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当医疗IT下沉扩容时——“演化”系列医疗信息化专题报告之三新冠肺炎新浪财经

沿着新冠疫情后期补短板的逻辑路径,医疗IT在院端覆盖范围将更加下沉并加强,互联网医院和医共体两大新形态建设将加速,存在倾斜向公共卫生端可能性。我们测算,各个细分市场规模将达到数百亿级别,其中公卫信息化五年总体市场规模可达225亿,互联网医院市场达105亿/年,医联体三年市场规模达达185亿,市场扩容在即,行业领头羊全力备战将拉动业绩弹性上扬,全行业有望迎来高光时刻。

支撑评级的要点

剑指下沉市场,扩容百亿级别。疫情暴露出来的医疗IT短板主要在三四线城市公共卫生机构和农村的基层卫生,该类机构数量占比超过95%,市场空间广大。在政策端放松和经济条件支撑的基础上,医疗IT在短板领域将会扩容到百亿级别以上,迎来最佳发展时期。

差异区别演化,精瞄互联网医院和医共体。疫情对互联网医院和医共体发展催化显而易见。(1)互联网医院是远程医疗最佳落地模式,可有效弥合医资力量鸿沟。但三级医院互联网医院化率仅10%,未来互联网医院信息化市场可达105亿/年,互联网医院对院端整体信息化投入带动效应将非常明显。(2)医共体是分级诊疗较好的落地模式,2020年政策建设时点非常明确且刚性,总体市场规模将达185亿。

各方备战,突破和领跑的变局。市场扩容数百亿意味着行业景气度不断提升,传统的HIT龙头和互联网厂商纷纷介入,发力点和目的性均不同:卫宁健康及创业慧康等传统HIT龙头从项目建设逐渐渗透到平台运营,正逐步实现运营分成收入。阿里健康及平安好医生等互联网厂商则运用互联网思维,高举高打,重点在于用户数据及股东平台贯通,以便未来实现数据变现。诸如朗玛信息等部分第二梯队厂商在不断发力,有望实现新的突破。

重点推荐

评级面临的主要风险

疫情对经济活动冲击加剧;政策传导机制存在时延;政府财政资金追加不及预期。

目录

医疗IT补短板剑指下沉市场

疫情暴露医疗IT短板在下沉市场

信息化基础与支付能力改善,新基建政策效力改观

公卫信息化扩容225亿,源头活水自然来

差异化投入方向:互联网医院和医共体

互联网医院弥合医资力量鸿沟

分级诊疗与医共体继续深化

数百亿市场中谁更有机会?

市场格局分散,连横合纵机会均存

传统龙头向下渗透能力有差异

第二梯队迎区域性逆袭窗口

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

1

到底要补什么短板?我们引用上交大安泰经管学院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陈宪的观点。

(1)疫情期间的长板:在防治阶段,尽管存在早期防控措施没有及时到位的问题,但整体上体现了我们的长板。

(2)疫情期间的短板:防治阶段开始得晚了,错失了发布疫情预警的“黄金窗口期”,原因是疫情发生(预警)阶段,比较明显地暴露了短板。预警滞后也可称作应急反应滞后,直接影响防控和防治的及时跟进,进而在难以估量的程度上扩大了疫情规模,并使后续不得不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有一条非常关键,一定要建立“自下而上”的公共卫生信息传输渠道,杜绝再次发生应急反应滞后问题。

“自下而上”意味着要重点突破下沉市场。过去我们的医疗IT建设在一线城市、省会城市部署的较为领先,“自上而下”的需求意味着低线城市、农村地区的建设需要快速补齐。(1)下沉市场人口占中国人口70%,三线及以下城市人口增速超过一二线城市;(2)基层医疗机构数量近百万个,占国内医疗机构的绝大多数(94.6%)。所以,下沉市场是补短板的重中之重。

根据京东数科发布的《2019中国人口迁移和城镇化发展研究报告》,低线级城市的增速快于高线级城市的增速,四五线城市的消费总额增速领跑其他线级城市,显示出下沉市场具有较大的消费潜力。大量高购买力人口从高线往低线城市迁移提升了低线城市的消费质量和消费结构。

