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东枣林庄移民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移民迁出地之五,有专家认为山东枣林庄在今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北七里的安邱村,笔者认为是错误的。真正的山东枣林庄在今江苏省邳州市岔河镇的样墩村东北约500米处。
关键词:山东枣林庄、移民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证这个观点。
二、山东古兖州枣林庄是安徽“枣林庄移民”发生地的可能性排除。
1、山东兖州现在属于济宁市兖州区,专家考证的枣林庄为兖州区北部的“安邱村”,该村为明鲁王后裔安邱王的封地,该村曾经在康熙初年被称为枣林庄。该村处于山地丘陵地带,并不是陆上交通要道也不是水运码头,地方史籍资料也没有古代大量居民的历史记载。明朝嘉靖年间至清末编修的历次《兖州志》和《滋阳县志》都没有兖州枣林庄对外移民的记载。相反,自明朝延续下来的《济宁直隶州志》记载:明初有登州、莱州、青州三府移民到济宁。
2、明朝移民的历史记录共有十八次,其中洪武年间十次,永乐年间八次,下面把洪武年间移民记录整理如下。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户部郎中刘九皋关于山东、山西移民的建议:“古者狭乡之民迁于宽乡,盖欲地不失利,民有恒业。今河北诸处,自兵后,田多荒芜,居民鲜少。山东、西之民自入国朝,生齿目繁,宜令分丁徙居宽闲之地,开种田亩,如此则国赋增而民生遂亦。”(《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三)朱元璋采纳了刘九皋的这一建议,很快作出决定:“山东地广,民不必迁,山西民众,宜如其言。”可见,洪武二十一年以后,朝廷组织的山东对外移民是不存在的。而明朝建国初年的移民行动,主要移民迁入地是朱元璋的老家安徽凤阳,而迁入之后就取得了当地的户籍,官府给路费、衣物、种子、农具、耕牛等,每人给地30亩,免三年赋役。
(1)公元1370年。《明太祖实录》载:“(洪武三年)辛巳,徙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民无业者田临濠,给资、粮、牛、种,复三年。”(洪武三年,朱元璋的老家凤阳属于临濠府。)
(2)公元1373年。《明史·食货志》载:“(洪武)六年,徙山西真定民屯凤阳。”
(3)公元1376年。《明太祖实录》卷一一о载:“(洪武九年)十一月,徙山西真定民无产业者于凤阳屯田,遣人赍冬衣给之。”
(4)公元1388年。《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三载:“(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等闲旷之地。”
《明史》卷三载:“(洪武二十一年)八月癸丑,徙泽、潞民无业者垦河南、北田,赐钞备农具,复三年。”
(5)公元1389年。《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三载:“(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后军都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徙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
(6)公元1389年。《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七载:“(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山西沁州民张从整等一百一十六户告愿应募屯田,户部以闻,命赏从整等钞锭,送后都督佥事徐礼分田给之。”
(7)公元1392年。《明史》卷三载:“(洪武二十五年八月)丁卯,冯胜、傅友德率开国公常升等分行山西,籍民为军,屯田于大同、东胜,立十六卫。”
据《明太祖实录》卷二二三载:“(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冯胜、傅友德等在大同等地屯田,计平阳选民丁九卫,太原、辽、沁、汾,选民丁七卫……,每卫五千六百人。”
(8)公元1392年。《明太祖实录》卷二二三载:“(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后军都督府佥事李恪、徐礼还京。先是命恪等往谕山西民愿迁居彰德者听。至是还报,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等七府徙者凡五百九十八户。”
(9)公元1395年。《明太祖实录》卷二二六载:“(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山西马步官军二万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筑城屯田。”
