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高解春,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是一位有过住院医师、带教老师、医院管理者经历,作为访问学者近距离考察过美国住院医师生活、我国住院医师规培率先探索的见证者。对于我国规培之路的是非曲直,他通过本文进行了理性梳理,并较真地作了客观评价。
关系到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师培训制度改革的命运和方向,我作为一个有过住院医师、带教老师、医院管理者经历,作为访问学者近距离考察过美国住院医师生活、我国住院医师规培率先探索的见证者,感觉有必要理性梳理,较真地客观评价我国规培之路的是非曲直。
19世纪末,被称为“现代临床医学之父”的威廉·奥斯勒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首创的以突出临床能力培训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被公认是临床医学教育和医师培训的经典。我国尽管在上世纪20年代,以协和医院“住院医师24小时负责制”为代表的住院医师培养制度在众多附属医院都开展得有序规范,但由于受“单位人”人事制度制约,大学毕业直接分配到基层医疗机构的众多医生,除了短期进修外,几乎都没有经过严格的规培,导致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参差不齐,医疗质量难以保证。
2014年起,中国正式进入无规培不行医的时代。
体制机制的不适应和不协调必然会呼唤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科学规律、改革僵化体制、富有激情的改革者。2010年,同样是医生出身,时任上海市分管卫生的副市长沈晓明,明确提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临床医学人才成长和提高临床水平的必经之路,对保证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统一标准规范、统一考核评估的规培制度,这是中国系统的住院医师规培的率先探索。当时我担任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副主任,参加了沈市长牵头的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培训联席会议,直接参与和见证了规培改革。上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资金账户,切实落实政府、医院的分级管理和专职管理团队建立,妥善解决了从住宿、考试到非培训基地医疗机构三年住院医师短缺等一系列问题,使上海住院医师规培经过许多坎坎坷坷后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住院医生规培之路。2013年国家七部委《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正式颁布,明确要求本科学历以上医生执业必须接受全国统一规培,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无规培不行医的时代,这是中国医学教育的重大进步,是关系到临床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千秋伟业的一个里程碑。
医生的薪酬待遇,一直是关系到人才吸引、队伍稳定、员工积极性的敏感砝码。住院医生规培改革,规培生由过去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这批在医院担任住院医生工作而编制不在医院的规培生,其工资薪酬的筹资和发放渠道、薪酬标准,乃至与社区医生、专科医生、社会平均可分配收入水平的关联性,都关系到规培改革的成败。
无论是上海市2010年的规培探索还是2013年的国家规培文件,都由政府财政拨款兜底,以确保规培生薪酬的筹资渠道的可靠稳定性。国家规培文件更是明确国家财政、省市财政和规培基地“三个一点”补助方法。且不说上海发放口径统计的规培生年收入8-12万,也不说《规培在中国是怎样“变形”的》文下留言江苏省规培生收入6-10万的打脸,就按文中所说国家财政补助规培生每年2.4万,边远省市财政最少0.33万,那即便不算“大部分规培基地都会有一定补助”,文中引用的丁香园问卷调查,27.5%规培生月收入1000元以下,8%表示“没有收入”如何理解?看来规培生的收入待遇统计,真不能简单地引用自媒体问卷调查,应该以发放途径和规培生账户的客观统计为准。如果真有像某些地方扣减民办教师薪酬那样挪用或扣减规培生薪酬的,应当彻查严惩!
2020上海各医院规培简章阅读量概览|图源:看医界
关于规培基地的准入和质量问题,医疗资源的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世界各国和我国传统医学教育中,每年的住院医师申请历来是激烈的竞争。就像名校成为学历的品牌标志一样,医生们常常以我住院医生是在梅奥、霍普金斯医院,或者我国的北京协和、四川华西、复旦中山、上海瑞金这样的名院而骄傲和炫耀。一边是规培生对规培基地的期望要求,一边是众多医院院长对成为规培基地的向往;既要照顾每年80~90万医学生毕业对规培基地的刚性需求,又要考虑规培质量和带教师资的能力……在我国规培的起始阶段,根据规培基地要求,以三级甲等医院为准入门槛应该是必要的,不能简单地归为“粗暴的一刀切”。2013年至今,我国规培基地达1000多个,占三级医院的70%左右,总体应该还是与规培发展要求匹配的。当然,加强规培基地的建设、严格管理和常态化评估是我国目前规培基地的亟待。
总之,在我国作为新生事物的住院医师规培制度,尽管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这是医学生提高临床水平的必经之路,是关系到临床专业水准提高和医疗质量保证的重要举措。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好不容易进入不规培不行医的新时代,我们要坚定方向、不断完善、不变形、不折腾,走出医学临床人才培养的阳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