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2019年11月底国内共有医疗机构101.4万家,相较同期总数的100.4万家增加近1万家(其中医院增加1,496、基层医卫机构增加9,560、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减少1,788家),基层医卫机构是下沉市场的主力。

医疗IT面向医疗机构和政府卫健部门,整体具有较强的政策市场属性(医院端信息化投入相对偏商业化)。如果说过去的医疗信息化是“培优”,政策落地效果不一;那么此次“补缺”需求来自罕见的疫情,预计将催生更为强力的政策。

同时,政策推动终究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去填补“自下而上”的市场仍会遇到落地难的问题,如果出现新政策,会不会还是“雷声大雨点小”?考虑近年来下沉市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用户习惯及支付能力的改善,使得下沉市场特性接近一线地区,相信商业化带动的新政策全面落地会更为顺利。

(1)首先,下沉市场接受准一线化医疗服务具备经济基础。市场都会谈到的是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的人均增速差异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农村居民人均收支增速近年来一直高于城镇居民,这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医疗付费能力提升的基础物质条件是存在的。

(2)其次,和其他商业化下沉市场不同,农村医保政策对支付能力的补充尤为重要,而现在的保障力度已有大幅提升。一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上对全国农村居民形成有效覆盖;另一方面,有利于下沉市场的互联网医院等医疗IT系统逐步纳入医保支持范围。

例如,自2018年4到今年2月疫情期间,医保支付关于互联网网医院放松政策一直在加码。2020年2月28号,国家卫健委发文要求,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经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批准设置互联网医院或批准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的医疗保障定点医疗机构,按照自愿原则,与统筹地区医保经办机构签订补充协议后,其为参保人员提供的常见病、慢性病“互联网+”复诊服务可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目前如武汉、上海、浙江等省市已经出台政策规定实行,预期今年上半年各地卫健委和医保局部门会出台政策文件,将辖区内的互联网医院服务纳入医保支付。

首先可以参考IDC最近的调研和数据结论,在医院端,IDC调查发现88%的三级医院为应对疫情而对信息化做了改进或新建,96%的三级医院受疫情启发而制定了信息化升级计划。

其次就是突发公共事件对于公共卫生信息化加码投入和带动效应是有迹可循的。(1)参考2003年非典后,央地两层级共耗资7.3亿建立“全国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系统”(即网络直报系统),以便在医院接诊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后,能快速上报审核,卫生部门与疾控系统也能快速分析、研判疫情。但由于新冠属于新发疾病,并且直报系统在培训和日常跟踪上不及时,导致未能发挥最大效力。2020年1月25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直报系统上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动态监测功能”。(2)根据国家卫健委2017年3月发布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以下简称《规范》)中的“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在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流程中涉及IT系统建设的主要有传染网络直报系统、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省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等。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市场规模可达55亿/年。从2017年电子病历评级升级为代表的院端信息化建设提速,主要围绕医院等诊疗机构进行建设,疫情过后的趋势可能是围绕区县乡镇进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根据对《规范》的梳理,部分公共卫生领域涉及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如下。

未来五年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市场空间可达225亿。假设疫情过后,在十四五期间大力投入并改造现有的公卫信息系统,十四五期间公共卫生投入可能为2,000-3,000亿,按照信息化占比8-10%,五年内总预算可达225亿左右,每年市场规模为55亿。

我们认为在财政偏紧的约束下,公卫事业投入资金仍有一定的源头。鉴于当前疫情对财政收入的冲击主要表现在降税减费导致税基减少,因此财政资金主要依靠外部资金筹措进行。今年3月份,监管部门明确今年专项债增加应急医疗救治设施、公共卫生设施两大投入方向,同时在疫情影响下,医疗卫生领域的专项债占比也在快速提升,由1月份的2.21%提升到2月份的6.12%,总体来看公共卫生资金的源头依然有“活水来”。

2

考虑到公共卫生领域的迫切性,下沉市场医疗补短板建设既要长期贯彻,更要短期起效,而医疗信息化是促成短期效果的重头戏。我们认为,远程医疗(互联网医院)和分级诊疗(医共体)是医疗IT领域在下沉市场和一线城市不同之处。

