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中国医学通史

牛痘术自1805年传入我国(邱浩川《引痘略》)后,已开始广泛传播。当时许多地方还成立了牛痘局推广接种。此期关于天花的论述,从理论上没有太多的发展,主要是记载种痘方法,如1847年王锡鑫的《痘科切要》,1847年王伯伟的《天花八阵编》,1865年郭昆山的《痘证慈航》,1885年武荣纶的《牛痘新书》等。

4、与传统温病理论持不同观点的论述

在近代的100多年中,温病学从颠峰时期到开始有人对它提出怀疑,医学家们对温病学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争论,这在学术上是值得称道的。只有这样一门学科才能真正有所发展。遗憾的是近代只是有一些不同看法,并未形成一门学说,这种状况值得我们深思。

二、经方学说的发展及其学术思想

明清以来,由于温病学派的兴起,外感热病的诊治研究打破了以《伤寒论》一统天下的局面,并逐步蔚为主流。但是伤寒学派的发展并没有停滞。相反,由于对立面的存在,更促进了学术间的争鸣。此期的经方学家,其言行论著多具论争色彩,更加重视临床疗效的提高与理论的探索,并尝试沟通中西医学为其时代特色。

陈伯坛(字英畦1863~1938),广东新会人,行医于广州、香港。临证之余主要致力于仲景学术的研究,曾主办中医夜学馆,专授《伤寒论》。暮年复设伯坛中医专校,传授长沙之学。撰有《读过伤寒论》(1929年)、《读过金匮》(1938年)、《麻痘蠡言》(1933年)等。

包识生,(约1874~1934年)名一虚,字德逮,福建上杭人。祖父辈精医,幼承庭训,宗尚经方。著有《包氏医宗》三集,所论多为仲景学说。

对于伤寒的治疗,祝氏不以祛邪为首务,而强调匡扶之法:“疾病为正邪格斗之行动。医之任务,协正以祛邪也”。在匡扶正气方面,祝氏尤其重视对于阳气的维护与扶持,“阳衰一分则病进一分,正旺一分别邪却一分”。祝氏对《伤寒论》的研究突破了传统的理论模式,许多观点未经人言,使人耳目一新。

谭次仲(1897~1955),字星缘,广东南海人,通过自学对中西医都有涉猎,曾在香港任广东保元中医学校校长。撰有《伤寒论评志》(1935年)。

余无言(1900~1963),字择明,江苏阜宁人。幼随父奉仙学医,喜钻研仲景学说。后问学于西医俞凤宾。余氏治西医较深。有关仲景学说的著作有《(图表注释)伤寒论新义》(1939年),《(图表注释)金匮要略新义》(1952年)等。近代较有影响的经方学家尚有四川吴显宗(棹仙),陕西黄谦(竹斋)等。

三、寒温融合学派的兴起

伤寒学说是温病学说的基础,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发展,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寒温两说发展到清代后期,又在寒温分立的局面中逐渐派生出寒温融合的医学流派。

所谓寒温融合,是二者从病因、病理变化、诊断、治疗等各方面融合成为一个体系。这种过程是逐渐形成的。

陆九芝是有名的维护《伤寒论》的医家,但他并不否定温病的存在。他承认伤寒自伤寒,温病自温病,但认为温热有发自阳明和伤寒传入阳明之分,伤寒入阳明赤即为温病。在治疗方面,陆氏控治温热,善用经方。批评温病学家对阳明证不敢用承气、白虎等方,主张惟寒凉之撤热力始足以救阴,重视胃系温病,反对治胃用肺、撤热不力。总之陆九芝融合寒温主要在于治疗,认为伤寒方即足以治温病,伤寒温清两法分治寒温两疫亦甚合。

柳宝诒主张外感应以六经为辨证的总纲。他对叶吴学派废六经的做法曾有批评。

在上述基础上,俞氏提出治外感病的六经总诀;“以六经铃百病为确定之总诀;以三焦概疫证为变通之捷诀”,将六经与三焦联系起来作为热病知常达变的诀窍。何秀山复予阐发:“病变无常,不出六经之外,《伤寒论》之六经乃百病之六经,非伤寒所独也,惟疫邪分布充斥无复六经可辨,故喻嘉言创立三焦以施治。上焦升逐,中焦疏逐,下焦决逐,而无不法重解毒,确得治疫之要”。指出在疫证治疗上三角辨证对六经体系的补充作用。何廉臣由此总结出:“定六经以治百病,乃古来历圣相传之治法;从王焦以治时证,为后贤别开生面之治法”,(何廉臣,通俗伤寒论·上海科技出版社铅印本,1959),可谓不薄今人厚古人。综观绍派伤寒,其辨析诸证颜为明晰,条列治法,温寒互用,补泻兼施,实有将伤寒、温病以及重要内科杂病专妇儿分科病证融于一炉之慨,而无偏主一格之弊。

