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咨询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概念,一听会显得愚蠢、不合逻辑,甚至让人害怕。但是越是能帮助你深入自我的概念,也越容易引发激烈的阻抗。这些概念最容易打破我们的心理平衡,也正是它们,才最有可能带你走向深层的蜕变,而这个过程往往是痛苦的。所以你现在应该懂了,为什么你会拒绝打开这扇学习之门,因为它通向一条艰苦之路,但这扇门也可能通向深刻的领悟。”
“‘我不确定是否懂你的意思,你是说,我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还包括你自己的情绪,这才是成年人会做的事情。毫无疑问,这很难,但相比于责怪别人,它有个天大的好处。那就是,你能对此展开行动了。如果你能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01
罗伯特·戴博德出生于英国小城布里史灵顿,在结束兵役后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受到战争的影响,罗伯特与自己的同学们常常被疏散到康沃尔郡继续上课。在康沃尔上学期间,福伊港兴盛的渔业对于罗伯特来说十分新鲜,这也埋下了罗伯特一生对闲适生活感兴趣的伏笔。
巧的是,宁静的康沃尔也是《柳林风声》的作者肯尼斯·格雷厄姆许多作品创作灵感的源泉,而本书中的人物设定来正是来自这部经典童话《柳林风声》。作者结合心理咨询的情节,巧妙地串联起了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借由经典作品的人物形象推动读者加深对心理咨询的理解。
故事的开头,鼹鼠发现自己的朋友蛤蟆很久没有出过门,决定前去探望他。当鼹鼠走到蛤蟆的院子前,他惊奇地发现一向干净整洁的小院竟然杂草丛生,花坛周边已经落了一层薄薄的积土。鼹鼠心生疑惑,不知道为什么备受蛤蟆呵护的花园变成了这个样子,但当他敲开蛤蟆的大门时,里面的景象更是让他感到非常意外。
给鼹鼠开门的蛤蟆异常憔悴,与往常活泼开朗的形象大相径庭。鼹鼠很担心一直维持这种状态的蛤蟆,在后面几天叫上了河鼠和獾一起来到蛤蟆家中开导情绪低迷的蛤蟆。他们尝试了非常多的办法,但都没能让蛤蟆真正的高兴起来,只要他们一离开就不自觉的陷入到悲伤的情绪里无法自拔,这让大家感到有些手足无措。
正当蛤蟆觉得自己好些了的时候,苍鹭向他询问他是否知道咨询的费用。蛤蟆觉得自己被戏耍了,苍鹭原来只在乎他的“佣金”,便愤怒地告诉苍鹭咨询费用是他的朋友们帮他支付。出乎意料的,苍鹭告诉他如果不自己支付费用,那咨询就结束了。他解释道,咨询不是单方面的倾听,而是两个人的合作,他希望蛤蟆能自己决定是否进行咨询,而不是以此来讨好朋友们。
02
蛤蟆在第二周下定决心去到苍鹭那里继续接受咨询,并向苍鹭确认自己会努力配合他的咨询,完成两个人的合作。而在接下来的三次咨询中,苍鹭向蛤蟆介绍了“儿童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的模型,并配合测试告诉蛤蟆,他现在正处于“儿童自我状态”中的“适应性儿童”阶段。
与蛤蟆的痛苦不同,苍鹭却对这个情况感到非常满意,蛤蟆所暴露出的问题正是他们这个咨询所要找到的根本结症。苍鹭鼓励蛤蟆尽力走出父亲对他的影响,但蛤蟆不仅想起了父亲,还想起了自父亲去世后一直教导自己的獾,这导致蛤蟆没有一点信心战胜如影随形的“父亲”形象。
苍鹭在和蛤蟆的下一次咨询中点出蛤蟆在很多时候都在不断的欺骗自己。蛤蟆对这个“指责”感到非常委屈,他一向是个看重诚实的人。但苍鹭告诉他,之所有他有时候感到非常的被动无奈,是因为他和那个妄图操控他的人在心理上达成了一种秘密协议。“你总是偷偷或无意识的配合对方,来给自己制造不快,这就是在玩心理游戏,而且在游戏里输的人才是是赢家。”
03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虽然借用了童话角色的形象,却并不是一本写给孩子看的书,而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心理疗愈读物。自出版20多年来,该小说已成为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在书中,可以看到心理咨询的倾听、共情、沟通技巧,也可以看到一个标准的心理咨询流程的模板。读者犹如亲临现场,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见证疗愈和改变的发生。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没有一种觉醒是不带着痛苦的。”在这本小说中,蛤蟆先生发现自我的过程带着破茧成蝶的决绝,也充斥着成长的心酸与无奈。由于篇幅的原因,小说在后续蛤蟆先生的改变上稍欠描述,但读者可以通过已有的情节了解整个故事,并随着蛤蟆先生的成长一起,寻找到曾经丢掉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