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市,隶属于山东省潍坊市。位于山东省中北部,潍坊市境西北部,渤海莱州湾西南岸。寿光市地处鲁中北部沿海平原区,属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是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寿光市境内古文化遗址140多处,其中边线王龙山文化城堡是中国迄今发现的龙山文化城堡中最大的1座,纪国故城遗址、呙宋台遗址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寿光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时代的变化中
寿光有的村庄也逐个隐去
我们生活的热土上
流传着很多精彩的故事
它们不能被忘记
我们来一起看看自己的故乡那些传说吧~
圣城街道办事处
1、北关
得名原因:据传,由王胡城迁来一族在城北侧立村,故名北关。据寿光县志载;隋开皇造像在北关宁仪寺。据此推断,隋初立村。
2、北郭家庄
得名原因:据传,该村原名陈家庄子,何时立村无稽,据郭氏墓碑考,郭氏兄弟三人于明朝初,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居陈家庄子,后郭氏人丁兴旺成为主户。遂更村名为郭家庄,因村位县城北亦称北郭家庄。
3、北后三里
4、北前三里
5、赵家仕庄
6、北坦
7、北魏家庄
得名原因:据考证,城里魏家在此有四百亩地,为便于种地,在此立了一个庄子。清朝乾隆年间,魏长立由城里迁来,遂称城北魏家庄子。后简称北魏家庄子。
8、仓圣
得名原因:因仓圣公园位于该辖区内。
9、曹家庄
10、兆祥
得名原因:因辖区系政府兴建的新居民小区,以吉祥用语“兆祥”为小区名称。
11、城里
得名原因:该村历史悠久,何时立村无稽,隋开皇六年,废博昌县复置寿光县,即在此建县城,因村圈在城内,故名城里。
12、崔家
13、大仓
14、东付家庄
备注:据傅氏簇谱考释,始祖傅颂,原籍京师真定府枣强县人,因避战乱,移居山西。
15、东公孙
得名原因:据传,战国时期,孟子之爱徙公孙丑曾在此驻过。古时曾有一铜碑为证,上书“公孙丑之基”立村人遂以历史人物命名公孙庄。建国后,析为东西二个行政村,该村位东侧,故名东公孙。
16、东关
得名原因:据传,村名因位于县城东门外而名,据马氏家乘考释:始祖马礼在籍河北省枣强县,因避战乱移居山西,明洪武二年,由山西洪桐县首迁至寿光县九曲巷,后移居东关,由此断言,明朝初已有该村。
17、东郭家庄
18、东七村
备注:明洪武二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一部分移民,后逐渐形成村庄,时名东七村。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时期,七个村组成一联营,东七村时为联营的指挥驻地,遂更称七村营。至同治年间,复称东七村。
19、东石
20、东夏家庄
得名原因:据夏氏族谱考释,七世祖夏可登于明朝嘉靖四十五年,自昌乐县尧沟镇夏家庄子移居于寿城东北侧立村,时名东北关。后更名正东关。至十世祖,于清嘉庆二年,买李氏祖地30亩,位于正东关东北一里另立家园,取名夏氏东庄。
备注:至咸丰二年夏氏续家谱时定名为夏家东庄。
21、东营
得名原因:相传东营原名掐臼村,何时立村,因保而名无稽,据传,金兵曾在此按营扎寨,遂更称东营。
22、东玉兔埠
23、范家庄
24、父子侯
24、高家
得名原因据传,高氏首居此地,以姓故名高家庄。
25、古槐
得名原因因寿光风景名胜-古槐位于该辖区。
26、韩家仕庄
27、郝家庄
28、后朴里
29、汇文
备注此辖区因有文庙街东西穿过,是寿光教育的重区,市教育局,市一中,职业技术学院西校,聋校等多处学校位于此区域。
30、建新
得名原因因建新新街横贯该辖区。
31、椒园
得名原因椒园村建于清康熙年末,因此地原是大户李资源亦名“金塔”家的花椒园故名。
32、金家庄子
33、金马寨
得名原因相传村名由来是:南宋时,金入侵宋,金马队扎营于此地,宋军驻扎今呙宋台,两军交锋于寨洼,金一将亡,葬于寨后,军士兜筑一冢,冢后修一“士龙”挡风水,由此取名金马寨。
34、九巷
