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的预言---郯庐地震带至20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许多研究者带着不同任务和目的,局限于对断裂带的某些地段进行考察和勘探。
结果在不同地段断裂带命名了一些地方性的名称,诸如在黑龙江吉林省境内称为依兰——伊通深断裂,在辽宁省称为开源——营口——潍坊深断裂(又称辽东滨海断裂),在苏皖境内名为安江山断裂(或称皖苏鲁断裂),以及1959年命名的郯城——庐江深断裂(狭义)等名称繁多。
实际上,目前普遍引用的郯断裂(广义),就是上述各地段断裂带串联起来的总称。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
"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
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沐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沐深断裂带。
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
历史上1668年莒县一郯城8."5级大震就发生于该段。
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
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郯庐断裂与苏、鲁交界交汇部位,自1990年以来一直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1995年9月20日山东苍山发生M5."2级地震,2003年6月山东青岛又发生MC4."3级小震群活动,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值得我们注视和研究。
自古至今,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两侧,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从未间断过,说明它是处于活动状态的断裂,是一条地震活动带。
李四光预测四大地震带新中国初期,李四光预测中国60年内将有4次特大地震,预测地点分别是在唐山,台湾,四川,现在以上三个地方都应验了,还有一个地方没有发生,就是在福建。
在这次地震中,我们流了太多的鲜血和眼泪,我希望悲剧不要再重演,至少把伤害降到最低最低。
因此,我倡议所有看到这个留言的同学都可以自己去查一查防震防台的一些方法和措施,并向家里和周围的人宣传。
不管这个预言是真是假,福建总是发生台风和地震总是真的吧!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为了我们的生命。
谢谢大家了,也请大家转发一下,希望我们都行动起来!真正的是:李四光预言的是四大地震带而不是四个城市。
借此机会向你介绍一下四大地震带,李四光说的四大地震带是哪四大地震?我国有四大地震带,它们是:1,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2,华北的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4,西部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地质学家李四光预测的地震带是哪些?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
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华北地震区”。
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
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
据统计,该地区有据可查的8级地震曾发生过5次;7-7.9级地震曾发生过18次。
李四光预言四大地震带而不是四个城市,一个是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一个是华北太行山和京津唐地区,一个是西南部青藏高原和四川云南两省的西部。
还有一个是新疆宁夏。
李四光认为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是由于地质构造活动引起的,所以对构造立场的研究分析是起到关键作用的,他曾经在邢台县地震后对于渤海湾和唐山等地震区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做出预测,后来证明是正确的,但是李四光的工作还没有进一步总结研究,就与世长辞了。
青藏高原地区的是最大的地震区,地震活动最强烈,而且也是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新疆地区虽然也地震频繁,但是这里人烟稀少,地震发生的危害影响较小相较于华北地区这里反而是相对安全的地方。
李四光的夫人许淑彬,是江苏无锡人,她是晚清学者许士熊的女儿。
1923年的时候,李四光和许淑彬在北京结婚,李四光的夫人爱弹钢琴,是一位大家闺秀,李四光会拉小提琴,二人曾一起创作《行路难》这是第一首中国人创作的小提琴曲。
1917年的时候,李四光从英国伯明翰大学毕业,一年后他回到北京大学担任地质学教授,这时的李四光虽然事业有成,但是还在不断的学习中,并没有找到自己的意中人。
到北京后,他认识了温柔贤惠的才女许淑彬,许淑彬家庭开明,她很早就走进学堂,父亲去世后,在母亲和哥哥的供应下,顺利上完大学。
也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龄。
经过两年的交往,两人关系融洽,都觉得找到了心中的另一半,但是因为当时观念传统,都比较矜持,二人都没提婚事。
对于这样的僵局,李四光很苦恼,他写信给自己的父亲,寻求帮助,父亲点化李四光,大丈夫志在四方,应该专注于学业研究,但是你如今已经月也有称,就应该找个伴侣成家,她和你相处半年,应该想法一目了然,要是家人同意就订婚吧。
李四光和地震预报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强烈地震后,周总理指示:“地震预测是国家很重要的工作,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
”李四光运用他创建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对地震的生成和发展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他认为地震的孕育是漫长的,地震的发生是有一个过程的,因而地震是可以预报的。
并据此成功地预报了几次大地震。
邢台地震后,李四光根据地震发生的地质条件和地震活动迁移的规律,结合地应力变化观测结果,分析了地应力集中和加强的趋势,认为就整个华北平原来看,震源有可能向东北方向发展。
他及时指出要密切注视邢台东北的河间、沧县和深县一带的动向。
果然1967年3月28日,在河间发生了6.3级地震。
尔后,李四光又根据同一原理,指出渤海将要发生强烈地震,1969年7月18日,果然在这里发生了7.4级地震。
当时他还说过,如果渤海有地震发生,辽南就需要注意。
1975年2月4日在海城、营口地区发生了7.3级地震,再一次证实了李四光的科学预见。
如果这些地区活动的话,就很难排除大地震的发生。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的事实,证明李四光的论断是正确的。
