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群:思考“十三五”医疗健康信息化与“互联网+”

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常务副会长、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做主题报告

1、居民健康持续改善。2010年第六次国家人口普查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人均寿命已经达到了74.83岁,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研究预测,2015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将达76.6岁。

2、我国卫生总费用不断增加。2014年全国总诊疗人次达到76.5亿人次,公立医院和社区医院都在不断增加,公立医院医药费用不断下降。2014年医疗卫生总费用达到3.5万亿元,占GDP5.6%,其中个人卫生支出下降到33.2%。

3、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不断提高。例如,15分钟到达最近医疗点的比例达到84%,基本医疗保障参保率稳步增长,在91%以上。

4、医疗服务未利用的比例下降。例如,两周新发疾病未就诊比例从2008年的38.2%下降到27.3%,因住院未住院单的比例由25.1%下降到17.1%。

5、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产前检查率、住院分娩率城乡基本相同。

卫生事业发展、深化医改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例如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服务能力和效率有待提高、分级诊疗体系尚未建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人口老龄化等都对医疗卫生工作、信息化建设都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些情况,如何更有效地发挥信息化对医改、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值得思考。

在加强信息标准的同时,注重信息安全。目前,卫计委已经开发建立了国家级信息安全管理平台,从重要信息系统的等级保护、信息安全通报制度、CA认证以及安全网络的信任体系,保障医疗信息的安全,同时加强个人隐私保护。

一、总体思路

最近,国家卫生计生委刚刚下发落实人口健康信息化指导意见实施方案,该方案的基本原则是:横到边,纵到底,标准应用促进互联互通;信息化建设方面强调数据的全方位、数据质量和集成;高度重视信息化的服务和应用,提升综合治理能力。

基于前期的研究,卫计委提出了“十三五”医疗健康信息化的总体规划思路: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依然要积极推进“4631-2”顶层设计,并重点加强制度、人才、投入机制方面的建设,尤其是法律法规、安全隐私保护方面。

“十三五”期间,要提升高度,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建立综合保障机制;拓宽广度,扩大试点,强化应用,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进深度,面向公众,服务基层,普及和应用健康卡;提高精度,数据利用,技术创新,推进精细管理决策;加大力度,统筹组织领导,强化监督,加强效果的监测和评价。

“十三五”期间,要继续加强医疗健康信息平台的建设。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全民健康保障计划工程一期工程,总投入为4.9亿元。国家级医疗健康信息平台的总体设计为“1+6”,即以国家医疗数据中心为核心,依托于疾病控制、中医药、新农合等六个业务应用平台,形成一个医疗卫生的私有云,通过电子政务外网和各省级平台实现连通,通过互联网公有的云平台,向公众提供健康服务,和政府的门户网站实现联通。

“十三五”期间,提出一个数据交换与共享逻辑架构图。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变化,以前业务系统提高效率的同时,信息部门不能互联互通,数据采集过去是烟囱式的。新的架构强调国家医疗健康中心数据的采集,主要通过省级医疗信息平台进行采集。所以,提出统一数据采集,分散业务应用。同时,通过国家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及其他部委进行数据交换。在加强国家级平台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省级平台,尤其是区域级平台的建设,实现区域内信息的共享和交换。

二、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

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流动中,重点加强远程医疗。在县、乡、村三级,建立医疗保障网,县级医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所辖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传到县医院,县医院再和大型三级医院实现远程医疗。依托于三级平台,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纵向流动。同时,要加强远程会诊、远程教育、预约会诊、双向转诊等方面的服务。

目前,很多省市正在实施和建设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很多省市通过云技术和平台技术实现相互结合,促进和落实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从而促进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

在我国,医联体、医疗集团是特殊情况。如何发挥医联体的作用?使医疗联盟、医联体率先和所连的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信息标准化和信息的交换。同时,医疗联盟集团也要和区域的医疗信息平台实现连接。

区域检验影像中心、病理中心建设是下一步要加强的重点,也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的重要手段。区域检验影像中心,依托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所辖的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连接,从而支撑向个人提供健康管理和指导,向医疗机构、科研院所提供大数据的支撑。

三、推进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国家正在推进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有很多方面的任务和要求。我着重谈四个方面:

一是,加快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各个业务系统产生了大数据中心,这个大数据中心支撑医院的业务、管理、服务。以电子病历为中心,病人重要的信息都在电子病历,所以我们将继续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集成平台的建设。

三是,推进分级诊疗。分级诊疗首诊在基层,所以要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真正实现双向转诊,还要依托区域医疗健康信息化平台:由基层到大医院,再由大医院通过区域平台到康复机构,实现院前、院中、院后连贯的信息服务。通过区域平台上下联动,实现远程医师多点执业。急慢分治,全科医师的慢病管理支撑的必要条件是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的交换和沟通。

四是,加强以电子病历的应用。我们特别强调电子病历的有效应用,电子病历如何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如何以病人为中心,这样的理念中发挥作用。有效应用是指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核心。在美国电子病历主要分成三个阶段的应用。