远程医疗是指使用远程通信技术、全息影像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发挥大型医学中心医疗技术和设备优势,对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及特殊环境提供远距离医学信息和服务。它包括远程诊断、远程会诊及护理、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信息服务等所有医学活动。

远程医疗平台以软硬件集成为主。目前远程医疗中心建设主要集中在各地三甲医院,然后对接远距离卫生医疗条件较差的医疗机构。远程医疗平台主要是集成硬件(远程视频语音硬件),软件(会诊辅助系统、远程协作系统)等。

以国家远程中心会诊平台为例,包括病历数据平台和视讯系统两部分。病历数据平台可以与不同的视讯系统配合使用,视讯系统可以兼容多种终端和通讯方式。一般采用音视频交互式远程会诊,同时兼容多学科会诊和多层级会诊。

疫情催化远程医疗平台发展。本次疫情导致部分受影响区域封闭,人员流动性受限,而线下医生资源暂时不能很好匹配患者。这为远程医疗发展带来黄金时机。比如根据光明网报道,2月15日黄冈市启动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远程医疗中心,新的远程医疗系统将利用云平台,向下覆盖黄冈11个县市区,向上连接本省以及外省远程医疗平台,实现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超声、心电等诊断,并可满足远程教育培训、视频会议等任务,实时查阅电子病历、共享同步信息等功能,全面铺开5G医疗服务。可见远程医疗平台建设主要集中在区域统筹的地市级,然后上接省级,下沉到县区级。

互联网医院是指按照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的基本标准和规章制度,依托线下实体医院和医疗资源,借助“互联网+”技术手段,建设具备远程会诊、远程门诊、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医学影像诊断和远程心电诊断等功能的新型医疗机构组织形态。

互联网医院业态发展迎来最佳时刻。如前所述,从技术和本质上看,互联网医院是打破医疗资源不均衡且消除物理空间障碍的最佳有效手段。同样在供需两端看,在需求方面,根据卫健委统计数据,患者对病床、医药等需求只增不减,并且疫情对诊患双方产生远程需求;在供给方面,在一二线城市医生及医疗器械资源相对集中,而广大县域医院特别是中西部不发达省份县域医院,医疗资源相对稀缺,因此互联网平台为拟合双方需求提供了有效的供给,特别是在疫情发展期,互联网平台上的问诊需求得到有效解决。

三级医院互联网医院化率仅10%,未来增长弹性将是数倍。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情况的报告》,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国已有269家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同时全国已有19个省份依托互联网或专网建成省统一规划的远程医疗网络平台,实现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查询共享服务。2019年11月底全国共有2681家三级医院,互联网医院占三级医院比例仅为10%。同时国家卫健委表示下一步将着力推动实现二级以上医院普遍提供线上服务,三级医院实现院内信息互通共享等“硬任务”,同时指导各地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监管平台建设。根据现状数据和政策发力重点领域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互联网医院建设提升空间巨大。根据易观发布的《中国医院互联网化专题研究报告2017》预测,未来五年医院互联网化率有望提升到80%,未来10年互联网将成为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全面重塑就诊全程,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综合以上数据可见,未来互联网医院增长的弹性将是数倍。

互联网医院信息化规模可达百亿。根据前瞻研究院和医信邦统计预测,2019年互联网医院市场总体规模可达700亿元,鉴于互联网医院是以互联网技术手段增加远程功能,主要建设增量是信息化软硬件及平台的投入。如果按照15%信息化投入比例计算,2019年互联网医院信息化市场规模在105亿左右,其市场增速比例应于互联网医院数量增速相匹配,未来长期增长弹性也可达数倍之多。

省级互联网监管平台先行,市场规模可达数十亿。按照互联网医院建设管理实施办法规定,省级互联网医院监管平台先期建设并融合对接是互联网医院建设的前置条件,因此省级互联网医院监管平台将得到全面建设。以近期新上线的浙江省互联网医院平台为例,平台包含监管和服务两大子平台,预计单省份建设规模可达一亿左右,总体市场规模可达数十亿。