同时有傅懒园(1861~1931),字菎笙,亦绍兴人。其学术思想大抵体现在两方面,一为用六经辨时病,二为辨证重视湿,施治主张化,用药朴实稳健,注意邪有出路,亦为绍派伤寒的骨干。

丁甘仁在治疗外感病方面,不以经方和时方划分界限。辨证论治中采取伤寒辨六经与温病辨卫气营血及其主治方药的综合运用(黄文东:丁氏学派的形成和学术上的成就,见:近代中医流派经验经选集,上海科技出版社,l962)。

恽铁樵反对温病病因为温热的说法,认为伤寒为温病之原。“温病者,热病也;热病者,伤寒也。”“冬之热病是伤寒,春之热病是伤寒,夏之热病,秋之热病,依然是伤寒。”他说伤寒而病热之所以有风温、暑温、湿温等不同名称,“是因时令之异而兼六气之化,故命名如此。”“凡热之而热,寒之而寒,惟死体为然,生物则否。”人体惟受寒而病热,“谓受热而病热无有是处,须知受热竟不病热。”(恽铁樵:药庵医学丛书·温病明理,上海:新中国医学出版社铅印本,1949)。

时逸人(1896~1996),江苏仪征人,后迁居镇江,从师汪允恭习医,以擅治温病时疫著称。著《中国时令病学》(1930年),将因时令气候变迁所发生的病证,如春之春温、风温,夏之暑温、湿温,秋之秋燥、伏暑,冬之伤寒、冬温等四时发生而无传染性的疾病列为时令病。对于各病分定名、原因、病理诊断、治法等予以科学整理与论述。对新感伏邪、六经三焦、营卫气血与太阳的关系以及兼病、夹病、并病等都有自己的辨析见解。如他认为吴鞠通三焦为病证深浅界限的符号,上焦代表病证初期,中焦代表病证续进期,下焦代表病退身弱期等。书中汇集伤寒与温病学说,并汲取俞根初、石芾南、何秀山、何廉臣之论。

从寒温一统到寒温分立,又到寒温融合,这并非历史的重复,而是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统一。它标志着学说的发展,学术的进步,透过这一至今末衰的寒温融合过程,反映出近代中医在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方面取得很大的进步。

四、杂病治疗的进步

近代医家在杂病论治方面承袭了一份十分丰厚的财产,得以在比前人更高的层次上进行新的探索与研究,因而立论更为公允、全面、准确。

综上所述,近代医家对中风病的研究不再屑屑于真中类中之争,在病因发病方面倾向于内外因结合而以机体内在病理变化为主。对中风与脑的关系受到西医知识和近代科研方法的启发,从识病角度对疾病本质有较前更为深刻的认识,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血证

肝病

一、外科名家与医著

此期外科名家辈出,较著名的有马培之、余景和、高思敬、张山雷等。

近代时期中医痔瘘逐步发展晚为专科,如江苏痔科专家丁泽民,从高祖丁锦楠,祖父三祝,父辅廷,几代行医。(1914~1974),丁择民悬壶扬州、南京,秉承家技,治疗痔瘘,疗效显著。后又对传统的外用含砒枯痔激进行改进。痔科名医林墨园(1898~1974)浙江平湖世医,少随父习痔科,先悬壶于乡邑,后转至沪上开业。精于痔科,医治痔瘘以传统或线疗当为主,早年即采用西药局麻醉,改进手术方法,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名噪一时。认为根治肛瘘,关键在于找到内口,并加以正确处理。以上诸家的研究,均为所论各病的进一步专科化,打下了一定基础。

二、外治法与外科手术法的丰富

这一时期外治法有重在发展,对内病外治作了大胆尝试。吴师机《理瀹骈文》(1864年)对清以前处治法作了一次系统总结,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部外治专著敷贴膏药广泛应用,使得膏药研制更为精良,从而促进外科诊疗水平提高。

