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顺应“互联网+医疗”服务新业态、新趋势,推动医疗健康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2019年以来,哈密市在全疆率先启用“电子健康卡”,并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信息化体系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优化就医体验、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逐步实现了市、区(县)、乡、村四级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临床医师及时掌握患者健康状况提供了良好助益,让各族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便捷。
哈密市中心医院互联智慧医学中心展示厅。融媒体中心记者于斌摄
陈秋菊所用的“电子健康卡”是哈密市全民健康云医疗信息服务平台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一张卡相当于一张医疗“电子身份证”,作为哈密市各族群众看病就医的唯一身份标识,市民们利用“电子健康卡”不仅能够实现网上预约挂号就诊,还能查阅检验、检查结果,完成缴费、取药,并应用于全息个人电子健康档案调阅及区域医疗协同全流程,让诊疗变得更加高效。
伊州区东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杨洪介绍:“通过我们360协同调阅系统,市民的一些常见病、基础病可以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诊断、开药、治疗,方便又快捷。”
当日,记者在伊州区东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到,有不少市民前来参加全民免费健康体检。在放射科,一张张拍好的X光片通过使用“影像管理系统”发到了哈密市中心医院影像中心,现场专业医技人员接收后进行诊断和判读,并及时将诊断报告返回,市民当天就能拿到自己在“三甲”医院的诊断报告。
哈密市中心医院影像中心副主任杨天智(中)通过PACS系统查看当天上传的影像和同事们进行诊断。融媒体中心记者于斌摄
得益于哈密市“互联网+医疗”信息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5年来,哈密市卫健委先后建成了健康哈密、全民健康云医疗平台、全民健康体检平台、120急救调度平台等多个医疗应用平台,完成了全市所有二级医院、38家乡镇卫生院、15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的信息化全覆盖,初步形成了集临床医疗、全民体检、院前急救、疾病筛查,医学信息统计分析为一体的医疗平台建设。建成了全疆首个集临床检验、检查、病历数据、体检数据及慢病数据为基础的临床患者健康视图,实现了数据以及医疗资源跨区域共联共享,大大提升了各族群众的就医服务质量。
在哈密市卫健委的推动下,哈密市中心医院同步加快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在以“电子健康卡”为载体实现了挂号、缴费、取药、打印报告等功能的基础上,还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预约挂号、检查检验报告查询、实现诊间结算、床旁结算、医保移动支付、日间手术等业务的开展,逐步向智慧型医院拓展。
哈密市中心医院医生正在远程会诊。融媒体中心记者于斌摄
哈密市中心医院信息科主任曹健说:“用信息化的手段再造流程、再造管理方便患者,医院实行精细化管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了住院药房多媒体排队叫号系统、优化医院信息流程,便于患者就医,让信息多跑路、让患者少跑腿。电子票据的投入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患者病例复印通过线上预约后可以邮寄到家,我们推行只跑一次、零跑腿。”
自2019年以来,哈密市卫健委以哈密市中心医院为龙头辐射区域二级及基层医疗机构,以医学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等场景应用为抓手,分级推进医疗健康数据汇聚与融合,扎实推进“互联网+医疗”便民服务,通过软硬终端两种应用模式,实现互联智慧诊疗,达到院与院、科与科、专业与专业之间的业务协同,将远程影像、远程心电、远程病理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技术资源共享互助,向患者提供更贴心便捷的服务。
哈密市卫健委信息科工程师傅江川说:“我们想在现有平台架构的基础上,后期在便民利民方面多做建设,例如互联网医疗、移动医疗惠民项目,以方便患者复诊和寻医问药以及送药上门服务,让患者真正感受到智慧医疗带来的方便和快捷。”
据了解,哈密市卫健委还将计划在现有健康哈密及全民健康云医疗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功能应用,加强多码融合、临床辅诊、互联网医疗等民生建设内容,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及人工智能技术,完善和提升哈密基层医疗机构临床辅诊能力,助力哈密医疗分级诊疗体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