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健康委中医药局关于印发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等3个文件的通知  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  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  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2019年第2号国务院公报

卫生健康委中医药局关于印发互联网诊疗

管理办法(试行)等3个文件的通知

国卫医发〔2018〕2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管理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有关要求,进一步规范互联网诊疗行为,发挥远程医疗服务积极作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制定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卫生健康委

中医药局

2018年7月17日

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规范互联网诊疗活动,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健康快速发展,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互联网诊疗是指医疗机构利用在本机构注册的医师,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和“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第三条国家对互联网诊疗活动实行准入管理。

第四条国务院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中医药主管部门负责全国互联网诊疗活动的监督管理。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含中医药主管部门,下同)负责辖区内互联网诊疗活动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互联网诊疗活动准入

第五条互联网诊疗活动应当由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提供。

第六条新申请设置的医疗机构拟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应当在设置申请书注明,并在设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写明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的有关情况。如果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建立互联网诊疗服务信息系统,应当提交合作协议。

第八条已经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拟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应当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发证机关提出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的执业登记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签署同意的申请书,提出申请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的原因和理由;

(二)如果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建立互联网诊疗服务信息系统,应当提交合作协议;

(三)登记机关规定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九条执业登记机关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对医疗机构登记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审核合格的,予以登记,在《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服务方式中增加“互联网诊疗”。审核不合格的,将审核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

第十条医疗机构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协议应当明确各方在医疗服务、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的责权利。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应当与其诊疗科目相一致。未经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核准的诊疗科目,医疗机构不得开展相应的互联网诊疗活动。

第三章执业规则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应当符合医疗管理要求,建立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规章制度。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应当具备满足互联网技术要求的设备设施、信息系统、技术人员以及信息安全系统,并实施第三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第十四条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的医师、护士应当能够在国家医师、护士电子注册系统中查询。医疗机构应当对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的医务人员进行电子实名认证,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通过人脸识别等人体特征识别技术加强医务人员管理。

第十五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协议中告知患者服务内容、流程、双方责任和权利以及可能出现的风险等,签订知情同意书。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时,医师应当掌握患者病历资料,确定患者在实体医疗机构明确诊断为某种或某几种常见病、慢性病后,可以针对相同诊断进行复诊。当患者出现病情变化需要医务人员亲自诊查时,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立即终止互联网诊疗活动,引导患者到实体医疗机构就诊。

不得对首诊患者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

第十八条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应当严格遵守《处方管理办法》等处方管理规定。医师掌握患者病历资料后,可以为部分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在线开具处方。在线开具的处方必须有医师电子签名,经药师审核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可委托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配送。

第二十条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信息安全和医疗数据保密的有关法律法规,妥善保管患者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泄露患者信息。发生患者信息和医疗数据泄露后,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向主管的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并立即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第二十二条鼓励医联体内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快实现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效率,推动构建有序的分级诊疗格局。鼓励三级医院在医联体内通过互联网诊疗信息系统向下转诊患者。

第二十三条三级医院应当优先发展与二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互联网诊疗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条医师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应当依法取得相应执业资质,具有3年以上独立临床工作经验,并经其执业注册的医疗机构同意。

第二十六条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由县级及以上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下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未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本办法规定管理互联网诊疗活动的,上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及时予以纠正。

第二十九条县级及以上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加强互联网诊疗活动的行业监督和自律。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条本办法施行前已经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的医疗机构,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30日内,按照本办法要求重新提出执业登记申请。

互联网医院按照《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管理。

第三十二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推动互联网医院持续健康发展,规范互联网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互联网医院包括作为实体医疗机构第二名称的互联网医院,以及依托实体医疗机构独立设置的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院基本标准见附录)。

第三条国家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对互联网医院实行准入管理。

第四条国务院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中医药主管部门负责全国互联网医院的监督管理。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含中医药主管部门,下同)负责辖区内互联网医院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互联网医院准入

第五条实体医疗机构自行或者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搭建信息平台,使用在本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注册的医师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的,应当申请将互联网医院作为第二名称。

实体医疗机构仅使用在本机构注册的医师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的,可以申请将互联网医院作为第二名称。

第六条实施互联网医院准入前,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省级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与互联网医院信息平台对接,实现实时监管。

第七条申请设置互联网医院,应当向其依托的实体医疗机构执业登记机关提出设置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设置申请书;

