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驱动中医诊断智能化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解决路径中医基础理论论文

摘要:本文对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技术的机器学习算法,特别是传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分析中医四诊信息以实现诊断智能化的应用和局限进行概述,并结合多源多模态信息处理、智能辨病辨证等探讨了智能诊断的发展现状,为智能决策的辅助诊疗提供基础。基于AI应用于中医诊断的适用性,分析目前中医诊断智能化赋能的技术难题,如缺乏四诊采集标准和大型带标注的先验数据集,缺乏多算法共建智能诊断模型的研究,以及对智能诊疗模型的疗效评价研究等,并详细分析解决路径,以期为中医诊断智能化应用提供发展方向。

1、机器学习算法迭代是辅助中医诊断智能化的关键

ML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并具备根据数据基数的增加而自动优化的优势[3]。ML借助合适的算法对已知训练集进行学习,分析潜在规律(如分布特征、类别属性等),以对新数据集进行分析和预测[4]。

目前,ML的各类算法经过长期更新迭代,主要基于特征学习方式、模型形式、适用数据范围的不同分为传统ML和深度学习(deeplearning,DL)算法。传统机器学习指基于手工设计特征工程的经典机器学习算法,如支持向量机、多层感知器网络、随机森林、决策树、k近邻、贝叶斯算法、聚类分析、集成学习等,其依赖于人工设计数据特征,对数据表示的要求高。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以及传统机器学习在大数据规模计算和非结构化数据(图像、音频)处理上的技术疲软,DL飞速发展并广泛应用。DL是机器学习的方法之一,见图1,通过多层非线性运算提取数据的内在规律和层次特征,揭示未知数据的类别属性,主要算法包括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neuralnetworks,CNN)、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neuralnetwork,RNN)等。DL是ML的重要发展和延伸,通过特征自动学习和模型深化,在图像、音频等非结构化数据的识别和分析上较传统ML优势明显,且无需人为干预[5],ML和DL区别见图2。当前,互联网、云平台及大数据等联合构建的样本数据库对于DL精进算法、改良模型、提高识别精度最终实现中医智能化辅助诊疗至关重要[6]。

图1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关系示意图

图2传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区别示意图:以舌诊图像为例

2、机器学习在四诊信息单一数据源中的应用

2.1望诊与图像信息

中医望诊所获得的患者图像信息可以最直观地反映患者的外部症状,故素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说。其中,望诊主要包括望舌和望面两部分。舌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望舌质(神色形态)和舌苔(质色)可以揭示疾病的病位和病性[7],如《医门棒喝》所言“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舌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然而受限于医者经验和流派等主观因素,传统舌诊有不可避免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将AI技术用于舌象处理和模式识别,构建舌诊信息的智能识别分析系统确有必要。

随着DL理论的发展,CNN作为一种包含卷积计算且具有深层结构的前馈神经网络,具有良好的表征学习能力,无需人工设计特征提取,在图像识别和分类任务上优势明显,其鲁棒性和迁移学习能力优于传统的ML算法。因此望诊智能化是DL在中医辅助诊疗领域的一个重要突破点。目前CNN识别舌诊的流程如下(图3):(1)与传统ML方法相同,标准化采集舌图像,舌图像预处理,舌体分割。(2)设计、优化模型结构,并基于已标注的舌象数据测试集进行网络参数训练。(3)基于DL算法进行舌象分类,包括舌质舌苔等提取特征和分析。(4)结合中医舌诊知识库完成证候的推断。Zhou[15]在CNN网络的基础上提取舌图像的特征,这种方法在舌诊图像的体质分类识别上比传统ML准确率增加9%。

图3舌诊智能化辅助诊断流程图

总之,得益于传统ML算法的铺垫和DL的发展,计算机视觉对图像信息的处理和识别能力迎来高速发展。传统ML算法在小样本数据训练、避免过拟合风险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在大规模数据的处理上存在计算复杂度高,超参数难以调节等局限,同时对图像和音频等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依赖于人工标注的特征提取,无疑在增加成本的同时加大了人为误差。DL具有更高的识别精度及大规模数据处理能力,并有更优的鲁棒性和可迁移性,但DL极度依赖于训练数据的数量、质量及计算资源。因此,选择何种算法进行图像的AI诊断还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境来决定。