——摘自科学家的故事系列丛书李四光当年预测4次地震分别是-天佑临沂惊人的地震预测(李四光当年预测4次地震分别是(转载))连云港市位于郯城-营口地震带。
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
是我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
郯庐断裂于苏、鲁交界交汇部位,自1990年以来一直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
这个地震带上发生过的地震有: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4年海城7.4级地震1983年11月7日山东菏泽5.9级地震1995年9月20日山东临沂市苍山县5.2级地震2003年6月山东青岛4.3级小震群活动2006年2月9日临沂市汤头镇3.5级地震据说,李四光前辈去世前,念念不忘的就是郯-庐地震带,他曾经预测,一旦发生地震,其毁灭性可能是唐山大地震的好几倍。
其实他老人家只是指出我国的主要地震带。
那么再看看我国的地震带分布。
“华北地震区“。
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
加之它位于我国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经济、文化、交通都很发达的地区,地震灾害的威胁极为严重。
华北地震区共分四个地震带。
(1)郯城-营口地震带。
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4年海城7.4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地震带上,据记载,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60余次。
其中7-7.9级地震6次;8级以上地震1次。
2)华北平原地震带。
南界大致位于新乡-蚌埠一线,北界位于燕山南侧,西界位于太行山东侧,东界位于下辽河-辽东湾拗陷的西缘,向南延到天津东南,经济南东边达宿州一带。
是对京、津、唐地区威胁最大的地震带。
1679年河北三河8.0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
李四光预言四大地震是哪四个李四光预言四大地震据说当时李四光曾经预言中国60年内与四个地方将会发生大地震,分别是唐山、四川、邢台、临沂,其中前三个地方都已经发生过地震了,因此这在网上曾经引起过不小的恐慌,但是其实这种说法并没有事实上的依据,没有哪本书可以证明当年李四光做过这种预测。
而所谓的那四个地方的地震预测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只是网上的一些唯恐天下不乱的小人散步的谣言罢了,我们应该要相信科学,而不是所谓预言的迷信。
李四光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地质学家,在新中国崛起的道路上作出了不小的奉献,他的一生有过很多有趣的故事,早年的时候因为不舍得多买一张表格,就改名成为了李四光,不想这个名字竟然跟随着他一生,后来更是一心致力于研究中国的地理现象,探索中国各地的地质结构,总结了中国容易发生地震的一些地带。
关于李四光的地震带李四光在我国地质力学上的研究成果显著,李四光在1966年邢台发生强震之后,认识到,地震给人民带来的危害,不及时家园破坏,居住地受损,生命得不到保障,更大的是精神上的打击。
李四光决定投入地震的研究工作,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李四光花了很大的心思在地震的研究和预测上,他认为地震虽然可怕,它将地表撕裂,房屋损毁,还会带来一系列连锁灾难,但是地震并非是不可预见的。
因为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既然是地质现象,就必定会有规律可循,通过对对构造应力场的研究、分析观测,他对渤海湾和唐山等地区会发生地震做出了大胆预测,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
李四光预测了我国有四大地震带,分别在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沿岸,华北的太行山沿线一代,京津唐整个地区,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和它的边境也就是四川、云南的西部,还有一个区域是在新疆,中国的西北部。
地质学家李四光预测的地震带是哪些?我国的23条地震带上。
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福建等地。
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
在五个地震区中,它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
据统计,该地区有据可查的级地震曾发生过18次。
加之它位于我国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经济、文化、交通都很发达的地区,地地震区共分四个地震带。
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分地区。
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1969年渤海7.4就发生在这个地震带上,据记载,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60余次。
其中7-7.9级地震6次;8级以上地震南界大致位于新乡-蚌埠一线,北界位于燕山南侧,西界位于太行山东侧,东界位于下辽向南延到天津东南,经济南东边达宿州一带。
1年唐山7.8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
李四光预测中国60年内将有4次特大地震引言地震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巨大影响。
近年来,科学家通过观测和分析地震活动的数据,不断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
在这个背景下,李四光教授提出了有关中国未来60年内将发生4次特大地震的预测。
本文将对李四光教授的预测进行分析和评估。
李四光教授的预测根据李四光教授的预测,中国未来60年内将发生4次特大地震。
他指出,中国位于活动地震带的东南缘,具有较高的地震活跃性,因此特大地震的概率相对较高。
据他的研究,特大地震的发生与地球内部的构造、板块运动有关。
他通过分析历史地震的数据和地质构造的特征,得出了这一预测。
李四光教授的预测依据李四光教授的预测基于对历史地震数据和地质构造特征的分析。
他仔细研究了中国不同地区过去的地震活动情况,结合地壳运动和板块运动的数据,得出了特大地震的预测。
他认为中国地震活动频繁,是由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碰撞而引起的。
在国内外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地震监测和预测技术不断提升,让人们对地震活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对李四光教授预测的评估虽然李四光教授是一位资深地震学家,但是地震预测仍然是一个复杂的领域,无法完全准确预测未来地震的发生。
