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所谓的可穿戴医疗设备(WearableDevices)是指把传感器、无线通信、多媒体等技术嵌入人们眼镜、手表、手环、服饰及鞋袜等日常穿戴中,可以用紧体的佩戴方式测量各项体征。可穿戴医疗设备不但可以随时随地监测血糖、血压、心率、血氧含量、体温、呼吸频率等人体健康指标,还可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电离子透入贴片可以治疗头痛,智能眼镜可以帮助老年痴呆症患者唤起容易忘记的人和事,GoogleGlass可以全程直播外科手术等。
2可穿戴医疗设备的特征
2.1可移动性
可穿戴医疗设备具有高度的移动性,用户可在任何运动状态下随时使用,这决定了可穿戴医疗设备及其应用的机动性和广泛性,也是其与传统便携式医疗设备只能在固定状态工作,在移动状态下关机的本质性区别。
2.2可穿戴性
可穿戴性是可穿戴医疗设备最本质的特征之一,用户可以穿戴在身上,以人体环境为其物理支撑环境,使可穿戴医疗设备具有更紧密、更和谐的人机关系和更自然的携带方式。
2.3可持续性
可穿戴医疗设备具有持续可用性,即可穿戴医疗设备始终保持备用状态,能够保证用户在需要时为其提供服务,这是反映“人机合一,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特征。
2.4简单操作性
简单操作性是可穿戴医疗设备最具实用价值的操作模式之一,用户只需将其穿戴在身上,通过传感器便可随时随地自动采集人体的生理数据,并将数据通过无线传输至中央处理器,再从中央处理器发送至医疗中心,以便医生进行及时分析和治疗,无需任何操作。
2.5可交互性
对可穿戴医疗设备来说,人机交互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可穿戴医疗设备不但可以随时随地监测血糖、血压、心率、血氧含量、体温、呼吸频率等人体健康指标,还可以通过显示仪器把捕捉到的数据以显示方式反馈出来,用于保证系统设备的工作效率、可靠性和安全性。这是目前可穿戴医疗设备最独特和最具应用潜力的功能特征之一。
3可穿戴医疗设备与医疗健康产业之间的关系
可穿戴医疗设备可以实现医疗动态监测,如在早期心脏病监测中,仅一次心电图检查难以捕捉到有效的医疗诊断依据,而动态心电图(DCG)可连续24小时记录心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休息、活动、进餐、工作、学习和睡眠等不同情况下的心电图,能够发现常规一次心电图(ECG)检查不易发现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等病理现象,给医疗诊断分析提供安全可靠的数据依据。
3.2有利于寻找病因,实现疾病早期治疗
可穿戴医疗设备在早期的病理诊断过程中,可以实现疾病的早期治疗。移动医疗基于更丰富和全面的监测数据及后台的云技术分析,可以帮助患者在疾病初期寻找病因,及时治疗,实现疾病的早期治疗。如心血管疾病,在发病前都伴随高脂血症、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症状,如及时检测到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控制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3.3可以提升医疗水平,改进医疗技术
通过互联网技术,医生不但可以提高医疗诊断水平,还可以与患者进行更好的沟通,改进医疗技术。根据益普索医疗(IpsosHealthcare)及罗德亚洲健康及医疗(RuderFinnAsiaHealth&Wellness)2013年第四季度针对全世界范围内1800名医生网络调研结果显示:60%的医生认同如果能够更方便地获取网络医疗信息,将有助于改善整体医患关系;56%的医生曾依据通过网络资源(浏览器及在线免费服务)获得的新信息改变了初步诊断;40%的医生认为他们可以通过在线交流即时回答患者的紧急咨询。
经济学人智库2013年的一份调查显示,有接近50%的医生认为未来需要远程数据处理和诊断决策服务。他们最希望未来能有远程病情监控这项服务,因此医生需要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的支持。通过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可以持续跟踪患者后续情况,医生可以根据远程反馈数据,改进新的医疗诊断技术。如在上述24小时心电图诊断中,DCG能够评价心率失常药物的疗效。
4可穿戴医疗设备与医疗健康产业研究现状
5可穿戴医疗设备与医疗健康产业研究存在的问题
5.1数据准确性
5.2医疗监管问题
从事可穿戴医疗设备产品研发还有一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外部因素,就是医疗监管。医疗设备的监管非常严格,认证周期非常漫长,截止到目前,iPhone是唯一获得FDA认证的智能手机,主要原因在于iPhone型号少,可管可控。2013年9月,FDA正式发布了移动医疗应用(MMAs,mobilemedicalapps)监管指南。FDA重点监管的移动医疗APP有两类:被用作已受监管的医疗器械辅件的APP,如某个APP可使医护人员用其在智能手机或移动平板电脑上查看PACS中的图像而对患者做出诊断;能将移动平台变成一个监管医疗器械的APP,如某APP把智能手机变成一个心电图仪,以检测异常心律或确定患者是否心脏病发作。
5.3医疗安全隐私问题
6可穿戴医疗设备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创新,医疗行业的各个领域都将全面开启智能化,结合商业医疗保险机构,全新的医院、患者、保险多方共赢商业模式也在探索中。基于医疗大数据平台的诊断与治疗技术将把个性化医疗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
6.1可穿戴医疗设备可用于各种慢性病监测
可穿戴医疗设备可以通过传感器采集人体的生理数据(如血糖、血压、心率、血氧含量、体温、呼吸频率等),并将数据无线传输至中央处理器(如小型手持式无线装置等,可在发生异常时发出警告信号),中央处理器再将数据发送至医疗中心,以便医生进行全面、专业、及时的分析和治疗。例如,血糖无创连续监测技术、血压无创连续监测技术、血氧无创连续监测技术。可穿戴医疗设备对血糖、血压、血氧等的监测数据不仅可以与智能手机相连,还可借助云存储技术将监测数据通过云端进行存储和分析,并和医院的病历系统和监控中心相连,有异常及时提供预警以及相应诊治意见。
6.2可穿戴医疗设备可用于各种疾病治疗
可穿戴医疗设备除用于生命体征的检测外,还可用于疾病治疗。例如无创治疗技术,包括电疗、磁疗、超声疗法、透皮给药,都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也是穿戴式治疗系统的重点发展方向。
6.3可穿戴医疗设备将带动新的产业模式
7结语
可穿戴医疗设备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前景广阔,很可能是一项在根本上改变人类医疗健康的新技术。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造成医疗需求的急剧增长;另一方面,我国医疗资源供给严重短缺,尤其在偏远地区。供需缺口为移动医疗带来机遇,而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的高速发展又为移动医疗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未来,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将不仅接受药物治疗,还接受包括远程监测、远程治疗方案调整、生活方式管理、可穿戴式给药在内的整体疾病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