(二)设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根据情况适当简化报告内容;

(三)所依托实体医疗机构的地址;

(四)申请设置方与实体医疗机构共同签署的合作建立互联网医院的协议书。

第八条新申请设置的实体医疗机构拟将互联网医院作为第二名称的,应当在设置申请书中注明,并在设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写明建立互联网医院的有关情况。如果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建立互联网医院信息平台,应当提交合作协议。

第十条已经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实体医疗机构拟建立互联网医院,将互联网医院作为第二名称的,应当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发证机关提出增加互联网医院作为第二名称的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签署同意的申请书,提出申请增加互联网医院作为第二名称的原因和理由;

(二)与省级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对接情况;

(三)如果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建立互联网医院,应当提交合作协议;

(四)登记机关规定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十一条执业登记机关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对互联网医院登记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审核合格的,予以登记。审核不合格的,将审核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

第十二条互联网医院的命名应当符合有关规定,并满足以下要求:

(一)实体医疗机构独立申请互联网医院作为第二名称,应当包括“本机构名称+互联网医院”;

(二)实体医疗机构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申请互联网医院作为第二名称,应当包括“本机构名称+合作方识别名称+互联网医院”;

(三)独立设置的互联网医院,名称应当包括“申请设置方识别名称+互联网医院”。

第十三条合作建立的互联网医院,合作方发生变更或出现其他合作协议失效的情况时,需要重新申请设置互联网医院。

第十四条互联网医院执行由国家或行业学协会制定的诊疗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

第十五条互联网医院信息系统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实施第三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第十六条在互联网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的医师、护士应当能够在国家医师、护士电子注册系统中进行查询。互联网医院应当对医务人员进行电子实名认证。鼓励有条件的互联网医院通过人脸识别等人体特征识别技术加强医务人员管理。

第十七条第三方机构依托实体医疗机构共同建立互联网医院的,应当为实体医疗机构提供医师、药师等专业人员服务和信息技术支持服务,通过协议、合同等方式明确各方在医疗服务、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的责权利。

第十八条互联网医院必须对患者进行风险提示,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第十九条患者在实体医疗机构就诊,由接诊的医师通过互联网医院邀请其他医师进行会诊时,会诊医师可以出具诊断意见并开具处方;患者未在实体医疗机构就诊,医师只能通过互联网医院为部分常见病、慢性病患者提供复诊服务。互联网医院可以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当患者病情出现变化或存在其他不适宜在线诊疗服务的,医师应当引导患者到实体医疗机构就诊。

第二十条互联网医院应当严格遵守《处方管理办法》等处方管理规定。在线开具处方前,医师应当掌握患者病历资料,确定患者在实体医疗机构明确诊断为某种或某几种常见病、慢性病后,可以针对相同诊断的疾病在线开具处方。

第二十二条互联网医院发生的医疗服务不良事件和药品不良事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上报。

第二十三条互联网医院应当严格执行信息安全和医疗数据保密的有关法律法规,妥善保管患者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泄露患者信息。发生患者信息和医疗数据泄露时,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向主管的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并立即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第二十四条实体医疗机构或者与实体医疗机构共同申请互联网医院的第三方,应当为医师购买医疗责任保险。

第二十六条鼓励城市三级医院通过互联网医院与偏远地区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数据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第二十七条互联网医院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加强内部各项管理。

第二十八条互联网医院应当建立互联网医疗服务不良事件防范和处置流程,落实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措施,加强互联网医院信息平台内容审核管理,保证互联网医疗服务安全、有效、有序开展。

第二十九条互联网医院提供诊疗服务的医师,应当依法取得相应执业资质,在依托的实体医疗机构或其他医疗机构注册,具有3年以上独立临床工作经验。互联网医院提供服务的医师,应当确保完成主要执业机构规定的诊疗工作。

第三十二条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互联网医院,独立作为法律责任主体;实体医疗机构以互联网医院作为第二名称时,实体医疗机构为法律责任主体。互联网医院合作各方按照合作协议书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患者与互联网医院发生医疗纠纷时,应当向互联网医院登记机关提出处理申请,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追偿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过程中,有违反《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行为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

第三十四条下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未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本办法规定管理互联网医院的,上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及时予以纠正。

第三十五条本办法施行前已经批准设置或备案的互联网医院,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30日内,按照本办法要求重新提出设置和执业登记申请。

第三十六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录

互联网医院基本标准(试行)

