活、生动,他们可爱、可敬。
本期,继续为大家介绍九三人的故事。
2020年1月24日和2月14日,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首义两个院区先后被武汉市防疫指挥部征收为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在抗疫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市三医院支社9名社员,他们一直坚持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日夜坚守在人民健康的最前沿;他们同心战疫,共克时艰,妙手仁心,留下了最美“逆行者”的伟岸身影;他们身体力行,赋予了九三学社市委先进基层组织的时代内涵。
(部分三医院支社医务人员与一起奋战的战友们)
克难攻坚奋勇战斗第一线
疫情之初,武汉被迫“封城”,所有医院“一床难求”。
特别是身为三医院医务部主任、武昌区工委副主委、市三医院支社主委张祥明临危受命、身先士卒,带领大家紧急改造病区环境,仅用三天就开始启动、收治患者。两个院区同时承担收治重任,开放床位数共计1200张,及时缓解了武汉市医疗救治资源紧缺的局面。紧接着,又组织调度全院医护人员,组织团队、排班轮休、分诊标准、就诊流程、专家会诊、危重症处置、收治与转出的衔接……事无巨细一一落实。在张祥明的调度下,医院一系列对应措施迅速展开。
医务人员严重不足怎么办?一方面积极调动神经内科、心内科、消化内科等内科医生参与患者救治;他紧急培训眼科、口腔科及外科医生,迅速充实一线服务力量。
防护用品严重不足怎么办?他亲自寻求外援,迅速成立专门对外联系捐赠、接收的“物资小组”,积极将国内外捐助的防护用品等医用物资统一协调、有序收取、专门统计,在疫情防控最困难的时期,保障了前线的供应。
检测能力不够怎么办?他协调武钢、区疾控中心、华大基因检测等单位,解决了核酸检测难题。医院氧气不够,又积极参与到氧气补给、氧站建设等协调工作中,及时缓解了用氧问题,使一批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
两个多月来,张祥明废寝忘食、来回奔波。经两院区通力合作,累计收治患者1600余人次,其中危重症患者近600人,治愈出院1100人。张祥明被国家卫健委、人社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抗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张祥明在调度安排和检查救治工作一线)
面临“两难”果断撑起“生命之伞”
2月14日,因抗疫需要,首义院区也被征用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在疫情的威胁下,罗丹作为“透析中心”主要负责人,面临着“两难”。一边是需要长期透析才能维持生命的老患者朋友,一边是面临新冠肺炎传染的风险。怎么办?生命攸关与疫情防控同样重要!如何兼顾?罗丹深感焦虑,一边按程序向市血透质控中心求助,一边向医院医务处汇报。夏瑗瑜、张祥明、罗丹三位社员一起商议,果断采用联名撰写《关于建立疑似患者定点透析医院的建议》方式,通过社市委向武汉市委、市政府紧急提交报告并及时得到采用,为透析患者撑起了“生命之伞”。
(三医院血液透析中心收治患者)
线上专业问诊解患者燃眉之急
(吴庭为患者网络咨询诊治)
家国情怀“逆行者”医者仁心显誓言
社员、麻醉科主治医师沈倩,面对重病未愈的父母,不知道该说啥?当她递交请战书准备回家收拾行李时,承担着疫情通信保障工作的爱人站出来,默默帮她收拾行李。女儿则悄悄在行李中放了一张照片,背面写着“妈妈,你想我的时候就看看。放心,我会照顾好外公外婆的!爱您!”
社员、骨科主治医师李唯,内心虽然忐忑不安。面对紧急抗疫的形势,人手短缺,物资匮乏,需要与病毒贴身展开“肉搏战”。他说:这时已经不能够再分科室和专业性质、职位级别都不再重要了,三医院只有一个科,那就是“战斗科!”毅然提交请战书,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投入了战斗。
(尹青桥、魏铭、沈倩、李战斗在抗疫一线)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这场抗疫战斗中,市三医院支社全体医务人员秉承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精神,用热血和汗水诠释了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救死扶伤,为人类身心健康而奋斗的崇高品德。(九三学社武昌区工委亢德芝、陈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