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5月5日报道35名民警实名举报县委书记,真名实姓并附带手机号,这样的帖子不火都不行。记者调查核实发现,多数“署名”的民警是被冒名的,但部分举报内容确实是当地积压多年的问题。
近日,“35名民警实名举报山东郓城县委书记”一帖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对此,当地有关部门在初步调查后紧急发布消息,称35名民警对此并不知情;而又有人称,发帖者虽另有其人,但举报内容并非毫无来由。孰是孰非?法制网记者赶赴事发地,联系了其中的22名民警,并采访了当地有关部门。
谁在发帖
郓城县隶属于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一个农业大县,近几年刚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帖子举报了县委书记的7大“恶行”,还称,“发帖为止,已有3人受打击报复,1人被批捕”。
“我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回事,也不清楚帖子中的事。”民警仝伯星说。
“我们的通信录都是公开的,也不清楚是谁把我们的手机给写上去了。”民警王先华也颇感无奈。
和这两名民警一样,大部分在帖子中“现身”的民警都表示对此不清楚,或认为事态严重,自己不方便接受采访。
记者在采访中,也曾听到两名民警抱怨,“举报干嘛不和我们说一声,就把我们的名字署上”。当记者进一步追问他们:言下之意是不是知道发帖之人是谁?这两名民警均以沉默回应。
一些民警也向记者表示:“在网上发帖子是一个人的权利,先不论你反映的事是否属实,也不论你是否夹带私情,但盗用别人的名义总是一件非常不道德的事情。”
据吕端林透露,这35名民警中,有1人已经去世,另有1人已被捕,但与发帖无关。
为何发帖
“一些干部由于对工作调整有意见,就发了这种帖子,真实性并不可靠。”有干部这么认为。
吕端林说:“帖子反映的这些事情,与公安民警自己的切身利益没什么关系。”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发帖者要假借民警之名来举报现任的县委书记呢?
也有群众告诉记者,以前类似的举报帖子发过不少,但反响都没这么大。借了警察的名义,果然不同凡响。
是否属实
随后,记者就帖子中反映的7大“罪状”,走访了多个部门进行核实,这些部门的干部说明了一些情况,但都不愿透露姓名。
帖子称:自县委书记任职以来,全县经济下滑,出城主要道路上的一座桥建了3年未通车;动用上亿元资金搞“宋金河景观带”工程却成了“半拉子”。
记者核实了解到,这个大桥是金河路大桥,是连接县城主干道的民心工程,也是重点工程。“这个大桥是下高速路后进城的必经之路,几个月就应该建好,现在建了3个年头还没建完,群众难免会有意见。”郓城县委一位干部说。当记者追问具体原因时,他表示不便透露。
在对“宋金河景观带”的调查中,记者在郓城县有关部门拿到了一份简介,上面是这么描述的:宋金河景观带计划总投资8.8亿元,规划占地3720亩,是郓城县计划建设的4大城市水景带之一。
郓城县国土资源局耕保科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一景观带的征地、拆迁安置工作已经完成,用地手续已通过省政府批复。
记者从他提供的批文上看到,省政府共批复了908.5亩农用地,其中耕地907亩,与规划占地3720亩相比还差2811.5亩。目前,这条耗资巨大的景观带已初具雏形。
针对帖子中另一条关于“擅自动用警力,威慑百姓。以引进所谓化工项目为名,违法征用随官屯佀楼村7500亩良田,受到群众反对”一事,记者走访了征地所在的村和郓城县国土资源局。
记者了解到,这个化工项目名叫“菏泽煤化工基地郓城园区”,规划用地面积约5.01平方公里(合7500亩)。“从去年起,县里就反复来村里做工作,要求租用农田建化工厂,我们不同意。今年2月25日,土地被强行征用,500多亩麦田被毁掉,现已拉起了围墙。”佀楼村村民告诉记者。
记者走访的一些民警也坦陈,他们的确曾接到命令,两次为征地到现场“维持秩序”。
郓城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宋宏彦告诉记者,今年初,圈占的这块土地已经省政府批准征收,由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征收后,对村民的补偿是每亩每年1500斤小麦。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片被圈占的土地四周已经垒砌了院墙,里面被翻过的土地上冒出了稀稀疏疏的麦尖,而院墙外大片麦田却显得生机勃勃。在院墙南北两侧,两条20余米宽的路基已基本整修好。
据悉,针对这一“网事”,山东省有关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和菏泽市委组织部、政法委组成的联合调查组,正在进一步调查之中。