申请设置互联网医院或者以互联网医院作为第二名称的,应当符合本标准。

一、诊疗科目

互联网医院根据开展业务内容确定诊疗科目,不得超出所依托的实体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范围。

二、科室设置

互联网医院根据开展业务内容设置相应临床科室,并与所依托的实体医疗机构临床科室保持一致。必须设置医疗质量管理部门、信息技术服务与管理部门、药学服务部门。

三、人员

(一)互联网医院开设的临床科室,其对应的实体医疗机构临床科室至少有1名正高级、1名副高级职称的执业医师注册在本机构(可多点执业)。

(二)互联网医院有专人负责互联网医院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电子病历的管理,提供互联网医院信息系统维护等技术服务,确保互联网医院系统稳定运行。

四、房屋和设备设施

(一)用于互联网医院运行的服务器不少于2套,数据库服务器与应用系统服务器需划分。存放服务器的机房应当具备双路供电或紧急发电设施。存储医疗数据的服务器不得存放在境外。

(二)拥有至少2套开展互联网医院业务的音视频通讯系统(含必要的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

(四)建立数据访问控制信息系统,确保系统稳定和服务全程留痕,并与实体医疗机构的HIS、PACS/RIS、LIS系统实现数据交换与共享。

(五)具备远程会诊、远程门诊、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医学影像诊断和远程心电诊断等功能。

(六)信息系统实施第三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五、规章制度

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26号),进一步推动远程医疗服务持续健康发展,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进区域医疗资源整合共享,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制定本规范。

一、管理范围

本规范所称远程医疗服务包括以下情形:

(一)某医疗机构(以下简称邀请方)直接向其他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受邀方)发出邀请,受邀方运用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信息化技术,为邀请方患者诊疗提供技术支持的医疗活动,双方通过协议明确责权利。

(二)邀请方或第三方机构搭建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受邀方以机构身份在该平台注册,邀请方通过该平台发布需求,由平台匹配受邀方或其他医疗机构主动对需求做出应答,运用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信息化技术,为邀请方患者诊疗提供技术支持的医疗活动。邀请方、平台建设运营方、受邀方通过协议明确责权利。

邀请方通过信息平台直接邀请医务人员提供在线医疗服务的,必须申请设置互联网医院,按照《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管理。

二、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基本条件

(一)医疗机构基本条件。

1.有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含中医药主管部门,下同)批准、与所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相应的诊疗科目。

2.有在本机构注册、符合远程医疗服务要求的专业技术人员。

3.有完善的远程医疗服务管理制度、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信息化技术保障措施。

(二)人员基本条件。

邀请方与受邀方应当根据患者病情安排相应医务人员参与远程医疗服务。邀请方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可多点执业)陪同,若邀请方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由执业助理医师或乡村医生陪同;受邀方至少有1名具有相应诊疗服务能力、独立开展临床工作3年以上的执业医师(可多点执业)为患者提供远程医疗服务。根据患者病情,可提供远程多学科联合诊疗服务。

(三)设备设施基本条件。

1.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应当满足图像、声音、文字以及诊疗所需其他医疗信息的安全、实时传输,图像清晰,数据准确,符合《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满足临床诊疗要求。

2.重要设备和网络应当有不间断电源。

3.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应当至少有2家网络供应商提供的网络,保障远程医疗服务信息传输通畅。有条件的可以建设远程医疗专网。

三、远程医疗服务流程及有关要求

(一)签订合作协议。医疗机构间直接或通过第三方平台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要签订远程医疗合作协议,约定合作目的、合作条件、合作内容、远程医疗流程、各方责任权利义务、医疗损害风险和责任分担等事项。合作协议可以以电子文件形式签订。

(二)知情同意。邀请方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意愿组织远程医疗服务,并向患者说明远程医疗服务内容、费用等情况,征得患者书面同意,签署远程医疗服务知情同意书。不宜向患者说明病情的,应当征得其监护人或者近亲属书面同意。

(三)远程会诊。医疗机构之间通过远程进行会诊,受邀方提供诊断治疗意见,邀请方明确诊断治疗方案。

(四)远程诊断。邀请方和受邀方建立对口支援或者形成医疗联合体等合作关系,由邀请方实施医学影像、病理、心电、超声等辅助检查,由受邀的上级医疗机构进行诊断,具体流程由邀请方和受邀方通过协议明确。

