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农村一位中医门诊被停半年,几百患者焦急求救!人称‘小济公’,当地却视而不见。”
这不是黄海涛第一次行医被叫停,有人说他是悬壶济世的“神医”,也有人骂他是害死人不偿命的“怪医”。
他就是生于乡村,长于乡村,用世人眼中“不科学”的医术治病救人,毁誉参半的乡村“赤脚医生”。
从药童到怪医
黄海涛出自海南省万宁市的一个小乡村,他的爷爷是名老中医。
以前农村医疗条件落后,医生更是少之又少,黄海涛的爷爷就成了当地人求医问药的“救命稻草”。
黄海涛耳濡目染,从小就对医术表现出了超高的兴趣和天赋,爷爷见他是个学医的好苗子,遂将他带在身边倾囊相授。
据周围邻居们回忆,黄海涛是看医书长大的,《本草纲目》、《黄帝内经》等医学宝典他早已烂熟于心。
每天一放学就跟着爷爷行医采药,九岁能“掐脉”,十一岁能看病,寻常的头疼脑热、胃痛腹泻他都能治,也因此得了个“小药童”的美称。
随着黄海涛十年如一日的钻研,在医学上的造诣越发深厚,成年后接替了爷爷的衣钵,成了当地新一代“赤脚医生”。
黄海涛行医很有一套,首先号脉精准。
无论什么病症,只要他上手搭脉就能根据脉象的强弱、浮沉、虚实判断出病情,给予相应的治疗手段。
再就是只用中医药。
用黄海涛的话来说,中药治本不伤身,根据病人的体质酌情配药,大病一二十副药,小病三五副药,基本都能药到病除,不留后遗症;
碰到病情复杂严重一些的,他还会辅以针灸治疗,几针下去顿时“立竿见影”,可谓是神乎其技。
渐渐地,黄海涛就在当地打响了名号,很多人慕名赶来找他看病,然后发现越是疑难杂症他越是有奇招,总能将病治好。
为此一传十十传百,就连外省的人都千里迢迢的赶来求医问药,黄海涛的名字成了一块“活招牌”。
黄海涛医术虽好,但村民们更喜欢用“怪医”来称呼他,因为他看起来完全不像医术高明的大夫。
个子不高,人也邋遢,平日里留着一头略显油腻的中分头,一年四季穿着凉拖鞋,或者干脆光着脚,有一搭没一搭的抽着烟……
不像神医,倒像一个闲汉。
神医也好,怪医也罢,黄海涛的存在到底为村民们提供了一份健康保证,更添了不少谈资。
只要谈起“怪医”他们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为无聊枯燥的乡村生活添了几分野趣。
频频被举报
黄海涛虽然声名远播,但不全都是赞誉,也有很多批判质疑的声音,甚至还有很多人故意挑衅闹事,想砸了他的招牌。
因为黄海涛掌握的都是传统中医技法,没有接受过正统的现代医学教育。
黄海涛也深知自己的短板。
从2015年开始就一边行医一边学习,考取成人大专和长沙医学院的本科证书,努力提升自己,减少行医过程中的阻碍,更好的造福乡民。
谁曾想2016年的时候,他突然被人匿名举报无证行医。
黄海涛心急,他的病人们更急。
从法律角度而言,非法行医确实不当,但中医在国内的处境一直尴尬。
很多乡村老一辈中医都是靠师徒传授,没有合法的行医手续和资质,可这并不代表着他们医术不佳。
很多村民们就医不便,多亏有黄海涛这样的赤脚医生他们才能有医可看,对病人们而言他就是最好的医生。
所以得知黄海涛被举报停业后,很多病人们自发请愿,向有关领导反映问题和情况。
当地的卫生部门也清楚黄海涛的特殊性,深知乡医对农村医疗的重要性,在各方的努力和调和之下,黄海涛的卫生室终于再次开业。
有了这次经历,黄海涛行医时越发谨慎。
当时国家对中医有了专门规定,凡是以师承方式系统学习过中医并有多年行医经验的,可以参加医师资格考核获取执业资格,黄海涛就报名了资格考核。
本以为雨过天晴,黄海涛的行医路却迎来了第二次“低谷”,再次被有心人算计,被迫叫停。
其实黄海涛行医以来,一直秉持着惠济百姓的初衷。
一般来说,放弃大医院治疗而选择向黄海涛求医的病人,除了确实是信任他的医术,另一方面就是无法支付大医院的高额医药手术费。
可以说十个病人里六个都是穷人,穷人的钱他不忍心赚。
所以黄海涛从不收病人的挂号费,还会定期给家庭困难的老乡们上门看病,碰到外地赶来求医的穷人,他都是不收医药费的。
都说医生是治病赚钱,但黄海涛的卫生室开业以来还真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他自己安于清贫,想为百姓们多做实事,不求回报。
患者们都称他为当世“小济公”、“慈善家”,却没想到会挡了其他人的财路。
随着黄海涛声名鹊起,外人总觉得他赚得盆满钵满,想要从他身上分一杯羹,但黄海涛拒绝了这种索贿行为。