2.2切诊与脉象信息

在脉诊客观化研究中,脉诊仪是关键所在,虽然传感器技术和分析算法不断更新迭代,但目前仍有一定问题:(1)多探头、数组式传感器技术尚未完全成熟[26]。(2)目前采集的脉象信息难以完全反映脉象四要素,不能准确体现中医脉诊的临床思维,因此目前仅适用于辅助医生诊断而不能独立辨病辨证[25]。(3)目前脉诊的AI辅助诊断主要局限于脉图信号分析算法,如传统ML算法的SVM、k-NN、DT、BP神经网络等[14]。总之,目前脉诊仪多用于科研和治未病用途,临床使用度有限,究其原因是这些设备没有超出医生的感知和诊断能力,受传感器采集信号的灵敏度和稳定性影响,其准确性、重复性等均有所限制[27]。

2.3闻诊与语音、气味信息

嗅诊本质是气味分子与受体作用产生物理震动或化学刺激的过程,但常温下医生嗅觉仅能识别有明显挥发的化学分子。电子鼻技术通过气味传感器阵列收集并识别单一或复杂气体,通过与气味图谱对比或者结合ML算法以预测气味属性[34,35]。宋镇贵[36]通过电子鼻收集气味信息,基于小波分析提取口腔气味的病理特征。刘英东[37]在此基础上结合电子鼻、信号处理及模式识别等技术,优化人工神经网络识别算法并构建病理气味的数据分析模型。目前嗅诊客观化研究临床报道较少,主要局限于口臭的分析,在脏腑病位识别与病性诊断方面还具有较大研究空间,是中医闻诊客观化研究方向之一。

总之,开展闻诊定性、定量的客观化研究是四诊合参现代化的途径,目前仍面临以下问题:(1)按照中医理论和诊断方法归类,西医的叩诊、听诊也应当归属于闻诊的体系中[38]。(2)目前声诊客观化研究对象主要局限于肺系病证,但根据五脏相音理论,声诊客观化应当具备识别五脏病位及辨别病性的能力,如依据肠鸣音识别脾胃系疾病、根据听诊信息识别心肺系统疾病,在声诊信息的证型量化上也可依据太息识别肝郁程度、呼吸深浅识别肾不纳气程度等[30]。(3)嗅诊能定性定量分析气味成分但却无法评价口臭、粪臭的程度,不同个体的气味成分标准差过大,因此大样本临床调查确有必要。(4)小样本研究报道涉及的指标特异性不强,在特征提取及ML算法识别分类上不具备代表性。因此,后续应当进一步规范声音采集和分析的标准,探索哪种声样适合分析哪些病证,再研究哪些元音或字句能与脏腑特征、中医证型对应。

2.4问诊与文本信息

通过问诊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自古便是历代名医重视的四诊环节之一,“问而知之谓之工”,张景岳更是将问诊视为“诊病之要领,临证之首务”。然而在实际的临床问诊过程中,患者的症状、体征、证候等信息互相夹杂,数据维度高,并受患者主观感知,医者的知识储备、流派及经验等因素影响,导致问诊受主观性的影响最大。因此,完善问诊的客观化、标准化研究以减少主观因素对问诊信息收集及诊断造成的干扰,提升问诊的有效性、可靠性及科学性至关重要。

3、多源多模态信息处理

目前研发的四诊合参智能化系统虽然基于大规模临床数据建立,但并不具备临床医生的中医思维,缺乏独立演算能力。随着AI技术的发展,结合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及ML算法实现人机对话,并借助5G网络、云计算、大数据标注平台等构建异构、异标准、跨平台的AI辅助四诊合参技术是智能辨病辨证的发展基础,构建四诊信息多源采集、整合和分析的一体机是实现智能辨病辨证的路径之一[55]。

4、智能辨病与辨证

5、智能决策(专家系统和数据挖掘)

无论是专家系统还是数据挖掘,都是建立在数据的采集、提取和分析上,而不同医院、不同中医学术流派、不同时代的中医古籍与医案等数据千差万别,严重影响中医客观化、规范化进程中数据的稳定性、纯洁性及可重复性,暂未能实现局部统一的数据化。因此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促成中医药古籍、医案的电子化,将典籍和医案资料转化为规范化数据。同时,临床医疗需要构建更为统一和规范的信息采集与数据管理机制,借助信息化手段,先从区域医疗资源整合入手,逐步探索、解决全国医疗资源整合的难点问题,再转化为计算机语言可识别的结构化数据。对于数据信息的质量控制则应当构建开放、共享的区域医疗大数据平台,对中医临床病历、健康信息、生物样本等进行统一管理与整合。