四、管理要求

(一)机构管理。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应当按照以下要求开展工作:

1.制定并落实管理规章制度,执行国家发布或者认可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建立应急预案,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

2.设置专门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部门或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远程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履行以下职责:

①对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②对医疗质量、器械和设备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

③对重点环节和影响医疗质量与安全的高危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提出预防与控制措施;

④对病历书写、资料保存进行指导和检查等。

4.参与远程医疗运行各方应当加强信息安全和患者隐私保护,防止违法传输、修改,防止数据丢失,建立数据安全管理规程,确保网络安全、操作安全、数据安全、隐私安全。

5.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发展远程医疗服务的,要通过协议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落实财务管理各项制度。

(二)人员管理。

2.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远程医疗服务时应当遵守医疗护理常规和诊疗规范。

(三)质量管理。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应当按照以下要求开展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3.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人员督促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日常管理工作,并对本机构远程医疗服务行为进行定期巡视。

4.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做好远程医疗设备的日常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转。

5.受邀方参与远程医疗服务的医务人员应当具有应急处理能力。

6.提供医学检查检验等服务的远程医疗服务中心,应当配备具有相应资质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按照相应的规范开展工作。

7.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机制,保障患者知情同意权,维护患者合法权益。

8.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与要求,规范使用和管理医疗设备、医疗耗材、消毒药械和医疗用品等。

五、加强监管

(一)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辖区内医疗机构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监督管理,将远程医疗服务纳入当地医疗质量控制体系,确保远程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

(二)在远程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生医疗争议时,患者向邀请方所在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提出处理申请。远程会诊由邀请方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远程诊断由邀请方和受邀方共同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过程中,有违反《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行为的,由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