(10)公元1402年。《明史》卷五载:“(洪武三十五年九月)乙未,徙山西民无田者实北平,赐之钞,复五年。”
《明太祖实录》卷十二下载:“(洪武三十五年)九月,户部遗官核实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各州府县。”
从以上明史记录看出,官方组织的移民没有一次提及山东兖州对外移民。所以明朝初期山东兖州枣林庄移民安徽的历史是不存在的。
近年来有许多专家和学者质疑山东兖州枣林庄移民安徽的真实性。那么流传在淮河两岸的山东枣林庄移民真实历史是怎样的?在这里不得不提江苏省邳州市。因为在邳州地方志中明确记载了明代邳州有“枣林”这个地方,而且是渡口。
江苏省邳州市位于江苏省北部,属于徐州市辖县级市,2019年邳州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第37位,人口196万,为江苏省第二大人口县。邳州北部有三处国家级古人类文化遗址,分别是四户镇的“大墩子文化遗址”和戴庄镇的“刘林文化遗址”以及“梁王城文化遗址”。邳州以及附近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聚居区。邳州西北与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接壤,北与临沂市兰陵县连接,东北与临沂市郯城县为邻。邳州古称下邳、邳国、下邳国等,是江苏省历史最悠久的县级市,是江苏省文明发祥地之一。邳州现在是江苏的“北大门”,曾经也是山东的“南大门”。邳州在周朝时代至隋朝之间历史变迁不多赘述。公元627年即唐贞观元年时废邳州而设县,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设淮阳军,治下邳,属京东路。靖康之难后,北宋灭亡,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年)地入金,为山东西路邳州。元太宗七年(1235年)地入元,为山东西路邳州。邳州在金元时期属于山东西路,其中在公元1231年到1233年间是山东行省所在地。邳州在历史上和地理上与山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金元时期的“山东枣林庄”在邳州符合历史事实。
邳州境内北部有东西向山地丘陵,其他大部分为平原,古代属于山东南大门,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古有东夷国部落争斗,三国曹、吕交兵,唐代秦琼、罗士信征战邳州,宋金交兵,金国统治时期的红袄军大战金军,元末红巾军抗元,朱元璋和张士诚争疆土,现代淮海战役主战场和抗日“禹王山大捷”等等重大事件都发生在邳州境内。邳州河网密布,属于黄淮水系,沂水、泇水、汶水、武水、大运河、故黄河穿境而过,境内河湖纵横交错,水网密集。山东省西南有微山湖,南为中运河流过台儿庄,东去汇入骆马湖。密集的水系,阻碍了山东的陆地交通,古代山东西南出省最重要的陆路交通要道就是经过邳州全境南下,邳州是山东和南方交通的陆路枢纽也是运河水道的必经之地,交通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以上资料说明邳州具备古代移民传说的人口条件和地理交通条件。
三、山东枣林庄移民的历史记载。
1、咸丰《邳州志》记载:“正德七年(1512年)闰五月,刘六、刘七围邳州,都漕都御史张缙击败之。东海千户张瀛率锐卒杀其渠帅三人。六等遂从枣林渡邳奔河南”。由于邳州的故黄河在现在的睢宁县古邳镇境内,当年属于邳州的最南部,从这段记载不难看出,“枣林”这个地方属于邳州的偏远北部地区,而且有渡口,从该处渡河向南可以进入邳州腹地,然后南渡黄河。
通过多日调查走访,最终确定流传安徽广袤大地的“枣林庄”就在邳州市岔河镇样墩村东北500米处。目前是样墩村的基本农田(见附图1),该处地势明显高于附近耕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高于其他耕地数米,之后在黄淮海平原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运出大量土方。目前仍然依稀可见古代村落痕迹。曾经的枣林庄已经不复存在,但是样墩村的村民都知道这块土地的名字。该村村西紧挨汶河(古称小沂水,又称天台水),曾经有渡口,渡口西距样墩小学200米,再西北二公里为宋元时期邳州重镇良璧。向南距离该地四公里的戴庄镇黄石村王氏宗谱和向东七公里之外的铁富镇艾山后村王氏宗谱(修于清同治二年清和月)记载:“……始籍太原,原自前明中叶迁于下邳之枣林庄,有子八人……”。王姓族人明确指定枣林庄就在岔河镇样墩村东北处。可见,该“下邳之枣林庄”就是《邳州志》记载的刘六从枣林渡邳奔河南的“枣林庄”。
[附图1]