因此,对于李四光教授预测的评估应该保持一定的谨慎。
首先,地震是一种随机事件,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包括地壳运动、板块运动、地震活动的周期等等。
其次,目前地震预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仍然存在争议,科学界尚未达成共识。
然而,我们不能完全忽视李四光教授的预测。
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地震学家,对地震活动有着深入的研究。
他的预测是基于对历史地震数据和地质构造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虽然预测的准确性仍然需要进一步验证,但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参考,加强地震监测和预防工作,减少地震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李四光没预测过“4城市会地震”江苏省地震专家告诉记者,其实当年李四光曾对中国几个大地震带的地震危险性进行过预测,但并没有预测过“4个城市将发生大地震”,所以民间流传的这个说法并不可信。
华北地震区。
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
李四光是中国第一代地质与地震学家,他力排众议,坚信地震是可以预报的。
1971年,他临终前遗憾地说,再给他半年,就可能解决地震预报问题。
传言中称,李四光生前预言了“四大地震”,有三个已经发生了,分别是唐山、汶川和玉树地震,而关于最后一个在哪里,传言分为几个不同的版本,有人说在福建,有人说在山东,还有人说在安徽……对此,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教授级高工谭秋明说:“这是谣传,李四光曾对中国几个大地震带的地震危险性进行过预测,但是并没有预测过‘四大地震’,以当时的水平,也不可能精确到能预测汶川和玉树地震。
”。
预言的地震带---李四光有部分人听过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有四个地方将会发生大地震的预言吧。
(2)华北平原地震带。
据统计,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40多次。
其中7-7.9级地震5次;8级以上地震1次。
(3)汾渭地震带。
北起河北宣化-怀安盆地、怀来-延庆盆地,向南经阳原盆地、蔚县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灵丘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至渭河盆地。
是我国东部又一个强烈地震活动带。
1303年山西洪洞8.0级地震、1556年陕西华县8.0级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带上。
1998年1月张北6.2级地震也在这个带的附近。
有记载以来,本地震带内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60次左右。
其中7-7.9级地震7次;8级以上地震2次。
(4)银川-河套地震带。
位于河套地区西部和北部的银川、乌达、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区。
1739年宁夏银川8.0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
本地震带内,历史地震记载始于公元849年,由于历史记载缺失较多,据已有资料,本带共记载4.7级以上地震40次左右。
其中6-6.9级地震9次;8级地震1次。
“青藏高原地震区“。
包括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东翼诸山系所围成的广大高原地域。
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以及原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等国的部分地区。
本地震区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
据统计,这里8级以上地震发生过9次;7-7.9级地震发生过78次。
均居全国之首。
此外,“新疆地震区“、“台湾地震区“也是我国两个曾发生过8级地震的地震区。
这里不断发生强烈破坏性地震也是众所周知的。
由于新疆地震区总的来说,人烟稀少、经济欠发达。
尽管强烈地震较多,也较频繁,但多数地震发生在山区,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与我国东部几条地震带相比,要小许多。
值得一提的是“华南地震区“的“东南沿海外带地震带“,这里历史上曾发生过1604年福建泉州8.0级地震和1605年广东琼山7.5级地震。
但从那时起到现在的300多年间,无显著破坏性地震发生。
李四光李四光,原名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地质学家。
蒙古族。
湖北黄冈人。
1919年和1927年分别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曾留学日本和英国。
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
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1949年10月19日,尚是漂泊国外之时,他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归国后,他长期担任着政府地质部部长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李四光历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他是中国地质学的先驱之一,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
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
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
毕生倡导以力学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及组合的规律,认为各种构造形迹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
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并为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所证实。
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我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
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著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北训之科》、《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及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下张家湾村的一个乡村教师家庭。
