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前这个打开的腹腔让手术台前的其他人绝望地叹气,所有器官粘得一塌糊涂,整个大的血管表全都是转移的淋巴结,看都看不清。
这是一位晚期卵巢癌伴严重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至肾动脉的患者,有人建议,别做了,标记着,回去放疗吧。
可潘凌亚说,瘤子要小于1公分化疗才敏感。她像一位驰骋疆场的将军,一声令下,聚精会神……
手术结束后,旁边的医生由衷地说:“潘大夫,就冲您切得这么干净,患者就能多活好几年。”
学习,一位大师随着又一位大师
潘凌亚,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主任,说起她和妇科肿瘤这个亚学科的渊源,还得从学生时代说起。
1988年,潘凌亚考取协和医院韩美玲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开始涉足妇科专业领域,并随着她1990年读博士研究生,奠定了她今后的职业方向。
1990年,在平均一届只有两个博士生名额的激烈竞争中,她成为我国著名妇科肿瘤专家、前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吴葆桢教授门下弟子。吴葆桢是林巧稚教授的学生,我国著名妇科肿瘤专家,也是改革开放后首批访美留学学者中两名医学专家之一,在妇科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流行病学研究和腹腔粘连预防等的研究中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首先阐明了卵巢癌淋巴转移的规律,推行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
1992年,吴葆祯教授因病不幸辞世,潘凌亚又转投“世界绒癌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宋鸿钊教授,潜心学习,完成了最终的学业。
站在大师的肩膀上,从事着比普通妇科更辛苦、手术风险更高的妇科肿瘤工作,专注于妇科肿瘤的临床和研究,还在于她喜欢挑战的个性。
她说,妇产科本来就是内、外、妇、儿、基础、临床交叉最紧密的学科,肿瘤医生还要掌握内科学的肿瘤化疗内科知识。对于女病人来讲,不仅治病,还要为她的生育,为她的家庭着想。“我希望把学校学到的知识,无论是基础还是临床的都能用到病人身上。”
参加国际会议
有人形容,潘主任每年的手术,就是一个恶战,连着又一个恶战。到协和她手里的病人,很多要么是别人做不了的,要么是不愿意做的。就好像文首出现的那例卵巢癌伴严重淋巴转移的患者。
可一讲起手术来,潘凌亚就抑制不住的兴奋:她形容自己做手术就是拼命,从来不吝惜自己。上了手术台,眼里只有患者,只有病变,不把敌人悉数歼灭,决不收兵。
微创化是近年来肿瘤治疗的趋势,以前只用于良性病变的微创手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妇科恶性肿瘤的手术,包括保留神经的宫颈癌根治术,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潘凌亚凭借深厚的临床经验和对解剖学结构的认知,努力钻研新的手术技能。她说,当你把每一条血管、每一根神经都解剖得清清楚楚,把瘤子和淋巴清扫得干干静静时,就像艺术家欣赏自己的作品,我都很享受这个过程。
卵巢癌是目前妇科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起病隐蔽,出现症状到医院的,70%以上都是晚期了,所以又被称为“隐形杀手”。所有卵巢癌手术被称为“肿瘤细胞减灭术”,并不是单纯的全子宫、双附件、大网膜、阑尾、盆腹腔淋巴结的清扫,而是尽一切努力,切除一切肉眼可见的病灶。因为有可能肉眼看到一个瘤子都没有了,但还有好多镜下病变看不到。所以,这又是一个良心手术。
她记得还有一台手术,从下午5点,一直做到夜里2点,做了8个多小时。助手心疼她,说:“这么晚了,就别清扫淋巴结了吧”。可她说,瘤子都切干净了,这时候淋巴结到底有没有很可能影响预后。她坚持清扫完了才回家。
她说,我是妇科肿瘤专业医师,看着还有瘤子没切,关上腹腔,我觉得是我失职。
师徒同台
“我要做最棒的医生,我也要做临床最需要的科研”,她说。
“化疗耐药是卵巢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A3可能为卵巢癌铂类耐药标记蛋白的发现,提示A3蛋白有望成为卵巢癌患者耐药的筛选标记物,同时提示医生对卵巢癌耐药患者的化疗方案进行选择。”
从1995年开始,潘凌亚教授开始进行卵巢癌化疗耐药的研究,每年招好几个研究生,全部致力于此,尤其是化疗耐药的研究,至今已经20年。作为项目负责人一共承担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有1项国家卫生部基金。
为了能尽早将科研成果用于临床,她和有关研究部门合作,正在研发试剂盒,希望能通过这个试剂盒,直接从从外周血中检测出耐药蛋白,从而更方便临床使用。这是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化医学研究的典范。
潘凌亚前几天刚给妞妞(化名)做了囊肿切除的腹腔镜手术。整个就医过程,妞妞一点儿也不害怕,也不觉得疼或不舒服,妞妞对自己的妈妈说:“这个医生阿姨和蔼可亲,说话比你可温柔多了。”
妞妞妈说,术后潘主任对她说:“看到囊肿小没舍得往大拉伤口。”听到“没舍得”这三个不经意间说出的词,身为一个母亲,她心里说不出的感动,由此可知,整个手术过程潘主任是多么地小心翼翼。
有些肿瘤患者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有时会放弃治疗。为了说服病人,她会说:“你就是我自己的家人,我也这么建议你手术。”
老患者和她已经熟稔得像朋友一样。
有的好久没来,一见面:“呦,潘主任,您又开会去啦?”
“什么叫‘我又’呀,我最不爱听啦。”纯正的京腔,此时潘主任像个受了委屈的小姑娘,嗔怪着。
她说,“我最怕门诊病人找我,我不在,一等等一星期。”所以类似外出开会的事情她能推就推,压缩到每年最多开一到两次会,停一到两个门诊。“我绝不会因为自己的事耽误了门诊。”
她的门诊经常要看到晚上9点以后,是因为看第一个和最后一个,一样仔细,所以病人都愿意等着。她的手术,第一台和最后一台也是一样,不会因为累了,回家晚了就有一丝懈怠。只要是她答应了患者,她一定上台,不管手术大小。
她的一位病人说:如果这个世界有菩萨,那潘大夫就是患者的菩萨,我真想拥抱她一下!
2013年她的手术量487台,4800个门诊,平均每天20个病人,2台手术。2014年,她又有了新的突破:门诊人次突破5000,达到5066人,手术数量更是比上一年增加了近200台,年手术量达到685台!
一位患者以这样一个段子表达了对她的感激:“美国名院把病看,恢复如初难上难,找到协和潘凌亚,妙手回春病逆转,古存传世名医谱,今有潘姨救红颜。”
潘凌亚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妇产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妇产科副主任。
擅长
妇科肿瘤和妇科疾病的临床和手术治疗
兵器谱认证
妇科恶性肿瘤治疗及应用基础研究
每周一上午、周四下午(特需门诊),周一下午(专家门诊)
简历
1983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妇产科学系,获医学博士学位。1996~1997年在香港大学玛丽医院进修临床妇科肿瘤学。
长期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具有丰富的治疗妇产科,特别是妇科肿瘤和妇科疾病的临床经验和熟练的手术技巧。致力于妇科恶性肿瘤的规范化、个体化、人性化、以及微创化治疗以及妇科肿瘤、卵巢癌的应用基础研究。
中国女医师协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委员,《基础医学与临床》杂志副主编,《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编委,《国际妇科肿瘤杂志中文版》编委,《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初审专家。国家药监局新药评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