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柯寨原址位于依汶镇大河圈村,是穆桂英和父亲穆羽占山为王的山寨。相传,当年穆桂英的父亲穆羽为躲避县官霸占其定亲女子,被迫抛弃了县衙的差事,带着心爱女子离开家乡,辗转来到北大山山前,在此地落脚安家。今天的大河圈村还有一个不大的土堆,当地人一直称其为穆家寨。民国时期村子的曾用名还是穆家寨,村民现在依然把村子前后称之为寨前和寨后。
2.九鼎莲花山的传说
九鼎莲花山的传说,是沂南及其周边人民千百年来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经过世代民间故事传人的讲述、加工、改编而形成,历史悠久、题材多样、流传广泛。有九仙女的传说、三女孝父的故事、牛腿缸的故事、金马驹子的传说、唐王李世民东征的故事等,九鼎莲花山传说内容以劝人向善,赞扬真善美为主,是沂蒙劳动群众用心血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最直接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愿望。
3.孟氏泥塑
孟氏泥塑属北方泥塑,在沂蒙山区庙宇泥塑神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经不断创新,孟氏泥塑在传统的黄泥中均匀加入棉花纤维,大大降低了泥塑开裂度,提升了泥塑的原料品质,同时也拓宽了泥塑创作的题材,融入了现代雕塑理念,创作出的作品色彩艳丽、厚重,线条简练粗犷,造型古朴夸张,艺术风格独特,其题材多源于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戏曲等,种类繁多,形象生动。
4.南长汪舞龙
舞龙作为一项集娱乐、竞技、健身于一体的传统文化娱乐活动,以其独特的舞蹈动作、生动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主要特征。南长汪舞龙动作统一协调,矫健有力,步伐多变,配合激昂的民间音乐,通过8字舞龙动作、快速跑斜圆场、小五花、大五花、跳龙门、二龙戏珠、龙抬头、金龙腾空、金龙盘柱等套路穿插交替快速紧张地进行,展现出龙的威武与灵动。同时,舞龙还承载着祈福、驱邪等民俗寓意,舞龙活动体现了人民群众团结合力、奋发开拓的精神面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5.蒲扇制作技艺
蒲扇制作是以蒲草为原料,经晾晒、裁剪、布经、劈经等工序,使用“挑二压二”法,人字纹编织而成,蒲草根部成把相拥,向尾部分叶相互交叉旋转编制,在扇面的中心圆偏外位置融入独特的编制工艺形成燕子窝状,经由这种编织技艺而成的蒲扇成品呈扁圆形,质轻价廉,美观实用,使用时带有淡淡的蒲苇清香,是一种古老天然的夏秋季纳凉出行伴侣,此技艺在沂蒙山区村民中代代相传。
6.肖氏清真月饼制作技艺
7.香囊制作技艺
香囊是我国古代劳动妇女创造的一种民间刺绣工艺品,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香囊又叫容臭、香袋、香包、香缨、佩帏,今人称荷包、耍货子、绌绌,用精美丝线布包,内装中药香料制成,佩戴香囊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之一,端午节戴香囊既有避邪驱瘟之意,也可以做点缀装饰之用。沂南本地妇女制作的香包,多用彩色的丝线在彩绸上绣制出各种内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图案纹饰,缝制成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小绣囊。
8.灌汤包制作技艺
灌汤包创始于清朝后期光绪年间的皇宫御膳房,由御厨殷桐所创。其制作原料主要有面粉、水、猪肉、高汤等,外形精美,肉馅与鲜汤同居一室,品尝时真正做到吃面、啃肉、喝汤,达到三者的统一,且因面薄、肉香、汤浓而广受欢迎,成为一种极其特色的小吃。
9.李氏红焖肘子制作技艺
李氏红焖肘子制作技艺传承120余年,属于鲁菜范畴,继承了北方菜系的特点,主要原材料是沂蒙山当地优质黑猪前腿肉,其口感软糯、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咸淡适口,食用时可蒸可炖,配以青菜等为辅,色香味俱佳,油而不腻,是沂南人招待亲友、逢年过节必备之菜肴。
10.桲椤叶粽子制作技艺
桲椤叶粽子是沂蒙山区特有的粽子种类,包粽子的叶子是当地独有的桲椤树(槲树)树叶,宽大柔韧,经蒸煮后带香味,包好后用棉线扎紧。粽子原料多样,可以用黄米、糯米、黍子米、花生、豆类、蜜枣等,具有独特的香味,清香开胃,是不可多得的特色地域性美食。包制的粽子形状多为长方形,以相互捆扎、成双成对的形状呈现,寓意好事成双、人丁兴旺、子嗣绵延。
11.肚包肉制作技艺
肚包肉为沂南本地传统的地方名吃,采用新鲜的猪肚为原材料,用面粉、盐、醋清洗去腥,将鲜肉切成2-3公分肉丁,用大茴、小茴、花椒、香叶等香料粉拌均匀。灌完肚后,用三根竹签交叉封口,待锅中水温烧至80度左右,入锅成型,慢火煮一个小时,出锅后简单修理,去掉肚头灌装口突出的部分,使其美观,然后再用松枝末、白糖及秘制香料进行熏制。在沂蒙人本地的餐桌上,肚包肉多用于宴请宾客,上桌时切成片状,并将切成片状的肚包肉在盘中摆成圆形,寓意着团团圆圆的幸福生活。