分为平台建设+运营两大市场。互联网医院依然依托于当前的实体医院,信息化投入规模主要分两大部分,第一步是互联网医院平台建设,类似于医院信息化项目建设,将包含远程医疗中心及数据打通环节不断完善;第二步是诊疗运营,包含线上医生资源匹配、处方流转、线下医药配送等环节。

分级诊疗是指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将医疗机构进行分级,使各级医疗机构分工明确,各自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工作,从而实现患者到基层首诊和上下级医院双向转诊的合理就医格局。分级诊疗制度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

根据国内医疗卫生机构的辖区原则,分级诊疗制度的最主要的落地形式是医联体。

医联体是指区域医疗联合体,是按照分级诊疗制度安排,以当地医疗资源排名前列的医疗机构为核心主体,将同一个区域或同一业务范围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使得医疗资源更加有效均衡分配。医联体制度使得医院之间打破行政性组织架构的约束,开展医院之间广泛且密切的联合与医疗协作,成为一个医疗的命运共同体。广泛意义上的医联体按照组织形式可以分为四类:医疗联合体(医联体)、医疗共同体、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络。

医联体IT市场规模主要集中在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共同体,市场规模近百亿。根据国家卫健委最新披露数据,2018年底,我国共组建城市医疗集团1,860个,县域医疗共同体3,129个,跨区域专科联盟2,428个,面向边远贫困地区的远程医疗协作网5,682个。尽管医联体建设覆盖率较高,但真正发挥作用依然需要假以时日,组织形式成立后实质工作将紧跟而上,建设IT系统将是先行条件。假设2020年全国范围内的医联体建设将如期完成,而目前看IT系统建设步伐稍微晚于整体建设节奏。

覆盖率较高但依然任重道远,100家城市医疗集团和500个县域紧密型共同体试点衔枚疾行。2019年6月,国家卫健委表示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9重点工作任务”中,将重点抓好100个城市的医联体建设,借鉴深圳罗湖等地经验,推动医联体向紧密型方向发展。在总结安徽天长、浙江、山西等地典型实践的基础上,拟在全国遴选500个工作基础好、改革创新意识强的县开展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试点。2019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宣布将在全国118个城市开展医联体建设试点。

医联体总体市场规模可达185亿。综上所述,假设到2021年医联体IT系统建设全部完成,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区共同体为主要的IT系统建设领域,以城市医疗集团(2,000个)项目单价为400万,县域共同体(3,500个)项目单价为300万元进行测算,则医疗体IT市场总规模可达185亿。

在城市医疗集团领域,传统的HIT厂商在三级医院产品服务能力具备先发优势,在医联体项目中可以直接与核心的三级医院进行商谈竞标,提供医疗平台产品,比如卫宁健康为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等客户提供的医联体云平台产品。

3

阿里健康:背靠阿里平台,医药电商进军医疗。阿里健康是阿里系在互联网医疗健康板块的重要布局,公司背靠阿里平台,由医药电商业务带动整体营收快速增长,2019财年营收和毛利分别是50.9和13.3亿,同增108.6%和103.9%,医药电商占比超96%,增速为106.3%。

平安好医生:以保险导流为特色,流量平台数据变现模式探索成功。平安好医生是背靠国内保险巨头中国平安的线上医疗服务平台,托自有的全职医疗团队及自主研发的AI辅助诊疗系统,向用户提供7×24小时在线咨询、处方、转诊、挂号、第二诊疗意见及1小时送药等全流程服务,并且可以获取客户有效数据,联合平安系板块其他公司进行完善的后期服务。

传统的HIT厂商先期聚焦IT建设,全国布局明显。由于HIT厂商多数围绕医院进行信息化建设,定制化软件和项目实施决定现场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龙头厂商们在全国基本均有分公司,并且对不同分级的医疗机构也各有侧重。

从产品线、院端和公共卫生端覆盖客户数量分析:卫宁健康产品研发布局规划非常清晰,并在医院端要拥有非常显著的优势,创业慧康在公共卫生端(基层卫生和区域卫生领域)优势非常明显,东华软件(东华医为)主要聚焦在三甲大型医院。

龙头厂商具有较强的先发优势。从招标方看,电子病历升级及数据互联互通等政策硬性要求对软件产品通用性、项目实施服务能力、快速迭代上线均提出更高要求,因此会首选具备上述实力的IT厂商,并且龙头厂商在软件品牌、客户覆盖基数上已有明显先发优势。

