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医生”彭军:做患者心中的一盏灯
初心如磐患者至上甘奉献
毋用说,医生是一个辛苦的职业,要兼顾临床、科研、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内容,彭军教授始终一如既往地付出、钻研。每天早上,彭军教授都要查房,他会详细查看每位住院病人的情况,再与病人及家属聊聊病情、谈谈生活,缓解他们的焦虑。查完房后,他会与下级医生交流治疗方案,带领病区全体医生进行病例讨论或者最新文献的学习。每周三,彭军教授总会早早地出现在门诊诊室,他总说这样能让患者少等一会儿,能让他们尽快看上病,让他们心里少一分担心。
遇到经济情况不太好的病人时,彭军教授会为他们选择符合实际情况的治疗方案,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尽量减少一些费用。2014年,彭军教授接诊了一位慢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陈奶奶,当得知检查需要花费近千元时,陈奶奶有些犹豫,可她的老伴却坚定地说,“彭医生,该做的检查我们一定做,该吃的药我也会盯着老婆子按时吃”。彭军教授被打动了,安排了一个跟门诊的学生带着他们去做检查、拿药,并叮嘱,“下次你们再来复诊的时候,别挂号了,我这200元的挂号费能省就省了吧。”彭军教授总是笑呵呵地对待每一位患者,他说,“让患者减少痛苦,恢复健康,能从医院高高兴兴地回家,这不就是我们做医生的初心么。”
信仰如炬勇于担当善科研
近年来,彭军教授潜心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常见血液病的诊治。主攻ITP的细胞及分子免疫学研究,从多个角度研究了ITP的免疫失耐受和耐受重建机制,为患者恢复免疫耐受提供了新思路,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通过揭示ITP发病新机制,实现了分层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项目组历时13年,在国自然项目支持下,研究发病机制,聚焦临床,在ITP诊疗方面取得重大成果,项目组建立的ITP发病机制的系列判定试验于国内26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ITP患者超过6000位,针对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具体机制,进行定向免疫干预,长期有效率达到90%以上。
朝乾夕惕,功不唐捐。彭军教授发表了SCI收录论文50余篇,其中以通讯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血液领域最顶尖的杂志Blood发表论著14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重点支持项目、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等十多项国家级课题,参与制定2016、2018、2020版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南。作为造血干细胞亚专业带头人,彭军教授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做好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引领专业发展。
坚守如歌丹心不改勤治学
在努力提升自我,潜心科研的同时,彭军教授也坚持一线授课,为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讲授理论课并承担带教实习和见习,现已培养硕博士研究生共39人,被评为山东省及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大学爱岗敬业十大模范人物,指导两位博士研究生的博士论文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同时彭军教授也十分关心青年医师的发展,提出了“关于完善新入职学术型博士青年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人才发展规划的提案”,助力青年医师成长晋升,提升了他们的工作热情。提案提交后,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已在医院实施,该提案也在山东省“新时代、新动能、新作为优秀职工代表提案”评选活动获得二等奖。
“做彭老师的学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齐鲁医学院2019级博士生刘强表示,彭军老师对患者认真耐心,无私付出,有的患者找他看病,诊断后发现病情不在他的专业范围内,都会将200元挂号费退掉;他也很关心学生们,经常和大家交流,节日的时候请大家吃爱吃的美食。彭军老师的勤奋、对患者的无微不至、对学术的扎实,深深影响了学生们。
早出晚归,辛勤耕耘,彭军教授带领血液科不断开拓创新发展。齐鲁医院血液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医院重点科室,是国内较早批准的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山东省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工作室。让人欣喜的是,在团队中,彭军教授所从事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免疫发病机制和免疫耐受研究领域,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名列前茅。
彭军教授将继续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熟悉的医疗、科研和教学领域,不忘做医生的初心,致力于钻研临床难题、推动学科发展、培养青年人才,勤勤恳恳,敬业奉献,为减轻患者病痛,护佑人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贡献绵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