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好建议家长们适当降低期待值,多鼓励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因为只有在运动中消耗多余精力,增加多巴胺的释放,才会有好情绪。同时,她也建议孩子们不要将自己困在家里,眼里只有手机、平板,走出家门多与同龄人接触,多多获得“同伴支持”,或许就能重拾好心情。当孩子们出现情绪行为问题,经过家长开导劝解仍无法缓解,甚至对学习、交友产生影响,这种情况就需要到专业的精神心理机构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抑郁症是可以治愈的
10岁的小霞是一名三年级学生,过去半年来,出现了失眠、学习成绩下滑、食欲减退等表现,原本活泼开朗的她不愿和家长说话,假期过后甚至不愿上学。当父母带着小霞去医院就诊时,小霞说出了原因,因为感到压力大,和老师同学交流困难,学习也变得不能集中精力,感觉每天都不开心。经过一个周期的治疗,现在小霞已经回到学校正常上学,情绪状态基本恢复正常。
学会识别心理危险信号
万好告诉记者,很多家长存在一些思维定势:用自己以往固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判断和处理事情,例如认为孩子写作业慢就是贪玩,想偷懒,觉得孩子不想上学是游戏害的、失恋引起的。这些都是忽视了孩子心理健康的危险信号,最终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遗憾。
家长、老师和大众应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危险信号有所认识,学会及时识别孩子的心理问题。那么,该如何识别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呢?万好介绍了几个“危险信号”:孩子的性情发生大的转变,原本开朗阳光的孩子开始变得闷闷不乐,少言寡语,喜欢独处;孩子出现唉声叹气,莫名悲伤,愁眉苦脸,自我贬损,喜怒无常,感觉自己是个累赘,自责内疚,无望无助;反复跟家长或照料者诉说上学的不易,上学没意义,不想上学,活着也没意义很痛苦;失眠早醒,头疼不适,与同学争吵不断,伤害自己身体等;成绩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听不进去。
新闻延伸
用药治疗情绪问题你在担心什么?
随着家庭、学校、社会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加深,不少儿童青少年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医院精神科、心理科就诊,并接受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对于药物治疗,很多患儿及家长有各种担心。
当医生提出,有必要进行药物治疗时,向儿童青少年及家长传达的重要信息是:孩子(当事人)已经饱受心理问题带来的痛苦,接受药物治疗是为了帮助孩子改善症状,缓解痛苦,提升生活质量。我们可以这样想,药物是为了达成目标的一个“配件”,是为当事人及当事人家庭的改变创造有利条件和提供工具。这也意味着,家长要帮助孩子,配合监护服药,定期带孩子到医院复诊,经常监测血药浓度、肝肾功能等生理指标,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与使用时机。
一些家长和孩子害怕吃药,是因为担心吃药会变得与众不同——这代表他们“很奇怪”或“精神不正常”。医生们非常理解这种担心,所以在诊疗过程中,医生会以尊重的态度询问:“你是否了解药物对孩子的影响?”这个问题就是为了了解大家对药物治疗的担心,并加以澄清。
有些家长在看到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和治疗周期较长时,就会担心“会不会存在药物依赖”“会不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等。而孩子们对此并不担心,他们更渴望通过药物治疗较快地改善症状,帮助自己恢复到以前的状态。这也提示,父母的态度对儿童青少年的药物治疗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任何一种治疗,都是获益与风险并存的,是否接纳药物治疗,需要权衡考虑药物治疗是否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获益。(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徐小钦院方供图)
名医档案
万好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部主任,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与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老年学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心理卫生协会催眠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医学会睡眠医学专科分会委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对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睡眠障碍、多动症、自闭症等疾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2023年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全国宣传主题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分年龄段来看,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随年级的升高而升高,有部分孩子长期处于情绪低谷。记者采访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部主任万好,和家长、学校、孩子一起,拥抱阳光心态、健康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