部分第二梯队的上市公司及创业公司在医疗IT领域也积极布局,通过不同方式渗透到互联网医疗和医联体建设,其战略及手段侧重点也各有不同。由于下沉空间对应长尾市场,对第二梯队竞争格局相对更为友好,因此存在区域性逆袭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久远银海作为社保信息化龙头,自身也有医疗AI业务,例如与华西医院展开的合作,思路可类比纳里健康建设的邵逸夫医院项目。

微医集团:线上与线下成功结合的医疗服务平台。部分互联网创业公司起步于纯粹的线上整合平台,打造就医指导及健康咨询和移动医疗服务平台,并逐步发展到线下业务,如微医集团(原挂号网)为用户提供“线上+线下、全科+专科”的新型医疗健康服务。截至2018年5月,微医连接了全国30个省市的2,700多家重点医院、24万名医生,实名注册用户数超过1.6亿,累计服务人次超过5.8亿。微医集团业获得过腾讯投资,并参投上市公司易联众(持股9.58%),可以看出,腾讯等巨头也在力争实现医疗健康信息化领域的突破,微医集团在社保数据打通方面也有所布局。

春雨医生:纯粹线上服务集大成者。如春雨医生等创业公司一直深耕于线上医疗服务领域,并先后开展了在线问诊、空中医院、私人医生、开放平台和互联网诊疗平台等多项创新的医疗健康服务形态,最终目的是打造信息集合线上平台,并且多以APP形式呈现,实现便捷服务。

综上所述,在新数百亿级医疗信息化市场中,传统的HIT龙头(如卫宁健康、创业慧康)公司将持续领跑;第二梯队(如久远银海、朗玛信息)和互联网企业(如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可以把握市场扩容机会和区域性优势,实现突破。

4

5

1、疫情

由于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医学认知尚未有限,传播和诊疗的改善进程可能保持较差情况,使得上述分析中的周期从Q1拉长到后面季度,出现基本面恶化和业绩受挫的风险。

