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复诊包括两类病人:一是初诊患者化验和检查结果出来后的复诊;二是慢病长期治疗的复诊。从医疗的角度看,对于慢病、常见病的复诊,网上诊疗开处方本次政策的颁布已经支持,‘互联网+’正在从医疗周边服务逐渐走向医疗的核心。”同时也是一名内科医生的北京协和医院信息管理处常务副处长朱卫国认为,如果从医疗的本质来看,中医诊断强调“望闻问切”,西医诊断强调“视触叩听”,其中的“视”和“听”网上进行已基本没有问题;“触”和“叩”目前还没有实现,这是未来网上诊疗的难点和突破点,如果这两点也能通过互联网实现,那么真正的网上诊疗就非常值得期待了。
在陈金雄看来,《意见》在政策层面有四大突破:(1)“互联网+”医疗服务,允许依托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医院并作为第二名称,允许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并开具处方。这是政策层面的180度大转弯。
(2)“互联网+”药品供应保障服务。可委托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配送,线下实现闭环。
(3)“互联网+”医疗保障结算服务。逐步拓展在线支付功能,推进医保“一站式”结算。
(4)“互联网+医疗健康”支撑体系。逐步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诊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在互联网上,一切都是服务。技术、基础设施、软件、技术架构、运营维护等都要服务化,将来可能都可以通过服务外包方式获得。”刘敏超表示,医院信息化工作将越来越轻,医院将更聚焦于业务发展、数字化转型更灵活,医院的信息系统和医院IT部门将如何改变,值得深思。
刘敏超重点谈到了“解耦”和“聚合”:“当前的医疗环境是封闭的,要把现在封闭的系统解耦、拆分,在互联网环境下重构业务。信息系统和功能需要解耦和重构,人和物也需要解耦和重构,如区域检验中心、影像中心。”
如何“聚合”?刘敏超提及了三个方面:一是院前、院中、院后业务一体化;二是康复养老、护理等功能延伸拓展;三是医联体、集团、分级诊疗等机构聚合。
在“践行一些新的理念”方面,刘敏超认为,要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更体现出医疗服务的价值、确保医疗机构在运营中获得更大的成功,比如:人人享有平等的医疗、患者隐私保护权、健康信息知情权、所有权等。
“以挂号为例,挂号的目的是资源匹配,‘互联网+’则能帮助实现医疗资源提供者和需求者的最佳匹配,它架起了个人和机构的桥梁。”刘敏超表示,“要用一些新的理念来指导信息化建设:平等、多元、去中心、去中介、开放共享、隐私保护,不拘泥具体的实现形式。”
《意见》虽然指明了方向,但是在具体落地方面还存在诸多疑虑。总结来看,有如下几方面:
首先,配套政策尚未出台。这是多位专家都提到的一个重要方面,配套政策出台之前,医院该怎么做?目前,广东省的配套政策已经率先出台。
北京医院信息科主任曾巍表示,目前北京医院已经专门成立了互联网医院办公室,可以做到让病人随时随地看诊、大夫随时随地出诊,但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政策监管和配套问题,相应的监管政策还未出台。
其次,筹资渠道和补偿机制有待完善。《意见》并未提及财政方面的支持政策,“很多非医疗服务,比如智能导诊、预约挂号、定位导航、检查检验结果推送、便捷支付方式等,都需要医院财力去支持才能提供这种服务,资金从哪里来?”琚文胜建议说,《意见》如果有财政、评价等方面的政策就更好了,财政投入机制应该多样化,比如以奖代投,可改善过去项目资金投入大、周期长、效果未必好的问题。
第三,对医院管理的挑战很大。海军总医院信息科主任罗晶表示,如何推荐医生使用远程会诊平台、如何计算诊断费用,都还需要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和监管手段,要在需求和管理中找到平衡点。
第四,业务模式还在探索、商业模式依旧模糊。陈金雄教授说:“现在业务模式还没走出来,何谈商业模式?如果业务不能形成闭环就是伪互联网医院。”
第五,技术和安全问题。曾巍说:“技术和安全都是要考虑的,比如个人信息问题,如何让医生能够详细了解患者的病症,又不涉及患者隐私的泄露问题,还需要慎重考虑。”
最后,对分级诊疗的冲击较大。“单纯互联网医院实现不了分级诊疗,但分级诊疗离不开互联网医院的支持。”朱卫国如是说。
琚文胜简要介绍了英国分级诊疗的情况,英国绝大部分疾病能在基层解决,英国全科医生解决了90%的医疗需求,财政只用了10%来支持这90%,各方面的经济效益非常好。英国的家庭医生确实有“守门人”的作用,大家都要到家庭医生那里注册、看病,病人的医疗需求可以在家庭医生那里得到满足;而英国二级、三级医院是没有门诊的,只有急诊才能去。
据联空网络CEO况华介绍,联空医加的服务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是互联网+便民服务,建立覆盖全就医场景的移动支付体系,并结合生物识别技术,实现快速通行和支付。“在移动支付方面,整个行业的习惯已经形成了。”况华表示,“凡是与医疗服务无关的部分,都尽可能地搬到手机上来,减少患者跑腿。让患者就医更加方便、流程更优化,提升医院非医疗服务的能力。”
二是互联网+医疗服务,包括:在线问诊服务和特色专栏服务。前者是建立医院在线问诊平台,实现复诊电子处方和药品配送;后者是把医院好的资源整合起来,建立医院特色专科专栏服务,精准对接患者需求。
在上述产品线的基础上,针对行业及用户的最新需求,联空医加又推出了五大最新实践,况华对此做了进一步介绍。
一是电子就诊卡院内通行,这是流程优化的核心内容,包括:二维码通行、快速预约、快速缴费、快速得到就医过程的所有信息,把整个就医流程全部贯穿起来。
三是微问诊。包括整个微问诊的门户建设和对应的医生工具,医生之间可以相互转诊;对于复诊病人,医生可以发起在线处方、处方配送。
四是微官网,综合门户。医院可以自由搭建出所需要的功能和样式,并与医院的个性化内容相匹配。“更重要的是内容运营,以往的内容发出去后不能沉淀下来为以后使用,现在可以实现内容聚合沉淀,并支持内容收费。”况华说。
五是联空医加工作台。快速构建医院移动在线应用,进行统一的内容发布和信息管理,分析互联网运营指标、指导运营决策,用户画像和用户特征的分析。
据了解,目前联空网络已经在北京实施上线了多家医院,并将持续发力深耕,帮助北京地区医院全面拥抱互联网,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新政的切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