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每天5点,暖星陪你回家带娃~
而家长的纠结与烦恼往往是:
办了好吗?这玩意会跟随孩子档案一辈子,会不会有负面影响?办了他就不能上普校了吧?办好?还是不办?办不办?...
PS:一定要拉下去,看到最后,精华都在后半段!
关于残疾证(自闭)的办理
好姑娘光芒万丈02
就像每一位家长都会纠结的那样,我也曾经历过类似徘徊不安的循环挣扎心理,并且随着孩子的年纪渐增,越来越强烈.....
直至有一天,因为一些原因,突然发现“原来死亡离自己很近、很近”、“我不在这个世上了,这孩子靠什么继续生活?”“他会长大,我亦老去,生老病死是自然界最基本的法则,脱离了我的保护,谁能替我继续守护他?”......
然后发现:“为了面子而坚持面子,是最没面子的事情”。
办证流程指引
仅限惠州地区的自闭症儿童家庭,其他区域参考各地标准。
01
第一步
第一步:准备材料
(儿童孤独症属于第三项)所需材料为:
1、身份证、户口本复印件各一张,儿童大一寸彩色照片7张
2、广州中山三院或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科一年前的门诊病历和诊断证明书,各一份
3、当地孤独症培训康复机构出具的为期一年的康复训练证明书一份
4、精神类残疾评定表、申请表各三张
02
第二步
第二步:申请人(监护人)持办理材料向户口所在地村(居)委提出办证申请
1、一般基本资料齐全,孩子病情属实,街道残联的工作人员就会给你三份《残疾证办理申请表》、《残疾评定表》三份、《广东残疾人情况调查表》一份
03
第三步
省医地址在图二的诊疗卡上有,很好找,坐高铁转地铁,出口上来就是,在市中心,吃住行都很方便。只是人多啊!!!停车难啊!!!务必看好财物和孩子啊!!!
依然要牢记,你去那里的目的!不是看病,是走个流程,要结果!!
最后,带着那份韦氏测试结果,跟之前自闭症的评估结果,再回到省医找到戚元丽,请她按照结果给你出具正规的诊断证明,即可!(样本如下)
04
第四步
05
第五步
凡事都是最好的安排
记得当时,我是在全然不知精神类残疾有特殊优待的情况下,为哆办理的残疾证。起初,一直心存侥幸,觉得孩子不至于那么差,再努把劲做些争取,他或许是可以跟普通孩子一样,进正常幼儿园、小学的。所以,残疾证这事压在我心里两三年。
就在那一刻,面对他的懂事跟处境的悲凉,我再也无法自控的失声痛哭;我一个劲的跟他说着:“对不起、对不起....”
是的!我为我愚昧的行为懊恼,也为我自我放弃的不负责而后悔;我不敢想,如果那一晚我没有及时送医,或者是手术意外,这孩子该怎么办?或许对于其他人而言,我就是生命中的一个过客,但是对于那时候的哆而言,我是他的天,他在这个世上唯一可以信赖的人,我怎么可以这样的弃他而不顾,我死都不怕,岂能畏生?!
也许是我这人做事很轴,一根筋。再来那时候左手刚做了手术,吊着石膏,所以医院、街道、社区,我都得到了不少人的关照,没有太多的大费周折。只是,让我记忆犹新的是:长途跋涉无依无靠、内心那种荒凉跟不知所措、对于前路毫无头绪.....
那阵子,我几乎流光了这一辈子的眼泪,一种“生死都不易”的绝望感,身体上里里外外几十针的缝合痛感根本不及内心撕裂的那种煎熬。但,只要我一想到,残疾证可以给哆带来一些生活的保障跟依托,我就觉得不辞辛劳、艰险无谓。必须承认,当时整个人的状态并不像现在这样好,很多事情也一团糟;所以,想法难免偏于极端化。
待一切乌云拨开,天日再现,我仍然很庆幸,自己能及时的为孩子做了这个“人生的决定”;因为,无论怎么看,自闭症患者或许都脱离不了终身陪伴,所以,单靠家庭的力量,这些自闭症孩子的尊严与生活品质很难得到保障。我们唯一寄托国家政策的越来越好,残疾人事业的越来越重视发展。往大方向看,这不光是为了自己好,更多的是为了往后孩子的生活权益,争取一个合法凭证。毕竟我们都会老去,我们也会先行撒手人寰,未来那么长,谁也不知道意外跟惊喜,哪一个会先来。
写在最后的话
残疾证是全国联网的性质,它会跟随一个人的档案一生(也可申请注销),说实话,精神类疾病,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带有危险性的,而且在民事法则上,他们的一些行为,是不受法律约束的。
因此,以后孩子会不会因此受到排挤?歧视?我不得而知,因为未来几十年会怎么发展,我们谁也猜不到。
现在我唯一能肯定的是:
1、我们作为自闭症儿童的家长,应该勇敢面对孩子患自闭症的事实。
3、残疾证是残疾人享受优惠政策唯一的合法凭证,无论以后走到哪,我们的孩子都能受到比普通公民更多的法律保护。
4、精神类疾病的特殊性跟社会隐患的因素,催化着这类残障的被重视度,日后或许会优于聋哑、智力等其他同等级别的残疾,也并非天方夜谭的执念,纳入低保户、住房解决,大龄自闭患者的医疗、托管机制...这些都有待期盼国家的政策落实。
残疾证不是说越早办越好。孩子年纪小、程度好、希望大,我还是建议晚几年再考虑。
不过,我现在唯一能肯定的是:办越晚,越难办!妈的!中国办证难这个实情,我相信在每个部门都有所体现,而非这一体系。
有了残疾证,也并不是说我们就“包袱卸下”,没有残疾证,也不是说孩子以后的路就会行走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