6、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

6.1缺乏有效可靠的四诊信息采集和数据集作为算法和模型先验数据

因此,针对四诊信息采集问题,目前仍需要研制能够反映脉象四要素量化的多通道、多探头复合传感器;完善声诊的采集标准,基于中医嗅诊理论研发电子鼻气味采集系统,探索“声样-病证”与“气味-病证”的分析契合度;进一步完善中医症状体征术语规范,建立具有中医诊断特色的问诊信息采集量表和症状量化分级标准。总之,继续开展四诊名词术语标准、四诊仪器采集、操作规范等系列标准研究,建立新的四诊采集平台,构建大型标注数据集,为构建智能诊断的算法模型提供可靠的先验数据是基础性的工作与难题。

6.2多算法共建疾病智能诊断模型的研究范式尚未形成

中医智能化辨证主要基于四诊设备采集的症状体征信息与证候间的关联研究,但由于关联的非单一线性关系,采集的四诊客观化数据与证候间的关联便涉及复杂性、相对模糊性与多维性。因此,更需要通过综合多种AI技术和算法,形成一个稳定可行、多算法融合的“单类疾病-多种证候”智能诊断模型范式研究。

类似于冠心病心绞痛证候应证组合规律的研究[82],可通过引入疾病的证候要素作为症与证之间的智能化媒介,再运用多种算法构建模型来智能化辨证并按证候要素的权重以形成主次证候的复合诊断。例如,可以先基于聚类算法将疾病的临床主要症状聚类并确定证候要素及主要证候的组合特征。基于聚类分析存在的单分配问题,单纯以聚类算法的证候智能诊断无法符合中医理论指导下“证候-症状”的多对应特点。因此,随后采用贝叶斯网络对疾病临床医案的证型与症状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在智能辨证算法中间过程使用以提高辨证识别率。再通过判别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完成证候的鉴别诊断。在上述智能辨证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证候要素的权重组合完成主次证候的复合诊断。比如可以采用因子分析降维方法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证候量化和疾病不同分期的证候诊断,由于因子分析无法符合不同证候要素权重和组合特征下的个体差异,后续可以采用主成分分析来生成信息权重数和系统效应权数,消除变量间的共线性特征,实现证候要素不同重要程度信息的权重分析。通过上述多种算法结合可以建立更加符合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四诊症状体征信息群-证候要素-证候”的智能诊断模式。

6.3缺乏智能诊疗模型的疗效评价研究范式

目前,多数已发表的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均显示较好的目标任务识别与分类性能。但由于缺少对智能预测和决策的综合解释,无法得知结论的内在逻辑与可靠性,目前仍采用与领域专家推理过程和结论对比、离散式的准确率、回归率和ROC曲线下面积等对系统进行评价[83],而忽视了智能诊疗系统的临床疗效评价。因此需要结合中医和AI技术本身的特点来进行中医智能辅助诊疗模型的疗效智能化评价研究,此关键技术目前仍受技术基础能力限制。

智能化疗效评价同样分为个体和群体化疗效评价。群体化疗效应当借助循证医学最佳证据的临床决策和AI技术结合来评价疗效、安全性,并通过自主学习算法优化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个体化疗效评价可基于四诊客观化设备采集诊前、诊后的症状体征资料,依据中医药核心结局指标、目标成就、证候要素等变化,选用合适的ML算法构建分类器,先从重大疾病/慢病/优势病种的中医疗效智能化评价入手,为其他疾病智能辅助诊疗模型的个体化疗效智能评估提供思路。如贝叶斯网络能描述不定性问题间的因果联系,可以明确每一种干预措施与核心临床结局指标间的因果关系,以实现智能化中医疗效评价[84]。总之,深入理解AI和中医药学科的特点,从两者的思维方式来明确关联是智能化疗效评价的基础。