外科手术疗法较前也有进步,从有关施行手术案例记述来看,近代中医外科手术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余听鸿氏《诊余集·外科医案》“截臂”节详细记载了手术截肢一案。随着手术进步,手术器械亦有发展。

在诸多医家努力下,这一时期外科有长足进步。虽面临医外科挑战,但其丰富的内外治法,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近代骨伤学的发展,受近代西方医学传入的影响,除在其原有体系中不断进步,产生一批著名医家与医著外,同时开始吸收西方医学长处,融于传统骨伤科医学体系之中。临证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一、传统中医骨伤科的进步

二、中西医学在骨伤科的融合

合信氏的《全体新论》就受到中医骨伤科医师的重视,尤其是其中关于肌肉、韧带等知识,更直接为一些开明医生所吸牧。如王子平就很重视西医的骨骼解剖及其肌肉、韧带的有关知识,他所倡导的手法治疗要重视点、面、线的结合,就包括了肌肉群、肌肉起止点及韧带的有关知识。他认为,只有广泛吸取新的知识,才能发展中医伤科学。

进入20世纪,诸如X线等物理诊断技术的传入,引起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当时在上海等大城市里有条件的中医骨伤医生,都尽可能的吸取X线诊断知识,利用X光拍片来诊断疾病,大大提高了骨伤病诊断的准确性。同时传统的诊断技术仍有着广泛的实用性;正如20年代即悬壶上海的十五世伤科传人魏指薪(1894~1984)所言“X线摄片是重要的,必须的,但不能完全依赖它。有的骨裂或骨错缝,在X线片上由于摄片时的体位关系或其他因素等,往往不能得到正确的反映。”而魏指薪则能结合丰富的临证经验用触摸的方法予以诊断。可见,中西医在骨伤学内的碰撞是和缓的,中医既注意吸取西医之长,同时也注重发挥中医骨伤学几千年丰富经验之优势,这样和缓而理智的碰撞,为以后骨伤料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伤科名医与名著

一、晚清医家有关妇科病的论述

包岩(字蘅村),浙江湖州人,于1903年著《妇科一百十七症发明》。包氏对当时妇女所受形体之苦深表同情以经脉循行营运的原理说明缠足对女子的戕害,提倡天足,并从强国强种的意义与高度呼吁对妇女进行保护。他所编撰的《女科一百十七症发明》原书是竹林寺女科著作系统的一个刊本。竹林寺女科是浙江萧山县竹林寺僧撰写的女科著作,自清初以来流传甚广,形成近代一大女科著作系统,并和绍兴钱氏女科、嘉兴陈氏女科、宁波宋氏女科合称“浙江女科四大家”。包氏在本书中详细阐明妇科辨证用药的机理,凡有心得,则在症下列“发明”一节以作论述,多能曲畅旁通。1909年陈莲舫(秉钧)纂《女科秘诀大全》,一名《女科实验秘本》,共分经脉(包括经带病)、胎前、临产、产后、杂证五卷。每病先引经典或前人论说,备述妇女病原,继参按语,殿以方药,次序井然,理法方药咸备。此书虽述而不作,但作即在述中。搜罗全面而又精萃,且贯穿着莲舫本人的学术见解,有益于后学。

二、民国妇科医家与著作

清末民初医家陈稚泉(约1860~l930)对于妇科疾病因根据不同性格、体格类型予以不同治疗方面较前人更为重视。如他在所著《妇科心得》(1924年)调经门“不及期而经先期”项下,将该证按“赋性温和”、“性急躁多怒多妒”等不同心理类型,“形瘦”、“形胖”等不同体格类型予以不同治疗,并兼顾既往近代西医书刊的出版和医药学术团体病证用药情况。

单以产科鸣世者以下几家。

近代时期妇产科有名医家及有影响的著作尚有寄湘渔父《达生保赤编》(1886年)、程门雪《妇科学讲义》、恽铁樵《妇科大略》、秦伯未《妇科学》、时逸人《中国妇科病学》等。

