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患者再次出现尿蛋白升高可以通过调整身体状态、纠正不合理饮食、加用抗感染药物等达到降蛋白的目的。
尿蛋白高是各种肾脏疾病的主要表现之一,临床表现为肾炎综合征或肾病综合征的患者,尿蛋白都会明显升高,可以是少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介于0.3—1.0g之间),也可以是中等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介于1.0—3.5g之间),甚至还可以是大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大于3.5g),若做尿常规检查,患者的尿蛋白加号可以是尿PRO±与1+,或尿PRO2+与3+。而长期尿蛋白明显升高的肾病,以后进展为尿毒症的风险会明显增加。通过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的尿蛋白是可以降下来的,这样就可以降低尿毒症风险或完全避免进展为尿毒症。
然而,不管是仅有少量蛋白尿的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也好或为中等量蛋白尿的IgA肾病也好,还是存在大量蛋白尿的微小病变与膜性肾病也好,尿蛋白降下来之后,药也已减量或已停药,患者的尿蛋白可能还会升高。或许有些肾病患者原本曾经使用过糖皮质激素,当发现尿蛋白又高了,肾友再想解决的办法往往又会想到加用激素。我们说,肾病患者再次出现尿蛋白升高,可以不用总想着使用激素,如下这五种方法也都可供选择,一样具有非常好的降蛋白或降“+”号效果。
1.什么药物都不用加
相当多的肾病患者,一发现尿蛋白高了就会想到是肾病复发或加重了,其实有些情况并非如此。只通过尿常规中尿蛋白(PRO)加号多少来判断尿蛋白是不是高了,显然容易造成误判。比如,IgA肾病或肾病综合征患者之前的尿蛋白一直很好,检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都小于0.3克,尿常规中尿PRO也多为阴性(-)或半个+号(±),这一次在空腹情况检查的尿蛋白一下变成3+,会认为是尿蛋白又高了及肾病“复发”了。遇到这种情况,先别下这样结论,或许只是由于这一次尿液过分浓缩引起的尿蛋白3+,应再次复查尿常规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若检查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并没有升高,就可以什么药都不用加了。
2.调整一下身体状态
3.纠正不合理的膳食
不合理膳食也会影响肾病患者尿蛋白加号与尿蛋白总量,尤其是高蛋白饮食,大鱼大肉、胡吃海吃、正常吃饭的情况下又额外补充蛋白粉或喝很多牛奶等等,都会增加肾脏负担,同时,患者的尿蛋白也会随之增加排泄量,进一步检查尿常规与尿蛋白定量就会出现尿PRO变成2+或3+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也会升高到1.0g以上甚至更高。及时纠正不合理的高蛋白饮食,患者的尿蛋白又会降下来,也可以降至正常范围。但若是长期高蛋白饮食,则患者的尿蛋白很难降到完全正常,患者的肾功能也会受损。
4.只加用抗感染药物
在肾病复发或加重的诱发因素中,感染性疾病是最为常见的诱因之一,即感染后也会引起患者尿蛋白再次升高。然而,并不是每次感染,都属于肾病复发或肾病加重,有的时候只是出现一过性尿蛋白升高,表现为尿PRO1+、2+或3+,24小时尿蛋白定量也会高上去。此时别急着加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而是应该先给予积极的抗感染与对症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感染、肺炎、皮肤感染、肠道感染及泌尿道感染等等,都应根据细菌类型选用适合的抗菌素。待感染控制后再做尿蛋白检查,或许尿蛋白又能恢复到原来水平或正常范围。
5.仅单用免疫抑制剂
尿蛋白又高了,真正被确定为肾病复发的患者并不多,即更多的是由如上这些原因或情况引起的尿蛋白升高。但是,仍有部分肾病患者可诊断为肾病复发了,此时就需要采取进一步治疗措施,重新制定治疗方案。原来曾经使用过糖皮质激素的肾病患者,这一次也可以不用;从未使用过糖皮质激素的肾病患者,这一次也不一定需要使用。我们说,对于肾炎综合征(如IgA肾病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等)或肾病综合征(如特发性膜性肾病与狼疮性肾炎继发的肾病综合征等),激素都可以是其适应症。在用到具体患者身上,当出现不适合的情况时,也可以选择其它“作用强”的药物,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各种免疫抑制剂。
一般来说,配合激素使用的免疫抑制剂,治肾病降蛋白效果会更好。但是,有的免疫抑制剂也可以不配合激素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如雷公藤多甙片、昆仙胶囊、他克莫司及环孢素等。这就需要根据具体病情选择使用,即仅单用免疫抑制剂,也能起到很好的降蛋白效果。因此,并不是说只要尿蛋白高了就一定得加用激素以达到治肾病降蛋白的目的,还是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而定。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我有话说
0/500
同步到新浪微博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