7、结语

随着AI与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医智能化并产生新的辅助诊疗模式,本研究探讨了AI技术特别是传统ML和DL在中医四诊、多源多模态信息处理、智能辨病辨证等智能诊断中的运用,可为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辅助治疗提供支撑。但仍需重视AI为中医诊断赋能过程中的基础与技术性问题,如四诊采集标准和大型带标注的数据集等基础工作和难题;多算法集成的智能辨病辨证模型、针对智能决策诊疗支持的智能化疗效评价等技术难题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应当采取一切先进的技术与合适的方法来探索和开发。总之,解决中医智能诊断中的技术难题,构建中医智能诊断模型和相应的智能化疗效评价模型是助力中医药客观化进程、创造新时代AI式中医特色医疗体系的必经途径。

参考文献:

[1]孙忠人,游小晴,韩其琛,等.人工智能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进展及现状思考[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1,23(6):1803-1811.

[2]罗思言,王心舟,饶向荣.人工智能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22,39(5):647-654.

[3]李连新,杨璠,朱兆鑫,等.中医人工智能辨证研究现状与发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1,23(11):4268-4276.

[5]关菀,马志龙,徐春,等.深度学习技术在中医领域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22,19(2):281-285.

[7]吴欣,徐红,林卓胜,等.深度学习在舌象分类中的研究综述[J].计算机科学与探索,2023,17(2):303-323.

[11]陆萍.基于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的齿痕舌象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4.

[18]朱龙,刘霏,靳枫.面部望诊客观化研究进展[J].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2(4):76-81.

[19]刘媛,赵鹏程,陆小左.一种面诊图像的分割算法[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26):183-185.

[20]赵文,张佳,徐佳君,等.四诊合参智能化发展现状及实现路径[J].中医杂志,2020,61(1):58-62.

[21]颜建军,陈松晔,燕海霞,等.基于递归图和卷积神经网络的脉象分析识别[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20,56(7):170-175.

[22]张佳骕,顾林跃,姜少燕.基于卷积递归神经网络的血压测量模型[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18,37(5):494-501.

[23]刘攀.基于HHT和多分类支持向量机的脉象信号分析与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5.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174278);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2020B1111100001);广州市中医方证重点实验室(202102010014);