THE END
1.历代中医名家名录历代中医名家名录 历代名医(1)——上古名医篇 伏羲氏 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相传为中国医药鼻祖之一。《帝王世纪》称“伏羲尝百药而制九针”,我国医界数千年来尊奉其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 神农氏http://lxzyyy.com/news_show.aspx?id=10&channel=contact
2.清晚民初道教古籍《历代神仙通鉴》中国神仙大全三教同源之根清晚民初道教古籍《历代神仙通鉴》中国神仙大全三教同源之根_图书古籍: 作者:(明)徐道、程毓奇撰版本:清晚或民初江东茂记书局印行年代:清晚或民初纸张:竹纸印刷:石印函册:4函24册完整全套装祯:线装尺寸:长19.9宽13.2厚12(厘米)品相:原函原装,品相保存佳,完整https://www.997788.com/pr/detail_4_93491016.html
3.中国中医五千年发展大事年表中国中医五千年发展大事年表 传统中医历史悠久,理论体系完整,疗法独特,蕴藏丰富的实践经验。纵览历史发展进程,其医学基础早在二千年前已形成,历代医家继承前人知识,阐发其理论,使原有基础得到充实和发挥, 再结合各自的文化修养和医学经验,不断补充、创新,而形成现今的局面。总括来说,中医学的发展是以典籍注释为主导;https://zyx.wfhlxy.com/info/1015/1375.htm
4.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张宗岐(附)靠谱吗张宗岐张宗岐,男,中医肿瘤主任医师,汉族,1945年出生于河南,1976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主治乳腺癌、恶性胸水、肺癌。 1973年北京中医药大学,1976年广安门医院肿瘤科。曾获奖励及荣誉称号情况:1991年获中国中医研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获中国中医研究院科研荣誉奖章。 创造性贡献: 1 潜心攻读历代中医名家著作400余部,全面https://www.fh21.com.cn/doctor/875768/video/
5.石家庄市老年大学2024学年参考教材目录校园资讯《中国画名家技法教程名家条屏作品选》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1、工笔(基础班) 《宋代花鸟》 天津杨柳青画社 12、工笔(提高班) 《美学大师》 中国画描摹本工笔画上下2册/基础训练篇+强化提高篇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3、彩墨荷花 《王冬炎彩墨荷花作品集》 中国人文科学出版社 14、诗意山水 《历代名画解读康熙原版https://www.sjzslndx.com/index.php?a=show&catid=19&id=1062
6.中医医案大全资源合集[独家精华资源]│李文庆中医临床经典医案实录.epub │李英杰医案.pdf │历代针灸名家医案选注.pdf │历代中医名著文库--医案医话医论名著集成(刘更生).pdf │临证指南医案(1).pdf │临证指南医案(2).pdf │临证指南医案.epub │临证指南医案.pdf │刘赤选医案医话.pdf http://www.bzfxw.com/info-471-183105-0.html
7.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医肿瘤张宗岐张宗岐工作室张宗岐 主任医师 教授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 1973年 北京中医药大学 1976年 广安门医院肿瘤科曾获奖励及荣誉称号情况: 1991年获中国中医研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9年获中国中医研究院科研荣誉奖章工作成绩。 潜心攻读历代中医名家著作400余部,全面分析我国古代名医治疗良恶性肿瘤的理论依据和临床经验,https://www.51bjhzy.com/doctors/zhongliu/467.html
8.中医医案app下载中医医案安卓版下载v5.9.61、科学准确: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组监督指导。 2、【名家医案】收录历代名家医案,提供辨证分析及处方信息,了解名家治病思维。 3、智能识方:根据最先进的图像识别技术,智能识别药方,真实还原药方药材。 4、【基础查询】中药、方剂、中成药、经络穴位专业查询及解读,功效禁忌等一应俱全。 5、【多终端同步】手机https://app.3dmgame.com/android/33910.html
9.马培之:孟河医派马氏名家无锡鼻祖近年来,医院组建中医药文化寻访小组,围绕无锡中医名医名家开展了大量的资料搜集、整理、考证工作,尤其是根据钱志远老院长学术传承谱系挖掘了诸多珍贵史料。现将相关史料于此专栏连载分享,望为助力填补无锡中医人物资料空白,推动无锡中医药文化建设发展尽绵薄之力。 http://www.bhqzyy.com/M/html/1832971758.html
10.中医大全汇编下载安装中医大全汇编appv1.3最新版中医大全汇编,中医名著、医案全都有。应用截图应用介绍 中医大全汇编app下载,一款汇聚更多中医典籍名方的学习平台,通过中医大全汇编app庞大的中医知识库,用户可以随时搜索学习相应知识,还有名家讲堂,病例分享等,欢迎下载。 中医大全汇编app描述 中医大全汇编APP是一款专为中医爱好者、医学从业者以及广大健康需求者设计的https://www.qqtn.com/azsoft/910251.html
11.古籍新书·2023年冬季顾廷龙全集翻书党澎湃新闻《中医十三经》借鉴了儒家、释家、道家“十三经”的提法,由国内外数十位中医药学、版本学、编辑学专家学者讨论、甄选出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脉经》《针灸甲乙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黄帝内经太素》《外台秘要》《本草纲目》13种,分装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995953