四、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药品分类采购

促进基本药物制度,特别是国家药品保障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将为实现基本药物制度、药物价格的放开,发挥重要支撑保障作用。目前,国家药物综合管理平台已建立,截至7月底,国家药品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已经实现与17个省级招采平台的联通。今年10月底,将与其余14个省市实现全部联通。该平台具有价格管理、综合管理、统计分析、基础数据库、信息交换等8大功能。国家药物综合管理平台作为全民信息化保障工程的一个子平台和业务应用,纳入统一的顶层设计。

五、推进惠民工程

国务院要求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实施惠民工程。在国家卫生计生委领导下,我们积极推进居民健康卡的便民、惠民作用。李斌主任提出了“三个一”工程,即每个家庭有一个合格的全科医生,每一位居民有一个动态的电子健康档案,每一位居民有一个功能齐备的居民健康卡。目前为止,已经有20个省,6个省份的省级卡管平台和国家级平台实现连通,累计发行将近1亿张居民健康卡。

六、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决策与监管

2、医改监测和评估。医改监测总共有152项指标,从2009年到目前为止,涉及到13400家公立医院,31个省份的33个地市,监测的数据包括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体系、药品、医保改革等各类数据。这些数据对决策、管理、规划和支持发挥重要作用。我们每五年进行一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2013年是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该调查是从需方角度、居民健康角度来评价医改措施、规章制度、重点任务落实情况。连续五次跨越20年的国家卫生调查数据,对决策分析管理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3、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我们正在建立国家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监测信息系统,一期工程了建立44所委属委管医院、32家省级医院、32家地市医院,共108所设点网络医院来监测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二期工程,我们再选择300家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形成400-500所全国的设点网络医院,来支撑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目前,这套系统正在构建中。去年底,已实现44所委属委管医院的连通,通过镜像系统把经营的9大类信息、295项指标定期传输给国家医疗健康数据中心,使国家卫生计生委更好监管和服务于委属委管医院,从而为制定政策、规划提供重要的支撑。

4、加强人才培训,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已经构建了国家住院医师培训信息系统的原型,并已实现和省级住院医师招生管理平台的对接。在顶层设计上,把该系统纳入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作,并实现和国家平台的对接,与省级平台和培训基地实现连通。

七、互联网+医疗健康

“互联网+医疗健康”必须依托于互联网。互联网已由单向互动的Web1.0门户时代,发展到实时互联、各取所需、实时互动的3.0大互联时代。2014年全国网民达到了6.5个亿,手机达到5.6个亿。这为“互联网+”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什么是“互联网+医疗健康”?根据我们的研究,认为“互联网+医疗健康”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与传统医疗健康服务深度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医疗健康服务业态的总称。

“互联网+医疗健康”现在的状态是“热”。我们分析有四大驱动:需求驱动、政策驱动、技术驱动、资本的驱动。“互联网+医疗健康”要真正改变过去以业务系统信息化建设为核心,向以人的健康为核心一站式服务来转变。

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存在着诸多痛点: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院就诊环境、医疗效率亟待提高;“三长一短”也是现实;药价虚高、用药不透明;诊疗和康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脱节;医疗付费面临巨大的挑战。“互联网+”要和传统医疗服务模式结合,产生变革和创新。“互联网+医疗健康”也将重构医疗健康的服务圈,比如个人通过可穿戴设备、智能传感器产生大量数据,通过APP网络咨询实现自我的健康管理。在医疗机构就诊和二、三级医院实现双向转诊,通过区域卫生、影像检验中心来支撑分级诊疗。同时,院前、院中、院后通过互联网实现一体化、连续闭环式服务。

“互联网+医疗健康”要依托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无论是个人健康管理,还是分级诊疗、居家康复。通过“互联网+医疗健康”依托于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实现分级诊疗,方便就诊看病,降低医疗费用,实现健康管理。“互联网+医疗健康”在我国有巨大的服务系统和市场发展潜力。

如果换个思维,“互联网+医疗健康”转换成“医疗健康+互联网”,会产生什么?“互联网+医疗健康”是互联网如何为医疗健康服务。“医疗健康+互联网”,思维转向健康需要什么,互联网能做什么。这种思维的转变,在“医疗健康+互联网”这个环路中,要明白各个角色诉求是什么:患者希望便捷就医,健康管理,个性化医疗提高服务质量;医生希望提升自我、体现价值、多点执业、个性化服务;医院提供优质服务、提高效率、缓解矛盾;医保系统要控制费用,实现信息的共享;药企希望药品研发和精准营销;政府市场准入,行业监管。所以,在这个闭环中,是以需求导向,需求引导。这是从需方的角度来考虑。

八、新硬件时代

新硬件时代必须依托于软技术,还要依托材料、工程、技术。在新硬件时代,手术机器人、智能药丸,使医疗的诊断、检查、治疗一路透明化。还有3D打印技术,当我们不高兴,情绪低落时,大白能给我们一个温暖的拥抱。这些都是硬件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所以在互联网时代,也要看到硬件的发展和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这样才新硬件能利用高新的信息技术,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健康信息服务,为政府部门提供大数据的决策、支持。新硬件时代将给医疗卫生带来深刻的变革。

