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是安徽抗击疫情的重要“战场”
赵医生:李主任你好,我这边有个病人是中耳炎患者,就诊时做了胸部CT,右肺有点问题,想请您看一下……
李永怀:血项呢?
赵医生:血项白细胞是高的。
李永怀:放心,病毒感染一般都会血项偏低。可能是中耳炎引起的发烧。来自低风险地区、没有接触史,感染新冠病毒可能性小……
李永怀接受记者采访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所在的感染病楼在安医大一附院的东南角。去年年初疫情来袭时,整栋大楼被改成了隔离病区。李永怀回忆,在接到通知后的24小时内,他们就完成了病房清洁区、缓冲区和污染区的划分。
李永怀:我们这栋楼,从2003年开始经历过SARS、禽流感、甲流。我们很有经验。
疫情期间被改造成隔离病区的大楼
就是这个被临时改造成的隔离病区,成了安徽抗击新冠疫情的重要“战场”。与此同时,武汉的情况愈发严峻。
临危受命奔赴武汉
他说“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
2020年2月13日,李永怀临危受命,作为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他带领医院的136名医护人员奔赴了安医大一附院抗击疫情的另一“战场”——武汉。对他们来说,这是一次“不问归期”的出诊。
李永怀:我本人做过甲状腺手术,当时我犹豫带多少药去,因为一天吃一粒甲状腺药,我就带着两盒100粒,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
李永怀:2月15日,晚上12点全接满,总共64张床,全部是重病人。昏迷的、上呼吸机的,后面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的、高龄的......全是那样的患者。
吸痰、采集咽拭子、气管插管……在隔离病房内,医护人员的每一次操作都伴随着极高的风险。李永怀说,那段日子,每天都在打仗。
李永怀:我当时有一种上战场的感觉。病区里来了5个病人,人手不够,我们队长讲再上几个医生、5个护士进去,跟打仗一样。
连日阴霾的武汉渐渐转晴,2月26日,Z11重症病区内也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李永怀:2月26日,第一批6位患者同时出院,非常难忘的一天,我们还拍了视频。那一天对我们医护人员是鼓舞,病人是可以治好的。对病人来讲,我的病可以恢复,有信心回家。
3月7日,安医大一附院院内隔离病房收治住院的40例新冠肺炎患者全部清零。十天之后,在武汉“战场”的医疗人员也完成了支援任务,累计收治82名患者。
疫情背景下
互联网医院项目得到快速发展
“战疫情”,这是安医大一附院在2020年面临的最大挑战。门诊人数、住院人数早已恢复到正常状态,如何一面有效应对疫情,一面做好日常诊疗工作?安医大一附院高新院区门诊主任刘晔说,医院在2019年12月上线的互联网医院项目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反而得到快速发展。
医护人员在总服务台服务患者
刘晔:因为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减少病人到医院聚集。通过互联网医院的开展,方便老百姓在家里就能就诊看病。特别是慢性病患者,我们会建议他下次通过在互联网医院就诊。
线上门诊介绍标牌
针对老年人使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可能遇到的困难,医院设立了互联网医院线下体验区,也叫“方便门诊”。今年67岁的李大爷患有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在“方便门诊”,李大爷体验了一次线上问诊,半分钟不到,屏幕那头的医生就参照李大爷此前的就诊处方开好了这一次的药。
李大爷:以前看病挂专家号,拿药也找专家,太麻烦了。现在直接到这里开药。
门诊护士长刘莉:手机上更方便,直接不用来医院,在手机上跟医生对话要什么药,给你开完后直接寄到家。
李大爷:我要回去学一学。
互联网医院体验区——线上方便门诊
疫情后的医院将迈向何处?
一周前在安医大一附院采访时,正赶上医院外科系统组织的一次大讨论。
眼科:我们眼科病人到科教楼去检查,再回来给我们看结果,冬天天气不好,夏天天气很热,病人其实埋怨非常大,如何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整形外科:我们学科现在发展面临一个大问题,人才发展断层严重,最年轻的副高已经48岁……
肝外科:以前病区按照每年做三五台肝移植的容量来设计,现在每年做三五十例,完全不够用……
12个科室的80多名医护人员围绕“十四五:医院怎么办,我们怎么干”畅所欲言。这样的讨论,医院已经组织过多次。安医大一附院党委书记金宗祥说,首先要发现医院的短板,这是迈向崭新五年的第一步。
医院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十四五:医院怎么办,我们怎么干”大讨论
金宗祥:我们总共拿出17个参考题干,包括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包括教学、科研,改善我们的空间布置等等。我们要补短板、强弱项。
2021年医院要怎么办?金宗祥说,地处长三角的安徽在医疗方面需要有更多作为。
金宗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是国家战略。我们医院非常希望能跟长三角的更顶尖的医院进行实质性的交流合作。最终极的目标是提升医疗水平。有一些重大疾病、疑难疾病让安徽的老百姓不出省,在省内也享受到跟长三角发达地区同等水平的救治。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告别极不平凡的2020年,崭新的2021年如约而至。数九寒天的风依然凛冽,充满希望的新一年已经开启。也许仍有不易,还有坎坷,但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定向前。
中国之声从2014年元旦起推出大型记录报道,10位记者每年对10个中国基层地点和个体进行持续追踪和样本观察,记录时代、社会、国家的进步,展示微观个体不断递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年伊始,第八次翻开这10个民生样本。从广西的布兵小学到深圳的黄贝岭城中村,从青海的阿什努乡到北京的寸草春晖养老院,从杭州的留下街道到上海自贸区……那些我们一直牵挂、惦念的人,他们的这一年过得怎么样,有什么新愿望、新期待?中国之声大型记录报道《你好,2021》今天播出第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