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微医以预约挂号服务为起点切入互联网医疗赛道。随后,凭借自身积极的探索,微医在时代的洪流中经历了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多个阶段,也在各大风口中颇有引领之姿,成为各大榜单的“常客”。
只是,三年前IPO无果后,曾一度被视为行业标杆的微医开始“隐退”,选择砍项目、降成本,转而聚焦数字健共体。三年后,面对处方外流等新一轮风口,微医再次“卷土重来”,准备重启上市计划。
不过,有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证实,微医计划上市的消息确实属实。而之所以选择在港交所上市,则是因为微医大部分资产都是外资资本。
资本市场里从来不缺故事,只是这次属于微医的,又将如何被展开?
跻身互联网医疗赛道
微医的创办并不是创始人廖杰远在办公室拍脑袋决定的,而是源于其侄儿的一次意外。
当时,不到两岁的侄儿腿上长出一个奇怪的包,因医生的误诊导致侄儿接受了两次手术,经历了十个月病痛的折磨仍未能被治愈。
“站在医院的台阶上,我下定决心,但凡我这辈子还能做一件事,就用自己熟悉的数字技术,让天下人看病不再那么难。”廖杰远在一次演讲中说道。
不过,廖杰远曾把自己比喻成开凿隧道的人,并坚信总有一天隧道能凿通。
也是在2010年,世界经济论坛首届移动医疗峰会在美国圣迭戈召开,探讨移动医疗为人类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2011年,原国家卫生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预约诊疗服务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的政策。
2014年6月,挂号网推出一款名为“微医”的APP,包含微医院、微医生、微支付三大主要应用,将医院、医生、患者联系在一起。
一年后,挂号网也正式更名为“微医”;也是这一年,微医与浙江桐乡市政府建立了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为患者提供以复诊为核心的在线诊疗服务。彼时,微医实现连接全国27个省份1900多家重点医院、三甲医院的接入率达到70%、汇聚了20万名医生、专家团队超过7000组。
由于廖杰远在农村长大,深知缺医少药的困难,因此微医首先将互联网医院落地到田间地头。他希望运用新技术,打造“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健康服务网络,让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实现下沉,把医疗健康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
廖杰远也因在“互联网+医疗健康”扶贫方面的努力,在2019年被国家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上市计划被搁置
去年,廖杰远曾公开表示,微医到现在走了三个阶段。其中前两阶段分别为:早五年微医是靠近封闭的铜墙铁壁的医疗体系;之后,微医用了五年创建运营互联网医院,让互联网医院从无到有,从可选项到了必选项。
微医发展的第二阶段,也几乎与互联网医疗发展的第二阶段相吻合,这一阶段被业内称为互联网医疗的“政策发展期”。
在行业发生巨变的背景下,2021年4月1日深夜,微医也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招股书。实际上,微医从2018年5月完成5亿美元Pre-IPO轮融资之后,几乎每年都会传出上市消息,而这次微医有了进一步的行动。
随着招股书的披露,微医的神秘面纱也由此被揭开。截至2020年12月31日,微医注册医生数超27万名,连接国内超7800家医院,其中包括95%以上的三甲医院。而注册用户约2.22亿,平均月付费用户约2540万。
根据市场专业人士测算,微医发行时市值或将达到150亿美元。
然而,微医递交IPO申请之后迟迟没有等到上市聆讯,招股书也在当年10月份宣告失效,上市计划就此被搁置。
“微医在2021年IPO无果之后开始做大量的减法,砍掉了很多项目,也进行了裁员,强化了ToG的业务,并弱化了ToB和ToC的业务。”药赋能CEO、资深医药从业者邵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
其中,2022年初,微医员工人数从大约4000人削减至3000人左右,裁员人数高达近千人。
聚焦ToG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继首创互联网医院这一新模式之后,2019年,微医又首次提出了“数字健共体”的概念,开始加码布局ToG业务。
但是,ToG业务其实并不好做。“这是一个毛利率比较低、攻坚难度比较大,而且后续不一定能完全复制的项目。总之是一件难度大但前景不甚明朗的事情。”邵清认为。
尽管如此,在各项政策逐步落地的背景下,随着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廖杰远开始带领团队真正落地“数字健共体”的概念。
公开信息显示,天津市数字健共体凭借“四朵云”平台和家庭医生签约按人头总额付费改革,两度获评全国“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其中,西青区数字健共体建设经验,被纳入国家卫健委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典型案例,并向全国推广。
同年7月,微医又完成了由山东国投出资超10亿元的战略融资。当时也有消息称,还有多地政府正在与微医洽谈,计划通过此类方式加速数字医疗平台与本地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的融合。
“从市场竞争格局看,微医在ToG赛道的竞争其实并不太大,一方面,微医有其自身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可能证明这不是一个合适的赛道,这条路最终能不能走通还需要打一个问号。”邵清强调。
邵清进一步指出,互联网医疗一直是“叫好不叫座”,消费者需要,政府需要,企业也需要,但是付费方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布局“AI+医疗”
毋庸置疑,以微医为代表的企业凭借自身的技术系统,以及各种算法模型,可以帮助政府节约医保。在此基础上,数字健共体模式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大力推广。
近期,国家卫健委先后多次召开新闻发布会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其中提到,三明医改下一步的首要重点就是推动“医共体”提升为“健共体”。
近些年来,微医依托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医疗资源,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在ToG的业务中逐步构建起了自身的护城河。
只不过,近几年的微医在“隐退”中,除了时不时传来上市的消息外,就是与政府的各类合作项目。在ChatGPT爆火、国内不少企业纷纷高调宣布押注AI之后,微医一反常态,并未选择再次高调追寻医疗行业的变革风口。
“不过,目前来看,‘AI+医疗’还没有可以跑通的商业模式。其他行业的‘AI+’目前也都没有商业化,那么对于医药行业来说,现在很难做得好。至少在3至5年之后,当其他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医药行业的商业化才可能实现新的突破。”邵清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