THE END
1.开中医诊所,少不了一款专业的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开中医诊所,少不了一款专业的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趋势云 广东 0 打开网易新闻 体验效果更佳女子二婚再嫁,婚后在家嚣张跋扈一手遮天,对老实丈夫百般嫌弃 北北纪录片 1009跟贴 打开APP 我琐碎的婚后生活 第3集 漫漫情感在线 打开APP 娶回家贼好玩的女生,好看的皮囊,终究抵不过有趣的灵魂 老雷搞笑配音 526https://m.163.com/v/video/VR1VEOO0T.html
2.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大经中医产品中心DAJING TCM 名医传承赋能医生 中医智能 辅助诊疗系统 SYSTEM 名老中医经验 智能化传承系统 SYSTEM 岐黄问道·中医大模型 SYSTEM 中医智能 脉诊仪 SYSTEM 中医智能 舌面诊仪 SYSTEM 数智中医 一体化诊疗系统 SYSTEM 中医智能 预问诊系统 SYSTEM 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http://dajingtcm.com/product/
3.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是一种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结合中医理论、病案和临床经验开发的系统。这种系统旨在辅助中医医生提高诊疗效率和质量,传承名老中医的经验,并促进中医信息化发展。 ### 系统特点 1. **知识来源的全面性**:系统汇集了历代医家经验、中医教材、、文献典籍和名老中医经验,不仅覆盖了理论https://www.360doc.cn/article/75092861_1118182397.html
4.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面向医生,系统深度学习国内名老中医的病案、病历、药方、诊疗方案,对中医辨证论治进行智能仿真,当临床医生输入患者的症状、辨证要点之后,系统会自动进行量化识别判断,自动生成对应的辨证分型、治则治法、方剂等,供医生参考,该系统也支持从传承知识库中学习中医辨证论治的经验。根据确立的数学模型,实现从辨证经验、体质辨http://chisc.net/CIOjulebu/dianxinganli/2020-04-14/3957.html
5.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该系统是指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辅助诊疗中,让计算机学习医疗知识,模拟医生的思维和诊断推理,从而给出可靠的诊断和治疗方案。*1. 1. 您的性别 男 女 *2. 您的年龄范围: 18-25岁 25-40岁 40-60岁 60岁以上 *3. 您的职业: 医学院校学生 医疗相关工作者 其他人员 *4. 您认为中医四诊中哪一诊最https://www.wjx.cn/jq/25365131.aspx
6.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 导读: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是一种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中医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创新工具。它利用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通过与医生合作,提供个性化的辅助诊断和治疗 本文目录一览 1、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如何http://chatgpt.kuyin.cn/article/3538181.html
7.浙江首次启用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机器人“坐诊”省中医院人工智能中医大方向 从本周开始,省中医院医生还有了一个特殊任务,他们将把中医诊疗的数据上传至沃森机器人大数据库,填补机器人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吕宾说,诊疗中心的长期目标,是把中医的传统治疗经验引入大数据库。目前,中医也在肿瘤治疗中承担了重要角色,“我们将通过机器人,把优秀的中医治疗推广到全球。” https://zjnews.zjol.com.cn/zjnews/zjxw/201612/t20161227_2396586.shtml
8.辅助诊疗系统中医人工智能开方脉景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中医人工智能高科技创新型企业,不仅掌握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更深植于中医药的深厚底蕴,致力于提供以千年中医精华为核心、中医标准化大数据为基础、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智慧中医解决方案,赋能中西医、医疗机构和个人用户,并推动中医药国际化,服务https://www.macrocura.com/diagnostic/index.aspx
9.中医药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pptx2.多模态数据融合,系统结合图像、文本等多模态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提升诊断的可信度。3.知识图谱与推理,利用知识图谱构建疾病、症状、治疗方案之间的关联,辅助医生进行合理推理和决策。提升诊疗效率 中医药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的应用价值个性化诊疗体验1.患者信息精准管理,系统收集分析患者的个人信息、病史、用药情况,为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513/8117137034006067.shtm
10.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一标包)中标结果公告“政采云”是政府采购云计算服务平台的简称。以互联?为基础,充分运?云计算和?数据技术,以政府采购电?化交易和管理为重点,涉及政府采购全流程、各领域、多用户,集政府采购、网上交易、?上监管和?上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云服务平台。https://zfcg.ah.gov.cn/luban/detail?parentId=541080&articleId=QjCtNVtBlZOMe6R4mPTD7w==
11.郑州市中医院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项目中标公告2.1项目概况:郑州市中医院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项目,具体详见采购需求清单。 2.2资金来源:财政资金 2.3交货完工期:30日历天 2.4服务期限:自验收合格后两年(服务期限内对所有软硬件免费升级维保) 2.5合同履行期限:自合同生效至全部服务结束 三、中标情况 四、评审专家名单: http://gg.sunbidding.com/yyzbgg/56605.jhtml
12.郑州市中医院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项目中标公告一、项目基本情况 *、采购项目编号:郑财招标采购-***-** *、采购项目名称:***医院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项目 *、采购方式:公开招标 *、招标公告发布日期:***年**月**日 *、评审日期:***年**月**日 二、采购项目用途、数量、简要技术要求、合同履行日期: *.*项目概况:***医院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项目。https://www.bidchance.com/info-zhongbiao-71825421.html
