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医生在抖音做KOL,医疗科普迈向大众
02
尽管制作专业、通俗、易懂的医疗健康科普视频不容易,但医生类KOL爆发和健康类内容,却在各领域呈高速增长态势。
新榜报告显示:从已明确疾病领域的医生分布来看,抖音医生KOL前10疾病领域分布依次为,皮肤科、心血管、全科、内分泌科、妇产科、肾科、眼科、内科、儿科和耳鼻喉科。这意味着,上述十大疾病类短视频内容,已成为平台用户的刚性需求。
“医疗科普短视频,大约是从2018年开始成为大势所趋。”一位去年入驻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三甲医院医生说。
“很多大人都知道,宝宝肠绞痛可以采取飞机抱姿势来缓解症状、安抚孩子,但飞机抱如何抱,正确姿势是什么,我也是看了短视频才知道。”一位幼儿家长说,他从短视频上,学到了很多实用、直观的育儿知识,同时还可以与医生提问和互动。这就是简单直接科普视频对自己的意义。
对医疗健康科普传播渠道而言,这等同于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过去,医疗健康科普大致分为四种形式:一种是以专业书籍、报刊为主的图文资料;一种是以养生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一种是线下科普讲座或者科普活动等等;还有一种,是互联网兴起后的PC网页以及APP查询,这解决了信息检索的问题,但在互动性、直观生动等上仍有很大不足。
“总体来说,上述形式大多枯燥、难懂,更重要的传播方式覆盖范围较小,医疗健康科普道路漫漫。”一位观察人士说。相比之下,孙秋宁通过短视频1年不到涨粉330万,这在过去的传播条件下是无法想象的,这是众多网红医生涌现的重要原因。
但事实上,随着国民“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人们对医疗健康科普的需求,一直都呈日益增长态势。
政策角度来看,2019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提出将开展15个重大专项行动,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其中,健康知识普及行动被排在15项专项行动之首。
目前来看,医疗科普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正加速医学科普知识传播,成为人们正确面对疾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而且,它还可以解决一个大问题——在专家名医一号难求、医疗环境越来越拥挤下,解决规模化医疗科普的难题。
“假设我们上传一条短视频或者一次直播,可能在单个短视频平台就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上千万的点击,同时还可以在各大平台不断播出。”在上述人士看来,最权威的医生、最普世的平台、最合适的形式,三者联手,才能形成三位一体的传播格局,推动健康知识的普及。
03
医疗科普,“去伪存真”最重要
不过,医学是通过科学或技术的手段处理生命各种疾病或病变的一种学科,医疗科普的知识壁垒也因此很高,且涵盖大量专业性词汇,甚至涉及到生命安全,对平台而言有着更高的监管要求和审核门槛。
以抖音为例,目前抖音医疗健康内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认证医生/认证医疗机构发布的医疗科普,比如鲍秀兰、孙秋宁等;另一大类是非认证用户发布的健康科普。
医疗科普和健康科普,两者之间的区别是,医疗科普在科普过程中可以涉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用药,健康科普只能讲述健康生活方式。
“医疗内容门槛太高,不权威、不专业就非常容易翻车,影响极大。”有健康垂类MCN机构的创始人称,此前就曾有媒体报道过医生大V越科室科普、医生身份造假等不规范情况,这就要求源头上的监管——短视频平台的责任不可缺位。
目前,以抖音为首的短视频平台,正在加速整治这一问题。来自抖音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1月至3月,抖音封禁1278个存在站外导流违规提供医疗服务、资质造假等问题的违规账号。同时,下架61.2万个违规医疗科普的视频和7.3万个健康谣言视频。
根据其规则,目前只有认证医生或机构才可以发布医疗科普,同时平台引入安全审核和专业审核把控内容,最后还有用户举报渠道兜底。
在抖音看来,这是对伪医学科普释放“零容忍”信号的“三道防线”,以此确保抖音上的医疗科普内容专业可靠。
“认证医生和机构的资质目前有半年审、年审机制,同时上线了人镜一致排查,确保获得认证资质的人和出现在镜头前科普的医生为同一人。”抖音健康安全策略负责人张晨称。
据介绍,目前抖音医疗科普内容专业审核团队由中/西医临床医生和医学专业人员组成,他们会从科学性、普适性、客观性、安全性等方面综合把控。“一旦平台认证,普通用户更为信赖,我们希望能够和认证用户一起,用更加严谨科学的内容回馈信赖。”抖音健康内容安全负责人赵文文解释称,这是对认证用户引入专业审核的重要原因。
对于这些医生KOL来说,这显然是一种考验。
“专业医生通过科普短视频普及正确的医学知识、展现医生是怎样的群体,是相当必要且有意义的事。”他说,相比商业流量变现,他更期待的,是把抖音号打造成一个可信赖的个人品牌。
无论如何,如同田艳涛一直记着的四个字——医者仁心。这是所有医疗科普存在的重要意义。有个外地赶到北京的病人,挂不上号,他在私信里告诉病人,几点几分等在医院哪条走廊,这样他经过时能帮忙看几分钟。
现在,田艳涛将“学术、手术、科普”比喻成齐头并进的三驾马车。学术上他已是博士生导师,手术上已做过3500台;唯有科普,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收获成果。“我早就想清楚了,就是踏踏实实地、持续地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