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博上流传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服务--陪诊。
每次看完病,无论是家属还是病人,都会有一种掉一层皮的感觉。
据说有一次,陈天桥的女儿感冒了,他觉得这不是个大事,于是决定和一般病患一样自己带孩子去医院看病。挂上号之后进行了各种跨科检查,没完没了的排队。“他一开始觉得一两个小时”,结果“搞了整整七个小时”。
连曾经的首富都对门诊看病束手无策,可见看病是真的很难。
而陪诊员服务,简直就是这种情况的救星。通过陪诊员服务,大家可以继续专注自己的工作,家人也能得到专业的陪护,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一举两得。
1、
私家医生服务
目前,国内医疗资源的分配还是非常不平衡。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于2016年,占国内医院总数仅7.7%的三级医院便承担了全国49.8%的医疗咨询量。
也就是说,有超过90%的医疗资源没有被合理利用。
这就造成了好医院人满为患,普通医院门可罗雀的现象,每一次去省级三甲医院,基本都是排队3小时,问诊3分钟,给患者带来了非常不好的用户体验。
但其实也不难理解这种情况,毕竟是自己的身体,大家都希望得到精准的治疗服务。但是,难道其他90%的三甲医院,就不能看病了吗?
之前微博曾经有爆料,有患者误入"莆田系"医院,诊断出患了肿瘤,需要马上做手术。但是去三甲医院复查,就得出身体健康这样完全相反的结论。
所以,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不透明也是导致医疗资源不平衡的一个原因。
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医疗资讯平台,去详细的列举每个医师的资历和过往看病的经验,所以每当我们在选医院,选科室、选医生的时候,往往都是一脸懵的状态。最后导致所有病人都往最出名的三甲医院钻的结果。
而且在app上咨询问诊非常方便。之前桥水基金的创始人达里奥就曾经透露,他每次看病都会找三个专家进行问诊,综合这些专家的意见再进行治疗,从而降低误诊的可能性。
除了透明度,体系也是我国医疗不平衡的一个原因。在美国的医疗体系中,有一个"看门人"的角色,这个角色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家庭医生,主要负责病人病症的初步判断。
而假如有家庭医生这个角色,家庭医生会根据病人的整体病症和过往病历,让病人先做整体的检查,一步步筛查病因,找到后再转介更专业的专科医生。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第一,节省了医疗资源,避免了无效问诊。
第二,家庭医生可以一直跟踪病人的身体情况,更有利于做出正确的诊断。
之前一个综艺里面,一个男明星曾经透露,他们家有聘请专门的私人家庭医生,每周上门一次为家里人做诊断,这样就能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防患未然。
这是一个很好的诊疗模式,然而现实是,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负担得起巨额的上门诊疗费用。
2、
总体来看,互联网是一个先发优势非常明显的行业,行业格局一旦落定,就很难打破。
3、
大健康布局
而一切的起因,其实只是开窗这一个动作。
试想假如当时有一个专业的家庭医生,告诫作者的岳父,外面天冷不宜开窗,完全就能避开这样的悲剧。
从这个例子也能看出,其实在医疗行业中,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很多的大病,都是因为患者一点的疏忽或者检查不到位,到最后发现时,已经是不治之症。这个时候治疗,不光要耗费巨大的医疗资源,往往结果也不会太好。
相信我们国家未来的医疗,在互联网的助力下,会更完善和合理,让更多的家庭避免遗憾,享受更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