得名原因:因沿弥河东岸而居,街道弯曲,而得名“九曲巷”,后简称为九巷。至少元代以前立村。赵氏谱载:清初名曰九曲巷后称九巷。据东关村马氏家乘考,始祖原籍枣强县,为避战乱移居山西。洪武二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青州地寿光县九巷村,后移居东关。
35、梨园
36、李二
37、李家仕庄
38、刘旺
39、龙泉
得名原因因该辖区有龙泉街横贯东西。
40、南关
得名原因据传,此处原为弥河古河道,由此取名东堤,后随河床改道亦称西堤,几经沧桑之后,因村毗邻旧县城南门,故名南关。
41、南后三里
42、南胡家庄
43、南马范
44、南前三里
45、南魏家庄子
得名原因据魏氏家乘考释:魏氏祖六代系明朝崇祯进士,清朝顺治年间官居兵部侍郎。魏宅在此处有田数亩,为种田方便特设庄子。故名南魏家庄子。
46、南辛庄
得名原因据李氏族谱考释,始祖李华亭,字都南,于清康熙年间由三官庙迁此立村,后相继迁来者皆靠以农辛勤劳动为生,故取名为辛庄子。后简称辛庄。
47、前朴里
48、前张家庄
得名原因据元朝墓及明朝的碑文考证:张氏首居此地立村,因位县城以南,取名城南张家庄。
49、仁和
得名原因中华民国元年,唐,李,傅姓在此立村,众姓和睦相处,以吉祥取名“人和”后亦称仁和迄今。
50、三官庙
得名原因据寿光县宋志云,三官庙村即七村营城故址,明代以前立村,初名古营城,至清嘉庆年间修一庙,内天官,水官,地官,由此更名三官庙。
51、桑家仕庄
52、沙阿
得名原因据金石志考:刘、胡二姓相继迁此立村,因村北徐家庄东侧有一沙阿庙,故取村名为沙阿。
53、十里铺
得名原因据传,官府曾在此设驿站,因村距原县大堂十华里,故名十里堡,后演义为十里铺。
54、石马
得名原因因石马路纵贯该辖区南北。
55、田家庄
得名原因据传,田氏留居此处立村,故名。据北魏时期贾思伯墓志铭载:东有庞田北有公孙......南北朝北魏时期就有该村。
56、王家口子
57、温泉
得名原因:因原温泉位于该辖区。
58、西公孙
得名原因:相传,战国时孟子之爱徙公孙丑曾在此驻过,古时,曾有一铜碑为证,上书“公孙丑之墓”立村人遂以历史人物命名公孙庄,新中国成立后,析为东西两个行政村,该村位西侧,故名西公孙。
59、西关
得名原因:该村历史悠久,何时立村无稽,据传,居民多于明朝初,由山西省洪桐县,河北枣强县迁来,时因居城西,故名西关。
60、西石
得名原因:据碑文考释,元代徐氏立村,时名西石家庄子,后与潘家庄子合并,曾称潘石村,建国后复称西石家庄子,简称西石。
61、西玉兔埠
62、夏家庄
63、现代
得名原因:因辖区内建有现代居民小区、现代中学。
64、向阳
得名原因:因辖区内有向阳路,2001年8月31日,命名为向阳路社区居委会。
65、小东关
得名原因:据夏氏簇谱考释:七世祖夏可登于明朝嘉靖四十五年,自今昌乐县尧沟镇夏家庄子移居寿光东北侧立村,时名东北关,明隆庆初,知县温纯于东北关用举人李芊地创建街市,名曰“欢化街”
66、小李家庄
67、肖家楼
68、徐家庄
得名原因:据徐氏家乘及墓碑考释:始祖徐继系河北省枣强县桑梓帮人。为避战乱,于元末迁居寿光城南立村,田氏踵至,故村名为“徐田二户”庄,后张、刘、赵、杨等迁入,因徐为建村之首,遂称徐家庄。
69、赵旺铺
备注据赵氏族谱考释,始祖赵敬圣在明末清初年间,由赵家庄,徙居此处为张氏守地,时为地桩子,后因距县大堂王华里,据知县到民间私访途中五里一墩,十里一铺之说,改称为五里铺,传至三世赵占奎,因几代单传而感不乐,为吉祥盼后人兴旺,即更名为赵旺铺。
70、延庆寺
71、燕家庄
得名原因:明朝末年,燕氏首居此地,以姓氏故名燕家庄。
72、杨家
得名原因:据孙氏家乘考释:明洪武二年,太始祖由山西省徙居此处立基。因卜居土埠之上遂以姓氏命名孙家埠。
73、杨家仕庄
74、益城
得名原因:据民国二十四年寿光县志载:益城在今县城南七里,汉益县也,前汉属北海郡,后汉属乐安国,《水经注》云:益县是其所言之,益县即今寿光城南之益城也。由此断言,此处为汉代益县故城,故名益城。
75、于家庄子
76、岳家庄
77、站前
得名原因:因火车站于该辖区东南部。
78、张家仕庄
得名原因:据传,张氏始祖张辙,原居寿光县城衙东。清乾隆年间,王县令其嫂跟官守印,张辙因掀轿偷视被县令治罪,并驱逐城里,遂移居后朴里村,至之孙张纯,复迁訾家仕庄村北立基,以姓氏命名张家仕庄。
79、张家庄
80、张建桥
得名原因:据传,有一善人,姓张名健,品行端正,与人为善,每年雨季,总是在弥河之上修一便桥方便过河行人,日久年深,众人恩称张健桥。明洪武二年,姚傅姓代由京师真定府枣强县迁此立村,遂以桥为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