2、政策

尽管当前主管部门在医保支付、信息化支撑建设等政策不断放松,但未来侧重点工作可能扩散,并且传导渠道和力度有不畅通的可能性。

3、预算

对于十四五期间预算投入弹性尚存在不确定性,未来若受限于财政支出压力,存在投入不及预期的可能。

THE END
1.互联网+警告:请通过正确的地址访问系统http://sc.chinaport.gov.cn/
2.真的来了!AI赋能医疗降,三部门发布《卫生降行业人工智能应用智能辅助决策:为全科医生提供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推荐建议,辅助全科医生完成疾病诊断、门急诊病历书写、下一步检验检查推荐等辅助功能,智能推荐用药、转诊等诊疗建议,提供相似疾病诊断和治疗信息搜索,辅助基层全科医生提高问诊和治疗规范性,提高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zcxMDI2MQ==&mid=2649650711&idx=1&sn=cf72a3faa8a91ded45d331d57feeab18&chksm=bfbfdf77e0c40bdc09ea36b03936a151aa92825c1611b1930efd71c8d890eb6ac4efbb50ebcb&scene=27
3.首诊“破冰”纳入医保,互联网医疗市场有哪些新变化“此外,医保无法覆盖曾是不少互联网医院的一大‘堵点’,也是患者‘不买单’的最大原因。政策明确将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对行业而言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这个赛道将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张毅表示。 市场规模或达2000亿元,行业政策红利落地仍需面临挑战https://zhuanlan.zhihu.com/p/596528142
4.2020互联网医疗管理政策开放程度日益增加,加速互联网相关医疗服务需发展。从1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开始,政策对包括互联网医院、慢性病在线服务管理、互联网+药品等医疗信息化行业创新业务释放的利好信号不断,政府逐步放开对互联网医疗供给端的限制,打开需求释放通道。叠加疫情期间,用户被强制https://www.leadingir.com/trend/view/4821.html
5.医微客卫计委最新政策解读及对互联网医疗的启示 作者Dr.2,珍立拍股份公司董事长 编者按:第一作者徐宁宁为互联网医疗的跨界人士,6年新闻记者经历,4年腾讯和新浪高级经理,长期从事整合营销与商务推广,也是一名财经作家,著有《网络营销的小众时代》,凡凡为我司珍立拍合伙人,上市后将接替我成为新公司的CEO。 https://www.ewitkey.cn/cms/show-2738.html
6.2022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最新政策汇总一览(表)2022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最新政策汇总一览(表) 中商情报网讯:互联网医疗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的远程就诊、电子健康档案、康复、疾病咨询等健康服务。互联网医疗通常可分为三类,分别为远程医疗、互联网诊疗活动和互联网医院。目前,数字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及传统医院快速转型推动了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增长,中国互联https://www.askci.com/news/chanye/20220725/1713591934634.shtml
7.抗疫最新政策文件出炉:互联网医疗担要角这些公司或将深度受益此前国家卫健委在《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中指出,互联网医院将成为未来“互联网+医疗服务”深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近期全国各地的政策均在鼓励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广州卫健委已明确建议非紧急就医选择互联网医院就诊。据统计,10月20日以来,广州地区互联网医院在线诊疗已达27万人次,开具电子处方1.53万张。此外,自本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1149023
8.抗疫最新政策文件出炉:互联网医疗担要角这些公司或将深度受益【抗疫最新政策文件出炉:互联网医疗担要角 这些公司或将深度受益】今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做好新冠肺炎互联网医疗服务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通知》对于新冠肺炎互联网医疗服务要求、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规范等方面做出了指示,并要求各地医疗机构、县级及以上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做好新冠肺炎的互联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212122585511444.html
9.医疗设备网络安全风险及对策.docx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医疗设备将更加智能且互联,网络安全风险将进一步加剧。 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对医疗设备网络安全的监管力度。 提高医疗机构和设备制造商的安全意识,强化安全管理和技术研发,提升医疗设备的整体安全水平。医疗设备网络安全风险及对策:现状、挑战与应对 随着医疗科技的快速https://m.renrendoc.com/paper/304367064.html
10.2024年移动医疗市场调查报告(最新)中国移动医疗行业发展研究分析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 优惠价:7360元 移动医疗是通过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提供医疗咨询、健康管理、远程诊断等服务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管理的重视,移动医疗的市场需求迅速增长。目前,市场上的移动医疗应用种类繁多,功能各异,涵盖https://www.cir.cn/2014-02/YiDongYiLiaoShiChangDiaoChaBaoGao/
11.互联网医疗政策法律知识互联网医疗政策 -法律知识 2023-03-07 知识与热点类问题 法律分析: “互联网+”条件下的医疗服务仍然是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纳入现有政策框架中,强调线上线下公平。”国家医保局价格招采司负责人表示,另一方面,“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政策需要适应“互联网+”的行业规律和技术特点,发挥价格政策的杠杆作用,兼顾对https://lvlin.baidu.com/question/1504739249635133339.html
12.互联网产业发展周报:关键节点的战略分析在互联网产业的深刻变革中,监管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合规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解和适应监管政策的演变,对于确保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章将深入探讨监管政策对互联网企业合规经营的影响,以及企业如何在新环境下保证业务的合规性。 4.1 互联网监管政策的演变与影响 https://blog.csdn.net/weixin_33072399/article/details/144413597
13.互联网医疗行业现状及演进趋势深度分析报告精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医疗行业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2023年,这一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常态化时期,市场趋于理性,技术不断革新,政策利好频出。本文将深入分析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现状,并探讨其未来的演进趋势,旨在为行业参与者提供全面、客观的视角。一、互联https://www.vzkoo.com/read/2024121230a79ac6d8588f1d24f70640.html
14.重磅!互联网医疗首诊政策来了,这6省市或将率先试点这是国家层面首次提出将首诊纳入互联网医疗、医保,短短一百多字,却突破了国家互联网医疗的现行政策。如果首诊能够在互联网医院进行的话,将大大释放互联网医院的活力,新冠疫情期间的线上问诊火爆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不过,这个政策是“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为载体”,据悉,目前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仅在河北省https://www.bohe.cn/news/view/49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