THE END
1.智慧医疗融合信息技术与医学,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改变服务模式云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智慧医疗已成为医疗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它不仅是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更是现代医学和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伏锂码云平台智慧医疗,通过引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正在逐步改变我们的医疗服务模式,为医疗机构、医生和患者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效益。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PSVD970556B2UC.html
2.互联网+医疗:将为我们带来什么?互联网+医疗:将为我们带来什么? 从网上挂号,到眼下各种依托移动互联网的健康监测、健康管理APP,再到开办颠覆传统诊疗模式的云医院……移动医疗在“互联网+”的热潮下蓬勃兴起,不断跑马圈地。 “互联网+”无疑是今年全国两会最热门的话题。而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将继续推进医药卫生等领域改革,基层医改、医保支付改革、https://www.cac.gov.cn/2015-03/25/c_1114751248.htm
3.互联网+医疗演讲稿(通用8篇)医疗古往今来一直都受到重视,特别是现在,看病难,住院难得问题一直未解决,所以互联网和医疗的结合是势不可挡的,互联网可以再很大程度上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更好地医疗服务。医生,从古到今,都是受到人们尊敬的职业,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给医生们按上千里眼和送风耳,让医生无论在哪都能全球任何一个人治病。只要我们敢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bia3xm.html
4.互联网医疗降情况9篇(全文)2018年7月,为更加深入“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入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活动的通知》。《通知》具体从以下十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旨在落实“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为老百姓看病就医带来便捷。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pbs61vb9.html
5.互联网医疗发展趋势如何(分享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几大趋势)2018年互联网医疗行业进入转折期。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支撑体系、加强行业监管和安全保障。 此次抗击新冠疫情,互联网医疗进一步发挥作用,卫健委多次发文推动互联网医疗的应用,政策利好带来行业发展的春天。https://www.niaogebiji.com/article-129007-1.html
6.西安决策参考2、又一波政策红利来袭出行医疗教育养老一个也不少! 3、杭州率先上线不动产自助打印终端不动产登记"刷脸"就能办 4、北京出台学前教育管理新规看护幼儿须有两人同时在场 5、“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宁夏示范 四、城市文化 1、特色小镇留住文化的“魂” 2、留住城市的神韵(文明之声) http://www.xalib.org.cn/info/72409.jspx
7.55位CEO自述:这场疫情教给我的29. 匿名君+互联网医疗 学到的最大一课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任何一次危机对大部人是危,对少数有准备的人就是机。我们去年做的一个功能在疫情期间正好派上了用途,增长非常快,而且其他竞品都没有做,只有我们一家一枝独秀。 30. 杨华+纯米科技+智能家电 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261232.html
8.“互联网+”下十大创业机会百度、阿里、腾讯先后出手互联网医疗产业,形成了巨大的产业布局网,他们利用各自优势,通过不同途径实现着改变传统医疗行业模式的梦想。根据中为智研数据,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为40.1亿元,预计2017年将达到200.9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78.5%。移动医疗未来两年将高速发展。 https://www.yjbys.com/chuangye/xiangmu/wangzhuanxiangmu/587650.html
9.给用户“需要”而非“被营销的”的降险保险频道如何实现个性化医疗服务的定制呢?我们依托医疗网络供给端的数据标签,形成最小元素的产品单元,根据保险公司不同的场景、不同人群的不同诉求,模块化的组合形成定制方案,再通过平台化的技术输出方式提供给保险公司。 目前为止我们跟保险公司及互联网平台已经有70多个项目的合作,我们的付费用户数将近500万。在业内我们创新推https://insurance.hexun.com/2020-11-08/202389489.html
10.2021年互联网医疗行业洞察互联网医疗用户三线及以下城市占比提升,下沉趋势渐明。男性用户居多,年龄多分布在25岁至44岁,学历高低不影响用户热情 4. 流量红利有望保持,持续探索解决方案 互联网医疗借力疫情提高曝光率,培养了用户使用习惯,流量红利有望继续保持。持续探索人工智能及智慧社区医疗模式的应用,有望缓解医疗压力 https://www.mob.com/mobdata/report/140
11.“互联网+”时代,北大医信铿锵前行企业快讯论坛上,北大医信CEO陈中阳博士以“‘互联网+’时代下的医疗信息化”为题,向参会者阐述北大医信全新的战略布局。站在“互联网+”的舞台上,北大医信如何拥抱互联网,与医疗共舞?作为老牌HIT企业,北大医信有哪些创新和突破?如今,手捧“智医云”的北大医信,下一步的战略规划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近https://www.dzwww.com/finance/tz/zjby/201507/t20150714_12700458.html
12.“互联网+医疗”的价值是什么?医信通互联网已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从购物到社交,再到娱乐,无处不在。然而,其中一个领域,它的影响将更加深远和持久,那就是互联网医疗,正是“互联网+医疗”所引领的变革,在过去的几年里,互联网与医疗保健领域的融合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不仅提高了患者的体验,还为医疗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http://www.fbpaas.com/h-nd-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