12.野竹旺粉皮制作技艺
野竹旺粉皮制作可追溯到清朝后期,距今有100多年的历史,粉皮主要以红薯淀粉为原料,制作时首先要将红薯磨成浆,加工成粉状,调成稀糊,取稀糊一两左右,放入特制的铜镟内,将镟子放入沸水上转动,然后慢慢停止,稀糊在镟子内摊成薄薄的一层,将镟子放入沸水,迅速捞出放入凉水内,用手慢慢将薄淀粉皮从镟子内扒掉,放在特制的高粱秆或苇子做成的帘子上晾干,这样制成的粉皮薄而脆、筋骨强、口感滑嫩、层次感强,既是民间的家常便菜,又是馈赠亲友的礼品,深受百姓欢迎。
13.宗家酱肘子制作技艺
宗家酱肘子制作技艺历史悠久,以沂蒙黑猪整个前小腿为主要原材料,制作时先在肘子表面涂抹一层秘制料进行腌制,然后放进油锅中炸制,炸制后的肘子再放入老卤汤熬煮4—5个小时。经过先炸后煮的肘子酱香浓郁、口感软糯,呈现出诱人的枣红色,食之肥而不腻,观之诱人生津,品之酥烂清香。
14.依汶风干鸡制作技艺
依汶风干鸡历史悠久,起初是由当地村庄的民间厨师在秋冬季节手工制作,以民间散养的老母鸡为主料,用莳萝子、白芷、当归、肉桂等20多种香料腌制后沥干水分,经晾晒、风干后,上锅蒸熟。由于制作工艺精湛、用料精细考究,其成品色泽红润、肉质香而耐咀嚼,且耐于久存,深受百姓喜爱。
15.岸堤豆腐皮制作技艺
岸堤镇豆腐皮选用优质大豆为原料,经过筛洗、脱皮、浸泡、制浆、煮浆、过滤、蒸浆、揭皮晾晒等十几个工序制作而成。制成的豆腐皮均匀平整、薄如纸张,色泽乳白、质地细密,柔嫩爽口、营养丰富,皮薄、筋道、口感好,是老幼皆宜的高蛋白保健食品,也是招待宾客的上乘之品。
16.九蒸九晒黄精制作技艺
黑芝麻丸以沂蒙山区生产的优质黑芝麻和土蜂蜜为核心原料,通过精心淘洗、炒制、研磨、蒸制后,加入蜂蜜混合,经反复搓揉才能成型。沂南的黑芝麻丸最初是本地的油磨坊主将花生、芝麻等榨油后残渣加入糖油制成的小吃,后经历代传人的发展创新,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合现代科技和管理理念,使用蜂蜜代替传统糖油,使黑芝麻丸更香醇独特,发展出了黑芝麻丸、红枣核桃黑芝麻丸、黑芝麻饼等系列产品,备受消费者喜爱。
18.柿饼制作技艺
柿饼为干果类果脯,由柿子天然晒制而成,柿饼风干后表面呈现白色物质为柿霜。马牧池乡生产的柿饼作为一种传统美食,以沂南本地柿子为原料,制作流程保留了古法工艺,主要步骤有选果、除柄、打萼、手工旋皮(留“丁字形”拐把)、晾晒、风干、捏软、整形、出霜、堆捂等十几道工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柿子因形状圆润饱满,且“柿”与“事”谐音,过年吃柿子寓意着在新的一年事事如意,这也使得柿饼成为一种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食品。
19.黄酒制作技艺
黄酒酿造以沂南当地出产的大黄米(黍米)、大米、糯米为主要原料,秉承传统手工工艺,整个生产流程分为小麦制曲、酒曲发酵穿孔、蒸煮、下曲和拌、曲米装缸、封缸酝酿、开缸出酒七个步骤。与现在的黄酒制作工艺截然不同的是,沂南的黄酒酿造至今沿承口传心授的传统,制作流程中直接决定黄酒口味和品质的“下曲和拌”,至今仍需要依靠传承人的“指测”法。同时,探索新的发酵工艺、优化工艺参数,如采用膨化法、高温淀粉酶液化法等,以降低能耗,提高工艺水平,让酿出的黄酒品尝起来更为甘甜。
20.石磨制作技艺
石磨,又称石碾子,是用石头凿成的一种圆形或椭圆形的石制工具。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粮食往往要经过石磨研磨,加工成面粉、糁子后才可食用。在农村,石磨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产用品之一。铜井镇挑峪村自古就有制作石磨的传统,石磨制作需经选石料、制磨盘、分磨扇、制磨齿、下料膛、开磨眼、凿磨唇、磨磨膛、制磨栓等23道工序,根据用途分为金磨、水磨、粉磨、小拐磨、油磨等。制成的石磨具有质优形美、结实耐用、研磨精细、料不挂膛、出糊(粉)快的特点。
21.二月二习俗
农历二月初二,旧称土地诞辰,名曰“龙头节”,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又被称为“中和节”“春耕节”“农事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人们在仲春“龙抬头”这天庆祝,以示敬龙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这天,老百姓们会开展祭社神、剃龙头、吃龙食、拜龙神、炒糖豆、打灰囤等习俗活动。
22.晒秋习俗
23.诸葛亮庙会
在砖埠镇黄疃村,每年的诸葛亮诞辰日上,群众自发举行大型民俗庙会活动用以纪念诸葛亮,延续至今已成规制,仪式包括置祭品、庙祝献祭、诵祝文、焚祝文、鸣炮叩礼,诸葛亮后裔及群众代表献礼祈福,仪式结束后有舞狮舞龙、武术、锣鼓秧歌、跑旱船表演等表演。诸葛亮民俗庙会分布于砖埠镇,辐射临沂及其周边多个区县,在浙江兰溪、河南等地区也有不同形式诸葛亮民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