13.大经中医为上海市百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通大经智能辅诊系统近日,“大经中医”通过“上海市中医专家社区师带徒互联网平台”为上海市各区10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00名基层中医师成功开通“大经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悄然间又创造了一个在一线大城市大面实施智慧中医赋能基层的成功案例。 此次开通的系统,包括: 1、全科近800个一类病种的临床智能辅诊诊疗,包括智能问诊、智能辨https://www.taozhongyi.net/?p=29349
14.推荐中医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中医望诊数字化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医疗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中医领域,传承千年的中医学理论和疗法可以通过智能化辅助诊断系统得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为中医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那么,下面一起来了解下推荐中医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的原因。一https://www.tianzhongyimai.com/NewsStd_953.html
15.经方云中医大脑中医人工智能领航者经方云系统是人工智能技术第一次被成功应用到中医药领域之中,使中医诊治也具有标准化、路径化。该系统通过智能四诊、图像采集、语音识别等技术精准采集患者相应的信息,再经后台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模拟名老中医的诊疗思路、经验智慧和辩证分析过程,给出合理的方药https://jingfang.net/
16.中医医院中医药人工智能辅助诊疗.pptx2.中医药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的开发:目前,中医药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还处于开发阶段,未来将继续完善系统功能,提高系统性能,使其能够更好地辅助中医师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医药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原理与方法中医医院中医药人工智能辅助诊疗中医药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原理与方法中医药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原理与方法:1.中医药人工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21712779.html
17.中医人工智能诊疗系统丨高效智能安全诊所管理新选择新闻与活动漫米兰体育漫鱼医疗1699智慧诊所云系统,是漫鱼医疗公司推出的一款集成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传统中医药于一体的智能中医诊疗系统。该系统通过智能问诊、智能望诊识别系统、穴位识别等技术,为医生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辅助诊疗手段。同时,该系统还具备学习服务、预约服务等功能,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体验。https://www.moyowell.com/article/2731.html
18.脉象诊疗系统智能脉诊中医远程脉诊系统开发中医智能远程脉象诊疗系统是一款旨在为医生、患者和家人提供便捷的中医诊疗辅助工具的创新产品。通过数字化记录、可视化展示和远程诊疗功能,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健康或为家人提供全面的健康护理。 问题陈述 传统中医脉象诊疗存在许多挑战,如手动记录脉象数据不便捷,患者难以理解自己的脉象,以及http://www.hooketech.com/pulse-diagnosis-system/
19.计算机视觉智能中医(一):中国大学生计算机大赛二等奖中e诊简介《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发〔2019〕43号),对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作出重要的决策部署,其中提出以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建立以中医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为重点的基础数据库,鼓励依托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中医医院,开发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推动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https://blog.csdn.net/weixin_46043195/article/details/127162073
20.中医四诊仪AI舌面脉采集仪/中医辅助诊疗系统【善济云】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由:中医综合问诊系统、图像采集+处理系统、处方系统及供应链系统组成。 1.中医综合问诊系统:该系统包含三大子系统,中医临床子系统、体质辨识子系统、六经辨证子系统。以超过百位三甲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临床专家,分为8个专业方向,按照问诊逻辑和问诊经验进行系统梳理和开发,形成1700余https://c71022.qxw18.com/product/itemid-278496.html
21.将临床思维人工智能化,构建专家决策系统,这套中医临床辅助决策陈全福等[19]尝试通过建立中医案例库,基于脑科学的认知规律和中医思维的特点,提出利用信息化建立中医疾病的案例库。通过对案例的学习来深化、拓展临床思维和视野,然后采用智能神经算法进行自我学习,从而对中医诊疗活动提供智能信息支持。 中医临床辅助决策系统应用举例 http://www.aidemed.com/news/890-cn.html
22.国誉博雅降科技思邈伙伴计划促进数字智慧中医AI辅助诊疗国誉博雅(北京)健康科技用现代科技传承中国传统中医,以思邈伙伴计划为契机促进数字智慧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和设备的推广应用,服务中医数字化建设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据悉,思邈伙伴计划取义来自于药王孙思邈。141岁的药王孙思邈集中医药大成于一身,提出和倡导的大医精诚的中医精神,成为所有中医从业者的自律要求和https://tech.china.com/article/20240125/012024_1475360.html
23.中医辅助诊断系统报价/价格/性能参数/图,中医AI智能镜树小医四诊仪-中医辅助诊断系统,树小医四诊仪-中医AI智能镜树小医四诊仪是一种医学科研仪器,主要用于中医诊断信息的采集与分析,适用于医疗机构进行舌象、脉象、面色诊测问诊信息采集及辅助体质辨识等。智能硬件+互联网诊疗。专注一亚健康人群的检https://www.bio-equip.com/show1equip.asp?equipid=5237766
24.中医辅助诊断系统树小医中医智能诊断系统,主要用于中医诊断信息的采集与分析,适用于医疗机构进行舌象、脉象、面色诊测问诊信息采集及辅助体质辨识等。智能硬件+互联网诊疗。专注一亚健康人群的检测和中医体质调理,满足不同用户需求。 树小医中医智能诊断系统的Zui简单三个步骤如下: 面诊:通过高清相机获取面部的图像信息。 舌诊:通过压力https://product.11467.com/info/320230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