12.《中医书籍资料集合(更新至9)》[光盘镜像]新编外科秘方大全中国历代名医医话大观(上、下册)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中医必读女科三书评按医门补要 医门新录医论医案荟萃医论选萃 第一集医伦疑案医林锥指医林一介医门真传医林误案医效选录 医林五十年 医学碎金录医林绳墨医林蒐雅医学文摘 近十年来日本中医临床经验选(1971-1981)医林漫步 医林漫笔 医学https://www.kanyixue.com/ed2k/5471.html
13.河北历代中医人物编者:张祥竞//周计春责编:肖培新 ISBN:9787513267557 单价:49.0 出版年月:2021-04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币制:CNY 图书分类:文化教育 分类号: K826.2-61 语种:CHI 页数:25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展开▼评分:0.0 (本馆/总:0/0人荐购) 目录 春秋战国时期 扁鹊秦汉时期 元俗 崔塞 台佟 邳彤三国两晋https://www.yuntaigo.com/book.action?recordid=emZsYWZsaGM5Nzg3NTEzMjY3NTU3
14.转载:中国中医名家及典籍转载:中国中医名家及典籍12-04 中国历代名医 + 著名中医典籍1. 前言2. 中国历代名医3. 著名中医典籍4.附录1. 前言古人讲“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治理国家为调理天地之阴阳,治人是调理人体的阴阳,治国与治人是一脉的。中医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保护神,是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医永恒https://www.getit01.com/p201808054437313/
15.籍合网试用通知第三步:在《中华善本古籍数据库》主页点击进入《海外中医古籍库》。 数据库进入方式二: 第一步:直接访问《中华善本古籍数据库》数据库网址http://books.ancientbooks.cn/banke/ 第二步:在《中华善本古籍数据库》主页点击进入《海外中医古籍库》。 3、《中华文史学术论著库》是持续更新的中国文史研究学术资源全文数https://library.hgnu.edu.cn/2024/0926/c679a107324/page.htm
16.PDF强力推荐!700本中医电子书医学资源下载】700本中医电子书免费PDF电子书-《本草纲目》医案类编.pdf 免费PDF电子书-《佛教与中国文化》.PDF 免费PDF电子书-《古方医案选编》 上集.pdf 免费PDF电子书-《何氏历代医学丛书》清代名医何元长医案(上、下).pdf 免费PDF电子书-《伤寒论》脉法研究.pdf 免费PDF电子书-《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编.pdf 免费PDFhttps://www.iiyi.com/d-27-60674.html
17.中医针灸中医资料下载针灸全集《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中篇.PDF 《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下篇.PDF 《本草纲目养生药方精选》.PDF 《本草纲目附方分类选编》.PDF 《本草纲目医案类编》.PDF 《薛氏祖传秘方》薛维振.PDF 《秘方大全》名医珍藏.PDF 《本草纲目临证学》.PDF 《本草纲目》高清文字版.PDF 《日本历代名医秘方》刘国正.PDF http://www.3rxzy.com/download/
18.中医古籍中医古籍-古今医统大全.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篇名古今医统大全书名:古今医统大全作者:徐春甫朝代:明年份:公元1556年目录篇名序属性:予尝谓造化者,万物之司命;君人者,三才之司命;典校者,文章之司命;将帅者,三军之司命;而医也者,又自天子以至庶人者之司命也。其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0918/134333354.shtm
19.无锡中医院体检中心体检套餐体检多少钱体检预约电话建有无锡市中医药博物馆,设无锡历代中医药名家暨非物质文化传统医药项目馆、龙砂医学流派展示馆、院史馆三个文化展区,全天候向市民免费开放,为首家全面展现无锡地方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实体场馆。 医院还曾荣获全国中医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先进单位、全国医保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医院后勤管理创新先进单位、全国119消防奖提名奖https://www.mktijian.cn/jigou-3817
20.医济苍生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自古以来,千千万万历代医家推动中医药事业不断创新发展。他们秉持济世救民的仁心,悬壶济世、著书立说,将临床实践汇集成宝贵的医学资料,不仅为后世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医学理论和经验、更留传下至https://www.meipian.cn/50bgo7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