在此,不得不提邳州的古代行政区划。明洪武十五年前有四乡:西北为偃武,东为受贤,东南为招贤,西南为修文。修文乡在洪武十五年割属睢宁县,所以洪武十五年之后只有三个乡。根据《邳州志》记载:偃武乡有14社:“艾山社在新城(指康熙七年郯城大地震后邳州府治迁移到邳城);石埠社在城西北(现属山东省兰陵县);疃上社在其西,有礓石、涛沟二河;石兰社在城北少西;四户社在石兰之东:黄石社在石兰之南,黄石山在焉;……”。另有记载石兰社只有一个村,就是良璧。可以确定,咸丰年修志的时候,偃武乡没有枣林庄村。枣林庄村已经不复存在,可以断定真正的枣林庄原住民人口应该很少,只可能是作为渡口而被人们熟记。而西北方向的良璧村就不同,良璧不仅是人口大村,还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邳州志》记载,“梁王城北数十里为良璧,元时兴化院在焉。碑所称栋宇膠葛,楼观栉比。殆明以前一巨镇。旧有僧坊、牙埠、牲畜四至,岁人常巨万。比年以来,户口彫攰,为狐兔所窟宅……”可见,明朝之前良璧是个大镇,有人口数万人。良璧村的规模应该是现在的数倍,据村民代代相传,良璧曾经有庙宇道观数十座,现在考证出来有13座,全部毁于康熙七年的“郯城大地震”,后来有些寺庙得到复建,之后又消失于战乱或文革期间。
良璧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良璧在古代是交通要道、繁华之地。良璧村是邳州市平原地带海拔最高的乡镇之一,平均海拔在29-31米,而邳州市海拔多数在21-25米以下。这也是良璧先民六千年以来能够定居的主要原因。良璧四面环水,村西为西泇河(古称武原水,隋朝改为泇水,见附图2——宋金时期邳州水系图)。
[附图2]
2、说起老鸪巷桥—良璧—枣林庄—线交通的重要性不得不提“夺淮入海”。黄河在1194年至1855年以淮河的河道作为出海口。根据史料记载,黄河曾有数次侵夺淮河流域,但为时较短,对淮河流域改变不大。唯1194年第四次大改道起,淮河流域的河南东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和山东西南地区成了黄河洪水经常泛滥的地区。黄河长达661年的侵淮,使得淮河流域的水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黄泛区河流密布,水患严重,改变了过去的已有陆路交通体系,以至于老鸪巷-良璧-枣林庄-艾山西至邳州官道成为山东南下最重要的陆路通道。
3、邳州志有关移民的记载列举如下:
十三世纪初,金国的辖地日削,女真贵族和各族地主阶级的剥削压迫日益严重,山东、河北农民纷起反抗。贞祐二年(1214年)杨安儿东取莱州、登州;郭方三据密州(今山东诸城),进攻沂、海二州;李全进攻临朐,棘七据辛河,有众四万;史泼立据宁海州(今山东牟平),有众二十万。
据地方志记载贞祐三年(1215年)红袄军六万余人在良璧(石兰社)、楚墩和岗子崮一线与金军交战,大败金军,缴获战船数百艘,以备渡河攻打邳州的金军。
《邳州志》记载:“侯挚初名师尹,字莘卿,东阿人。明昌二年进士,宣宗南渡,迁行六部侍郎。贞祐三年(1215年)拜参知政事,行尚书省于河北。时红袄贼入临沂费县境,其众皆杨安、刘二祖散亡之余众及六万。贼首郝定称大汉皇帝,署百官。攻泰安、滕、兖、单诸州及莱芜、新泰十余县,又破邳州岗子堌,得船数百艘,将跨河为乱。挚以上闻,诏挚行省事于东平,率兵捕讨。兴定二年(1218年)复行省于河北。挚言欲驻兵长清,连接泰安,介于东平益都之间。上恐分其兵粮,乃诏权移邳州行省。挚上言东平以东,累经残毁,至于邳、海尤甚。海之民户,曾不满百,而屯军五千,邳户仅及八百,军以万计,兵多而民不足,使萧何、刘晏复生,亦无所施。”
《邳州志》载:“贞祐初(1213年),邳州建户两万七千。”而四年之后的兴定二年(1218年)只有800户,人口不过4000余。绝大多数人变成了难民逃离了邳州。
红袄军和金国军队的战争,导致大量难民南逃,山东西南各地的灾民南下途经邳州西北的老鸪巷桥-良璧大槐树-枣林庄渡口,之后进入邳州腹地,往东去海州岛上逃避兵灾,往西去往河南省方向逃难,往南渡过淮河奔南宋管辖区域,之后足迹遍及淮河两岸、大江南北。而邳州在金国统治期间和元代属于山东西路,因而“山东枣林庄”五个字深深的印在难民脑海中,为难民后裔寻根提供了记忆密码。殊不知几百年后曾经的“山东枣林庄”划归了江苏省版图,从而造成移民后裔找错了方向。
无论是“山东枣林庄移民”,还是“偃武乡大槐树移民”,以及流传部分地区的“老鸪巷移民”都发生在以邳州市岔河镇良璧村为中心的苏北鲁南地区。“闭门造车”要不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真的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2019年11月16日
参考资料:
1.《明太祖实录》
2.曹树基、葛剑雄:《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五——山东枣林庄》
3.《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邳州志)》
4.国学之光:《北方移民来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的说法是否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