对方就换一种方式,改成请他吃饭,高额消费后却让黄海涛买单,其中一次吃饭就花去了六千多元。
这简直就是变相的敲诈勒索,黄海涛对此不胜其扰。
因为黄海涛没给,当年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校验年审单上,就从原本“通过”改成了“不通过”,卫生室被责令停业整改。
因为卫生室再次被查,成百上千名病人得不到救治,患者和家属们为了替黄海涛洗刷冤屈,自发联合在一起写请愿书,还拨打了政府热线。
2019年11月8日,海南法制时报还专门报道了这起事件,批评了此等劣迹,替黄海涛伸张正义。
因为这次事件的揭露,当地也展开了基层“微腐败”的整治工作。
一次次风波的平息,换来的不是长久的太平,而是更大的波澜,继被举报无证行医和拒绝索贿遭报复之后,黄海涛第三次遇到了叫停。
2020年起,随着疫情的爆发和加剧,前来求医问药的病人空前得多,很多村民由此看到了“商机”。
原本黄海涛看病是不收挂号费的,村民们却打着他的旗号故意设置挂号名额,从中赚取病人的费用。
更有甚者,还在村子里收起了交通费,凡是来村里找黄海涛看病的人都必须交高昂停车费,否则就不让进村。
村民们的行为遭到了黄海涛的反对和制止,引发了部分村民的不满。
随着疫情防控严格,当地村委会以患者流动性强,影响村子的环境和卫生安全为由,禁止黄海涛给外乡人看病,为此还搭建了专门的岗亭用来盯梢。
黄海涛的卫生室再次“被关门”。
面对记者的采访,有知情村民们给出了公允的答案:
“就是看不惯黄海涛一个人赚钱。”
因为人性的丑恶,黄海涛在村子受到了排挤,各种恐吓威胁的手段层出不穷,引得当地派出所多次出警制止。
可都效果甚微,闹事的村民们毫不收敛,打定主意要逼走黄海涛。
面对一次次闹剧的发生,黄海涛有些心累,却不曾退让:
“他们想让我当慈善家,寄生在我身上发家致富,这是不可能的,我的号永远免费,他们别想着不劳而获。”
既然道不同,那就不相为谋,于是黄海涛再次“消失”了。
漫漫行医路
虽说黄海涛的卫生室再次被叫停了,但他本人的行医之心并不曾动摇,很多病人们也在努力鼓励并帮助他重新“出山”。
他们联名写信给当地的领导,声称来找黄海涛看病的都是“重病”或“疑难杂症”,为了求医奔赴全国各地,早已经疲惫不堪。
很多慕名而来的家属和病人只能挤在一个小院子里,等待救治的机会。
呼吁各级领导可以重视这件事情,做好了不仅是惠民的大事,也能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书信言辞恳切,句句哀求,诉说了无数病患们的心声,足可见民心所向。
面对患者的信任,黄海涛感慨万千。
因为行医受限,他只能住在酒店里偷偷给患者看病,可他并不曾抱怨环境,更没有一蹶不振。
他甚至站在了很多患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认为背负在他身上的口碑之争归根究底还是人们对中医的“信任危机”。
随着现代西医的发展,以及身怀绝技的老中医去世,传统医学在某种程度上断了传承。
故而属于乡村中医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就越来越窄,这是整个民族的损失。
黄海涛是从前的赤脚医生,也是今天的乡村医生。
只是他们处境尴尬,说是医生,官方不承认;说是农民,可他们却又实实在在干着医生的工作。
他们的产生源于当初那个缺医少药的困难时代,半个多世纪以来,无数乡村医生坚守在最基层,为当地的医疗建设和百姓身体健康默默奉献。
虽说如今医疗水平得到了发展,但在农村和偏远山区,乡村医生依旧是医疗卫生行业的“主力军”,承担着数以万计百姓的就医重担。
目前正致力于研究各种疑难杂症的治疗手段,有些方子已经初步成型,等待完全成熟之后他就将方子上交给国家,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所以有人将黄海涛称作神医,但他不想要做什么神医,只希望中医能被人们重新认识和尊重,而他愿意做乡村中医的“拓路人”之一。
正因为有太多像他这样的医生在坚守,传统医学才不至于走向没落,他们的功绩不应该被轻描淡写地抹杀掉。
结语
就像其中一位患者所言:
“大家组团写信发帖,就是为了让黄海涛恢复行医,这么大的一个地方,还容不下一个医生吗?”
同理,这么大的一个地方,还容不下乡村医生和中医的发展吗?自然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