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甚至现在许多医院脊柱疾病的手术方式还是以开放手术为主,这样的手术方式创口大、出血多,病人的恢复期也较长。
而今,暨大附一院骨科王晶医生治疗组接近80%脊柱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治疗都可通过脊柱内镜手术来完成。效果不输开刀手术,且创口非常小,大大减轻患者对手术心理上的恐惧和身体上的痛苦,同时也减少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他为何敢做最先开始“吃螃蟹”的那批人?
“切实给患者带来好处,为什么不尝试?”
而现在进行脊柱内镜的微创手术治疗同样疾病,患者通常5~7天就能出院。
就拿他近期做过的一台手术来说:老人家由于胸椎黄韧带骨化并椎管狭窄压迫神经,导致双腿刺痛、麻木并行走困难,一年多来被病痛折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不惜从山西远赴广州看病。
王晶医生采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为老人进行了手术,麻醉清醒后,老人就惊喜地表示:“下肢的刺痛感明显减轻!”,对手术效果大加赞赏。
上午才做的手术,老人家傍晚时分就自行下地去上厕所去了,搞得管床医生惊出一身冷汗!
这样的恢复速度,放在以前那是想都不敢想。“现在很多患者都是头天手术完,第二天就能佩戴腰围下地走路了。”
不仅恢复速度,人们对脊柱内镜手术的态度,也跟过往大相径庭。2020年王晶医生刚开始推行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时,不少人都持怀疑,甚至是反对的态度。
“真的只要打两个‘洞’,就能手术把病治好?”来自同行、患者的类似的质疑声,在当时不绝于耳。
但王晶医生放眼国际,脊柱内镜技术已经在许多国家,特别是脊柱外科水平较高的国家得到普遍应用,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这种手术方式效果好、安全性高,对患者的身体更加“友好”,经济负担也更低。
“能给患者带来切切实实的好处,那我就要勇敢尝试。”
“最大的业余爱好,是看手术视频”
刚开始,国内开展脊柱内镜手术的医院和医生都还比较少,王晶医生想“取经”都难。
为了能够把自己的手术技术提高,他“苦练”良久。
“该技术使用脊柱内镜是关节镜,镜子直径为4毫米,属于精密仪器,而手术中使用的‘三角技术’也非脊柱外科医生所擅长!熟练操作需要较长的学习曲线,稍有不慎可能伤到神经,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脊柱内镜手术操作对医生的要求非常高。”王晶医生说,但作为医生,就应该不断追求,不断进步,把困难留给自己。
好在,那些他用来狠狠打磨自己的时光和努力都没有白费。如今,王晶医生已是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的资深专家。
他会把自己每次的手术视频都拷贝下来,事后再细细观看。一是找不足,从而继续精进自己的技术,二是学术交流或给学生教学时,这些视频也能派上大用场。
“仁心才有仁术,医德和医术一样重要”
“想要成为一个好医生,除了有精湛的医术,还一定要有一颗仁心。”王晶医生常跟科室的年轻医护和学生们这样说。
在他看来,作为一个医生,责任心远比聪明才智更加重要。
首先是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要对患者的身体健康负责,不要讲什么大道理,而是要踏踏实实地去为他们做事。毕竟,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没有重来的机会,因此在临床工作中要格外专注和认真。
他还常鼓励年轻医护和学生,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多去长见识,多去接触新鲜事物,多去学习国外一些先进的治疗手段和理念。
“我平时也常提醒自己和其他人,对患者一定要将心比心。”王晶医生说,跟患者沟通时态度要好,尽量耐心一些,多鼓励患者和陪伴他们,给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医生纵然工作繁忙、压力大,但也要常常提醒自己要多体谅患者,人生病时心情自然会不好,不能对他们太生硬。
不过也要注意,要实事求是地告诉患者病情,要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效果有个客观的认识,而不是存在过高期待。
不管是专业技术,还是对在医患关系上,王晶医生都对自己及团队要求,都格外的高。
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是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科室党总支书记,下面有11个党支部,包括30多个科室,王晶医生平时会负责党总支的党风廉政等工作。
这个身份,总是会不断地提醒他在各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给其他人以身作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