童年随父亲入村塾读“四书”、“五经”,学写诗文。
他勤奋好学,爱好劳动。
由于常听父亲讲甲午中日海战,中国惨败,清政府腐朽无能、丧权辱国的故事,他从小就萌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
他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为中国争气,学会造船,打败帝国主义的侵略。
1902年,两湖开办新学堂,李四光离开家园,到了省城武昌,考入西路高等小学堂。
由于他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因此学习未满两年,没有毕业就被湖北省选派官费留日深造。
1904年7月,到达东京,入宏文书院习日语。
1905年8月,由孙中山先生亲自主盟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第一批会员中年龄最小的会员。
孙中山见其年轻,勉励他要“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从此李四光更加坚定了刻苦学习,报效中华的决心。
1907年7月,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舶用机关科,学习造船机械。
初步实现了他为祖国学习造船的心愿。
1910年7月,毕业归国,任武昌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教师兼工场场长。
第二年秋夏之交,参加清廷举行的留学生回国第六次廷试,成绩优等,获“工科进士”称号。
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推翻了清政府,武昌成立了鄂军都督府,李四光先任都督府理财部参事,后被选为湖北省实业部部长,1912年改为实业司司长。
不久,袁世凯窃权,篡夺了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失败。
李四光怀着郁闷的心情,愤然辞去了实业司司长的职务。
计算自己年龄还不太大,不如再读书10年,准备一份力量。
1913年7月,获临时稽勋局通知,官费保送留英学习,入伯明翰大学。
考虑到为祖国造船,不能没有钢铁,要钢铁就得先搞冶炼,因此先学了采矿一年,又感到采矿离不开地质,再又决定转到理科地质系,开始专攻地质学。
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
李四光在英学习期间,在导师W.S.包尔顿(Boulton)教授的指导下,他一面博览群书,一面实地调查,不仅在学术上造诣日深,而且在文字语言上提高也很快。
英、日、德、法各国文字,均可运用。
他视野辽阔,信息敏捷,基础知识深广。
1918年6月,在伯明翰大学通过了毕业论文《中国之地质》的答辩,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
毕业后,他婉谢了国外的高薪聘请,1919年考察欧陆地质后,接受了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的聘书,于1920年5月,回到了北京,出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他一面为祖国精心培育人才,一面积极参与北京大学一些重要的校务活动。
在不少重要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
他声誉日著,很快成为当时北京大学的名教授之一。
1927年冬,应蔡元培邀请,南下到上海,参加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筹建工作。
1928年1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成立,李四光任所长,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为止。
抗日战争爆发前,仍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和教授。
1934—1936年,根据中英两国交换教授讲学的协议,应邀赴英讲学,在伦敦、剑桥、牛津、都柏林、伯明翰等8所大学,讲授中国地质学。
讲稿整理后在伦敦正式出版《中国地质学》,此书除英文版外,还有俄文译本和摘要汉译本。
学术界给予很高的评价。
英国李约瑟(JosephNeebham)博士称作者为“最卓越的地质学家之一”。
1936年回国途中过美国,在他的学生朱森协助下,对美国地质做了一次由东到西的实地考察。
回国后住在庐山做第四纪冰川研究工作。
第二年“七七”事变,全国燃起了抗日烽火。
李四光率领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同仁,辗转内迁。
1938—1944年夏,基本上以桂林良丰为基地,依靠广西地方当局的支持,开展了广西地质的调查研究,填制了广西地质图。
并多次长途跋涉考察南岭东段地质,考察川东、鄂西、湘西、桂北和贵州高原等地的第四纪冰川遗迹。
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
其间还创办了桂林科学实验馆,亲任馆长,为战时研制必要的科研实验器材和仪器。
1944年11月,日军入侵,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再度搬迁重庆。
由于旅途过度疲劳,李四光病倒在沙坪坝,幸医疗及时,愈后健康显著减弱。
1945年4、5月间,应重庆大学、中央大学联合邀请,向两校地质系师生作《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的学术报告。
这是他20多年来研究地质力学的第一次总结。
1945年8月15日,日军宣布投降,全国人民无不欢欣鼓舞。
但是,不久出现了内战阴霾,李四光为此忧心忡仲,焦虑不安。
1946年秋,离开重庆东下直抵上海养病,未去南京,此时他有祖国虽大,似乎难觅容身之地的感触。
待到1948年2月,借出席在伦敦召开的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偕夫人许淑彬乘船再度赴英,并经挪威接受奥斯陆大学授予的哲学博士学位。
1949年10月1日,李四光在英伦海峡之滨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特别兴奋。
立即准备起程回国,为了摆脱国民党驻英大使馆的阻挠,独自化名先行,经巴黎至巴塞尔,等候夫人一道至意大利登轮,在海上漂泊数月,1950年4月6日经叶剑英派人接应,由香港到达广州,终于回到了祖国。
李四光回到新中国后,除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外,还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在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
9月,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成立,李四光任主任委员。
1952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成立,李四光任部长,直到1970年地质部改为计委地质局时才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