THE END
1.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管理后台记住账号 https://admin-yljg.health.ljjk.org.cn/login
2.蚂蚁金服于互联网医疗之探索本文旨在通过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进行平台分析,并尽可能为蚂蚁金服未来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发展提供一些可能性建议。 微观角度:探索蚂蚁金服旗下支付宝平台中的“医疗服务”的平台设计 宏观角度:分析蚂蚁金服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已有建设 微观:支付宝-城市服务-医疗服务平台 https://www.jianshu.com/p/70516eb0f68b
3.登录微医微医注册页面,微医怎么注册使用 - 微医(www.guahao.com)致力于打造实名医患交流的互联网健康服务平台。聚合了全国超过3900家重点医院,建立了全国三级医院30万名医生的专长库,是您合作的首选平台。https://www.guahao.com/user/login
4.“互联网+医疗”能玩出什么?新华降互联网+医院 中医药企业试水互联网医院 传统中医药开始积借力互联网技术。今年3月,康美药业成为首家中医药管理局信息化医疗服务平台首家试点单位。康美药业副董事长许冬瑾在接受新华健康记者专访时表示,康美将着力打造集“网上药店+健康管理+虚拟医院”功能于一体的大健康服务平台。[点击详细] 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zt/special/hlwyl.htm
5.微医云微医云是中国领先的医疗信息化智能云解决方案提供商,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服务技术,为全国范围内30个省市,2400多家重点医院实现信息系统互联网化服务。微医云专注于提供智能医疗云服务,以混合云架构、大数据平台、容灾方案架构、等级保护、云存储架构、云通https://cloud.guahao.cn/
6.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是什么意思(互联网诊疗和互联网医院区别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行业也逐渐引入互联网概念,推出了互联网诊疗和互联网医院等新兴业态。那么,互联网诊疗和互联网医院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1.互联网诊疗和互联网医院定义 互联网诊疗是指医生或医疗机构通过互联网技术,为患者提供远程诊疗服务,包括在线咨询、诊断、治疗等。而互联网医院则是指基于互联网技术的https://www.mescm.com/h-nd-370.html
7.互联网+医疗,打造全面的全民降信息服务平台互联网+医疗:开启全民健康信息服务新时代 在21世纪的科技浪潮中,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医疗健康领域也不例外。随着“互联网+医疗”模式的兴起,我们正步入一个全新的全民健康信息服务平台时代,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更让健康管理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和个性化。 http://maigoucrm.com/v2/detail.aspx?id=279985
8.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自动核查预警+人工干预方式”,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实时监管 建设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围绕“准入+监管+数据中心”三大核心业务,为区域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注册备案服务、监督管理服务和动态监测服务,保障安全性和合规性。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邮箱: service@zhuojianchina.com | 电话: 400-https://www.zhuojianchina.com/hlwylfwjgpt/
9.全球“云守护”时代来临!名医在线全球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正式启动目前市面上有很多互联网医院医疗平台,名医在线深度聚焦“健康教育与精准就医”,提供专家级的权威精准科普内容、同时,打通公域和私域,融合线上与线下场景,为患者打造“问诊、挂号、找专家、找医院、购药等”一体化“精准就医”服务;实现了“医生科普—患者在线问诊—预约挂号—线下就医—在线复诊”的精准就医路径。 https://wap.cqcb.com/shangyou_news/NewsDetail?classId=3333&newsId=4433415
10.支付宝发布医疗服务平台,打造医院和互联网企业生态“朋友圈”一边是面向用户打造无现金和在线生活方式,另一边是面向各个行业和机构开放,助力传统服务实现互联网化转型。这是蚂蚁金服表现出来的“基础设施”化的发展思路。在医疗健康领域,蚂蚁金服也是动作不断,5月9日,“医疗服务”平台的发布,就是蚂蚁金服打造“基础设施”化开放平台的一个重要的落地举措和实践成果。蚂蚁金服联https://www.hit180.com/25942.html
11.医疗降公共服务平台丨利用互联网技术,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医疗健康公共服务平台集健康通知、健康教育、健康饮食、业务办理、母子手册、家医签约、健康体检、慢病管理、健康评估、健康自我管理、诊疗信息查询等为一体的医疗健康公共服务平台。https://www.univalsoft.com/product_detail/553_484.html
12.互联网化医疗降服务平台即将上线了日记互联网化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即将上线了 近期,由郑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办,郑州报业集团·中原网,健康之路(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协助承办的互联网化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即将上线了! 郑州报业集团、健康之路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第三方社会力量有https://m.douban.com/note/530218812/
13.重庆市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医院管理台欢迎登录-重庆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 登录http://hospital.3yicloud.com/
14.北大医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对互联网诊疗过程从事前提醒、事中控制、事后追溯实现全方位的在线实时智能化监管。 系统构成http://www.pku-hit.com/ProductSolutions/ydyll/index.html
15.医疗供需平台互联网+中国医疗供需网作为中国医疗服务行业互联网+官网,主要提供医疗服务信息、医疗服务分享、各科医疗服务知识、医疗服务品牌、医疗服务资讯、医疗服务报道、医疗服务医疗机构选购、医疗服务医院、医疗服务材料等全行业信息一站式互联网+医疗服务,(www.ylfwpt.net)查看https://www.yiliaopt.com/
16.互联网医院搭建:打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平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医院成为了医疗行业的创新方向之一。互联网医院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将传统医疗服务与互联网相结合,为患者提供在线问诊、在线预约、在线药店等一系列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本文将介绍互联网医院的搭建过程和其中的关键要素。 https://www.hxyliao.cn/mobile/hlwyy/860.html
17.树袋熊医疗管家SAAS平台诊所互联网诊疗我们打造一个真正的既toB又toC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在维护患者权益的基础上更加倾向实体机构。发挥民营医疗企业的桥梁价值作用,对民企进行力所能及的全领域赋能。我们强调差异化的赋能,不与商家挣利,要弥补商家主领域外的不足。深刻剖析了传统互联网医疗平台抛开线下实体吸引患者没有粘性的诟病。真正http://www.sdxylgj.com/
18.智慧医疗是什么意思应用嘲如何使用智慧医疗是什么意思_应用场景_如何使用_服务平台知识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移动医疗开启了很多新的创业机会,智慧医疗开始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智慧医疗的优点很多,可以高效、高质量减轻医疗负担,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医疗质量,更可以有效阻止医疗费用的攀升。智慧医疗的服务有哪些?智慧医疗如何挂号?本文带大家一起https://www.cnpp.cn/focus/25322.html
19.我市86家医疗机构接入“互联网+医疗降”服务平台青岛新闻网6月9日讯(记者 刘文超 徐斌)今天,《市卫生健康委优服务、促健康,全力打造卫生健康领域一流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我市对社会办医不作规划限制,支持具备条件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建设互联网医院,全市4621家(占全市52.73%)社会办医疗卫生机构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https://news.qingdaonews.com/qingdao/2023-06/09/content_234537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