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无限游戏’,就是说你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扩充自己的半径,而非觉得做对了一个选择,就一劳永逸,走到头了。”——陶勇
2022年,当你在各个网络平台上搜索“陶勇”,你会发现,出现的已不再是那场触目惊心的伤医事件,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活跃在公益活动和综艺节目中的身影。
曾有人说,通过新闻第一次认识陶勇,曾经光芒万丈的眼科医生在创伤后选择自我修复与和解;通过《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次认识了陶勇,温柔、睿智的段子手和鸡汤大师形象圈粉一片。而通过他的微博、直播、出版的书籍、参与的公益,可以看到一个更为丰富的人格——一个在不变的圆心中不断拓宽半径、探索无限可能的斜杠青年。
一、这双眼睛,总有人为你守护
抬头看病、低头科研,这几乎构成陶勇疫情期间的日常。
在社交平台上,陶勇也经常收到网友关于眼部问题的咨询。咨询的人多了,他索性就开设了一个专门的话题和干货合集,每周收集并回复病友问题,将社交平台当作他的第二个“门诊”。近视手术、青光眼、白内障、飞蚊症......网友的留言中除了这些专业的眼病,慢慢也出现了很多关于职业、学习上的困惑,甚至是生活点滴的交流互动。一个更平易近人的邻家医生形象在这一来一回中跃然纸上:他守护眼睛,也在守护光明与希望;我们在对答中获得疗愈眼睛的方法,也获得了疗愈心灵的力量。
大家将陶勇看作眼睛和希望的守护者,但他也坦言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也会经常有想要放弃的瞬间。不仅是自己,所有的医生都会有——可能是连续好几个晚上加班、压力太大的时候,也有可能是患者不理解、家人不支持的时候。培养一位眼科医生的周期是漫长的15年,可也许压倒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只是负面情绪爆发的1秒钟。
值不值得等不等得起耗不耗得住这些来自同行和医学生后辈的灵魂发问,陶勇无法给到他们具体的建议。但他相信,选择并坚持医疗这样高风险职业的人,一定是因为心中有情怀支撑,在治病救人中感受到了价值感和乐趣。总有人通过不断的努力让当初的选择变得正确,也总有人能够在互相支撑、彼此勉励中找到守护的理由。
陶勇在母校北京大学医学部与医学生交流
医学的半径里,陶勇还在继续前行着。
二、“正业”之外,陶勇还在做什么
一年上21个节目、35次专访、40多次热搜,出版书籍漫画,参与科普公益活动......
在医生的主业之外,这两年陶勇也日益活跃在公众视野中。面对网友给他打上“网红医生”的标签,陶勇却不是很在意。忙得脚不沾地的他甚至还笑着调侃自己,“我有时候都觉得自己好像在不务正业,常常跟别人开玩笑说快批评我两句。”玩笑归玩笑,陶勇自己心中却有一杆秤。大众心目中传统的医生是坐在诊室里开药、开单子、看病人、做手术,但现在的他却觉得不应该只这么干。别人看来的“出格”,在他看来并没有偏离作为医生的初心。“我现在参加医学类的综艺、科普创作,以及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去做公益项目,其实圆心并没有变,只不过半径扩大了”,陶勇如是说。
未来的医学是什么样子的谁也无法下定义。但陶勇相信,“未来不是我们所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道路也不是我们要去发现的,而是我们要去创建的。”没有活成大家认知中的传统医生角色,陶勇并不觉得抱歉,因为他已经找到了自己心目中医学的样子,一个更符合时代需要的样子。
他的话语依旧温柔而坚定,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他在《自造》这本书中描述的“内心自洽”状态。尽管这个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他始终清楚自己的定位、该往何处去。而这种状态也让这一场不断加码努力的无限游戏,永远不会迷路。
三、进入互联网“冲浪”的斜杠青年后记
“你会有网瘾吗”
“不会,我已经过了那个年纪了,不配有网瘾了。”
谈及很多网友将他作为“偶像”来追,陶勇觉得有些许惭愧。看到的世界越广阔,翻阅的“社会”这本书就越精彩,也接触到越来越多能够给予他启发、成为他“榜样”的人。无论是高龄之身依旧奔赴田间地头做研究的严仁英教授,还是创办了计算机公司的盲人,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吸引陶勇的精神力量。拿得起,放得下,即使身处困境也依旧初心不忘。
有这么一句话,“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世界;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现在的陶勇很庆幸自己走出来了,拥有比原来更广阔的视野。在这场关于人生的“无限游戏”中,他选择用更开放、平和的姿态去回答一切审视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